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度草编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产业振兴探究

2022-02-28姜恩松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19期
关键词:草编平度工艺品

姜恩松

(平度市文博中心,山东 青岛 26670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在实施该战略的过程中,实现产业振兴是推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之一。充分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为当地实现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持,形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导的实体经济,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的传承和保护。山东省平度市新河镇充分发挥平度草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做大做强非遗产业,在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产业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镇以此为产业引导,打造“草编就业工坊”脱贫攻坚模式,即“企业+加工点+农户”或“政府+协会+企业+加工点+农户”模式,带动群众利用非遗产业成功助力脱贫。2018年新河镇荣获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荣誉称号,并在2019年山东省第二批“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颁奖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在平度市120余家草编工艺品加工企业中,仅新河镇就占90余家,全镇103个自然村中有80个村成立了草编工艺品加工点,从事草编工艺品加工的人数达2万余人,以新河镇为中心,草编非遗产业辐射到周边田庄、李园、店子、云山等多个镇街,辐射人口6万余人。2021年平度草编工艺品实现年产值逾30亿元,现已获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该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农民“不出门不出院,炕头上看着电视轻松把钱赚”的脱贫致富好项目,把“指间技艺”变成“指间经济”,并逐渐走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群众脱贫攻坚、推动产业振兴的模式值得我们关注。本文以平度草编带动当地群众实现脱贫攻坚为例,总结其传承和发展的经验模式,探索其自身优势和在产业振兴中应发挥的作用,以期对各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同时如何发挥其优势助力当地实现产业振兴起到借鉴作用。

一、平度草编的历史传承和文化表现

平度草编传承发展的历史渊源。 平度草编,始称“草帽辫”,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据《续平度县志·民社志》(卷十)记载:“清咸(丰)同(治)后,由掖(县)之沙河传来,遂以盛行。”洋商利用农村廉价劳动力和新河一带草编工艺资源,在平度和莱州一带设立草辫庄,专营出口。西洋“草帽辫”一经传入平度,很快与胶东民间草编、蒲编、麻编、柳编等手工技艺相融合,发展为独具平度特色的平度草编技艺。近百年来,平度草编几荣几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草制工艺品业才得到恢复和发展。1953年,平度、新河、店子、张舍等供销社,相继成立草辫加工组,扩大工艺品生产。到20世纪70年代,加工原材料已由单一的麦草,发展到用麦草、蒲草、玉米皮、草麻、草柳等多种原料,产品由单一的草辫、草帽发展成草辫、草帽、拖鞋、纸篓、提篮、茶垫、地毯、座垫、门帘及各种草编装饰品。80年代,草编工艺品发展到10余类、上万个品种,畅销日本、韩国、美国、西欧、东南亚等50余个国家和地区。普及到当时平度市的45个公社、1024个村庄。2007年被青岛市政府列为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被山东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新河镇业已成为江北最大工艺品出口生产基地,被列入山东省十大低碳经济产业集群,产品由原来单一的草编产品发展到草、柳、木制工艺品,机绣、机钉及其他天然纤维工艺品120多个系列近万个品种,草编工艺品业已成为全镇增收富民的主导产业。

平度草编文化表现形式。 平度草编技艺一般要经过选料、掐编、缝制、定型等几大主要步骤。一般就地选用麦秸草、玉米皮、蒲草、水草等当地植物为原材料,绿色环保无异味,产品不易破损,携带轻便,符合天然可再生的环保理念,其中对麦秸草和玉米皮等基本原材料要求标准高,麦秸草需挺拔柔韧秆长,玉米皮需白、柔、滑。对麦秸草、玉米皮等进行割、梳、浸、破等精细化处理后,运用掐、编两种指法形成草辫。“掐”是指用根数不同的麦秸草,拇指掐正面、食指掐反面,通过压、挑等7种指法,形成筛子类、民翅类、套翅类、抖翅类、粽角类、对角类、龙骨、锯条等共300余种花纹。“编”是指将玉米皮撕成细条后编织成麻花辫,有单股绳、双股绳及多股绳之别,或借助钩子、串子、小剪子、窟锥子、破草刀、拨草板、草帽模手工器具进行编织。最后用棉线对草辫缝制,配以各种规格、样式的衬料、饰品配件,用烫壶、滚子、熨斗等进行定型,方可成品。掐、编的过程相对自由,不受时间、场地限制,基于传承人自己对编制技艺的把握,通过传承人指间操作,制作出类别繁多、花样独特的工艺品。成品融实用与审美于一体,既有中国传统美学的古典特性,又富含现代设计简约时尚特质,强调人文情感,体现了富有人情味的造物创作和人与物之间的和谐。通过传承者对草编技艺的发挥,把不同的原材料物化为工艺品,展示出平度草编在不同的时空定格、固定形态上表现出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多样性等文化内涵。

二、平度草编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产业振兴的模式

多节点配合发力,走集群化发展之路。 在助力脱贫攻坚过程中,平度草编逐渐形成“企业+加工点+农户”或“政府+协会+企业+加工点+农户”的“草编就业工坊”发展模式,企业把国际国内的订单产品发样给各个加工点,加工点安排当地的农户从事草编工艺品加工,当地农户在家或在加工点加工草编工艺品或者到企业中进行回收草编工艺品的深加工,企业回收农户生产的草编工艺品再进行深加工,形成可以出口的成品。这种模式下政府进行产业引导,搭建拓展平台,协会协调企业联动农户,企业连接国内国际市场,加工点建立起企业和农户之间的生产桥梁,农户在完成草编工艺品的过程中实现草编技艺的活态传承,形成了一道“一头连着国际大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草编加工“产业链风景”。

提高草编产品知名度,走双循环发展之路。 最初的草编工艺品主要是以外销为主,国内份额占比极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审美水平和精神需求不断提升,草编工艺品作为实用美观兼具环保的产品日益登上国内市场的舞台。新河镇政府抓住有利时机,协调草编工艺品协会发动企业积极参加各类展会活动,提高草编产品知名度,开拓国内市场,进行国内国外双循环。2017年以来先后参加了青岛国际版权交易会、济南“百花周”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展出演示活动、青岛艺术博览会、非遗产品展示会等各大展览,推动平度草编“非遗”产品走向全国,2019年6月3日,新河镇政府和平度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北京联合举办“指间大象——山东平度新河草编非遗技艺展”,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省及国家级媒体争相报道,这次技艺展共展出草编精品500余种,从3米多高的巨型编包,到手掌大小的零钱包,花色多样,以历史发展轴线展示平度草编非遗精品及其文化渊源和传承发展情况,新河草编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草编制作技艺,观众还可以亲身体验制作属于自己的草编作品,通过活态展示与体验感受平度草编技艺的独特魅力。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新河镇草编企业主动转型,研发设计新产品,在内贸市场下功夫,草编工艺品的销量逆市上扬,2022年上半年国内市场销售额就突破4亿元,拓展国内市场是当下平度新河镇草编企业最明智而有效的选择。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一直以来,平度草编95%以上的产品出口,但在利益链条上却处在低端,2017年,以鹏程、民生、伟泰工艺品为代表的4家草编工艺品骨干企业完成国际商标注册,企业的品牌化发展初见端倪,2019年新河镇政府注册“指间大象”商标,并于6月3日在北京前门大街成功举办“指间大象”品牌发布会和平度草编技艺展,通过“指间大象”品牌的打造,实现从特色到品牌的跨越。2021年,平度“新河草编”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对促进平度草编产业化发展、品牌化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近年来,在新河草编工艺品协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平度草编注册登记版权300余件,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为非遗助力脱贫项目增添内生动力。

三、“草编就业工坊”模式各要素的作用

平度草编工艺品加工逐渐形成了“企业+加工点+农户”的“草编就业工坊”模式,这种“企业+加工点+农户”的模式是从生产环节上讲的,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和集约化的整个发展过程讲,严格意义上还应当包括“政府”“协会”两个要素,正是在当地政府的产业引领下和草编工艺品协会的协调推动下,才逐渐形成了这种发展模式,只是这两个要素所起的作用都不表现在生产环节,但这两个要素在产业链条上的助推作用不容小觑。没有政府产业引导形不成集群化的产业规模,没有协会的协调推动企业只会是“一盘散沙”,因此“企业+加工点+农户”的发展模式从严格意义上归结为“政府+协会+企业+加工点+农户”的发展模式更为恰当。这一产业链条上的各个要素发挥着不同作用,共同促成脱贫攻坚目标和非遗产业振兴的实现。

政府:产业引导,搭建平台。 政府在草编技艺传承发展过程中起到三个作用,一是搭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挖掘平度草编项目的内在文化,保护传承人在现代社会中非遗技艺的特质和优势。加强平度草编知识产权保护,申请注册“指间大象”商标,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设草编工艺品博物馆,研究优惠措施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二是搭建创业和产业发展平台,规划草编工艺品产业园区,入驻草编工艺品企业50余家。草编工艺品协会组织90余家草编工艺品企业共同成立精准扶贫基地,结对帮扶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政府投资与企业投资相结合的方式打造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四大功能为一体的“新河编艺小镇”。三是拓宽交流展示平台。先后组织平度草编参加青岛市、山东省非遗项目精品展示,参加2017年、2019年青岛国际版权交易会,2019年6月进京举办草编非遗技艺展……这些展出活动丰富了国内群众对草编工艺品的认知,对开拓国内市场起到了强大的助推作用。

协会:完善传承人才梯队,协调企业平衡发展。 平度草编工艺品协会由会员企业自发成立、以传承平度草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草编技艺为己任,广泛吸收草编加工型企业入会,汇集镇域内有较高草编技艺水平的传承人参与,是非盈利的、非政府性的、互益性的经济类社团法人组织,协会每年自筹数百万资金用于草编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开展传承保护活动。协调入会企业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鼓励企业回报社会,就近安置贫困户到草编工艺品企业就业。目前,协会拥有会员200名,涵盖企业90余家,具有专门从事草编技艺的专职管理人员300名,传承人120名。经过不断实践和培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梯队。协会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制定对外出口参考价格,避免本地企业之间恶性竞争,有效地促进了草编产业健康发展。每年由协会带队,组织企业负责人参加广州商品交易会和世界各地举办的产品博览会,积极扩大非遗产品市场。

公司:肩挑两头,中流砥柱。 草编工艺品公司属于中间要素,一头连着市场,负责产品的设计、组织生产、质量把关、产品升级、外销等,充分运用平度草编技艺的特点,按照客户的要求或自主设计的产品样式,加入一些创新元素,打造与市场融合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和产品,每年参加中国(广州)国际进出口交易会、上海华东交易会、德国法兰克福礼品展、日本东京国际礼品展等国内外重要的商品展会,通过企业的这些运作,产品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平度草编与爱马仕、LV等国际知名品牌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产品不仅占据日用品、工艺品市场,还逐渐进军家装饰件市场。另一头连着农户,企业把设计好的产品样品发放到加工点或农户,由加工点接单,按要求组织当地农户编制后,再回收给工艺品企业,草编企业进行装饰等深加工,形成了可进入市场的产品。由草编工艺品协会协调企业组织技术人员和传承人进村到贫困户家传授编织技艺,草编企业与110余户贫困户结成对子,并采取优先招聘安排贫困户成员到企业打工或将手工加工活送到贫困户家中的方式,打造“草编就业工坊”。

加工点:草编加工的纽带和桥梁。 草编加工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大量的从业人员分散居住在各个村庄,如果将大量员工都集中在园区或企业内工作,对于公司和员工都是一种浪费,设加工点的意义在于由企业将定制好的样品、原材料发放给加工点,由加工点来组织分散居住的农户进行生产,农户可以到设在各村的加工点上班,也可以从加工点领取材料自个居家加工。草编加工多数采取按件计酬的方式,农户根据自己的编制能力和时间安排自行决定草编加工的工作量,对于大量分散居住在各村的劳动力来说也十分方便,进行草编加工的时间更加自由,加工点连接着企业和加工者。

农户:从生产加工中获益,在加工过程中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这种“活态”特性,在平度草编这种传统工艺技能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传统技艺传承的角度讲,农户作为草编工艺品加工的从业人员,在不断进行草编工艺品加工过程中,使草编技艺得到“活态”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的同时,让传承者得到了看得见的实惠,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形成新型集体传承模式。“草编就业工坊”模式下将草编工艺品的加工过程分散到了农户家中,极大节约了生产时间,充分利用了闲余劳动力,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讲,新河镇草编加工从业人员已达到2万余人,辐射带动周边乡镇6万余人,新河镇政府认识到草编工艺品加工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找准了产业帮扶贫困户增收的入手点,让农户加工草编工艺品赚加工费得实惠。企业扣除生产成本,让利给贫困户,贫困户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借力“草编就业工坊”的建设,全镇424户贫困户中依托草编工艺品加工脱贫致富的达220余户,户年均增收2万多元,伟泰工艺品厂招收穆铁芹等10位贫困户到厂里当技术工,年均增收3万多元,帮助他们实现了脱贫致富。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平度草编传承发展的思考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应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推动农村实现产业振兴的目标,进而实现全面的乡村振兴。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借鉴非遗产业脱贫的经验和模式,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壮大非遗产业的同时,加强平度草编技艺的数字化保护,完善保护传承机制,又要与网络时代、数字化时代相衔接,拓展“草编技艺+”互联网、旅游、家装等产业领域,促进平度草编产业向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加强草编技艺的数字化保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早期的草编技艺加工样式的保护传承已迫在眉睫,在新河镇“草编技艺”博物馆内收藏了一套20世纪60年代用麦秸草编织的4件套首饰盒,为当年出口畅销工艺品,由于此工艺品编织技艺的灭失,现已无法复制。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平度草编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的方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现存的数百套草编工艺品、草编加工花样样品进行数字化技术保存,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对尚存的编织技艺进行数字化采集,全方位记录草编技艺的全过程,运用角色生成、动作绑定等技术,生成草编技艺中“编”“掐”等情景和行为,虚拟再现平度草编技艺,实现可互动的技艺操作行为,为传承好保护好草编技艺提供有利条件。在建设和完善草编技艺博物馆的基础上,发展草编技艺数字博物馆,并与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对接,打造数字草编技艺学习平台,将草编样式、工艺品品种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设计,动态展示出草编技艺的过程,详细记述每一个编织的细节,公众不仅可以实地浏览草编技艺工艺品的风采,还可以足不出户进行数字游览体验,欣赏精美的工艺产品,更可以吸引爱好者对编织工艺模仿学习。

完善平度草编技艺保护传承机制。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各级主管部门应鼓励社会参与,明确职责、激发活力,积极筹建传承体验平台,成立“指间大象”草编传习中心,开展系列传承、学习、交流活动。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和当地中小学建立联系,依托“新河编艺小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亲子游、农家游等活动,引导民间传承大师参与传承教学活动,组织传承人进校园讲授手工课、加强草编技艺职业教育等方式培养后备人才。筹建文旅融合新型体验平台,不断拓展创新保护传承方式。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举办平度草编文化节,举办全民草艺编织技艺竞赛等,协会和企业加大传承人对农户的培训力度,提高“活态”传承主体的草编技艺水平。逐步解决传承人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传承人断档等问题。

推行“草编技艺+”融合发展模式。 在扎实做好平度草编传承保护工作的同时,研究发展“草编技艺+互联网”“草编技艺+旅游”“草编技艺+文创”“草编技艺+家装”等形式,充分发挥电商平台市场面广的优势,做大做强电商产品平台,在发展线下出口业务的同时,做活线上线下国内市场。发挥旅游业发展优势,通过创意性和应用性设计,开发出具备文化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草编衍生品为旅游服务,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平度草编非遗产业“活”起来开辟了新路径。

五、结语

平度市新河镇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度草编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产业振兴的模式,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在农村中形成稳定的非遗产业,发展成各地独具特色的实体经济,进而形成非遗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这一实践对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草编平度工艺品
艺术工艺品欣赏
临汾草编吉祥物入驻北京冬奥村
叶圣陶教育思想下的草编劳育对话教学创新实践
平度马兰油桃美名扬
大名草编的工艺风格及出路探索
草编技艺传承人杨振国 割舍不掉的老手艺
3D扫描和3D打印技术在工艺品开发中的应用
华安玉工艺品雕刻
发现平度之美
平度:开启养生美食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