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践与探索*
——以南京非遗学院校园旅游项目为例

2022-02-28沈鸣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33期
关键词:文旅技艺南京

沈鸣

2018 年3 月,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机构合并,文化事业与旅游业得到进一步融合发展。2020 年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江苏省文化旅游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现实发展方向。同年,为推动南京文化旅游教育发展,打造文旅职业教育品牌,南京市教育局和南京市文旅局牵头,成立了南京文旅职教集团,秘书处设在南京非遗学院。2017 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重新定义“文化旅游”概念,“文化旅游”的基本动机是学习、发现、体验和消费旅游目的地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景点。2019 年,首届全国文化旅游局长会议在北京召开,针对如何推广文旅融合,会议提出了“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稳中求进、鼓励创新”四点建议。在文旅大融合背景下,笔者开展文旅职教人才培养的课题研究,结合南京非遗学院自身特色和优势,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实践中做出了积极探索。

一、结合学院特色与资源,制定文旅课程教学方案

南京非遗学院是由南京市政府成立的全国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在南京地区也是唯一一所由政府发文创办的专业学院,学院主要致力于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非遗传人。通过建设非遗传承人群高职培养基地、非遗手工技艺传习体验基地、非遗创意产品研发打样基地、非遗国际交流培训中心、非遗“政校行企研”合作平台等,打造立足江苏、辐射全国的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平台。学院内建有非遗展厅“匠园”、红石榴家园“织绣染”空间、非遗创意设计空间、非遗“百工坊”体验基地、“文物修复医院”以及非遗营销直播室等场地,集教学、参观、体验、研学为一体。

南京非遗学院本身的特点及肩负的使命决定了它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成果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让非遗插上旅行的翅膀,让旅行充满文化的气息,文旅融合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笔者采用校园旅游的形式,借力和整合学院内已有非遗资源,将文化与旅游贯通融合,开发校本课程“莫愁文旅行走”,在南京非遗学院文化艺术系和商贸旅游系开设选修课程。非遗专业学生知晓旅游知识与技能,商旅专业学生了解非遗技艺,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文旅融合视域下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结合专业发展和课程实际,开发文旅校本课程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民族在历经沉浮后的历史积淀与精神风貌,它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国家、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南京非遗学院由文化艺术类和商贸旅游类两大专业群组成。文化艺术类专业学生侧重学习非遗技艺和非遗艺术创新,在技艺传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开设课程有雕版印刷、传拓、酒金纸制作、古籍修复、剪纸(刻纸)、手工造纸(花瓣纸)等。商贸旅游系则侧重营销和旅游两部分,学生就业也多在商场、酒店、旅行社等。原先两者交集不多,处于各自平行发展状态。

吴迎春(2021)认为,文旅融合视域下既能为非遗保护开辟新路径、提供新契机,也为文旅深度融合赋能,两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1]。为此,笔者积极寻找非遗传统技艺与商贸旅游课程之间相关联的切入点,开发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文旅真实融合的校本课程,让非遗技艺不仅得到传承,更能在新时代中焕发新的生机。杨帆(2021)基于非遗文化传承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究,提出了非遗文化传承的创新人才培养的三个基本措施:加强非遗知识、培养非遗兴趣、将非遗与市场融合[2]。所以在保护和传承中,只有让非遗活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才能赋予其新的活力。李江敏、李薇(2018)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以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强调非遗与旅游的碰撞,是一种有效的活态传承,有助于旅游文化内涵的提升[3]。

“莫愁文旅行走”就是把独具特色的南京非遗学院作为一个旅游景区,对非遗技艺和场所进行介绍,在撰写和讲解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锻炼学生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围绕“新、融、合”理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一专多能新型育人模式,赋能学生专业发展,让懂非遗的学生会表达技艺背后的文化精髓,让学旅游的学生懂普及性的非遗技艺操作,同时借助短视频或直播,在反复练习和实践操作中完成知识的积累以及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三、结合“三教”改革,实现校本课程特色化和功能化

(一)融合课程思政,助力文化自信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莫愁文旅行走”是以南京非遗学院校园旅游为主题开设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掌握“说”的技巧,更能在学习中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实践中感受大国工匠精神,激发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笔者积极寻找课程和思政基于共同教育目标导向的契合点,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民族自信心根植于学生心中。

例如在编写“织绣染”空间章节时,笔者深挖场馆本身就蕴含的思政元素。“织绣染”空间的作品是全国各民族“织绣染”手工技艺的呈现,因此又称民族团结“红石榴”家园。该空间采用“文化遗产梳理、展览实物融合、大师传承工坊”的形式,诠释中国织锦、刺绣、印染的历史文脉和传承创新。一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本着“守一种精神,做一个匠人”的精神来校任教,悉心指导传承非遗技艺,让学生能深刻体会大国工匠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的精神。学生课后拍解说视频作业,发布在抖音等平台上,自觉肩负起传承非遗知识及中华文明的使命,让“织·绣”文化符号“跳动”起来,创新和激活非遗的文化内涵积淀,促进文明薪火相传。

(二)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三分课堂”即教师讲授、学生练习、学生展示各占教学时长三分之一。教师负责启发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材由“学一学”(基础知识)、“读一读”(范例)、“议一议”(课程思政讨论)、“写一写”(课堂作业)以及“秀一秀”(视频作业)五个部分组成。值得一提的是,视频作业分小组完成,每个小组由4—5 人组成,在小组成员的书面作业中挑选其中一篇作为脚本,一人担任主播,一人担任摄像,一人负责后期视频制作和剪辑。到下一次作业人员就要重新分工,每个学生都要体验一遍不同岗位。上课时每个小组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在一遍遍的练习和拍摄以及观看视频相互学习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把知识牢牢记在脑海中。

(三)创新教学平台,赋能学生自我成长

“莫愁文旅行走”是一门传播非遗的课程,师生借助抖音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非遗技艺、知识传播给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近两年在明孝陵举办的南京文博嘉年华活动,南京非遗学院不仅带去了高超的非遗技艺,更是对体验活动进行直播报道讲解,获得现场游客和网友的好评,教学成效良好。

在使用抖音平台后,教学评价新增了社会评价,做得最好的小组的视频一天点击量就破万,有近500 条的留言,这种网友留言的社会评价给了学生另一种被社会认可的激励。其中有一条“非遗创意空间”的视频被江苏省文旅厅非遗处转发,在业界引发了很好的反响。之后,笔者对学生考核评价除了知识表述正确和脱稿讲解这两个硬性指标外,还增加了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和评价四个量化指标,真正实现文旅融合的市场价值。

南京非遗学院整个校园更像是一个艺术的殿堂。校园旅游项目的开展,一方面对非遗学院各类资源进行整合,打造特有的文化内涵和非遗品牌;另一方面,通过校园旅游项目,让文旅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清晰,路径更加明确,取得的效果也更加显著。

猜你喜欢

文旅技艺南京
南京比邻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南京不会忘记”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文旅照明的兴起
南京·九间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