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理解梁启超论翻译的作用

2022-03-01罗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2期
关键词:强国翻译发展

罗芳

内容摘要: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学者。在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宗教、艺术、语言等领域都有极高造诣,其作为中国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时代的文化巨人,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界的“鸿儒”,其历史地位与作用是相当重要的。虽然他在政治上的反反复复,矛盾迭出,从助袁到反袁,从改良到保皇,但是,这些并不能否定他在文化领域上的贡献以及他强烈的强国梦。而对梁启超的研究也是现代学术界长期以来的重点和热点。本文今天仅仅从梁启超翻译理论对中国近代翻译事业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和阐述。

关键词:翻译 强国 发展

当今,我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与人际交流就从来没有间断过,而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这种交流和交往的形式更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翻译工作在其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译者要有较高的英语、汉语水平,熟识英语的修辞手段,还应对不同文化下的历史、文学等知识有较全面的掌握。梁启超的翻译理论“三义”依然可作为现代翻译事业的一块基石,我们感到我们的强国梦与梁启超的强国梦是一致的。他为翻译重要性的呼吁也是我们要继承的。他对翻译方法的看法也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希望通过本文的工作,使翻译工作能够向受众提供更好更贴切的翻译,符合读者的审美情趣与接受能力。

一.梁启超翻译理论的提出

梁启超“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十自述》),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受其师改革派思想熏陶,日后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最早提出“诗界革命”口号,强调用语通俗自由,敢于运用新思想、新知识入诗,诗风流畅。《爱国歌四章》、《志未酬》等诗感情真挚,语言明白晓畅,是其诗论的较好体现。随后又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并在创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尝试。以他于1896年《时务报》到1906年《新民丛报》十年内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为标志,完成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散文领域的创举——新文体的确立。在1897年,他在上海《事务报》上发表的一篇《变法通议》的第七章《论译书》中提出了“处今日之天下,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要义”正式的提出了其翻译理论。

纵观当时中国周边环境:俄国彼得大帝18世纪初推行西方化改革政策,将国外有价值的书带回国内翻译成俄文,使俄国不断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知识,在18、19世纪已经成为世界强国。日本通过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开始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教育,使日本19世纪末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反观中国当时:经过一百八十多年的闭关锁国,与世隔绝,使中国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从而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在列强侵略胁迫下签订了一个个丧权辱国条约。这一切对梁启超触动很大,他看到邻国日本、俄国的强大,看到欧美的强大,也使得他看到了向西方强国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萌发了通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吸收西方文化精髓来增强我们自己国力。所以他提出通过翻译西方著作、学习西方技术来达到增强国力的想法。从而提出了“其一,使天下学子自幼习西文。其二,取西人有用之书,翻译成华字,斯二者不可缺一”、“故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等观点。梁启超提出的“译书为强国第一要义”,并不是说,他将翻译凌驾于其它一切之上。这仅仅是他变法中的一部分,而且是第七部分。他是个政治活动家,“政治为先,应时而变。”是他的理念。在《变法通议》中,梁的教育救国的主张是跃然纸上。他说:“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化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他写的“学校总论”、“论科举”、“论师范”、“论女学”、“论幼学”等内容体现了他的卓越见解。他的积极主张是:“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功于学校。”因此,“译书”是他重视的一个领域。此句点到了翻译的政治意义,已经上升的强国的高度。一个民族的强大,信仰是非常重要的。有了信仰才有动力。译书是“开民智”的一个通道。所谓“山外有山”,通过译书,了解其外面的世界,对比之下,才能“豁然开朗”,才能有目标,有方向,国家才能强大起来。

二.梁启超的翻译为了强国与我们今天的翻译最高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当我们重温梁启超的翻译理论时,首先被他强烈的爱国,强国的欲望所感染。从梁启超编写的《西学书目表》中可以看到,自鸦片战争到1896年他所翻译的341种作品中概括梁启超的翻译主张就是:“当首立三义,一曰择当译之本。二曰定公译之例。三曰养能译之才。”这奠定了翻译事业发展的基本理论。时至今日,这三个原则依然是我们应该“奉为圭臬”的。“梁启超对我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过大的贡献,不仅译介的数量多,涉及面广,而且他有关翻译的种种论述更乏真知灼见,闪耀着梁氏特有的译学思想的光辉。”

一曰择当译之本,梁启超对此提出了四个观点:1.当译西国的章程之书为第一要义。西方政治体系、治国手段、章程都是经過西方数十年,数百年实线经历,对当时中国变法改革有很深的借鉴意义。2.译学校的教科书。他提出“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并在中外比较中得到启迪,提出以兴学育才为民族振兴的重要手段,由传统的学堂学习四书五经转变为学习西方一些工、理学科,从而满足当时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3.译各种政法、刑法之书。梁启超认为西方法律文化作为欧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中华传统法家思想要先进太多,通过对西方法律文化的研究,可以推动中国的法制改革。4.译史书。对文学翻译,梁启超也是非常重视的。文学的感染力,对振奋民族的精神是非常有效应的。他翻译的《哀希腊》,就是借英国诗人拜伦之笔,抒发自己的救国的情怀。“《哀希腊》的译介不仅体现了国人感时忧国的人世参政的心态,同时也反映出译介者鲜明的政治意图和价值取向。”希腊与中国同是文明古国,同样希腊昔日曾打败强大的波斯。如今。却在土耳其铁蹄之下逐渐衰落,而中国昔日曾威震世界,而今,一次又一次屈服于列强。梁启超翻译《哀希腊》的目的,就是要唤起民众,振兴中华!梁的另一本翻译著作是日本作家柴四郎的作品《佳人奇遇》,这是振兴国粹主义的日本明治期间的一部作品,以纪实文学叙述作者与几位流亡国外的女革命者的邂逅,讲到中国,朝鲜的当时革命情况,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政治小说。梁启超以这部翻译作品来为维新的政治主张造舆论,梁启超的观点是非常明确的,他说:“故国家欲自强,多译西书为本。”翻译是为了学西方,为了启迪民众,奋起直追,使中国强大起来。

实践证明,梁启超的这种择当译之本观点是非常明确的,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遵循这个原则: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与舒拉的故事》、《绞索套在脖子下的报告》……这些作品对青年的思想意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作品充满着革命的,爱国主义的情节。而经典的西方小说如莫泊桑的《项链》则为中学的语文教材。而美国小说家奥亨利的《礼物》也被选择中学课文。《牛虻》这部西方小说因革命的内容而成为流行翻译作品。正如梁启超精辟的分析,小说有“薰、浸、刺、提”的神力,起着“感人移情”的作用。

二曰定公译之例。建立翻译规范。梁启超分析了因中西社会、体制不同、文化存在差异而在翻译过程中应予注意的问题,提出在人名、地名、官制、名物、度量衡、纪年等方面应统一译法。外文以英语为准,中文以京语为准,而制一中西对照表,以为参考。这对于今天海峡两岸在翻译上交流很有现实意义。例如我们将Kennedy总统译成“肯尼迪”,台湾是“甘乃迪”,香港是“甘乃地”。Sydney翻译成“悉尼”而台湾译为“雪梨”。这就是因为译名不统一,极易造成混淆错误。将译名统一,可以避免混淆的错误,经过公认,约定俗成,就有利于教育,出版,文化交流。

三曰养能译之才。“凡译书者,于华文,西文及其所译书中所言专门之学,三者具通,斯为上才,通二者次之;仅通一,则不能以才称矣“。这是梁启超翻译主张的最后一个观点,培养翻译人才,而且提出了什么样翻译人才才是合格的人才:对中文有很深的的造诣,而且精通外语,并且要在所翻译的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专业领域的外文书籍的一些语义用中文的用词习惯表达出来,让读者能够看懂。这就深化到翻译技巧的问题.“翻译本属至难之业”梁启超对翻译中意译,直译提出独特的见解:对诗歌采取“译意不译词”,而对“十五小豪杰”一书则用“豪杰”译,对原文的主题、结构、文体、人物均可以改变。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强化,翻译成为另一次创作了。

强国梦也是我们今天的梦。我们为祖国在每一个能在世界前列的领域感到自豪。当莫言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上,他感谢的是那些为他付出心血的翻译家,瑞典的陈安娜、美国的葛浩文、法国的诺埃·杜特莱、日本的藤井省三、吉田富夫、井口晃,意大利的李莎(帕特里西亚·里贝拉蒂),正是他们将莫言的作品推向了世界,使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就是翻译的作用,翻译的魅力。通过翻译家的智慧与辛勤的工作,是可以攻克难题,较圆满地以“意美、音美、形美”“三美”的面貌,让西方读者所认可,所欣赏,在世界文学的宝库中展现光彩。为了达到高质量的翻译,除了译者的中西语言与文学的实力,也可汲取英美诗人作品的精华。梁启超的翻译是翻译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翻译家的多年呕心沥血的结晶品,老一辈的翻译家不遗余力地投身到翻译中,为发扬我国的文化遗产,为我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遗憾的是我们国内的翻译力量还是很薄弱,在莫言的翻译作品里,没有国内的翻译家。这说明我们翻译工作者仍然“任重而道远”。在翻译的道路上,唯有不断的创新才可以促使翻译事业的发展。

三.梁启超的翻译理论依然对现代翻译事业影响巨大

梁启超,作为中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代所呼唤出来的文化巨人,其历史地位与作用,是相当重要的。诚然,梁在政治上的反反复复,矛盾迭出,从助袁到反袁,从改良到保皇,但是,这些并不能否定他在翻译上的贡献。梁启超的翻译理论首先与他的政治理念是不可分割的。可以说,他为重视翻译大声疾呼,其动力就是他的强国梦,这是他难能可贵的人品。

当今,我们的国家正在处于不断改革,经济,文化,社会全面转型的时代,而这一切就是要做中国的强国梦,这其中,翻译起着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今天,比起梁启超的时代已经大大不同,中国与各国的交流更广泛,我们培养翻译人才的环境更是日臻完美,而梁启超的翻译理论“三义”依然可作为现代翻译事业的一块基石,我们感到我们的强国梦与梁启超的强国梦是一致的。他为翻译重要性的呼吁也是我们要继承的。他对翻译方法的看法也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宜勿徒求字句之间,惟以不失其精神为第一义,不然,则诘屈为病,无复成其为文矣。”这个观点至今为翻译家所公认的。正如梁启超本人说的:“著译之业,将以播文明思想于国民也,非为藏山不朽之名誉也。”这些话到今天仍可作为今天我们每一个翻译工作者的座右铭。

翻译绝不是简单的逐字逐句将原文拷贝成外语即行,而是一种创新,要有翻译者的呕心沥血的脑力劳动,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的表达,往往会使翻译者苦思良久,我们可以从许多翻译的诗篇上,见到译者的艺术加工的精湛文笔。美国翻译家奈达说:“翻译远不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真正理想的翻译,说到底是一门艺术”。没有超高的中西两种文化的知识与语言水平,是难以进入翻译这个区域的。我们发现,比如在我国家喻户晓的一些名诗,其翻译的作品在海外却没有大的反响,其原因,这些译作已经失去了原作的精华,音韵,诗境,富有哲理的妙句,无与伦比的对仗……,因此,译作是不易被西方大部分读者所理解,欣赏的。当我们阅读巴伦,雪莱,济兹的名诗时,我们总会感到我们的古诗更胜一筹。同样,我们可以想象西方的读者在阅读我们古诗的译作时,也会感到平淡无奇,这是可以理解的。究其原因就是译作在翻译时候失去了原作的精华。因此,词不达意的译作是不会被西方读者所欣赏的。所以只有通过译者的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将翻译的境界不断地提高升华,将我国的文学作品真正内涵展现给西方文学爱好者,从而达到他们的认可。

我们可以体会到翻译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因为,精益求精是无止境的。翻译的方法有数种,译者的水平是一方面,译者的看法也是一方面,我们将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也有数种版本,因此,我们希望更多的翻译家去认识、欣赏、研究翻译,有比较,才有竞争,才能促进翻译质量的提高,才能为发扬我国的文化遗产做出卓越的贡献!相信通过我们不断完善、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我们的文学才可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才能向世界展现真正的灿烂!

参考文献

[1]解玺璋(2012).梁启超传[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李兆国(2008).梁启超的翻译理论与方法[MA].山东大学.

[3]赵稀方(2012).翻译现代性:晚清到五四的翻译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4]谈峰(2006).翻译家梁启超研究 [MA].華中师范大学.

[5]廖七一(2006).梁启超与拜伦《哀希腊》的本土化[J].江苏:外语研究(3).

[6]蒋林(2010).梁启超的小说翻译与中国近代小说的转型[J].兰州: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

[7]许渊冲(2013).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文化旅游与国际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强国翻译发展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70年强国梦圆 70面行业旗帜
秦晋争霸
区域发展篇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