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家庭的家风培育研究

2022-02-28张晓娜

现代农业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家风培育家庭

张晓娜

(石家庄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3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提升乡风文明程度,加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三风培育”。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家风培育作为根本任务,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在我国农村在完成脱贫攻坚之战的新时期下,将农村家庭的家风建设放在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乡风文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指出实现农村现代化文明建设才能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所以乡村家风的培育是建设文明乡风的重要途径,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层单位。通过对家庭家风的培育进行详尽论述,为构建乡村和谐家庭、文明家庭、幸福家庭等方面给与提升方案,对弘扬农村家庭传统美德,提升人民的文明素质,提高家庭主体的家风责任意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 农村家风教育的现状

1.1 家风教育主体缺失、主体地位弱化

我国传统社会中农村家庭组织规模较大,表现以父辈为核心权利的家庭结构,以老人为日常家庭生活的中心展开农耕生产生活,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工业化快速发展,使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民传统农耕生产方式并不能满足家庭的收支,于是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向城市流动,劳动力的流失改变了农村家庭结构,现代农村的家庭结构基本是两代同住,年轻人组建新的小家庭,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减少。另外,在新时代下农村新型家庭模式下,老年人旧的生产经验在生活中指导作用减小,不再是知识和权威的象征,家风的主体的主导地位减弱。再加上青壮年父母外出城市工作,留下农村的儿童和老人,使得家风教育主体缺位。多数留守老人自身文化水平与素养有限,隔代教育下的孩子在溺爱中成长。农村的孩子在最好启蒙时期缺乏家风教育主体,造成孩子在成长中没有可以参照的榜样引导,缺失的不仅仅是来自父母的爱,更重要的是缺失了孩子成为合格社会人的引路者,良好的家风教育便成为空谈。

1.2 重视“成才”教育忽视“成人”德育教育

在现代人的就业观念里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对大多数人来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依然在农村家长的脑子里根深蒂固。归根结底,现代农村经济压力依然是农村的最大问题,比起城市家庭对孩子“成才”目标的实现,农村的家庭对孩子“成才”期望更高。多数农村家长将孩子读书谋出路当作孩子成才、成功的唯一出路。虽然国家对乡村教育政策一定的倾斜,农村教育无论在软件、硬件上都有所改善和提高,但是短期内城市与农村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现状,客观上增加农村孩子成才的难度,农村家长更将获取更多经济收入“押宝”在孩子的“成才”上。再加上农村家长自身知识和素质参差不齐,造成对家风教育中德育没有足够的认识,从而忽视孩子的成人教育,过分重视孩子“成才”教育。拿分数来衡量孩子知识、技能学习的优秀,常给孩子灌输“书中自有黄金屋”等思想,变相的对孩子进行功利化教育,片面的认为孩子成才最重要。如此的家庭教育思想,造成孩子们受功利性教育理念的严重影响,把学习、读书等受教育活动分为有用和无用的行列,有用才学,无用就不学,直接导致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追逐个人利益为最终目标,所以“成才”教育的首要前提是“成人”教育。

1.3 封建传统思想在新时代的农村家庭依旧留有残余

这种传统思想造就了农村家庭家长式的权威教育思想。家长权威式的教育思想强调家长和长辈们的意志,忽略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甚至将男性长辈的想法强加给家庭中女人和孩子身上,影响现代农村家庭和睦的关系和孩子健全人格的建立。家风的传承教育更是如此,许多家庭仍把老实听话看作为好孩子的标准、将无条件顺从当作孝顺、让孩子全盘接受并执行家长意志当作家风教育的思想标准。在农村,尤其对待未执行好家风思想的行为,或有违背好家风背离的事情,迎接孩子的就是家长的责骂和鞭打教育。农村的孩子长期处于这种家风教育方式的环境下,孩子会表现出现自信心不足、内向,暴力等问,缺乏独立自主和主动进取的学习与生活的精神,不利于好家风的传承以及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所以缺乏民主的教育方法,势必也影响优良家风的培育。

1.4 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农村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严谨的道德规范,道德始终处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所以传统文化教育是传统美德文化的教育,是德性教育。家风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深深的融会在中国人的传承血脉中。《大学》中的“八目”就是儒家对道德人格培养的定位。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重视人们主体内在的道德理性自觉,并进行自我品行的锤炼,从而实现理想人格,德育思想在传统文化中比比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已然成为中国特色公民道德的建设标准。但正值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许多的90 后00 后年轻群体在不同文化交流中交融、交锋、博弈,渐渐的投射给青年群体多元价值的镜像。同样,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家族式共同体的观念慢慢弱化,家庭成员的社会与家庭身份变换频繁,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感在农村家风教育中被削弱,在现代化观念的影响之下传统的道德理解被抛弃。另外,信息时代和大众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裹挟着多元价值的文化以快速和绚丽的方式侵袭着农村传统文化教育,渐渐侵占了传统文化在农村家庭教育的占比,使现代农村孩子渐渐失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家风培育策略

2.1 政府要以农民家庭的建设为基点制定乡村振兴政策

加大扶持政策的优势引导青年人回乡进行创新创业建设美丽乡村,同时促使家风培育主体的回归。通过乡村、学校、网络等家风教育讲堂开展家风知识系列讲座、模范家风家庭评选等活动,提升家长对家风培育的理性认知,让其重新认识到家风培育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另要大力促使家庭成员亲自参与家风建设和家庭教育中,增强家风教育主体意识,提高对家庭主体身份的认知,提高其教育责任感,担当起良好家风培育的重任。

2.2 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建立科学的家风培育方式

首先,以乡镇机关部门为领导大力开展要以德育为先的理论知识的宣讲,自上而下使之都要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观,要有正确的成才观、教子观,让每一个家庭、每一位家长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在子女一生教育中的重要性。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即使再高的职业技能也不能使之发挥真正作用。其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良好家风精神的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新时代总体的价值理念,指明了我们国家努力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给每一位公民提出了道德规范。所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应该从小抓起,从家庭的家风教育入手。最后,了解孩子教育的普遍规律,尊重孩子道德品质形成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建立全面和持续性的家风教育理念,保障家风培育的常态化和持续性。

2.3 家风培育应以传统文化家风为底色对其进行创造性创新性发展

首先,家风建设首要继承传统文化中优良精华的家风内容。中国家风培育就是道德的培育,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以道德文化为核心内容。中国的土地上孕育的中国传统文化,乡村滋养了传统文化并且保证了其文化的纯真性,每个地区的乡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形式,如:非遗传统音乐文化、绘画、书法、戏剧等等,这些艺术品种体现了乡村人民最朴素的艺术观、道德观等等,如:勤劳节俭、诚实守信、忠贞爱国等,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所以以家庭为单位举办传统经典文化诵读会、传统音乐会表演、传统绘画等,将传统道德精神通过文化艺术形式融入到家庭家风培训中。另,以村为单位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纳入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可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学习活动,如:书画特长(培训)展览、民俗音乐演奏演唱比赛、民俗节日文娱活动等等,从而将其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融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拓宽人们对传统文化视野,提高了人们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素养,间接的把传统美德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进乡村人们的心里。

其次,融入当代精神创新和丰富乡村家风教育资源。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转型,人们的生产模式与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风教育也应通过相应的改变来适应新形势新环境下社会主义对人们的道德要求。所以家风建设要在遵循创造性创新性发展的原则,甄别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质资源,同时顺应时代要求,提倡民主、法治、和谐将美德培育作为首要任务,建立与新时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相适应、与新的家庭发展背景相联系的新型家风内容。其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民间艺术精品、优秀素材通过新技术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加入当代人民对新时期生产生活方式的感悟和演绎,如:创新传统戏曲歌词内容——旧剧新编,即创编与现代农村生产生活、道德建设息息相关的题材歌词内容。创新音乐样式——旧剧新唱,即挑选优秀戏曲或传统音乐曲目进行新的创编,创立与现代乡村人民欣赏口味相一致的演绎方式。总之,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道德精髓,融入当代精神,绘制新时期人民家风蓝图。

2.4 家长应修己正身树立家风公德榜样,建立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家风培育方式

优秀的家风唯有在实践中才能将其传承下去,实践是对家风理解、家风养成的必然环节。所以家长要树立自觉、长期践行家风的意识,并充分发挥以身示范、榜样家风的主体作用。首要从家长教育入手,家长要力争做一个家风道德的标杆树立家风榜样,在行动中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营造和谐的家庭家风氛围,重视家风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导向,注意家风教育方式,尽量少一些道德知识的灌输,多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方法,真正将优秀家风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中,并能使孩子后期持续将优良家风坚持下去并发扬光大。

2.5 提高家风主体综合素质,保障家风传承的优良基因

家长作为家风主体,其自身的修养、素质、人格对孩子家风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能力,才能给孩子树立优秀的家风榜样。其次,家长要有“为国教子”的责任心,社会主义合格人才正是有着优良家风的家庭培育出来的,所以家长要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动力和主动性,良好的家风需要家庭成员共同践行和努力培育。主要从5个方面提高农村家庭中家长的综合素质。加强村镇、学校、社会对家风教育意义的主题宣讲活动,摒弃传统不良思想,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引导鼓励农村妇女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多参与社会经济、科技等生产生活;加强农村家庭父母的法律思想意识建设,增强依法维权能力;关注农村家长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培训,开展多层次、多门类、多样化的技能培训,以弘扬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家庭美德、五好家庭等主题的知识讲座和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致富知识本领、促进家庭稳定,倡导科学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

2.6 构建政府、乡村、学校、媒体、家庭为一体的“闭环式”家风协作机制,营造良好家风的社会育人环境

政府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媒体为一体统一开展家风教育活动,从政策的制定、活动的发起与宣传、学校和家庭的执行与实践,这一系列要形成统一、协作“闭环式”360度全方位的家风培育联动机制。首先,要健全乡村家风组织领导体系,完善家风建设工作机制,出台家风教育与管理的办法,工作考核与监督机制,建立专业村、家、校专业家风教育指导队伍。其次,建立重点家风实施品牌项目,通过多种多样的家风培育活动如:以家风知识大讲堂、家风文艺作品比赛、家庭家风活动展演、优秀家庭表彰等形式的系列活动开展,借助多渠道宣传家风内容。最后,利用“互联网+”的现代科技手段的优势扩大家风建设的宣传覆盖面,建立村镇家风教育公众号增强宣传力度,提升家风建设与实施的便利性、趣味性。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微电影、短视频等对家风建设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猜你喜欢

家风培育家庭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庭“煮”夫
家风伴我成长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恋练有词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