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2-03-01刘金霞
刘金霞
语文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根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开展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关键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一.新时代在国际化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
(一)经济全球化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国际化背景下,各个国家的经济有密切联系。许多青年对西方的品牌趋之若鹜,在吃、穿、行等方面也模仿西方的消费方式,附着在经济活动和消费生活之中的西方消费主义文化,正通过日常的消费生活不知不觉的进入青年思想意识,成为其生活价值观的重要取向。西方意识形态不断渗透,严重侵蚀了中国本土文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各类思想的传播和交流,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和范围,但是也为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正向力量的信息传播提供了契机,如国外的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在多元社会思潮中迷失方向的现象,这也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的主要表现,严重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开始兴起国学热,即社会各界开始呼吁、提倡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教育领域无疑是开展国学热的主阵地。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任务,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培育有思想、有追求、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
(二)国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课程中的传承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提出“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着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在知识传授与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奠定基础。
2021年1月颁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梳理了“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三大主题,语文学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承担学科之一,各年级语文教材的选文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在文本教学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本解读的深浅,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语文教学仅仅教授字音、字形、字义、背诵全文等内容,会丢失语文特有的文化属性。文本解读需关注文本更深的内涵、更广的范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豪感。例如《归园田居(其一)》一文,多数语文教学仅是介绍诗歌表达的主旨,诗人通过叙述平生志趣和描写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对仕途生涯的憎恶和摆脱尘网的快慰,抒发了对山林生活的热爱之情。课文教学只讲授浅层次的内容,课文蕴藏的陶渊明体现的儒家“大济苍生”的思想及这种思想的传承等都没有得到挖掘,教学内容就显得单薄,不足以引发学生更加深刻的思考。
本篇课文是《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归隐田园组诗的开篇之作,介绍了自己为什么回归田园的原因。而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学过《归园田居(其三)》,对陶渊明的归隐农忙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教学设计可以再回忆这篇诗作,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选择归隐的意义。对于陶渊明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而陶渊明鄙夷仕途,是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熏陶,有“大济苍生”的宏愿,但现实的官场风气是尔虞我诈、谄上骄下,陶渊明看不惯官场的腐败风气,也改变不了官场的生态环境,所以他选择离开尘网,回归田园生活。
同时,教学引入“经典咏流传”中国科学家合唱《归园田居(其三)》,科学家们反复吟唱“衣沾不足惜,但是愿无违”,我们看到他们对科学工作不计个人得失的付出,他们一次次尝试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困难重重,但却因坚守自己的使命而勇往直前。他们对科学精神的执着坚守,就是这个时代人们对陶渊明精神的传承。虽然我们有一千多年的距离,但中华儿女依然在坚守“本心”,在科学岗位上无私奉献,追求“大济苍生”的使命担当。这样的教学安排可以从陶渊明的个人选择,延伸到儒家“大济苍生”的思想;从陶渊明的个人坚守,追溯到当代人的使命传承。通过引入这两个资料,使得本文的学习从空洞的讲解到具体的感知,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鳴,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思想。
同时,教学也可以拓展提升,让学生各抒己见: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种“逃避主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与不归?
真正的人生价值是获得社会认可还是内心富足?请以“陶渊明归隐之我见”为话题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篇《归园田居(其一)》,教师通过解读文本背后蕴含的思想文化,补充当代人的文化传承事迹,使得文章内蕴变得更加厚重。同学们不仅学习了诗歌,而且看到了诗歌精神的传承,感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二)在综合实践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谦虚、责任担当等优秀品质,可以指导学生的言行。在活动设计中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让学生由片面的感知文化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青春诗会”,为教学搭建了很好的平台。青春诗会,结合本单元的学习,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青春、青年,认识青年的责任,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可以把综合实践活动的范围扩大,组织中职一年级青春诗歌朗诵会,给学生更加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青春的魅力,从而更深切的体会青年应具备的品质、责任和担当。以“青春诗会”语文实践活动方案为例。
1.学生讨论、制订“青春诗会”的方案,包括主题、时间、地点、会场设计、人员安排等。
2.确定诗会朗诵作品的选择标准与范围。
(1)中外现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
(2)主题围绕青年、青春、理想、人生、青年的责任、青春的情感,内容积极、健康、向上,具有激励作用。
(3)具有較强的艺术感染力,最好是中外诗歌的经典之作,值得永久珍藏和欣赏。
(4)琅琅上口,节奏感强,适宜朗诵。
3.分班级选诗,由班长汇总每个同学挑选的诗作,最终选出3-5首(根据长短来定),并说明推荐理由。
4.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诗会朗诵作品,制作“青春诗会节目单”。
5.确定朗诵者,进行朗诵训练。结合朗诵评分表,进行反复练习。
6.确定主持人,撰写主持词。主持词用抒情的语言串连作品,简单介绍作者或诗歌背景,对欣赏作品作适当的提示。
7.布置会场,制作背景画,准备音响、配乐,邀请嘉宾等。
8.班级朗诵展示,自己班级评分,其他班级评分,进行自评和互评。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广泛阅读不同年代的诗歌,选择喜欢的作品并且要进行朗诵创作,提高了对诗歌主旨的认知水平,锻炼了审美鉴赏能力。同时,学生从诗歌中感受不同年代的青春和担当,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薪火相传。
(三)在校园环境和校园活动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的范围不仅局限在教室内,还可以拓展到校园环境和活动中去。语文教学可以带学生漫步校园,感受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校的园林景观,比如“立德园”,摆放季子塑像,让学生感受季札三次让国的厚德修养,利于学生养成宽厚谦虚的品格。同时还刻有“惟吾德馨”四个大字,让学生感受刘禹锡的高洁志行,利于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学校校园书写“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标语,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树立自信,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这些校园环境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呈现,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同时,语文教学还可以牵手学校活动,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校会举办红歌比赛、戏剧节、中华诗词大会、红色故事宣讲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旨在宣传民族精神或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参加活动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利于提高文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学校图书馆每年都围绕世界读书日举办不同的宣传活动,比如征集世界读书日宣传视频、表彰优秀读者、举办读书分享会等等。语文教学可以联系图书馆的宣传活动,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感,自然而然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中职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精神的追求”《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该篇教学大多是讲授课文句面意思,教学内容十分单一。这篇课文强调读书的益处,这正是学校图书馆存在的意义。教学设计可以引入学校图书馆关于世界读书日的推广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文本,撰写宣传语并制作世界读书日宣传视频,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传播者,进一步认识读书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获得教养的途径》教学设计为例。
资料一:2020年《典籍里的中国》资料,该片生动演绎伏生自幼读《尚书》,把《尚书》作为自己的人生之书。之后护《尚书》,传《尚书》,把自己的一辈子用来坚守文化的传承,这样的精神深深感动当代青年,典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
资料二:早先,黑塞除了读过《诗经》,他对中国文学一无所知;可后来,他又读到卫礼贤和其他一些人的翻译作品,他认识了智与善的中国道家的理想。几千里之遥的黑塞,认为中国经典作品里面的从容、幽默、质朴恬淡令人赞叹。我们阅读经典作品,可以与大师对话,接受其深入心灵的春雨;也可以在积淀人文素养的同时提高语文成绩;也可以享受审美的愉悦。
资料三:根据2018年对中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学生读课外书读得很少,而关于中国的古典名著学生阅读更少。在采访他们“为什么不读经典”时,学生认为古典名著读不懂,要么书本内容与现在的生活距离太远,要么是篇幅特别长,没有时间去读。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对言情书、网络游戏等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却对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相关的文章和书籍没有任何兴趣。
为提高同学们的阅读积极性,今年世界读书日,学校图书馆将推出“与经典对话”活动,包括征集宣传大使并拍摄宣传视频、创设朗读者体验营、举办中华诗词大会、排演历史戏剧、阅读成果汇报展示等系列活动。
本课以“与经典对话”为主题,带领同学们撰写视频宣传语,同学们可以选取《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精美语句,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写一篇2分钟以内的宣传稿。结合你的实践与体会,与同学们一起分享阅读经典的意义,号召同学们走进图书馆,与经典同行。接下来,同学互相学习指导,不断修改完善后形成宣传稿。宣传稿范文展示如下:
在车水马龙的街头,在安静明亮的图书馆,我们随处可见的是手捧一只手机的年轻人。少年们将自己沉浸在图片、视频、游戏的世界,一分钟、一个小时、一上午的时间,在指缝中偷偷溜走。“现实世界”的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花一两个小时去读经典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
何为读书人?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每一部著作,经过时间的沉淀,过一些年,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面貌,在心中唤起共鸣。我孩童时期初次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只看到同龄人孙少平的成长,十年过去,我大约第三次重读它了,我又看到了孙少安的坚韧、润叶的善良,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
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
学习写完宣传稿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制作宣传视频。同学们把宣传视频上传到超星平台,老师和同学观看宣传片,并完成评价表,甄选出优秀作品在图书馆循环播放。
教师创设真实情境,以制作世界读书日宣传视频为任务,从宣传稿件到视频制作,教学内容与真实生活紧密结合,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学习课文精彩的语言,把精华的语言吸收为自己的语言,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学生倡导阅读经典作品,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传播者。学生掌握了阅读经典的方法和意义,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魅力。图书馆宣传视频与语文的文化传播内容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多媒体运用能力,在活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个人素养的能量源泉,是学生终身发展的素养基础,是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中职语文教学应当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文化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过常宝.古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涵[J].语文教学通讯,2021(25):4-9.
[2]谢桂芳.对网络环境下提升小学生经典阅读质量的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7):43-45.
(作者单位: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