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栖息
2022-03-01张昊然
张昊然
“花园里的科技馆”项目是针对馆校合作开发的项目式课程。本课程以设计花园里的科技馆为目标,从调查、分析植物和环境特点,到设计展示,将深入观察、静心欣赏、积极探究等意识融入活动当中,培养学生的博物意识,传达“来自自然、回到自然”的理念,引领学生建立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意识。
教学目标
“花园里的科技馆”课程针对10〜13岁学生,内容对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生命科学领域”,课程重点引导学生调查不同植物的习性与环境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分类、概括植物与环境特点,完成调查任务;对调查任务保持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有效地完成调查并表达探究结论,学会团队协作完成调查任务并根据调查结果作结论性发言。
教学过程
本课程教学过程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采用PBL教学法设计教学环节,共5个阶段。
第1阶段:草木习性知识——我学习
“辨叶识花”讲座 邀请初中生物教师为学生在线教学创设生活情境,结合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盆栽、绿植,让学生初步了解植物的分类与习性。①通过植物叶片和花的标本与学生互动竞猜,认识植物;②教师借助盆栽花草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身边的植物与地区环境特征;③利用图册带领全体学生从光照、水分供给、土壤条件等方面了解植物的习性。
植物园调查 邀请植物园管理员带领全体学生了解植物特点与区域规划,随后安排20名同学分成4组,每组选出组长,分区域调查植物特点完成“植物园实地调查表”(记录植物的名称、形态、花期、疏密程度、高度、习性和种植条件),并使用相机记录植物或采集植物花、叶制作标本。
植物管理员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调查情况,按植物习性、花期将植物分类并根据要求制成个性标牌。
植物知识竞赛 教师组织小组间进行植物知识竞赛,起到复习和考查学生收获的目的。
设计意图:本阶段采用线上讲座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对草木习性相关知识的学习。初中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概念,帮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中观察植物现象的点点滴滴建立联系。在实地调查环节中,利用植物园丰富的植物资源,让学生对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种类与习性有更深刻地理解,为后续设计“花园里的科技馆”提供知识基础。
第2阶段:科技馆环境特点——我调查
任务发布 在公园里散步,闻闻花香,看看绿叶,是非常惬意的事情,如果能在洋溢着花香的美好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同学们一起设计一座花园里的科技馆吧!
确定调查目标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草木的习性,分析种植园设计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带领学生总结出以下条件:阳光需求、土壤条件、灌溉需求、空间要求、视野、季节变化对观赏性的影响等。
环境调查 学生依据上述要素对科技馆环境展开调查,完成“科技馆环境调查表”,表中包括已有植被的位置和种植条件。
设计意图:本阶段设立情境,发布“设计一座花园里的科技馆”的任务,学生根据上一阶段调查得出的草木习性相关知识,归纳环境调查目标并完成实地调查,帮助学生加深对植物习性和环境特点之间的联系。
第3阶段:花园里的科技馆——我设计
了解不同的植物园布局学生查阅资料,补充植物园布局相关知识,了解规则长条形、规则方形、多样式景观和放射式植物园布局的特点,如图1所示。
绘制思维导图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讨论什么位置可以种植树木类型的植物,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按科技馆的环境特点以“花园里的科技馆”为中心绘制思维导图。
确定主题,绘制设计图 选定主题,根据思维导图,选择合适的布局方式,绘制“花园里的科技馆”设计图。设计图包括主题、成员、布局选择、设计思路、方位、标识等内容。
设计意图:本阶段学生需要根据前2个阶段收获的“植物习性”与“科技馆环境特点”为依据,补充学习植物园布局相关知识,完成规划设计。核心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从实际需求、合理布局、植物习性与环境相适应等方向完成设计。
第4阶段:花园里的科技馆——我制作
学生根据设计需求,准备植物标本标签、植物书签、植物模型、工具等材料,完成“花园里的科技馆”沙盘制作。
设计意图:本阶段学生自主完成材料准备与“花园里的科技馆”沙盘制作,学习简单的工具使用和加工方法,在设计理念转化成实物的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做”的成功和乐趣。
第5阶段:交流与展示
学生分小组完成作品介绍,要求结合沙盘、植物标牌简述设计思路、经验与收获,教师组织学生点评他人的作品介绍,教师进行课程总结。
采用多元综合评价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目标为学生能够清楚地表达设计理念,能清晰描述整体的布局并绘制设计图,并完成沙盘制作。评价量表如表1所示。
设计意图:本阶段采用多元综合评价法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学生总结分享草木习性知识、环境特点、设计与制作心得,锻炼表达能力的同时从他人的分享中获取新认知,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进行总结并给予点评,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馆校合作的思考
“草木栖息——花园里的科技馆”项目是“双减”政策背景下,合肥市科技馆与合肥市优秀名师工作室对馆校合作新模式的一次探索。本项目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基于学科课程的综合化教学,以项目化促进科普教育、学校教育和区域生态环境等资源的结合与利用,强调学生在实践中收获知识、提升创新能力,实现校内外课程的有效銜接,发挥科技馆在课后服务中的阵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