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国民语言素养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探究

2022-03-01杜艳丽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2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教学

杜艳丽

内容摘要:广义上的“母语”与“外语”相对,母语教育是提高国民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等综合能力的途径和载体。大学语文课程是母语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既与国民语言教育体系中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直接衔接,又是国民语言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关键环节。以提升国民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回归学生语言生活,一要重视大学生语言主体性的建构,引导学生在言语世界中有清醒的主体性语言意识,树立言语能力自我实现的目标;二要以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为提升途径,满足学生克服“语言困难”的需求、完善自我的需求以及实现文化创新的需求。

关键词:国民语言素养 大学语文 教育 教学

在《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其中提出了“国家语言实力显著增强,国民语言能力明显提高”的总体目标[1]。进入新时代,大学语文教育也在不断的探索。结合近年来大学生母语素养下降的趋势,本文认为可以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目的进行重新定位:对于大学生来说属于母语高等教育,其目的是提升大学生母语高级素养;对于他们即将开始的社会生活而言,大学语文的教育是将学校语文教育转换为国民语言教育的第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提升国家语言能力视域下对大学语文教育和教学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国民语言教育和母语教育意义上的大学语文教育

“广义的国民语言教育指的是提高国民个体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狭义的国民语言教育,其核心是提高受教者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2]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国民语言教育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教育,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教育与狭义的国民语言教育在内涵上是一致的。而广义上的母语是与“外语”相对而言的。“母语是个民族领域的概念,反映的是个人或民族成员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母语直接指向民族共同语。”[3]“我们立足于教育视角,将我国的‘母语’厘定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4]母语教育侧重学生言语建构能力、语用能力的培养,是真正把语言作为一种资源来培养学生的母语能力。母语教育主要是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在大学中主要有两种形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和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母语教育。后者针对非中文专业而开设,主要指的是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提升国民语言素养的母语教育,其“教育目标应是让学生‘过好语言生活’的能力,这语言生活包括学生当下的语言生活,以及奠定未来语言生活的基础。”[5]

大学语文课程是母語高等教育的核心课程,其母语教育功能是全方位、综合性的,是提高包括语言、思维、文化、审美等综合能力的途径和载体,具有语文课基础性、实践性的特征。所以大学语文教育目的更多地指向思维表达、文化认同和审美生活即语言的高级运用层面。在国民语言教育和母语教育体系中,大学语文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大学语文课程要培养大学生母语教育的终身学习意识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大学教育,其中绝大多数将在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成为劳动者。作为母语高等教育的最后一环,大学语文的教学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实践中中的语言生活,在这种语言生活中,其是否具备母语高级素养,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母语学习的终身学习意识。近年来,大众乃至大学生母语素养有下降趋势,提笔忘字现象严重,多媒体生活甚至纸媒中错别字已屡见不鲜,其中,语言知识方面的问题已成为痼疾。笔者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某班级进行过一次汉字听写的比赛,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正确率为23%,在其他专业课堂上也尝试过,准确率更低。从现在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情况来看,可以发现,普遍有以下问题:“的、地、得”不能准确使用,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简单的应用文写作格式不了解或不规范,语言使用粗俗化或詈语横行,“脏话”不能理解其不文雅性等等。这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都在提醒我们,关注大学生对语言运用的敏感度和重视度已迫在眉睫,而这些就需要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得到回应和重视。

(二)大学语文是国民语言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关键环节

广义的国民语言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整个教育体系中,在“语文成绩要好”的升学驱动下,中小学语文教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大学生入学前基本都能掌握基础的母语应用能力。但到大学后,因为专业分科的客观原因,大学生心理上普遍认为专业课的重要性要大于公共课,大学语文不再受到重视。从母语能力发展的阶段性来说,母语能力的提高从中小学的快速增长期到了大学的稳定期,大学生对进一步提高母语应用能力的需求不够迫切、动力不足。这也造成了大学生母语能力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那么,在这一阶段,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就成为能否让大学生重新激发母语学习的兴趣,延长母语能力快速增长期和稳定期、延缓母语能力衰退期的重要因素。

不管是作为国民语言教育体系中的母语教育还是作为提升母语高等素养中的大学语文,提升母语高级素养这一定位都吁求在课程的教学中应该进行相应的思维创新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构。

二.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重新定位

大学语文只能存在于大学生的语文实践中。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从大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让语文教学实践成为大学生语言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提升母语高级素养的目标。这需要在教学中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一)重视大学生语言主体性的建构:语言意识为导向,自我实现为旨归

人类以语言符号为基本手段通过语言运用、言语形成创造属人的包含喜怒哀乐、理论与实践、现在与未来的人类世界。而人之所以要说话——要言语,归根结底是主体间交际沟通的需要。母语高等教育要满足大学生在自我表达和实现人际完美沟通方面的需求。曾晓洁在《现代汉语母语教育史研究》中曾对理想母语能力提出了六个部分也是六个层次的要求,分别是:言语规范能力、言语修饰能力、言语感知能力、言语享受能力、言语应对能力、话语控制能力。[6]母语高级素养就要达到理想的母语能力,实现真实表达、准确应对、自我享受、语言行为有效实施的功能。这些都是以重视言语者的主体性的言语表达,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大学生的母语表达一定要重视主体性,以自我实现为旨归。

1.要认清人存在的语言本性

德国语言哲学家洪堡特把语言看成是精神的自我开启,把语言的发展理解为某种理念的运动。“透过思想与词语的相互依存关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语言不只是表述已知真理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它是揭启未知真理的手段。”[7]在现在这个时代,语言无时无刻不包围着我们。从日常人际交往到大众传媒,每个人都生活在由言语构成的世界里,即使人自己在沉默时也无法逃避言语信息的包围和轰炸。大学生需要理解一个人的言语世界就是体现其主体性的精神世界。在“众声喧哗”的言语世界中有意识地提升主体的精神世界及其高级语言素养。

2.要树立言语能力自我实现的目标

母语高级素养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在国民母语能力的终身教育中实现的。大学语文作为国民母语教育中关键的一环,就是让学生树立起言语表达“有我”的自我意识。这种言语表达上的自我意识会指引学生通过母语教育的终身学习,以母语为思维工具,不断去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以母语为文化塑造的工具,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创新能力,从而达到言语能力的自我实现。

(二)重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心理需求为导向,语言能力提升为旨归

语言素养的提高往往需要在充满意义和趣味的实践中逐渐提升,因此让母语教育成为充满了意义和趣味的实践就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首要命题。意义产生于需求,能满足心理需求的就有价值和意义。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来导引话题,这样才可能产生真正的母语实践。

1.克服“语言困难”的需求

李宇明教授在《论语言生活的层级》中论述了“语言困难”,包括语言使用(交际时的语言使用)困难、语言知识(主要指语言文字应用知识)困难、语言技术(语言信息技术使用)困难和语言决策(生活中使用何种语言的决策)困难。[8]对大学生而言,接受网络信息技术比较快,语言技术困难基本上不存在;语言知识困难少有出现,某个字不认识、不会写并不觉得丢人,相反,普遍认为思想比文字更重要,语言文字知识是“小儿科”,是“雕虫小技”;语言决策困难也基本上不成问题,但在是否应该使用网络词语和新词语时会有些小小的疑问,这是追求个性表达心理状态的体现。对大学生而言,“语言困难”最突出地体现在公众说话、演讲等特定场合下的口语表达方面,因此可以说主要是一种高级口语的语言使用困难。

而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其心理特点之一是容易自卑或过分自信,所以他们很在意自己的形象,往往会羞于或不屑于在大众面前表达自我。长此以往,学生在公众场合的口语表达能力因为缺乏锻炼而不能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以设置语言困难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困难,并提供一定的视听材料、阅读材料加强学生的输入,在输入足够多时,以强制性的言语输出——演讲类言语表达为途径,让大学生通过不断超越自我,在现实挑战的胜利感中克服心理恐惧,在战胜语言困难的实践中提升语言能力。实践证明,参加过各类演讲活动的大学生,其提高自身语言能力的意识更加强烈,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效果也比较明显。因此设置“语言困难”并克服“语言困难”是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教学内容之一。

2.完善自我的需求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特点则表现为:(1)青年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2)求知欲和识别力的矛盾;(3)情绪与理智的矛盾;(4)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9]这种矛盾使大学生的自我还很不完善。大学语文作为母语高等教育,就要充分发挥母语教育的审美功能,从知识、能力、技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以审美促进道德和思想的完善,可以满足大学生完善自我、提升人生境界的追求。所以大学语文的教学必须要从整体性出发来满足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需求,在教学中突出文学作品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解读,在对语言艺术的鉴赏中理解文学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方式,使学生对人生、自然、社会的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能够得以整合,实现“诗意地栖居”,最终找到实现完美人格的正确途径。

3.实现文化创新的需求

我们知道,早在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就指出:“(三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10]这里明确把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高等语文教育联系起来。当然,大学阶段的“中国语文课”应该“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11]这就为我们大学语文课在如何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给予了方向性的指导和定位。

母语教育的任务包括:增强大学生理性的母语意识;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母语能力;丰富大学生的母语文化。[12]大学生本来就是一个追求文化创新的群体。在大学语文的教学通过古代汉语的教学、通过原典的教学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了弘扬和传承,大学生不仅夯实和塑造了自己传统文化的根基,而且还能以之作为思想的工具,思考传统文化如何直面和解决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实现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

国民语言教育体系中提升母语高级素养的使命是大学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在教学中探索应该如何引导大学生以语言提升为路径塑造自己精神和理念的语言世界,如何是大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8

/s3127/s7072/201212/t20121210_146511.html.

[2]富麗.陈菲.张一清.魏辉.国民语言教育有关问题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2016(04):11.

[3]李宇明.论母语[J].《世界汉语教学》,2003(01):56.

[4]曾晓洁.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1.

[5]李宇明.母语教育的语言学支撑体系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20(02):83

[6]曾晓洁.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255.

[7][德]威廉·冯·洪堡特原著,姚小平选编、译注,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32.

[8]李宇明.论语言生活的层级[J].语言教育与研究,2012(05):7.

[9]谈春怡 陶灵洁 庄敏.大学生母语素养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基于心理学的视角[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06):14.

[10]政府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jrzg/2006-09/13/content_388046.htm.

[11]中国政府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http://www.moe.

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

28_166543.html.

[12]李宇明.公民语言能力是国家语言资源——序<母语·文章·教育> [J].中国大学教育,2009(02):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基于专业认证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研究与实践”(编号:2019JGA320);贺州学院黄姚古镇传统文化与留学生汉语教学项目(2015年贺州学院教学案例项目)。

(作者单位: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