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育人的反思与突破
2022-03-01叶振楠宋子铃
叶振楠 宋子铃
[摘 要] 实践育人是引导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的重要环节,是推动社会赓续前进的重要举措以及满足国家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当前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实践育人过程中在价值引领、应用举措以及评价标准方面存在问题。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通过构建思想教育实践学分制度、寒暑期社会实践体系以及质性评价的多元路径等措施,在实践育人层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因此,探究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的特色工作模式对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实践育人效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 键 词] 实践育人;思想政治工作;应用型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6-0166-03
实践育人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至关重要。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围绕实践育人展开了系列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价值引领、应用举措以及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在实践育人体系层面积极探索,凝练了一套内容丰富、点面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其特色工作模式能够为增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育人效果提供一定借鉴。
一、高校开展实践育人的价值意蕴
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是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高校及时开展实践育人对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推动社会赓续发展以及满足国家人才需求具有重要价值。
(一)实践育人是引导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的重要环节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学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主力军,其成长成才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储备,而且需要实践应用的本领。“实践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立竿见影地检验大学生认知是否準确,进而有效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实际上,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现实性。也就是说,实践作为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能够有效完成大学生在校内所学与在校外所用的统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在考试成绩指挥棒的驱使下,对于书本知识的重视远远高于向实践应用的学习、向人民群众的学习,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由此可见,如果教育脱离了实践,就会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陷入“经院哲学”中无意义问题争论的状态,难以真正实现教育应有的效果,甚至耽搁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不能够脱离实践来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善于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做到“知行合一”,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实践育人是推动社会赓续前进的重要举措
高校作为联系大学生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媒介,是孕育人才、输出人才的主要基地,并且人才输出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了社会运行的健康程度。当前的大学生注重理论学习,能够较好地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对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践中的能力较为薄弱。然而,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输出要求是双重性的,即需要复合型人才。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状会给企事业单位用人带来困境。即一方面因为学生专业知识未能充分转换为工作技能等原因,面临找工作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难以招收所需人才,面临职位空缺问题。这些问题长此以往将会对社会的赓续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转。因此,面对当前显现的突出问题,需要以问题为导向,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内在关联性,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动机制,注重实践育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注重实践育人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助力社会赓续前进的重要举措。
(三)实践育人是满足国家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
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样化的,比如需要创新型科技人才、重点领域的专门人才等。但是不论是何种人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最基本的要求。实践育人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诠释了新时代“怎样培养人”的关键路径。因此,注重实践育人,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自身其他能力等,进而将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助于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实践育人的现实反思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国家教育层次不断完善下的新兴产物,其人才培养的定位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加侧重于应用性和技能性训练,以此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教育领域人才结构供给侧不足的问题。当前,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践育人”体系层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田野调查以及支教等多样形式,然而从实践育人价值输入、实施过程和结果评价上来看,在其丰富多样形式化下,仍需注意几方面问题。
(一)实践育人的价值引领有待提升
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价值观念的渠道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思想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但由于大学生思想尚处于逐步成熟期,加上教师的引领有待加强等原因,他们难以理解并区分复杂多变的思想文化,容易不知不觉地被一些错误思想误导,比如当前大学生受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影响产生的消费观异化、享乐主义观念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疏导,长此以往将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开展实践育人过程中,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批判错误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个人使命与国家发展的紧密结合”的认知,以此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足,在实践过程中仅停留在“怎么样完成任务”表面,并未深入思考并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去做”以及“这样做的意义在什么地方”等问题,造成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开展的深层次原因并未有效掌握,产生心理倦怠、消极应对,甚至简单应付等问题,实践育人过程中的价值引领存在偏差。因此,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应注重价值引领的提升。
(二)实践育人的应用举措有待提升
实践育人的应用举措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其普遍性是指在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环节开展育人工作,其特殊性就在于需要结合高校的特色开展实践育人。在“实践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很多高校都已经做出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一些高校推出了实践育人体系,将“社会实践、职业能力、创新创业、专业品牌”统筹于“第二课堂”中等。但是,部分应用型高校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实施的举措还不够完善,其重复性的实践活动对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一般来说,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办学精神、地理位置以及层次间差异等因素形成了高校办学的鲜明特征,因此,在推广实践育人品牌过程中,应结合自身院校特征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符合自身的措施,以此精准对接学生的培养方向,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实践育人的效果。但一些高校在推广实践育人品牌过程中并未将自身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以及办学精神等独特特征充分利用起来,最终引发部分实践育人品牌出现重复性,缺乏个性,未能切实发挥实践育人的效果。所以,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实践育人过程中的具体有特色的举措还应提升。
(三)实践育人的评价标准有待提升
实践育人的评价标准作为对其育人成效的把控,能够对先进与落后的育人成果做出划界,这恰恰对其实践育人模式的推广产生影响。因为先进的、好的育人模式会被行业共同体认可,也就是获得“承认”。而“承认”体现在工具性和荣誉性两方面。一方面,以“承认”的工具性指向“使我们关注到这样一种可能性,即在某种未知的程度上,人们获取具有社会价值的成就的大部分能力,仍然处在潜在的和未展示的状态”[2],换句话说,一些取得良好效果的但却未浮现水面的实践效果要重视;另一方面,以“承认”的荣誉性指向来对其先进成果做出认可奖励,这“主要由一个社会之公共和私人的机构对建设性的成就所作的高度评价”[3]。然而,由于部分高校在开展实践育人环节以“报告分数”为导向,其评价标准单一化、机械化,其结果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重报告、轻实践”“重分数、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4]换句话说,这在实践育人中筛选出来了一些“报告分数”优秀的大学生,忽视了一些在某一方面做得好的但未被筛选出来的大学生。所以,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实践育人过程中的评价标准的全面性有待提升。
三、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开展实践育人的特色工作模式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关于实践育人体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凝练了一套内容丰富、点面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以“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简称天津学院)”实践育人体系为例,无论是对于学生自身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实践育人赢得的好评还是社会对天津学院学生的正向评价都反映出在实践育人体系建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天津学院对实践育人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隐性问题也做出了一定反思,并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殊性开展了系列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构建思想教育实践学分制度
思想教育实践学分制度是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化体现,旨在以构建学分制度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的结合,也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同时,思想教育实践学分制度还是对实践育人价值引领的促进。即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承担着思想引领的重大使命。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都承担着育人的价值引领。因此,通过开展社会实践与专业理论、思想引领相结合,增强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解读生活的能力,提升自身对所遇问题的“解惑”能力,最终在教育领域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于此,为了构建思想教育实践学分制度,推进实践育人制度建设,强化实践育人过程中的价值引领。天津学院制定并实施《天津学院大学生思想教育实践学分实施办法》,把学生社会实习实践和专业理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完成本科培养方案的同时,有计划地完成各类第二课堂活动并达到规定要求,按规定获得学分,并作为推优入党、评优表彰、就业推荐以及各类选拔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构建寒暑期社会实践体系
寒暑期社会实践体系作为实践育人过程中的众多高校普遍使用的应用举措,聚焦于大学生在寒假中的活动,并且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身对于社会的认知,成为“现实的人”。大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斋中获得精神世界上的满足,还应该走出书斋去认识现实的物质世界,并且只有在物质世界中认识社会环境的变化,才能去改造现实的物质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寒暑期社会实践体系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有机的、动态的统一[5]。因为其实践类型、实践内容需要结合高校自身的特色来进行调整,张冠李戴反而适得其反。基于此,天津学院结合自身特色按天津市教育两委统一安排部署,积极组织开展“新时代·实践行”系列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在纵向上通过整合校园、社会各方面资源,搭建实践平台;在横向上与周边社区、村镇、企事业单位、中小学等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签署共建协议等方式打造常态化实践育人基地,以此来丰富寒暑期社會实践体系的广度和深度。
(三)构建质性评价的多元路径
质性评价区别于传统的以考核分数为导向的结果性评价标准,是通过对实践活动过程的记载来挖掘在传统评价标准体系下被忽略的育人环节中取得良好效果的实践方案,旨在突破传统单一的评价标准基础上,以质性评价方式构建实践育人的多元化实践路径,由此将过程性评价引向深入。实际上,结合天津学院特色品牌教育,以传统教育、双创教育、艺术教育为特色的模块化方案的践行,提供了实践育人多元化实践路径。在育人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主题教育、知识竞赛、文艺汇演等方式对其育人成效开展质性评价。也就是说,在多元实践活动中蕴含的核心思想就是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实现统一。基于此,大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以“默会”的认知方式来体验,以实现个人品质、道德、思想的升华。比如说,天津学院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学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文化为切入点,依托学生组织孝心社积极开展孝道主题教育与实践活动。而这往往无法通过分数导向的结果性评价标准体现出来。因此,在质性评价体系下,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默会”般的实现自我完善;另一方面有利于挖掘因结果性评价所忽视掉的实践路径,以此为其多样化实践路径的选择提供根基。
四、结语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空洞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盲目的。面对当前实践育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天津学院的特色工作模式,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广开渠道大力推广“实践育人”理念,开创符合自身特色的“实践育人”模式,给学生创造接触实际,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和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价值引领并以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作为导向,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成长,以期在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生在学科素养、思想品德、家国情怀等精神层面的思想教育,最终使该群体为赓续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何成辉,苏群.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3):73-74.
[2]默顿.科学社会学(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79.
[3]默顿.科学社会学(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80.
[4]沈万根.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困境与机制创新[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4(2):128-134,144.
[5]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16.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