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四位一体”科创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井冈山大学化学类专业为例

2022-02-28陈文通张定娃王冠辉

关键词:四位一体应用型人才

隋 岩,陈文通,张定娃,刘 诚,王冠辉

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四位一体”科创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井冈山大学化学类专业为例

*隋 岩,陈文通,张定娃,刘 诚,王冠辉

(井冈山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西,吉安 343009)

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基础和人才保障。井冈山大学化学类专业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一套“课程教育-实验实训-学科竞赛-条件保障”“四位一体”的学生科创能力培养体系,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内化根植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和参考。

科技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地方高校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新形势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质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要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培养适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创新型人才[1-3],这也是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内容。如何强化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更加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各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4-9]。

井冈山大学化学类专业(具体涉及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四个本科专业)作为率先推进应用转型的几个专业,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能够更加紧密地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革命老区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秉承“振兴革命老区、服务地方发展”的办学宗旨,遵循“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区域性”的办学定位,我们的教学改革要进一步落实的是为地方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为此,我们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构建了一套“课程教育-实验实训-学科竞赛-条件保障”全链条“四位一体”学生科创能力培养体系,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内化根植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图1)。

图1 “四位一体”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1 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1 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专业基础-创新创业-前沿实践”相互衔接的课程教育体系

1.1.1 以地方行业产业需求为引领重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培养方案的构建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基于OBE和新工科建设的理念、标准, 结合吉安地区材料与化工产业发展需求,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准则,坚持在行业和企业专家、毕业生和在校生代表等利益相关的多方共同参与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模块化方式重构了课程体系,把课程划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等模块。坚持井冈山精神进课堂和强化课程思政,塑造人格品质;理论课程更加强调实用性和综合性,突出行业产业需求导向,突出多学科交差性,构建适应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通过增设部分与企业需求关联密切的专业选修课程,聘请企业导师共同授课,形成专业办学特色,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

1.1.2 以企业生产实际为素材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

为了切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引领作用,我们从两方面进行了着手:一是组建了一支高质量的教学团队,将化学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建设了课程网站,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依据商业计划书和路演答辩质量进行成绩评定;二是建立了校外创新创业导师群,聘请行业、企业的高级人才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将创新创业项目根植于企业实践,解决创新创业课程内容空泛,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

2.1.3 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目的打造前沿实践性讲座

为了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灵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们强化了专题讲座的内容和形式建设,拓宽学生的视野。一是柔性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开展学科前沿知识讲座;二是发挥校外创新创业导师的作用,将企业的生产实践和技术难题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呈现,解决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空有热情,脱离实际的问题。

1.2 拓展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实验课程-实习实训-科研实践”相互衔接的实验实训体系。

1.2.1 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强化实践课程体系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将实践教学打造成实验教学、设计教学、实习见习、社会实践等四个校内外实践模块,其中实验教学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三个递进层次组成,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设计教学包括工程制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结合;实习见习包括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工业见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强化生产(管理)技术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社会实践包括军事训练、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和专业劳动等,主要培养学生组织、管理、协作和指导生产技术的训练,强化适应社会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上述四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使学生在大学四年间有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训练,保证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整体质量。

1.2.2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多途径打造高质量校外实习实践基地

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是校内工程训练中心、专业实训中心的校外延伸,是解决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资源不足、平台短缺的重要手段。我们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多种途径打造高质量校外实习实践基地:(1)以企业项目为依托,开展实践教学课程。学生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实现边实践边学习的过程;(2)校企共同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邀请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将毕业论文建立在企业的生产实践当中;(3)通过企业专项奖学金激励和约束学生开展企业实践。企业提供专项奖学金资助我院科研实践能力突出、品学兼优的本科生,但协议同时约定获奖学生每年有义务到企业开展实习实践;(4)以服务就业带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生的毕业实习和就业相融合,促进实习基地质量的提升。(5)以产业学院建设为突破口,深化产教融合的内涵建设。

1.2.3 创新活动载体丰富学生的科研实践训练

(1)以导师课题为依托,将本科生按“研究生模式”培养。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深度参与导师科研课题,定期开展组会,节假日、周末和晚上做实验成为学生生活的常态,形成了“大二—大三—大四”三级梯队分工协作的“传、帮、带”效应。(2)以校外高水平实验室为校内资源延伸,选送学生参加短期科研培训。利用假期送学生到国内高水平实验室进行短期科研训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国内顶级实验条件,弥补地方高校科研条件不足所带来的影响。

1.3 坚持以赛带练构建“大创项目-科创竞赛-互联网+”构成的学科竞赛训练体系

1.3.1 以兴趣为导向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体系

在国家、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基础上,增设了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鼓励更多学生按照科研兴趣组建团队,参与学院科研实践训练。通过院级项目的锤炼,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项目的写作、申报和答辩流程,建立研究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为申报高级别项目打好基础,为各类学科竞赛打好基础。

1.3.2 以专业实验为基础构建专业知识竞赛体系

学院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引进仪器设备,改造实验场所,建设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了院级和校级化学类实验竞赛,通过竞赛和培训,提升学生的专业实验技能。

1.3.3 强化创新创业意识重点打造“互联网+”竞赛体系

利用校级、省级和国家级“互联网+”竞赛的间隙,学院牵头举办院级“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学生第二课堂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全院总动员,为参加更高级别的竞赛做好项目储备和培育。

1.4 加强条件和制度建设构建“双师队伍-平台搭建-管理制度”构成的条件保障体系

1.4.1 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强大的外脑智囊,但是高校教师大部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不利于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此,学院大力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从制度上约束和激励教师走出去,在实践中锻炼提升。引进具有行业企业背景的高级人才,选送教师到政府机关、企业去挂职锻炼,不断强化和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1.4.2 以科研平台建设为基础搭建学生科研训练开放制度

不断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并提供专门的实验场所及配备了必要仪器设备用于学生自主科研,为学生科研训练搭建好平台。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教师研究室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全部对学生开放,让学生有条件开展科研创新工作。

1.4.3 以制度强化管理 构建科创能力培养常态化机制

结合学校实施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制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管理办法》,将“互联网+”等学科竞赛与第二课堂实践育人活动学分挂钩,与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挂钩,与企业专项奖学金的评审挂钩,更进一步与专任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分配挂钩。通过制度的约束和激励,让教师和学生对创新活动有更深刻的认识,提升参与的积极性。

2 教学改革效果与反思

2.1 效果

2.1.1 学生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近五年,在校生考研录取率从10%提升到了34%。在“互联网+”大赛、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大赛、“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挑战杯”竞赛、虚拟仿真实验竞赛等多种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累计获奖200余项。

2.1.2 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广泛认可就业形势和满意度持续向好

近年来,我校化学类专业毕业生已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连续5年就业率均在92%以上,高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的平均水平,服务本地企业的比例达60%以上。据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本科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明,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性超过95%。用人单位对我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满意度为99%,对我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各种能力的满意度在98%以上。

2.1.3 教学改革成果可复制产生了辐射示范作用

教学改革成果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得到了中国教育新闻网、学习强国、中国化工报、江西日报、搜狐网、井冈山报等媒体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和转载。我校化学专业在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省一流特色专业、省一流本科专业之后,又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成为教育部首批新工科建设专业,材料化学专业作为新办本科专业在成为校一流本科专业之后,又成为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建设专业,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扎实的教学改革成效。受邀在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大会做大会报告,在全国同类院校当中产生强烈反响,很多兄弟院校将其作为样板加以借鉴应用。

2.2 反思

2.2.1 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需要有效的抓手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办学定位、培养模式、保障体系等诸多内容,需要由一条主线作为灵魂贯穿全过程,才能形成有效的抓手,使教学改革工作形成合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2.2 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更加需要依托地方资源

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避免存在教育资源不足、实践平台短缺的问题,仅仅依靠自身发展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改观,只有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真正的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才能在互利合作中获得更多的企业资源,弥补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短板。

2.2.3 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

制度建设是确保教学改革常态化、持续化、优质化的基石。围绕教学改革目标,形成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才能更好地激发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实现全员全过程参与,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 结语

我校化学类专业基于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围绕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这一抓手,通过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强化校地、校企合作,逐步总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四位一体”科创能力培养体系,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内化根植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改革成效,可以为同类院校所借鉴和应用。

[1] 梁兰菊,闫昕,韦德泉,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0,1:27-29,32.

[2] 李万鑫.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科创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某学院化学化工专业为例[J].山东化工,2021,50:228-229,233.

[3] 黄本生,范舟,罗霞,等.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的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21,2:184-186.

[4] 李海东.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改革与发展,2018,10(20):51-53.

[5] 陈业慧,王琦进,汪青,等. 科教相融、科创相助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 24(1): 118-122.

[6] 毛晓波,李志辉.“科技创新大学四年不断线”课外实践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学刊,2021,25:23-26.

[7] 鲍永杰,王永青,钱希兴,等. 新工科“以学生为中心”实践探索性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20,23(4):139-143.

[8] 何典,梁英,王雷.校企协同开展财经类院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31:147-149,153.

[9] 柳翊,金文中,闵志宇,等.基于新工科教育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和实践的“交叉融合”结构模式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29:235-236.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FOUR IN ONE” SCIENTIFIC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SYSTEM FOR APPLIED TALENTS OF UNDERGRADUATES IN LOCAL UNIVERSITIES

*SUI Yan, CHEN Wen-tong, ZHANG Ding-wa, LIU Cheng, WANG Guan-hui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Ji’an, Jiangxi 343009, Chin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he first driving force lead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which provides talent foundation and talent guarant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refore, the chemistry major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takes the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and has carried out a number of teaching refor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A set of "four in one" students' scientific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system is constructed, which is composed of "Curriculum Education - Experimental Training - Discipline Competition - Condition Guarantee”.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s internalized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for innovat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This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local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system; local university

1674-8085(2022)01-0098-05

G642.0

A

10.3969/j.issn.1674-8085.2022.01.016

2021-11-19;

2021-12-11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JXJG-19-9-3);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E-CL20201925);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GJJ201001)

*隋 岩(1974-),男,吉林长岭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分子铁电、介电材料研究及化学类教研(E-mail:suiyan@jgsu.edu.cn).

猜你喜欢

四位一体应用型人才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人才云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考试管理策略研究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