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优化探析
2022-03-01连焕
连焕
[摘 要] 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就必须重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的优化。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优化的过程中,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环境观的相关理论,正确地认识环境对人的影响,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客观实际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进行优化。同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性、重视环境的整体性、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依据优化的科学性等原则,从理论知识、技术发展、情怀延伸和艺术多样等角度,综合优化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环境,以实现高校思政课边际效益最大化。
[关 键 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學环境;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6-0142-03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从历史站位、国际局势等高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战略部署。随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建设,社会也加深了对思政课的认识,为开展高品质的高校思政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然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大班教学”模式,使师生之间难以互动;“填鸭式教学”方式,使思政课丧失了情怀性而变成理论说教;教师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不高,专业知识不深厚且具有专业知识的局限性,不能触类旁通,使思政课枯燥无味;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多样但仍缺乏吸引力,学生“抬头率”不高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背景下,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节点上,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何优化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环境,发挥思政课的最大优势,仍旧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优化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是指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和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1]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优化主要是指:在高校思政课课程开展的过程中,综合优化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一切因素,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边际效益最大化,形成老师爱讲、学生爱听的良好局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有助于发展思政课理论成果
优化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有助于完善思政课理论成果、巩固思政课理论基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起步较晚,理论基础尚为薄弱,对环境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通过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优化探析,能够深化“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一认识,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诸多因素,从而不断发展、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成果。实现综合运用各种环境因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一目标。
(二)是现实需要的必然要求
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哲学中系统优化的角度分析,优化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环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局部上,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优化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调动思政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增强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从而提升思政课程的实效性,使高校成为“爱上思政课、争做模范生”的发源地。整体上,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优化有助于培养出高思想水平、高道德情操的复合型人才,形成“学校小氛围”带动“社会大氛围”的良好局面,有助于提升社会整体思想道德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地做到“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为我国政治工作、经济工作的顺利推进扫清思想障碍。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优化的依据与原则
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优化是理论与实际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环境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优化的直接理论来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优化的现实依据,理论与实际的双重逻辑,迫切要求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进行优化。在教学环境优化过程中要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尊重客观规律,遵循方向性、整体性、主动性、科学性的原则,系统全面地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进行优化,实现教学环境优化的最大化。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优化的依据
1.环境对人的影响为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2]人与环境是可以相互创造的,人在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客观环境加以改造,使这种新的环境对个体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使个体的思想或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基本理论。[3]马克思主义环境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优化提供了直接理论依据。
现代思想政治教学环境论的主张是: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1]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对思想政治教学环境优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对教育主体的培养,重视教育主体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形成良性的课堂环境。现代思想政治教学环境论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优化指明了具体方向。
2.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为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提供了现实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召开会议,强调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意义,这使各地区、各高校都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使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思政课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思政教师规模的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升,优化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环境,提高了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为今后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优化提供了现实可能。
尽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建设,但是高校思政课仍旧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地方高校对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教材内容不够鲜活、教师整体队伍有待优化、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等等,这些短板的存在更加突显出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优化的必要性。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优化的具体原则
1.以方向性原则为根本准则
方向性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应始终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4]方向性以政治性为表现方式,要加强高校思政课的政治引导。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项要求,其中“政治要强”放在第一位,由此可见方向的重要性。在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优化的过程中,要重视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方向”。思政课教师要以更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重视思政课课程的政治性,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5]。高校思政课程不仅是理论课程,更是一门实践课程。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分析,更应该与现实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出发,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全面认识国际发展局势、了解社会发展状况,激发学生的政治性思考。
2.以整体性原则为行动指南
思政课教学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优化的过程中,要遵循整体性原则。把握系统的整体性。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构成因素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和媒介等各个方面,要对其构成因素进行综合优化和系统分析,使其各因素的优势综合发力,改善思政课教学环境,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把握时间的持续性。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优化是一个持续性过程,不论是现在、未来,都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状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长期、持续地对教学环境进行优化。实现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统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优化是一个阶段性过程,要根据现实发展状况制定与思政课根本任务相统一的优化目标。
3.以主动性原则为首要原则
要认识教育规律,发挥教育者、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6],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主动拓宽知识范围,不仅要有深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功底,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采用多种形式弘扬主流意识形态,把思政课讲得生动、讲得透彻,激发学生想听、想学的热情。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应该采取多种形式、更新教学中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想分享、敢表达、“爱上课”,让思政课“活”起来。
4.以科学性原则为重要依据
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优化要尊重教育规律,科学、系统地对教学环境进行优化。尊重教育与社会协同发展的规律。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优化依据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使其目标与社会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相一致。在今天,高校思政课必然要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的战略高度上,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使学生自觉将个人命运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要尊重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规律,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优化要与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相适应。要尊重本国教育与国际教育协同发展的规律,使国际、国内都能为高校思政课提供高质量平台。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环境的优化结果能与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相适应。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优化的途径
(一)提升课程的理论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优化,首先要对课程进行优化,即增强课程的理论性。高校思政课的课程开设要在严格执行“05方案”的基础上,开设符合时代特色和地区特色的思政课程,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学习,使高校学生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高校学生在学习“世情、国情、党情、民情”[6]的过程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课程理论性的提升离不开思政课教师扎实的理论功底。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学习新思想、讲授新热点,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对教学内容及时做出调整。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因此,教师不仅要学习本学科的理论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历史学、哲学、法学等理论知识,通过系统的知识增强课程的学理性,通过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
(二)改进教学的技术性
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环境的优化,一方面要改进教学媒体的技术性。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使课堂网络化成为现实,然而,思政课程得到的网络运用不应该局限于投影、视频、音乐这么简单。高校思政课程的“网络”要与学生的“网络”相连接,线下授课与线上互动相结合,使学生大胆发言、主动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率,降低学生的低头率。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提高授课的技术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分散,传统的“漫灌”模式不仅不能吸引学生,还会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排斥情绪。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讲、学生说,让学生参与课堂。通过对教学環节的精心设置,根据时政热点设置话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根据个人社会实践经历进行分析,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教学的艺术性
“思政课”教学艺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存在艺术性问题。教学的艺术首先表现为备课的艺术,思政课教师要提高备教材的艺术性,通过系统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使理论知识与时政热点紧密地结合、与世界发展局势紧密结合,突出思政课的政治性与时代性;思政课教师还要提高备学生的艺术性,学生学习的能力正不断提高,要加强跟学生的联系,了解他们的思想发展状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教学内容;同时要提升备教法的能力,也十分重要。
思政课教师也应该锻炼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语言的表达要充满情感,要体现出自己对思政课的极高热情;语言的表达应该充满逻辑,这对思政课教师极其重要,逻辑性的语言表达能够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思政课教师更要重视导入的艺术,良好的导入是衡量课程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思政课教师的导入要实现“思想性与政治性”相统一,既能给学生思想性的启迪,也能使学生加深对我国政治经济的认识。
(四)增添内容的情怀性
思政课不仅要用理论说服学生,还要用真情感染学生。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家国情怀,用自己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厚情感影响学生,将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等于无形中渗透给学生,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通过大量教学素材的准备、抒情式的授课方式以及突破性的学术研究,传达出自己作为思政课教师的自信与骄傲;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主动探索更多的理论知识、影响学生的职业选择。思政课教师要有使命感,要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情怀性还体现于课程的情怀,思政课的内容偏向理论化,要大量引入兼职老师,通过教师丰富的实践经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使广大学生都“立强国志、践强国行”,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受到教学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了在新的时代征程上取得更伟大的胜利,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就必须重视环境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刘薇,边和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优化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47-4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3]陳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3.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5.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8.
[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实践(党的教育版),2020(9):4-11.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