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科服务应急管理教育支撑能力研究
2022-03-01赵正祥刘军平
赵正祥 刘军平
[摘 要] 设计学专业在服务应急管理事业中均可或多或少地找到切入点,为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生产提供服务。探讨通过丰富多彩的应急设计艺术类作品,借助各类媒介进行广泛传播,逐渐培养全民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安全意识,以期更好地服务国家应急管理事业。
[关 键 词] 设计学;应急管理;抗灾防灾
[中图分类号] J0-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6-0052-03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在新时代强调应急管理与安全设备设计的今天,设计教育可以加强应急管理的预防、科普、宣传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设计学科在体现功能性的特色上可以为当前应急管理事业做好一定的支撑与服务,创造与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融合的新局面,在应急管理设计与抗灾防灾设计的各个方面应该渗透应急管理与美学方面的知识逐渐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设计学科服务应急管理事业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2020年2月21日,教育部公布“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有新专业“应急管理专业”。华北科技学院的安全工程学院已经有安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采矿工程、地质工程等相关专业,武汉理工大学也有安全工程、公共事业管理、应急管理、数据管理与安全等专业。今年许多设计比赛与教学中已经大量看出相关应急管理设计的主题,教学上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自然灾害等应急科普作品、应急设施、应急救援产品设计上付诸行动,学生已在今后专业发展上打上深深的应急行业烙印。面对应急管理事业的常态化,师生们将常态化融入了设计教学中,积极申报应急管理方面的教科研课题,并引导师生参加国内各类设计大赛,如应急科普作品征集、应急科研项目、抗灾防灾设计等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基于设计学科服务应急管理事业支撑能力的分析与研究已经出现一些可贵成果。其实,人类的发展形成过程中已经有了许多优秀的应急管理的安全文化与预防方式,“应急科学研究工作非常关键,其中规划设计更是一项具体工作的源头。”从设计角度总结我国历史上增强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提升自救互救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如何利用我国传统设计造物文化从而健全危机管理意识与应对措施成为当务之急(见图1)。
我国很早就有关于瘟疫、地震、洪灾等相关灾害的记载,许多专家认为我国最早的抗灾文献在《周礼·十二荒政》中,且奠定了国家层面后世救灾的基本格局与设计理念,其实许多抗灾设计产生于民间社会所构成的救荒设计系统,《诗经》中的《颂》就有大量祈福禳灾的祭祀诗,《左传》就记录了水灾、旱灾、蝗灾、雹灾、风灾、火灾、霜雪、地震山崩、疫灾、歉饥十个灾种。在学科建设与完善过程中,“只有把应急科学基础理论、实践工作做扎实,应急科学知识才能有厚实的科研基础支撑,应急科学知识传播才有可能;知识传播解决的是抽象科研成果通俗化措施的问题。在应急科学知识基础研究与知识传播得到彻底解决的情况下,应急科普工作对于提升公众应急能力具有了可能性,公众应急能力改变意味着国家应急能力整体提升。”基于中国艺术设计史增强公众安全意识和提升自救互救能力的途径研究已经出现一些可贵成果,研究在抗灾艺术设计的基本理念、实现方式、文献等方面做了研究。但是在应急管理设计上的解决方式为我们留下了研究空隙,本研究不只是理念與思想阶段的探讨,而是在具体设计与实施上做出应有的研究。
二、设计学服务应急管理的学科内涵与问题意识
近些年经历SARS事件、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8·12天津港爆炸等特大突发事件,“快速准确地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是减少生命财产损失、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关键要素”。在强调产品安全设计与环境设计的今天,设计学专业将在现有专业上加强应急管理的设计方面的综合研究优势,创造与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融合的新局面,在设计学科的专业建设上形成办学特色和相对融合发展的设计学科专业群。新时代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培训的主体也应由社会、组织转为个人,逐渐培养起全民的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安全意识。新时代的防灾减灾与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等艺术设计融合的办学特色,为培养符合新时代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发展的需求提供人才储备方案。除传统的媒介手段外,应广泛借助现代各类通信手段,让数字媒体设计成为应急教育的重要阵地,公开危机信息、传播政府权威解释、提高公众的信息判断能力,动员社会整体力量应对危机,有利于构建公共危机应对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设计学科专业的建设应结合应急管理部门的需求,开办符合应急管理教育的观念定位、内容体系、教育模式、制度建构等方面的发展战略。
“人类步入风险社会,多发且多样的突发事件,使得应急管理工作愈加复杂,诸多不确定因素不断凸显社会脆弱性。掌握突发事件的内在规律,对机理体系的构成进行深入研究,配合设计现代应急管理体制,是促进新时期应急管理稳步发展的必要一环。”针对以上原因,我们调研了许多抗疫防灾的媒体宣传设计传播的问题状况,也无疑映射出全社会应急宣传意识的缺乏。另外,在公众场合的应急管理需要一定的设计:“大型购物场所呈现多功能复合型的建筑特点,建筑结构日趋复杂。当购物场所发生危机事件时,有效的应急标识可以指引人员迅速撤离危险地带,减少人员伤亡,降低事故危害。”在展现形式上,要力争“多元化”,充分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相结合,将文字、图片、音频、微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相结合,通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视听语言展现出来,使科学的应急科普知识传播更加直观与形象。现代意义上的我国公众在应急管理科普宣传与设计方面的起步较晚,正在经历从无到有逐渐且缓慢发展阶段,现在仍然处于应急宣传方面学科建设的探索阶段,出现了宣传传播手段陈旧、受众单一程度不够、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公众无法接受等问题,这主要出现在媒体设计审美与大众化的方式不够。总之,有效将抗灾设计史、学科研究、应急管理设计竞赛与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结合十分必要。
三、应急设计要素和特征分析
从设计角度总结我国历史上增强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提升自救互救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应急预案针对性、实用性、机动性等问题常常存在,如何利用我国传统设计造物文化从而健全危机管理意识与应对措施成为当务之急。从目前设计学专业设置来看,产品设计专业与应急管理关联度很高,先前修订培养计划时已将安全生产和应急模块植入了培养计划中。适当调整培养方案为转型升级服务,整体在艺术设计开设课程的应急管理方面的课程有抗灾设计史、公共安全管理导论、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灾害学等相关课程,在科研、毕设等方面加强此类设计为应急管理事业服务,向应急管理设计转型。如产品设计课程可以开设应急救援产品设计课内专题;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开设了产品安全设计选修课程,主要讲授从安全应急自救等角度出发,对日常生活产品进行再设计,从而消除隐患。初步建立了应急救援与自身专业结合的创新设计模块。在培养计划中,明确将核心课产品设计定位为应急救援产品设计方向,下一步作为一流课程进行建设,同时开设应急救援产品设计专题深化性选修课,进一步建立进阶式特色教学模块。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可以加入应急科普媒介设计、应急车载住宅设计、应急家具设计、城市应急场地公共设施设计、应急避难所(方舱)设计等转型课程,并计划将城市应急场地公共设施设计、应急避难所(方舱)设计作为一流课程来建设,同时申报该课程的教材立项。
探索环境设计专业下“建筑可视化设计”专业方向建设;通过掌握应急管理行业下建筑环境设计基础理论,依托数字图像技术,通过工程设计VR模拟、建筑表现图、多媒体宣传片等对应急建筑与环境进行空间虚拟呈现。在建筑环境专业下开设此方向来提升专业在新时期社会对建筑虚拟可视化的设计技术人才需求。新工科“应急工程设计”专业建设方面有:首先,参照“新工科”建设理念对应我校应急人才培养;其次,设计学科依托建筑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等交叉学科建设新工科“应急工程设计”;最后,培养能够在应急、救灾等行业生产安全及公共安全领域。加强实验性教学引入课堂设计,实验教学对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内容的安排与设计应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尽量结合工程实际。然而现有实验往往从属于理论课教学,实验内容多是针对某些理论知识而设计。产品设计关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产品设计专业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尤其注重对接应急管理行业。如,通过申请“高等学校工业设计重点建设专业”等相关项目加快专业建设,通过“应急产品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文化产品服务应急管理的路径研究”等项目深入研究特色教学模块。通过相关论文在学术上推进成果转化等,同时注重校企合作,建立实质性对接,签订可行性合作协议,如与相关公司签署设计计划,与媒体平台初步达成开展应急救援产品设计大赛意向等。
“应急管理网络信息体系作为应急管理信息化创新的集大成者,能够提高灾害运行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自动化水平。”新时代的防灾减灾与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数字媒体等艺术设计各方面逐渐融合发展,互联网时代积极发挥网络平台,开展新时代应急教育工作,是建立新型社会應急教育信息化体系的通识。除传统的媒介手段外,应广泛借助现代各类通信手段,让媒体设计成为应急教育的重要阵地,公开危机信息、传播政府权威解释、提高公众的信息判断能力,动员社会整体力量应对危机,有利于构建公共危机应对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设计学科专业的建设应结合应急管理部门的需求,开办符合应急管理教育的观念定位、内容体系、教育模式、制度建构等方面的发展战略。用历史学研究方法与设计创作研究方法展开相关研究,将历代防灾救灾的方法总结出来分门别类进行研究,用设计史的方式做好抗灾设计史的撰写,该研究计划用半年时间对历史上抗灾防灾的方式进行总结。将教育理论与应急管理科普宣传工作相结合,将历史方式与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相结合。将应急管理知识与设计学知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易懂,让大众易接受。应急管理设计结合案例,实现多种艺术作品的创作,包括视频、动画、插画、雕塑等形式,以求通过艺术方式将防灾减灾意识树立起来。加入抗灾设计史、公共安全管理导论、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灾害学等相关课程,在科研、毕设等方面加强此类设计,为应急管理事业服务(见图2)。
参考文献:
[1]充分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特色和优势 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9-12-01(1).
[2]钱洪伟.应急科普视角下逃生通道人性化设计考量[J].中国减灾,2019(5):37.
[3]崔浩.公安应急预案数字化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9.
[4]陈安,周丹.突发事件机理体系与现代应急管理体制设计[J].安全,2019(7):22.
[5]彭贤都.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应急管理工作比较[J].领导科学,2018(33):6-8.
[6][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1.
[8]胡飞,杨瑞.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9][美]唐纳德·莱曼,拉塞尔·温纳.产品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柳冠中.中国古代设计事理学系列研究(上、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张凌浩.产品的语意(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