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2022-02-28刘源赵航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33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教学质量

刘源 赵航

产教融合是提升专业与产业契合度、完善产业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主动面向行业、产业办学,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产教融合教学实施过程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增多,校企对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不尽统一,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等因素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频繁变动,导致教学质量监控衔接产生困难。笔者在研究分析国内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以促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现状与趋势

经济发达国家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有多种模式,钟文浩(2020)对国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主要模式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两大类。第一类是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其内涵包括:人才培养的主体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组成,师资队伍由学校的理论教师和企业的实训教师构成,教学内容分为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理论和实训教材分别由学校和企业负责,学生具有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考核方式分为资格考试和技能考试,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毕业证书和培训证书双证书,州文教部颁发毕业证书,联邦政府颁发职业培训证书。第二类是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参考医学教学的“教学医院”模式,将合作企业的研究室引入学校,以“企业项目”作为“教学”与“工厂”联结点,教师是“双师型”教师,负有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的双重责任,学生既是项目的开发者又是学习者,在项目参与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1]。王志军(2016)介绍了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这是一种把课堂学习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结构性教育策略,学生在企业或非常接近实际的模拟环境中学习,通过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结合获得渐进的经验,学生、学校和企业之间是伙伴关系,参与的各方有自己特定的责任,可以简洁地表述为“是把课堂学习和与学生专业或职业目标相关领域内的有报酬的、生产性的工作经验结合起来的一种教育计划”。[2]还有英联邦国家的“学徒制”模式等。由此可见,各国虽根据自己的国情创设了不同的培养模式,但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培养。国内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日本的“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譬如“丰田班”“通用班”等等,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明确合作办学机制与职责,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结合,招生时学校与学生签订预就业合同,将学生毕业要求、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工资待遇、劳动保险等都以书面形式确定,解决了学生及家长的后顾之忧,既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机会,也为企业挑选人才创造了条件。

为了促进本科人才培养与新经济发展的有效衔接,江苏开展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的遴选培育,鼓励高校主动开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专业建设,推动“四新”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的契合度,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深度融合,落实教育部“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的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改革部署,并对遴选专业的基础条件和专业建设的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构建专业培养与产业需求、专业课程内容与从业能力、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科技研发与企业技术创新对接的产教深度融合机制。二是制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适应新经济产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创新学业评价机制,鼓励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改革,形成能力和素质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校企合作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相符的课程新体系,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数字图书、慕课、微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电子书包等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开发,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教学内容,缩短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距离。四是校企合作共建集科技开发、生产实习、培训服务等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平台,选择企业典型的工程实例进行案例化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五是建立校企人力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学校通过设立产业教授岗,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考核办法,把行业背景和企业实践经历纳入教师职称晋升条件,促进企业技术骨干与专业教学骨干双向交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3]。

二、策略与路径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设,首先是保障人才培养模式顺利运行的组织机制建设,即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教学管理机构的运行机制、教学资源保障机制等等,这些机制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与之匹配的外部环境。其次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先进性,其内涵是制定有利于提高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用制度来保障产教融合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一)构建文化融合的校企合作机制

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高校走出象牙塔,虚心学习和吸收企业优秀文化,营造校企融合的文化氛围,主动邀请合作企业的领导、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将合作企业先进的教育理念、岗位培训模式、培训内容融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度契合。在此框架下校方仍然是人才培养的主导,切实把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企业是人才培养的合作者,企业选派有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尤其在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方面,发挥企业专家的工程实践能力优势,开展实践实训教学。以课程教学为例,学校主动邀请合作企业的专家共同制定各类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考核评价方案,共同开发以企业工程项目为案例的实训教材,并对双方各自承担的任务进行明确清晰的分工。如公共通识课程由学校负责,专业理论课程由专业院系、教研室负责,专业扩展类课程、项目实训类课程,主要由企业负责实施或校企共同组织实施。另外,开展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的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提高学生实际工程能力。

(二)共享校企双方优质教学资源

学校与企业的优质教学资源是保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具体而言就是要将高校自身的师资队伍、科研成果、教学经费、教学设备、实验实训场地、学生等资源和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生产技术、经费、实训平台以及就业市场等资源有机整合共享共用,形成合力优势。高校教师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或将自己的成果在企业转化,增强企业技术进步的潜力;企业与学校合作为学生定制行业特色的培养方案,为企业提供潜在的人力资源,企业的技术专家通过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和实践实训课程教学,成为高校师资队伍的有益补充;企业的实践实训场地和设备设施与学校的实验室构成“中心+基地”的实践教学大平台,提升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4]。因此,产教融合增强了企业发展潜力,也丰富了高校的教学资源。

(三)构建可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

为了适应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交互性特点,我们结合多年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体会,构建了宏观、微观相融合的教学质量双循环反馈监督机制框架。宏观上,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共同主体框架下成立教学质量督导专家组,通过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任教人员资格(企业)标准,共同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和实训大纲,共同审核教学计划,共同选定教育教学资料,形成统一的教学质量标准认同;通过组织“领导听课、专家督教、学生评教、校企交流”等方式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课程作业布置内容、课后辅导答疑频次、课程学业评价方式、学生专业实习效果及毕业论文 (设计) 质量等重要教学环节进行督导,确保教学运行的正常、有序、可控;通过试卷分析、企业调研反馈、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座谈会等形式评估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反馈保障机制。

微观上,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单元,课程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关键的交互节点。因此,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更需要结合其特点,通过创新评价方法,调动教与学的主观能动性,使课程教学的质量在开放与互动中不断提高,实施策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将终结性学业评价与形成性学业评价有机结合。形成性评价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实训类课程的特点适合既要注重课程的最终目标,更要关注阶段性目标,通过做好每个阶段的评价,促进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的良性循环,达成实践实训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二是倡导静动结合的学业评价机制。静态评价关注学生当下的实训情况和实训结果,是即时性的学业状态评价,而动态评价则是对学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系统性评价,在系统性评价中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变化和进步,根据学生兴趣和产业发展趋势为学生补充新理论、新技术,以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也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三是开发多元化评价机制。企业有许多成功的职业培训理念、方法和评价机制值得高校实践实训教学借鉴,有助于高校实践实训类课程从单一维度评价转变成多维度评价。通过开展学生间互评、学生与教师互评,鼓励学生对实践实训计划安排、实施方法等提建议和意见,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积极性,这也是履行质量监控系统有效反馈改进的路径。教师通过与学生互评互动,更能体验学生在实践实训中动手能力、创新潜力和社交能力的提高,增加教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三、结语

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成果丰硕,但不少研究往往只将教师教学活动的督导和评价作为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主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教学实施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特征,使教学监控的难度增加,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增多,涉及校企合作的深度、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以及资源整合度等多个要素,需要高校自觉地加强校企文化融合,积极吸纳先进的企业文化,增强人才培养的行业适应性;需要以大数据技术为手段,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生活、体质、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信息,为每一名学生建立信息档案库,将学生个性特点描绘成动态曲线,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加直观、全面;需要改革教学与学业的评价方式,调动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将过程性评价、静态性评价、动态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进行综合应用,并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保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教学环节的问题及时发现和持续改进,打牢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培养出适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江苏新兴产业发展,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教学质量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