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的探析

2022-03-01刘军

科学家 2022年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军

摘要:时代的发展为我国非遗传统技术的保护提供了机遇,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作为“非遗”项目之一受到了源自社会各界的关注。由此,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有关非遗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工作就出现在了文化工作者的视野之中,如何结合时代的发展特征,推动生产性保護工作在传统技艺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成为了现阶段发展中迫在眉睫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以汉中棕箱及棕制品加工生产性保护制作技艺为例进行阐述、研究,希望能够对生产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

前言:

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开展的逐步深入,生产性保护理念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范围之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重视到了在传统技艺保护过程中生产性保护理念开展的重要性[1]。但是,由于我国非遗领域有关生产性保护的研究仍旧较少,这一保护模式在实际的传统技艺保护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何针对这些不足进行优化,最大程度上提升对非遗传统技艺保护的效果,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随之提升,自2016年我国出台有关“旅游+工业”的地方经济发展新模式以来,以这一模式为依托的生产化非遗传统技艺保护也越发的受到人们关注。如何结合地方特色,通过生产性的模式将地方非遗传统技艺转化为能够生产效益的资源就成为了现阶段基层文化工作者们关注的核心[2]。比如,汉中棕箱及棕制品加工制作技艺是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棕编加工在高庄村有上百年的历史,截至目前仍是该村主导产业之一,虽然,现在没有以往鼎盛时期家家户户都在从及的那种繁荣景象,但通过该村“高康棕制品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引导和个别棕编加工大户的集中工人加工生产,仍然能保持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二、非遗生产性方式保护理念概述

生产性方式保护此理念,是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进程中产生的,是在不违背传统手工艺的生产规律与运作方式下,能够确保其本真性和整体性,以及手工核心技艺和传统工艺流程,从而确保传统技艺,汉中棕箱及棕制品加工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创造财富的生产活动中得到有效地保护。且其生产性方式保护并不是产业式的开发,应该要将其与当下其他文化产业的生产理念与生产模式区分开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加注重其核心技术与文化内涵的环节:手工艺生产实践,因此对生产过程的重视也让传统技艺的创新与创造更加慎重。所以,在进行开展生产性方式保护时,要始终坚持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与工艺流程来展开保护工作的底线,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护的非遗的生命,展现出其独有的价值与魅力。

三、非遗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的关键

结合上述研究,笔者认为在实际非遗传统技艺保护过程中,如果想要更好地实现非遗传统技艺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多方面融合,从而实现对非遗传统技艺的保护目标,就应从下述以下几个关键点入手针对性的予以完善:

(一)加强引导社会群众力量的参与保护。文化部发表的关于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意见中指出了,要想建立起完善的非物质文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工作机制,首先是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其次是鼓励社会的参与,再次是发挥专家的作用,最后是要加强指导检查,在各个群体力量的参与下,才能吸引更多群体参与到非遗的保护生产中。因此,非遗的保护主体包含了国家、社区、群体及个人等。首先要加强政府参与生产性的保护。政府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非遗生产性人才队伍。确保每年都要组织代表性的传承人到高校进行研修,并适当的增加经济拨款,加强对非遗人才培养的支持,以此来确保人才持续深造。其次,是加强民间组织参与到非遗技艺生产性团队中,构建其非遗创造、保养与传承的团体,发挥出个人的最大力量,吸引人们参与到民间组织团体中,为非遗技艺保护工作的展开提供源源不断地活力。最后,是要发挥出民众参与的力量,让民众参与到生产性保护工作里。人民群众作为非遗技艺保护工作的主体,要大力关注与参与到汉中棕箱及棕制品加工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工作中。相关协会则是给人民群众提供学习与实践的场所,定期开展活动,培养人民群众对汉中棕箱及棕制品加工制作技艺的兴趣与关注度。同时,市民还要对传承人提出一些合理性的看法与意见,帮助传承人能适当的改进技艺,从而更好地符合大众的需求。

(二)明确生产性保护中非遗传统技艺的经济和社会双重价值。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非遗传统技艺保护模式来说,生产化保护模式的应用为非遗传统技艺的保护注入了更多的社会性和经济性,这两方面价值的存在就能够将非遗传统技艺这一文化内容转化为可以变现的经济效益,从而引导更多的人和群体参与到非遗传统技艺生产化保护的过程中来,实现对这一技艺保护的目标[3]。比如,在山西省有关酿醋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中就充分地向群众们呈现了这一非遗传统技艺保护所具备的独特经济性和社会性,在满足当地食用醋的供给,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让更多的人了解醋的发展历史,进而在根本意义上实现非遗传统技艺在传承和发展。

(三)凸显生产性保护产品的生活性、生产性。根据我国有关非遗传统技艺生产化保护的规定,在保护这一技艺的过程中应首先结合非遗传统技艺的实际性质选择保护的方向,就非遗传统技艺来说,由于这些技术大都源于生活,在后续生产性保护的环节也应着重凸显产品的生活性和生产性,从而满足非遗传统技艺保护的客观需求,同时为这一非遗传统技艺在社会群众中的传承奠定基础[4]。

(四)通过构建群众文化自觉的路线实现生产性保护的落实。就我国针对非遗传统技艺开展生产性保护的原则大都是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以及传承发展为其工作目标的,所以,在未来的非遗传统技艺生产化保护管理,文化工作者们就应通过群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帮助群众们构建有关非遗传统技艺的文化自觉,使其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非遗传统技艺背后的故事,以此凸显非遗传统技艺生产化保护的核心目标。

(五)借助互联网优势性来提升非遗文化生产者的社会地位。非遗文化的生产除了传统技艺层面的技术之外,还要纯手工的性质,非遗产品中融入了传承人对技艺作品的精神需求。基于此特点上,非遗文化产品在生产中与传统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不同,具有这艺术品创作的特质。但是目前大部分非遗传承人与非遗的生产者地位在社会上都非常低下,被归类于工匠的地位。同时,许多非遗产品也毫无秩序,并不能有效地加大非遗文化生产者影响力的传播。在此种情况下,要学会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性,保护非遗从业人员与传统艺术从业人员,以此来不断提升非遗的生产者的社会地位,达到传承有序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新形势发展背景下,针对非遗背景下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已然成为了我国未来非遗保护的主要路径之一,合理的应用这一保护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预期的保护目标。由此,在未来的保护过程中,管理者们应结合不同非遗传统技艺的特色,针对性地打造能够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生产性保护模式,推动传统技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同时在本质意义层面实现对非遗视域下传统技艺保护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欢.生产性保护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以六安瓜片绿茶制作技艺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20,36(01):11-14+57.

[2]张晓燕,张万红,刘月.高职院校传承与创新传统技艺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4):88-92+96.

[3]吴茂庭.技艺类非遗保护与传承视角的民间生态[J].西部皮革,2020,42(02):117.

[4]张琰群,赵慧,万芷含,王康妮,盛沁雪.新媒体环境下海南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J].品牌研究,2020(02):14-15.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