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泽贤治生态思想的根源研究
2022-03-01赵静
赵静
内容摘要:在生態学中个体与环境不可分割,自我的建构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形成。社会生活环境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和集体习惯孕育了具有当地民俗特色的个体。从民俗学的视角研究宫泽贤治生态思想的根源,分析作品中的民俗信仰要素,考察人与自然的共生,有助于重新审视民俗信仰与自然生态的深层关系。
关键词:宫泽贤治 生态思想 根源 民俗
宫泽贤治被誉为日本的“国民作家”,在其短暂的三十七年的人生岁月中,始终秉持着“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他的作品中出现的山川河流、动植物和宇宙天体都具有生命力,与人类共存于自然界。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所有万物平等相处,且相互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内在联系,和谐共生于宇宙之中。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共生是宫泽贤治生态思想的基本内容。
宫泽贤治生态思想的形成与其生活的地域环境密不可分,其产生的根源和作者生活的民俗社会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民间信仰是人类敬畏自然,与自然共存的一种方式。分析作品中出现的民间信仰对象,解读信仰对象与人类之间和谐共生的思想,探究人与自然的交流方式,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制约平衡。将文学、生态学和民俗学融合,为宫泽贤治研究注入新的力量。
一.座敷童子——自然与人类共存
《座敷童子的故事》是宫泽贤治生前发表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由四个小故事构成。第一个故事描写了白天大人们都去干活,在院子里玩耍的两个小孩,听到了扫帚扫地的声音。但找遍家里都没有发现一个人,这肯定就是座敷童子。第二个故事讲述了十个小孩在房间里,手拉手围成圈玩耍。这时突然发现十个人变成了十一个人,但没有一个人是不认识的。大人们说多出来的那个就是座敷童子,但十一个人又都说自己不是座敷童子。第三个故事中,一个小孩因为得了麻疹,不能参加八月的如来祭。但这个小孩无论如何都想参加,于是东家就把如来祭延期到九月举行。其他小孩因为如来祭延期,不愿意和这个小孩玩,就都躲起来。这时,患麻疹的小孩出现在房间里。瘦瘦的,脸色苍白,哭丧着脸,拿着新的小熊玩具,端坐在那里。这时一个人喊:“座敷童子”,大家一下子就四散而逃,这个“座敷童子”就哭了起来。第四个故事是一个船夫讲述自己的经历:有一天晚上遇到一个打扮整齐,穿着和服的小男孩。船夫问小男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小男孩说在笹田家待了很久了,想去更木的斋藤家。后来听说笹田家渐渐衰落,而更木的斋藤家却越来越好了。[1]P170
座敷是日语词汇,指日本建筑中的房间,铺着榻榻米的客厅。座敷童子是日本社会中的一种信仰,被认为是家族的守护神。据说经常出现在大家庭的座敷里,如果消失的话,这个家族就会没落。座敷童子经常以小孩的样子出现,年龄在三岁到十岁左右,男孩女孩的形象都有,娃娃头或披头散发,穿着和服。传说座敷童子喜欢跟家里的人恶作剧,会在石灰或面粉上留下小小的脚印,半夜发出用纺车纺线的声音,也喜欢在最里面的房间里发出如神乐一般的声音。看见它的人将会有好运,会给家庭带来财富。
对于座敷童子的原型和来源,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推测,有人认为可能是夭折后埋在家里的小孩子的灵魂;也有人认为是日本的一种叫做“河童”的妖怪的变身,或是佛教中的护法童子等等。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承认孩子的形象充满神性,是神和人的连接。在日本,传说座敷童子的存在跟家族的发展趋势有很大的关系,座敷童子存在的家庭就会兴盛繁荣,座敷童子离开的家庭就会衰退,座敷童子就如同福气之神,被看作是家庭兴旺的守护神。因此,人们对座敷童子充满了敬畏之情,许多家庭都很热情得对待这位神灵,每天都有饭菜供奉,据说座敷童子喜欢吃红豆饭,有的家庭就每天用红豆饭供奉,人们对于座敷童子的存在并没有感到困惑,相反,把它作为神灵得到家里人的保护。[2]P299
“座敷”本是一种建筑物,故事中被拟人化,进而神化,赋予了一种超自然能力。座敷童子,有时隐身于无形,有时变化成别人,有时化身为小孩。它会帮助人类打扫院子,也会参与儿童的游戏。它会制造恶作剧的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福运。作为建筑物的座敷,不只是被人类使用的工具,而是一个充满孩子特性,而又有别于人类的存在。面对来无影去无踪的座敷童子,人类没有畏惧驱赶,也没有支配战胜的欲望,而是与它和谐共存于自然界中。
二.风又三郎——自然与人类共处
《风又三郎》这篇作品创作于1924年左右,作者生前未发表。在谷川岸边的一个小学校里,来了一个叫高田三郎的转校生。转校生来的那天是九月一日,正好风特别大,其他小孩都以为他是“风又三郎”。
九月一日是高田三郎转学的第一天,他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用眼一看大家,就刮来一阵大风,于是嘉助他们都喊他“风又三郎”。九月二日,上课前,高田三郎在操场上步测距离,突然又刮来一阵风,嘉助说:“他果然是又三郎,只要他做事情,就会刮风。”佐太郎没带铅笔,三郎就把自己的铅笔借给佐太郎,自己却用碳写字。九月四日,一郎带领着嘉助、佐太郎、悦治和三郎去了他祖父和哥哥工作的农场。突然有一匹马跑走了,嘉助在前去追赶的过程中,摔倒在地,产生了幻觉。他仿佛看到了风又三郎飞向了天空,在渐渐恢复意识时,看到了逃跑的马和三郎。回家途中,嘉助对三郎说:“你果然是风神,是风神的孩子”,一郎却不这么认为。九月五日,放学后,一郎、嘉助、佐太郎、耕助、悦治和三郎去摘葡萄。三郎误摘了烟草叶,大家都责备他。耕助不停地嘲笑三郎,三郎就故意让栗子树上的水淋到耕助身上。耕助着急了说到:“又三郎,像你这样的风,世界上没有也可以。”三郎反问耕助:“为什么可以没有风,列出证据来。”耕助回答不上来,两人笑着和解了。九月七日,放学后,一郎、嘉助、耕助和三郎一起去游泳。三郎笑话一郎他们的游泳姿势奇怪,碍于情面一郎要玩取石头的游戏。刚好看到有四个大人在爆破钓鱼,三郎他们把晕过去的鱼拿过去,放到了用石头堆起来的鱼箱里。这时来了一个貌似专卖局的人,嘉助他们想起来了三郎摘烟草叶的事。大家把三郎围住,藏起来,结果什么事情也没有。九月八日,佐太郎准备用花椒粉捕鱼,但没有成功。三郎他们开始玩做迷藏,轮到三郎捉人时,突然下起了雨,刮起了大风。九月十二日,暴风雨的早晨,一郎和嘉助从老师那里听说高田三郎前天转学走了,嘉助再次感叹:“那个家伙果真是又三郎啊!”。[3]P172
“风又三郎”是日本东北地区对风神的称呼,故事的主人公高田三郎在九月一日时转到学校,这个日子正好是东北地区为了祈求丰收,举行镇风祭的日子。根据当地农俗,从立春算起第210天正好是九月一日,也是大风来袭的日期。由于正值农家的秋收季节,风灾会影响当年的收成,所以也被成为是农家的三大恶日之一。九月十日是高田三郎转学离开的日子,从立春算起的第220日,也是民俗中三大恶日之一。还有一个恶日是八朔,在九月十七日左右。这三个日子一般都会伴有大风大雨,直接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到了这三个恶日时,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方式来驱除风灾。在长野县,人们会去神社祈求风不要来。在新泻县和福岛县,孩子们会爬到树上,一起高声大喊:“风又三郎,不要吹风来”。还有些地区,会在屋顶上竖起来割草的镰刀,或竹竿头,寓意把风切断,不要对庄稼造成灾害。[4]P204
宫泽贤治在作品中将“风又三郎”这样的风神,转化为一个“高田三郎”这样一个三年级的转校生。转校生的神秘、不确定性和“风又三郎”相契合,将风神这样的自然现象,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孩子们刚开始时对高田三郎的到来感到陌生和畏惧,之后和高田三郎熟悉后,外出玩耍、争论。后来,在面对危险时,孩子们决心保护高田三郎。最后得知他转学后,孩子们心里的失落。孩子们和高田三郎的相处过程,正是人类在面对自然现象时所经历的不同阶段。面对每年必然到来的风,和可能受到灾害的庄稼,人们从开始时的畏惧,到找到镇风祭的相处方式,并且为之命名为“风又三郎”。人类与自然的共处在不断地磨合,在磨合中找到和谐的共生方式,是宫泽贤治生态思想观的内容之一。
三.雪童子——自然与人类共情
《水仙月四日》刊载在宫泽贤治生前唯一发表的童话集《要求繁多的料理店》中,讲述了人类与雪童子的故事。在水仙月的四日,雪童子驾着2匹雪狼,路过山丘,看到一个裹着红毯子,独自匆匆回家的小孩。这时天气突变,雪婆子带领着其他雪童子来了。雪婆子命令雪童子把小孩捉走,雪童子却瞒着雪婆子,把小孩埋在了雪里,逃过了雪婆子的眼睛。天亮后,雪婆子散去,雪童子挖出了昨天埋的小孩。[1]P46
《水仙月四日》中的雪婆子和雪童子都是雪的化身。雪婆子长着灰色的头发,猫一样的耳朵,金色的眼睛,尖尖的牙齿,非常地凶狠残忍。雪童子戴着白熊皮做的三角帽,挥动着皮鞭,让天空下起雪,像孩子一般天真。雪婆子代表着雪的威力,自然的残酷。自然灾害可以摧毁人类的生活,夺走人类的生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不便。雪童子象征着雪的友善,自然的恩惠。大雪过后,会给大地注入生命的力量,给自然万物带来生机和活力。我们要客观看待自然的两面性,在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同时,也要看到自然带给人类的恩惠。人类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不是战胜自然,改变自然,而应该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故事中登场的雪婆子和雪童子以日本东北地区传说中的“雪女”为原型,是一种可以操纵暴风雪,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存在。传说雪女会在每年固定的日期,在夜晚伴随着暴风雪降临到人间。在岩手县远野地区据说每年的一月十五左右,或者满月时,雪女就会到访。故事中的特定日期在“水仙月四日”,雪婆子和雪童子造访了人类世界。在岩手县水仙花大约四月左右才开放,可以理解为四月四日。
雪女力大无穷,会伤人性命,雪女出现时经常会发生奇怪的事情。故事中雪婆子命令雪童子,在水仙月四日这天,可以带走一两个人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因为雪灾而丧失生命的事件比比皆是。雪灾的残酷性,从雪婆子的形象和语言中,可以感受得到。雪女如果在人间待的时间过长,那么庄稼就会冻死,影响收成。雪女离开后,脱下的白色衣服会变成黄金。这就是雪的双重性,雪下得太大,会冻死庄稼,影响收成。雪下得恰好,会促进庄稼地生长,预示着来年的丰收。[5]P987
故事中的雪童子同情人类的孩子,为了不让雪婆子把小孩的生命夺走,瞒着雪婆子把小孩埋在了厚厚的雪下。在雪婆子散去之后,雪童子又把埋在孩子身上的雪吹走,等着小孩的家人来救他。在宫泽贤治的作品中,代表自然的雪童子和人类拥有同样的感情,作为同样的雪使者,雪婆子的残暴和雪童子的温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类与自然不仅共存于这个世界,而且同样拥有生命和性格。正如宫泽贤治在『手紙 四』中写到:哥哥这样的寻找是徒劳的,无论什么样的孩子,无论是在田间劳动的人,还是在火车里坐着吃苹果的人;无论是唱歌的小鸟还是不唱歌的小鸟;无论是蓝色还是黑色的鱼,所有的兽类,所有的虫类,自古以来全部都是相互的兄弟姐妹。
四.鹿舞的起源——自然与人类融合
《鹿舞的起源》讲述了农民嘉十外出去温泉疗伤,途中把自己的手帕忘在了原野上。在回去捡手帕的时候偶遇六只鹿。嘉十觉得很不可思议,就躲在芒草荫处偷偷观看着鹿群。后来鹿群开始了唱歌和跳舞,嘉十忘我的从草丛中跳出来,鹿群受到惊吓逃散了。[1]p87
鹿舞是日本的传统艺能之一,在《日本书纪》中已有关于鹿舞的记载,显宗天皇即位时,为新建造地房屋写的祝词里,写道:举着雄鹿角舞蹈。[6]p458人们在狩猎前,模仿鹿的样子进行祈愿。流传至今的鹿舞是岩手县的代表艺能,一般在盂兰盆节时供养祖灵,或者驱除恶魔时表演,也会在秋季祈求丰收时表演。人们戴着鹿头的面具,绑着大鼓,边敲鼓边跳。[2]p324
《鹿舞的起源》中,由于机缘巧合,嘉十目睹了鹿舞的过程,深受感动。嘉十忘记了自己人类地身份,跟着鹿群地节奏歌唱着。在描写鹿群跳舞时,作者描写到:寒风在呼喊,赤杨树也在呐喊,就连芒草也可以和鹿群混杂在一起共舞。嘉十也全然忘记了自己和鹿的区别,“哟呵,哟呵”地叫喊着,从芒草丛中跳出来,和鹿群一起跳舞。鹿群的舞蹈唤起了嘉十内心的共鸣,嘉十亦从鹿群的舞姿中感受到了愉悦。植物、动物和人,在这个空旷的原野上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共同舞动。
宫泽贤治作品中的人类与自然共存于宇宙之中,所有万物皆平等,且相互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内在联系。故事中的座敷童子、风又三郎、雪童子和鹿舞等民间信仰根植于日本东北地区的民俗社会,是人类敬畏自然,与自然共生的一种形式。正是基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民俗信仰,才具备形成宫泽贤治万物平等的生态思想基础。而和谐共生于宇宙之中的理念,正是宫泽贤治的生态思想的根源所在。
参考文献
[1][日]宮沢賢治.新校本宮沢賢治全集.第十二巻[M].東京:筑摩書房,1995.
[2][日]原子朗.宮沢賢治語彙辞典[M].東京:筑摩書房,2013.P739.
[3][日]宮沢賢治.新校本宮沢賢治全集.第十一巻[M].東京:筑摩書房,1996.
[4][日]谷川健一.日本民俗文化体系2[M].東京:小学館,1983.
[5][日]日本昔話辞典[M].東京:弘文堂,1994.
[6][日]森浩一.日本民俗文化大系3[M].東京:小学館,1983.
[7][日]国文学.宮沢賢治を読むための研究事典12月号[M].東京:学燈社,1980. P66.
[8]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p187
[9]趙静.万物和谐共生——论宫泽贤治的生态自然观[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12月.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日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