基于产业全景图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优化策略
2022-03-01黄艳芳李侠
黄艳芳 李侠
[摘要]文章介绍了产业全景图的内涵,认为绘制产业全景图为专业特色发展提供可能、使专业发展定位更加精准、为专业优化调整提供依据。据此,文章提出以下优化路径: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及产业空间布局设置与调整专业建设方向,确定原有专业及新增专业的发展重点,通过重新规划课程结构及开发岗位统整课程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从专业师资培养、“引领性”教师群体的培养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打造硬核教师团队,建设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以期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
[关键词]产业全景图;专业建设;结构优化;策略
[作者简介]黄艳芳(1982- ),女,河南济源人,南通职业大学药品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李侠(1981-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南通职业大学药品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江苏 南通 226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重点)“江苏高职教育结构与形态变革研究”(项目编号:2017JSJG441,项目主持人:马成荣、姜乐军)、2016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以工匠精神为内核发展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C-a/2016/03/03,项目主持人:李侠)和2016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化工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10Y33,项目主持人:李侠)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3-0060-05
专业建设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不仅是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高职院校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满足现代经济体系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基础保障。为此,《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将专业及专业群建设作为突破口,其目的在于“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然而,自《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尽管“紧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已成为广大高职院校的普遍共识,但由于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脱节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善,专业设置同质化、与产业结构匹配度偏低、与新兴产业对接的新增专业建设滞后等问题仍较为突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如何才能真正紧密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布局来进行科学设置从而提升契合度、亲和力和贡献值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产业全景图的内涵
面向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将专业建设在产业之上,坚持“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原则。然而,若具体到某个特定的产业,必然都是由产业上游、中游和下游所构建起的完整产业发展链条,而不同的产业端由于生产(工作)对象不同,所要求的技术工艺和提供的工作岗位自然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本文认为,产业全景图就是为了跟踪产业生态发展,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时空主轴,以上、中、下游生产(工作)对象与产品服务之间的关系为纽带,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所涉及的产业部门、企业群体以及关键岗位加以系统梳理所绘制的产业生态全景图谱。
二、绘制产业全景图的价值
(一)为专业特色发展提供可能
专业设置同质化是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顽疾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专业生态位重叠,专业聚集在特定的生态位空间,造成专业发展张力不足。而全景图上、中、下游使得即使是同一专业由于对应的产业链位置不同均可以错位发展,形成不同的发展特色。为此,通过准确分析区域产业链岗位和人才需求,抓住产业链中某些链端,根据产业链端各自不同的岗位设置和人才培养要求,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面向和必须掌握的技术技能,就可以有效规避专业间的同质化竞争,引导同一专业错位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二)使专业发展定位更加精准
绘制产业全景图不仅意味着在供给侧对整个产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把握,对产业端及其细分行业、技术工艺等深度了解,也对需求侧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加具体、科学、规范的要求。对绘制者来说,不仅要熟悉产业发展的全貌和产业各个细分行业的状况,还要精通专业与产业对接知识,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
(三)为专业优化调整提供依据
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决定其需要根据地方产业需求量身定制、动态调整。精准绘制产业全景图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区域产业发展的升级调整现状,还能精准预测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为专业动态调整提供依据。动态调整的过程既包括专业的增设和缩减,也包括课程内容、实训条件、教师资源等方面的升级改造。因此,高质量产业全景图的绘制能够为专业发展注入生命力,不仅能够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成为区域产业的“追风者”,更能让其成为产业转型的“风向标”。
三、基于產业全景图重构高职院校专业的建设路径
(一)选择专业建设方向
1.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设置与调整专业。高职院校的专业规划和布局需要以产业的发展和转型为主要依据,契合区域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以服务区域内的重点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为主,尤其要以重点产业为方向,并适当兼顾基础产业、传统产业和辅助产业。同时,专业建设应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调整,对原有专业不断动态优化,最终实现专业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目标。
2.根据产业空间布局设置与调整专业。区域范围的历史、资源、发展规划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区域内形态各异的产业空间布局,区域空间布局又对高职院校专业的规划和布局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既需要专业种类与产业布局契合,又需要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区域产业需求匹配。毫无疑问,以服务本地区的产业为目标是专业建设的最佳方案,也是最具有便利性和专业性的选项。
(二)确定专业发展重点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实力的提升,产业发展活力不断释放,产业交叉渗透趋势增强。在此背景下,产业边界被不断打破,与产业对接的专业边界也逐渐模糊,因此高职院校要围绕产业链条的发展趋势构建专业。通过分析区域产业链的发展方向,对产业链发展人才需求进行研究,根据产业链的分工、发展层次、岗位分布,科学规划专业布局,构建体现办学特色与优势、与产业链对接的专业。同时还需考虑高职院校自身专业建设水平,明确各个专业的发展定位和建设类型。以市场需求和原有专业水平为主轴,对于市场需求大、原有水平高的专业要重点发展,市场需求大、原有水平低的专业要加快发展,市场需求小、原有水平高的专业要调整发展,市场需求大、原有水平低的专业要限制发展。
1.原有专业或专业群的改造。首先按照区域产业结构的内在逻辑对各职业领域的专业或专业群进行划分,重点解决不同专业之间的边界问题。对于专业主体教育内容大幅度重复交叉的专业进行合并或组建专业群,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对于服务面过于局限的专业,根据区域产业规模的壮大和产业技术的分化,进行专业的分化。以原有优势专业为核心,衍生开发周边相关专业,既充分利用原有专业的师资条件和实训基地等教育资源,也避免专业重复设置造成的资源浪费。对于专业主体内容相对落后的传统专业进行更新提升。随着传统产业向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标志的新兴产业转型升级,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不再是某项简单的操作技能,必定会上升到能够吸收、应用新技术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综合素质的高度,因此需要在层次上对原有专业进行适当更新改造。
2.新专业或专业群的增设。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当下,新技术的迭代应用、新产品的快速推出、新市场的不断开发,必定会催生新的人才知识结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要克服专业一成不变的惰性思维,密切关注和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和调整,建立健全专业结构动态优化的机制。首先根据自身办学条件,通过对不断调整和延伸的产业链各主要环节进行分析,适当选取某些链条作为专业或专业群的服务对象。分析自身的办学优势,梳理新增设专业需要的师资、教学和实训资源,谨慎增设新专业。设置的新专业还要有利于发挥原有的办学优势,发挥原有师资和实训条件的潜能,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学校综合发展。
(三)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近年来,由于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通识课程的课时占比越来越大。在学制不变的情况下,通识课程课时的增加,势必会与专业课产生“学时争夺”,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专业课程的学时空间。因此,如何有效打破传统专业课程体系,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梳理、精简和更新,重构真正对接职业标准、岗位需求、体现实践性和职业性的课程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重新规划课程结构。根据不同专业建设需要,按照通识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岗位统整课程、职场过渡课程等不同类别,结合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对课程进行重新梳理和归类。其中通识基础课指教授学生基本且全面的社会常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框架,以便形成价值观、世界观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如信息技术、文学与艺术、劳动教育及SEQ教育(即安全、环保、质量意识教育)等;专业平台课是指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理论基础、训练基本技能的课程,若针对专业群则指的是群内专业的共同专业基础课;岗位统整课是指按照就业岗位的能力、素质和技能要求,将学习内容重新组织、有效统整后的课程,是专业核心知识传授和核心技能训练的课程;职场过渡课是指帮助学生熟悉就业环境、积累岗位工程经验、引导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做好角色转变的课程,该类课程往往以学生自主探究和直接体验为主要形式,如专业综合技能训练课和顶岗实习等。
2.开发岗位统整课程。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最大问题是与行业企业需求间存在偏差。既有教师对课程体系开发缺乏积极性、课程体系开发步骤程序混乱等原因,也有教师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不准确等因素。针对以上问题,高职院校应充分调动教师开发课程体系的积极性,组建课程体系研究团队,建立课程开发工作室,施行核心课程专人负责制;设置激励机制,如课程开发成果跟职称评定挂钩、加大课程改革成果在绩效考核中的比重等,形成一种积极主动进行课程改革的风气。规范课程开发流程,以企业调研为起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典型职业岗位和岗位工作过程的分析,确定所需岗位能力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内容,并开发配套的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评价方法;最后根据企业反馈的人才培养质量,开启新一轮的课程开发。
(四)打造硬核教师团队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虽然已取得很大进步,教师队伍的数量、学历、职称和业务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但对标产业发展、专业内涵建设和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1.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將培养课程开发师、硬核教师,打造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等作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课程开发师是指具有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国际视野,精通课程开发理论与实务的课程负责人;硬核教师是指具备“四有”好教师标准,具有扎实的理论教学能力、精湛的实践操作技能、极强的科研教改能力和信息素养的专业教师。首先从课程建设入手,有计划地培养一批课程开发师,对优秀的课程开发师进行重点培育,使其成长为“硬核”教师,从而进一步打造教学名师,再以教学名师为引领组建高级别教学团队。硬核教师团队还要求教师队伍具备合理的数量和结构,即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数量、学历职称结构与专业要求相适应。
2.重视“引领性”教师群体的培养。实践证明,群体中“关键少数”的引领示范作用,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带动作用。在师资队伍中,“引领性”教师群体主要指专业负责人(或学术带头人)和课程负责人,两者同时也是课程开发师和“硬核”教师的孕育群体。其中,专业负责人是专业建设的领头人,肩负着引领专业发展方向,拓展专业建设内涵,打造专业品牌的重任,故专业负责人必须熟悉专业发展动态,精通专业相关资源,对专业建设有建设性的独到意见,并能团结和领导专业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专业负责人的培养需业务和管理水平并重,高职院校可制定适当的激励措施,如设置单独的行政级别,让专业负责人能更安心地进行专业建设。同时也要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使专业负责人能接触更多的学术专家和企业能工巧匠,进一步拓宽视野。内部培养的同时,还可以采用柔性引进、灵活聘用等途径外聘校外专家对专业建设给予指导性意见。课程负责人是专业课程开发和改革这一教育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推动者和执行者,应具有开阔的视野,能站在专业的角度把控课程;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制定出切合岗位需求的课程标准;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捕捉到课程发展的新趋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通过专家引领,依据培养对象的特点建立学习研讨小组,为每个学习小组设立由著名职教专家、学者和教学名师组成的专家指导组;鼓励培养对象围绕各自的专业特长,确定研究发展方向,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发展,按专题分期分批进行集中研修;组织培养对象到国内高职名校挂职锻炼,为培养对象创造演练实践和交流展示的平台,努力让培养对象在改革实践中获得发展和提升;设立线上学习交流平台,供培养对象交流研讨和成果展示,加强对课程负责人的培养。
3.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通过“双主体”育人机制等具体举措,将企业顶尖专家和能工巧匠引入师资队伍,参与职业能力分析、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编写、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和岗位培训等;建立“高职教师兼职库”,通过高职院校互派骨干教师,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产品开发、技术服务、促进学生就业等方面共同合作,共同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五)建设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
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既要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要考虑企业的实用性要求,并与产业发展同步升级。高职实训基地应发挥有助于学生基础理论深化、专业知识拓宽和创新思维培养,有助于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有助于学生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等诸多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以服务专业课程教学为思路,以对接产业生产岗位为依据,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建设由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组成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平台。实训平台的校内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小试规模实验室、中试规模实训室和实际生产规模教学工厂,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指共建企业的生产车间。实训平台还应具有公共实训中心,可由学校、企业主导,也可由政府、行业主导。
校外实训基地主要设在企业现场。选择技术先进、区域影响大、人才供需关系稳定的企业作为实训平台共建单位,并通过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共建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以确保校外实训基地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公共实训中心应具有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功能,可依托共建企业的引领作用,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以深化产教融合双主体合作模式,实现实训平台的服务人群面向多元化:面向院校毕业生,开展岗前实践技能训练和组织职业技能鉴定,手握毕业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实现“毕业即就业,上班能上手”;面向企业员工,提供上岗培训、在岗培训和转岗培训,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面向社会人员,进行企业认证培训、五大员工培训和待岗人员就业培训,经考核合格后颁发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面向在校师生,组织举办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和组队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大赛,提升实训平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校际无序竞争及对产业发展缺乏合理预期而导致的专业设置同质化,受传统学科划分思维影响和专业调整滞后所带来的专业与产业匹配度偏低、与新兴产业对接的专业新增滞后以及新增专业“新瓶装旧酒”现象等,无疑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存在的普遍问题。而绘制产业全景圖,以产业对接引导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则是破除上述诸多问题的关键密钥。为此,包括政府、行业、企业以及高职院校在内的社会各界要抓住产业转型升级走向深入的机遇,共同推进高职专业沿着产业发展的方向调整优化,以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以课程链对接产品链,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形成社会各参与方“激励―调整―响应”的信息流,共同为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养高质量的适用性技术技能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和震,柳超.职业教育规划需要人才需求预测的优化[J].现代教育管理,2021(1):85-91.
[2]马成荣.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之“五型”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5):16-22.
[3]石伟平,林玥茹.新技术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21(1):34-40.
[4]许朝山.现代国家治理视域下高职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17(2):60-64.
[5]余荣宝,陈新文.职业教育类型化的内涵与特征探析[J].教育与职业,2021(1):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