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志刚教授基于脑髓-神-气体系治疗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的经验撷要

2022-02-28陈志刚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33期
关键词:脑髓病机教授

李 茜 陈志刚 张 昶 任 珊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一科,北京 100078;3.航天中心医院中医科,北京 100049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RBD)是以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期发生的肌肉迟缓丧失及异常行为为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REM 期与暴力梦境演绎有关的异常肢体活动[1],包括过多的肢体动作、异常发声等[2],运动可以表现为踢打、从床上滚落等,异常发声可以表现为尖叫、呻吟、哭笑等[3]。RBD 常与神经系统变性病关系密切[1,4],80%~90%的RBD 患者随疾病进展转化为神经退行性疾病[5-6],如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DLB)和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RBD 是相关疾病病程快速进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决定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7-8]。

陈志刚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病一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脑病重点专科负责人,北京市中医脑病诊疗中心负责人。擅长治疗中枢神经变性病,收治国内外的神经系统变性病患者达数百例。陈志刚教授认为RBD 属中医“寐乱”范畴,病机关键在于神,病位在脑。由于RBD 高发于神经系统变性病,结合其原发病的临床特点,陈志刚教授认为,本病发病与肾密切相关,当从脑髓-神-气体系探讨核心病机。脑髓是基础结构,脑气是维持脑功能活动的物质之一,脑神是脑功能的外在体现,脑髓损伤,脑气不足,则神乱梦魇。

1 中医对RBD 的记载与现代认识

中医对于RBD 病机认识尚不完善,中医典籍中对RBD 的症状描述较少,各医家多认为此种睡梦症状多与“魂魄”相关,如《灵枢·淫邪发梦》曰:“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肘后备急方》曰:“魇卧寐不寤者,皆魂魄外游,为邪所执。”《血证论》中“魄为病,则梦惊怪、鬼物、争斗之事”,较为形象地描述了RBD 的生动梦境。中医病机方面,或因虚劳,或因失血,精血亏虚,魂魄不摄,发为此病,如《素问·方盛衰论篇》中言:“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诸病源候论》曰:“夫虚劳之人,血气衰损,脏腑虚弱,易伤于邪……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喜梦。”《临证指南医案》曰:“肝血肾精无藏,阳乏依附,多梦纷纭,皆阳神浮越。”治疗方面,《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肾精血内夺,神魂不主依附”,治疗当用血肉有情之品充养精血,同时填补下焦。《医宗必读》提出,治疗梦中斗争恐怖,可选用鹿角胶,取其峻补精血,血旺则神自安。

RBD 目前并无对应病名,有学者将其归于“不寐”“不得卧”范畴[9],但以上归类不能全面地概括其病症特点,陈志刚教授认为,根据RBD 患者在睡眠中表现出的梦境演绎症状,应归于“魇寐”“魇梦”“寐乱”,以肾精亏虚,脑神失养,神乱梦魇为特点。现代中医各家对于睡眠障碍与梦境异常有不同的观点。关东升等[9]认为,RBD 是由于肾精受损,肝肾亏虚,气血匮乏,神明得扰,伴内风、痰浊、瘀血等;董兴鲁等[10]认为,卧寐的异常以神为主导,以魂魄为基础;曾永青等[11]认为其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神元失养、邪扰神动。

2 脑髓-神-气体系与RBD 的关系

2.1 脑失所养,神乱魇寐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多从养心安神论治。《血证论》中提出:“主魂魄者。则神也。”RBD 卧寐异常、魂魄为病,其病机关键在于神。陈志刚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此类疾病中,仅安神往往不能获得很好的效果,因其病位并非在心,而是在脑。脑为奇恒之腑,有其特殊的生理结构与病理特点。陈志刚教授收治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患者众多,包括PD、MSA 等。根据临床观察,陈志刚教授认为,神经系统变性病当从脑髓-神-气3 个方面探讨其核心病机。在生理状态下,脑髓是脑的基础结构之一,脑气是维持脑功能活动的物质之一,脑神是脑功能的外在体现。在病理状态下,脑髓发生病变,是疾病发生的基础,以致脑气的功能活动不能正常进行,表现为诸多与脑神疾病相关的症状,如认知障碍、RBD 等。

根据RBD 患者睡眠过程中出现的与梦境相关的肌肉迟缓丧失及喊叫等症状,中医上应将其归于脑神病。陈志刚教授认为,RBD 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关系密切,此类疾病在中医病机及临床表现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应当以原发疾病为基础探讨RBD 的核心病机,治疗上常可获得满意效果。中医方面虽然针对RBD 的相关研究不多,但近年来针对PD、MSA、DLB 等疾病的中医药研究逐渐深入,神经退行性病变常责之于肾,伴有阴阳失调或痰瘀等证候要素。

2.2 脑髓消减是RBD 发病基础

REM 睡眠的控制结构位于脑干[12],影像检查可见广泛脑结构改变,如神经元丢失、神经胶质增多及路易体分布[13-14]。陈志刚教授认为,脑髓消减是RBD 发病的基础,肾藏精,精生髓,髓生脑,肾-髓-脑具有密切的联系[15]。《诸病源候论》曰“肾主骨髓,而藏于精”,《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诸髓者皆属于脑”,肾精亏虚,肾气不足,脑髓不能得以充养,肾虚致脑髓不充是RBD 相关神经退行性病变发生的基础。如PD 病性要素中本虚以肾虚髓减较多[16],病位要素以脑、髓、肾为主[17]。陈志刚教授团队在对167 例MSA 患者的观察中同样发现,MSA 核心病机为肾阳虚,因此治疗应以温肾助阳为法[18]。由于肾-脑密切相关,脑髓消减的患者除先天不足的因素外,常因后天失养或饮食劳倦,致肝、脾、肾亏虚,肾精不足,髓海空虚,筋骨清窍失养[19],故此类患者多为虚证,可见虚实夹杂,虚证以肾虚为主,阴阳失调,可大致归为肾阳虚、肾阴虚[20],随着疾病发展而致阴阳俱虚,诸脏不足。

2.3 脑气不足则脑窍俱损、神衰梦乱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升降出入的精微物质。在以往的中医理论中,“脑气”一词提及较少,《医林改错》曾指出,脑的正常生理功能,必须有充足的脑气循行于脑髓之中,填补肾精则能资充脑气[21]。结合临床观察,陈志刚教授认为,除五脏六腑外,脑中亦有气,脑气是连接脑神与脑髓的桥梁,脑的正常功能活动需要脑气的推动。脑髓不充,脑不能发挥正常功能,是脑气亏损的外在表现。RBD 患者影像检查中可见胆碱能等神经元区域的减小[22],多巴胺能水平降低[23]等,因此有学者提出脑气络是脑功能赖以实现的结构基础[24],现代神经生物学实质是大脑神经网络[25]。但陈志刚教授认为,脑气生理功能的内涵不仅包括大脑神经元及神经递质正常转运,还应包括脑窍清明,眼、耳、鼻等官窍的通利。生理状态下,良好的睡眠可以帮助人体恢复精力,缓解疲劳,亦是人体中的气得到充养的重要环节。RBD 患者脑气既亏,出现夜间睡眠障碍,睡眠障碍进一步使脑气不能充养,更易见白日疲乏感,甚至清阳不升,脑窍不利,认知减退,出现呆傻愚笨;此外,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常见目不明、言语含糊、嗅觉减退等,均是脑气不充,官窍失养的表现。

2.4 脑神乱是RBD 发病直接原因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内经》中仅将脑归为奇恒之腑,《素问》中曰:“头者精明之府。”但是在某些与脑部病变相关的疾病中,常可见患者出现情感障碍、性格改变、认知功能下降、昼夜节律紊乱等神志异常,由此可见,脑与神联系密切,元代李时珍提出脑主元神,王清任认为“灵机记性不在心而在脑”。结合临床实际,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神乱的表现常常较为复杂,心主神明的传统理论往往不能涵盖疾病特征。任继学认为,脑之元神统御五神之主,脑髓内寓元神,为一身之主宰[26]。因此,陈志刚教授认为,脑神是脑功能活动的外在体现,生理状态下,脑髓充,脑气运行,脑神则可统领一身进行日常活动及思考学习。

RBD 患者睡眠中的行为举止异常,是寐中神乱,其核心病机在于脑神被扰,神乱又可变生他证。如RBD患者常伴随执行功能和语言记忆受损[27],或情感障碍、疲乏等[28-29]。是以脑髓消、脑气减、脑神乱而变见诸证。正如《类证治裁》曰:“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性所凭也。”

3 病案举隅

患者,女,69 岁,主因“双下肢无力2 年”于2020 年11 月17 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患者于2018 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2019 年患者出现行动困难,需人搀扶或拐杖辅助,后患者逐渐出现言语含糊、饮水呛咳,2020 年患者行走困难加重,助步器辅助下可行走400~500 米,同时出现尿频急及尿失禁,夜尿4~5 次,便秘。刻下症见:双下肢无力,走路困难,右侧肢体僵硬,精细动作完成较差,言语含糊,饮水呛咳,时有头晕,与姿势改变相关,无体位性低血压,全身自觉燥热,手脚心明显,尿频急、尿失禁,便秘。患者既往RBD 病史5 年,就诊前3 个月开始症状加重,每晚喊叫、踢打。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查体可见:轮椅位,步态障碍,步基增宽,走直线困难,起步及转身缓慢,右上肢肌张力略高,四肢腱反射增强,双手轮替笨拙。辅助检查如下,2019 年MRI 示:十字征Ⅱ期,脑桥中度萎缩,小脑蚓部萎缩,四脑室扩大,脑白质改变。结合病史、症状及辅助检查,考虑诊断:MSA 小脑共济失调型+帕金森型,以小脑共济失调型症状为主。处方:鹿角30 g、龟甲10 g、熟地12 g、山萸肉25 g、五味子12 g、楮实子15 g、菟丝子30 g、锁阳35 g、金樱子30 g、制首乌10 g、肉苁蓉30 g、巴戟天15 g、黄芪30 g、黄精30 g、红参6 g、石菖蒲12 g、灵芝12 g、肉桂3 g、三七3 g、丹皮9 g。患者服药1 个月后复诊,诉RBD 症状频率下降,但行走困难较前加重,伴疲乏感,肌肉酸痛感,在前方基础上加肉桂6 g、淫羊藿12 g、生地15 g。服药3 个月后患者来诊,诉RBD症状改善,肌肉酸痛较前好转,饮水呛咳较前好转,余运动症状较稳定,嘱患者坚持服药,加强运动,如八段锦、太极等,定期来诊。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JDF-IRB-2018035602)。

按语:本例患者原发疾病为MSA,MSA 属神经系统变性病之一,属罕见病、难治病,本病患者常见RBD症状。MSA 多发于中老年人,常有肾精不足、肾气亏虚,本例患者核磁检查可见十字征、脑桥及小脑蚓萎缩及脑白质改变,是肾虚髓减证,病位在脑。肾精亏损,髓失所养,因脑为髓之海,骨者髓之府,故患者以RBD 为起病症状,以双下肢无力为主要症状;肾气不足,脑气亦损,脑窍不明,则时有头晕,官窍不利,则言语含糊、饮水呛咳,阴窍失司,则二便障碍。除RBD 症状外,MSA 患者亦常见疲乏、焦虑抑郁、认知障碍,均为髓减气损而神乱,生活不能自理或学习思考。遣方用药方面,以温肾健脑,滋肾益髓为法,处方中以鹿角为君滋养精血,龟甲、熟地、山萸肉、黄精为臣,旨在填精益髓;方中巴戟天、锁阳、首乌温补肾阳,取少火生气之意,黄芪、红参益脑气,配以五味子等“子”类药物,共奏补虚劳之功,髓充气盛,则神清窍利;在此基础上,选用石菖蒲开窍宁神,灵芝保神补虚,改善患者夜间神乱之症;三七、丹皮活血化瘀;少量肉桂为使,引火归原,药达命门,则髓生神安。此外,根据患者其他症状进展可加减用药,如金樱子固精缩尿,肉苁蓉补阳润肠等。复诊患者诉RBD 症状好转,而四肢疲乏,是肾气仍虚,加淫羊藿、肉桂补肾壮阳,肌肉酸痛,是阴亏不能濡养,加生地养阴。本方长期服用对于MSA 患者具有改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发展的作用,若配以太极、八段锦等运动,可进一步辅助患者养心安神,强身健体。

4 小结

RBD 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常见的临床症状,影响疾病预后及发展,同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多有相似的症状表现,如认知下降、睡眠障碍、直立性低血压等,中医诊疗或可从整体出发。本病核心病机为肾虚髓减,归于脑神、脑髓病,治疗可考虑从肾-髓-脑论治,补肾益髓健脑改善整体症状。陈志刚教授治疗此类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选自拟温肾健脑方,其药物包括肉桂、附子、熟地黄、鹿角片、巴戟天等药物,在原发疾病的基础上,予以调气安神。临床实践中,中药治疗改善患者睡眠症状常取得较好反馈。

RBD 的出现意味着脑部广泛的病变,涉及多种神经递质。西医药物治疗主要采用氯硝西泮或褪黑素,但是研究数据依然有限,同时更容易受副作用的影响[30];中医对于RBD 的认识并也尚不完善,古今鲜有医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此领域仍存在较大空白,探索RBD 的中医病机及中药用药对于改善RBD 患者生存质量有很大空间及价值。

猜你喜欢

脑髓病机教授
中医脑髓学说发展沿革与国医大师任继学脑髓学说撷华
伍大华应用脑髓理论治疗痴呆经验*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基于脑髓生成理论探讨补肾化痰法在中风病恢复期的应用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代谢综合征中医病机探讨
迷信让南非秃鹰濒临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