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乐学文化的德育实践与探索

2022-02-28□游

中小学校长 2022年1期
关键词:泰州场域乐学

□游 忠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进一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党的十九大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全国教育大会对教育提出的培养目标,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在乐学文化研究基础上,主动传承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乐学思想,探索构建乐学文化体系,激活学生发展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自由的成长。

一、发展乐学文化,构建校本乐学德育体系

我们认为,人在乐学思想的感召下,能够通过勤学、巧学获得学习的切身体验,主动快乐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成为愿学、会学、善学之人,即 “学然后乐” “乐然后学”。基于此,学校立足学生成长需要,努力搭建 “人人愿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学有所乐” 的乐学场域,开发实施系列化乐学课程,设计开展丰富的乐学育人活动,逐步构建起乐学育人体系。

(一)明晰学校乐学德育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

明代哲学家王艮在 《乐学歌》中明确提出 “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他从学与乐的关系深入浅出地表达了 “乐学合一” 的乐学思想,奏响平民儒学的时代音符。学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明晰了学校乐学德育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即从尊重学生的 “乐学” 天性出发,充分重视育人的意义建构,通过有的放矢的课程建设和兴趣驱动,增强学生体悟及习得的 “本源之乐”,并通过完善评价体系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及认同感,让学生体会超越之乐,促进育人功效的持久发挥(图1)。

图1 乐学德育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

(二)明确学校乐学德育体系的培养目标

复旦大学原校长杨家福教授曾说,一个大学生在毕业离开大学的那一刻,他在这四年里所学知识的50%已经过时,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其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所以,未来个人学习力将是其最核心的竞争力。很显然,学习力是适应力之源,学校教育必须培养让学生拥有且带得走的能力——学习力。因此,学校德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必须坚持从学生的乐学天性出发,在课程设计、践行落实、反馈评价等环节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升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科学精神、文化底蕴、实践创新的素养为抓手,实现培养具有 “健全人格、良好学习力和创新精神的中国现代人” 的育人目标。

(三)构建乐学德育体系的整体架构

基于乐学德育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学校初步构建 “一核四层四翼” 乐学德育提升体系(图2)。该体系以乐学为育人内核,聚焦高中生必备的四大品格——积极、专注、进取、责任,激发学生愿学天性,提升学生善学能力,端正学生勤学态度,引领学生走向乐学的绝佳境界。同时,关注品格提升的有效评价,以前瞻性、多元性、生成性、发展性为品格提升的评价标准。

图2 “一核四层四翼” 乐学德育提升体系

二、创新乐学供给,优化乐学德育实施路径

传统的德育总是游离在核心之外,往往达不到浸润式的教育效果。面对当下德育培养的 “供需不匹配”,仅从德育管理上刺激学生需求已难以奏效,必须以学生的需求引领德育供给侧的结构性优化。因此,学校提出了校本化的乐学德育实施路径,它由传承乐学文化,聚焦核心品格;依托多元载体,丰富成长样态;营造文化氛围,构建乐学生态三个层级构成(图3)。同时,学校还通过建立组织机制、利用乐学场域开发课程、建立 “乐学之星” 评价系统等举措推动乐学德育的有效实践。

图3 校本化的乐学德育实施路径

(一)建立组织机制

为了进一步规范学校的乐学德育工作,形成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教育格局,学校完善了德育工作组织机构,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教育网络,形成了以乐学德育指导中心统领,由青春文化指导中心、课程设计中心、综合实践策划中心和宣传保障中心构成的组织机构,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全面组织领导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二)构建乐学场域

学校在开发乐学课程的基础上,梳理出乐学场域与乐学德育提升之间的关系,依托泰州地区乐学场域开展主题研学,同时不断完善校内的乐学场域,创设立体多维的乐学生态,真正实现 “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 “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发挥教育影响” 的育人效果。

一是依托校外场域,开展主题研学。“崇儒祠” 是为了纪念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兴建的祠堂。王氏宗祠,又称王公祠,为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王栋和王襞的祀祠,也是明清泰州学派的讲学之所,施教对象多为社会平民。学校依托泰州地区已有的泰州学派乐学场域,开展“寻乐学之根” 系列研学课程,围绕王艮其人、泰州学派起源、乐学文化内涵、泰州学派对泰州教育文化的影响等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将学习化入生活这一更广阔的场域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多元品格,满足高中生发展需要。

二是建设校内场域,开发乐学课程。学校建有以 “乐学堂” 为中心的乐学建筑群,包括乐学苑、闻道廊、不倦亭、蕴玉楼、新竹楼、垒石楼、临水楼等。为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学校将国家的教育方针与校本化资源相结合形成特有的校本德育课程群,满足高中生发展的多元需求。依托校内乐学场域资源,在新生入学衔接时聚焦积极品格的提升进行理想教育。譬如,“种下一棵理想树,见证我们的成长路” 的活动课程,让入学新生在乐学苑种下理想树,实现与理想树的共同成长;高一年级聚焦专注品格的提升,通过篆刻、剪纸、钢笔画、“人人都懂脑科学”活动系列课程锤炼学生的专注品格;高二年级聚焦进取品格的提升,通过溱湖50 公里骑行、“放飞理想” 的20 公里越野拉练,让学生在感受磨难与体验艰辛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进取品格;高三年级聚焦责任品格的提升,通过“校长六个一作业” “成人节” 及“感恩节” 等系列化的社会理解课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唤醒成人的责任感。另外,为了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学校还创造性地开设了乐学品格提升的家长课程,以家长品格提升促学生品格提升,构建学校特有的乐学生态。

(三)实施乐学课程

学校乐学德育课程的实施采用国家课程的渗透提升、校本课程的聚焦提升两条育人路径,丰富社团育人、学科育人、活动育人及社会实践育人等多种育人样态,引导学生迈进乐学的绝佳境界,促进乐学品格的提升。

一是融合学科育人目标,构建乐学课堂。学科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也是渗透乐学理念、提升学生品格的第一阵地。学科教学融合育人目标,采用 “问题链·导学” 教学模式,以 “问题链” 为引,串起课堂,让学生在情境的推动下自主解决困惑,通过提升学生的主体参与感来激发乐学的天性。同时,学校还打破学科本位思维,从学科育人走向跨学科育人,充分发掘跨界育人优势,构建学科交融的课程育人体系。

二是改革传统主题班会,升级乐学班会。除了在学科课程中渗透品格教育外,项目课程开发设计中心还对传统班会课进行了升级,升级后的乐学主题班会课采用模块化的形式,通过系列乐学心理指导课激发学生乐学天性,通过系列乐学劳动教育课提升学生善学能力,通过系列乐学学法指导课端正学生勤学态度,通过系列乐学品格之星评选提升学生乐学境界。

(四)完善乐学评价体系

评价机制是乐学德育的总杠杆之一。前瞻性、多元性、自生性、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是学校乐学品格提升的重要保障。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分析不同年级的具体学情,形成阶段性的乐学品格评价机制,做成指向学生生命发展的长期工程。例如,策划组织自下而上的 “品格之星” 评选活动。每月的最后一周班会课进行“班级品格之星” 评选,每学期以年级为单位组织 “年级品格之星”评选,每学年组织 “校园品格之星评选”,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家长等多元主体在品格提升评价中的作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品格提升。

三、思考与展望

乐学德育课程坚持从本真出发,在问题导向、课程设计、践行落实、反馈评价等环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用社团德育、学科德育、活动德育及社会实践德育的多元样态,激发了学生的乐学天性,促进了学生愿学的内驱力,提高了学生会学的实践力,引导学生迈进乐学的绝佳境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乐学德育的实践让学校明白,校本的乐学德育小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向家、校、社区协同的大环境转变,高中三年的德育工程还需要进一步向生命发展的长期工程转变,学科育人的单科益智性教学还需要进一步向全面发展的教育性教学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成乐学德育的功效,形成独具特色的乐学德育品牌,从而促进学生品格、学校品质的双提升。

猜你喜欢

泰州场域乐学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幸福水天堂——泰州
闫春平:在信息技术课中践行教学生“乐学善学”
查无此人
巧用语音与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乐学英语单词
泰州港—重庆港集装箱直航航线正式开启
泰州古韵
刘晓玲:突破学校德育的场域困境
声音
乐学善悟,让数学复习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