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形势下农村基础教育的优化路径
2022-11-11姜佳函
姜佳函
(佳木斯大学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城镇与农村地区的经济差距逐渐扩大,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不仅需要做好农村地区基础建设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工作,最为重要的是做好农村基础教育工作。教育对于农村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能够全面促进农村教育水平提高,从而提高农村群众综合素质,满足农村群众的文化学习需求,能够培养更多具有专业能力的现代化人才。
1 城镇化形势概述
城镇化是指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业为主的现代城镇型社会逐渐发展的过程。从人口的角度来看,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从地理的角度来看,是农村地区或自然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城镇化是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通常情况下,城镇化历程会经过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以及再城镇化的过程,但是从本质上来看城镇化不包括逆城镇化。城镇化能够促进人口转化,为农村地区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从而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我国农村机械化、现代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农村劳动力人口出现过剩的问题,所以通过城镇化建设能够为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岗位,使其创造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首先,近些年来我国城镇化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60.6%,我国城镇化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农民工总量增长为0.8%,增速逐渐降低,城乡之间的人口转移总量已经保持稳定状态,其中省与省之间的农村流动人口比例逐渐上升。其次,城镇化发展趋势逐渐集中在大城市中,城市之间出现明显的分化现象,大城市具有更多的优质服务资源,在城镇化改革中,大城市进入门槛逐渐降低,为农村群众创造大量的机会,农村人口流向大城市的比例不断提升,大城市吸纳人口比重上升。最后,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具有较大惯性,维持较快增长的趋势仍然存在,虽然近些年来增速有所放缓,但是依然处于较高的增速状态下,人口转移以及城镇化的惯性较大。
2 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现状
2.1 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农村基础教育是国家振兴的基石,是中国教育的未来,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工作,能够提高我国人均受教育程度,是农村地区发展的根本所在。相比于农村地区的社会转型以及经济发展,基础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农村基础教育能够培养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我国农村居民人口总数较大,农民作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综合素质能够决定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想要实现现代化新型农业结构体系,必须培养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根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在我国超过5亿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约30%,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仅为20%左右。因此,通过大力开展农村基础教育,完善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丰富农村基础教育资源,能够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而提高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使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力量和作用,是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有效方式。②提高农村地区全民教育质量。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群众的国民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华民族全民族素质,当前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资源较为匮乏,与城镇相比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这就导致农村地区的学生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严重影响农村地区学生发展。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能够丰富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资源,逐渐缩小农村与城镇的教育资源差距,满足农村地区学生学习需求,从而能够培养更多的人才。③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当前我国城镇地区现代化教育体系构建较为成熟,但是农村地区依然采用较为落后的基础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农村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所以必须通过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构建符合农村发展现状的现代化教育体系,逐步提升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从而教育资源、师资队伍、基础设施以及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为农村地区学生提供帮助,从而促进农村学生多样化、多领域方向发展,是提高农村地区发展活力的重要方法。
2.2 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部分农村地区在基础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与城镇还存在较大差距,基础教育发展尚未能够满足实际需求。首先,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保障不够完善,城镇教育主要由国家主办,而农村教育则为“民办公助”。义务教育投足资源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学生在资源配置等方面远远不如城镇学校,这就导致学生能够获取的学习资源较为有限,不完善的基础设施难以支持其学习开展;同时,近些年来农村地区的学校数量在不断减少,且因为农村地区人口较为分散,学校减少意味着学生需要途经更远的距离到达学校,虽然有校车在农村学校中投入使用,但是依然难以满足大量农村学生的需求。经费不足是限制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最为主要的因素,需要国家以及当地政府逐步提高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基础教育配套设施,从而为学生提供充分保障。其次,当前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中存在大量留守儿童群体,所以出现了隔代教育形式,在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发展,从而留下许多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我国农村地区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留守儿童的基础教育方面,受到负面心理影响,许多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厌学情绪较为严重,部分留守儿童过早辍学,其教育基本由祖父母、外祖父母负责,隔代教育对于留守儿童的基础学习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最后,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方面。因为农村地区学校可用的经费较小,且基础服务设施较差,农村教师面临薪资待遇低、教学环境质量差的严峻问题,从而影响教师参与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积极性,虽然近些年来乡村教师有所发展,但是难以满足大量的乡村教师缺口,农村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然较差,落后的教育环境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教师在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所以为了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必须健全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整体质量,从而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优化。
3 城镇化形势下农村基础教育的优化路径
在城镇化发展趋势下,当前农村基础教育还存在着较为许多局限性问题,一些看似“无解”的问题正在严重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导致农村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缓慢,难以应对城镇化建设发展趋势。为此,根据党和国家近些年来出台的文件和指示,必须大力推动农村基础教育工作质量提高,满足农村地区学生、农民等文化、技术学习需求,转变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模式,稳步推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根据该导向,本文总结如下几项合理意见:
3.1 转变观念
为了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逐步缩小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的差距,首先需要转变农村基础教育观念,重视基础教育工作,明确基础教育对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准确把握基础教育的深刻内涵,从而实现在基础教育观念上的转变。为此,政府需要丰富政策支持,夯实基础教育保障,发挥出政府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政府需要为基础教育开展提供更多政策方面的引导和支持,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基础教育体系。政府需要根据当地农村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支持策略,并以科学的理念制定农村基础教育规划,为学生、农民群体提供有利的学习资源,同时需要加强组织相关有利政策的引领,确保农村学生对当地的教学支持政策具有充分的了解,还可以邀请教育业专家、优秀开展专题讲座,城镇教育经验,从而能够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政府通过政策方面的支持,为农村基础教育提供资金支持,例如通过提高对基础教育服务设施完善的资金支持力度,满足学生学习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从而能够使得农村基础教育开展具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基础教育观念转变,对于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需要发挥出多方主体的作用,不同教育主体需要在教育观念、支持观念方面做出调整,从而能够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
3.2 健全师资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存在严重的师资问题,主要体现在师资人员数量较少以及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足两个方面。因此,在城镇化新的发展趋势下,想要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必须重点解决师资问题。首先,针对教师数量较少的问题,需要通过提升教师数量的方式进行解决,为参与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师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在政府提高对农村基础教育资金支持力度的形势下,需要提高乡村教师的福利待遇,从而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乡村教师人才,积极为乡村教师解决生活和教学中的难题,从而能够提高对教师的吸引力,吸收更多来自城镇的教师,逐步扩充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是健全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有效方式。其次,教师综合素质是影响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因此在吸引更多农村教师的同时,必须做好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从而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发挥出优秀教师的作用。通过健全农村基础教育师资结构,能够有效推动农村基础教育模式转变,形成更加完善的农村基础教育体系,以提高农村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切入点,建设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农村师资队伍。
3.3 多方协作
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有效、快速解决问题,所以必须发挥出多方主体的作用,形成多方合作的农村基础教育模式。例如,农村基础教育可以与当地高校建立协作关系,当地高校大学生、教师等可以选择农村学校作为实习基地,从而能够有效缓解农村基础教育中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能够降低学校的教师薪资支出成本,通过与高校建立协作关系,能够发挥出高校的人才优势、教育资源优势,补足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多项漏洞。除此之外,农村基础教育还可以与社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获取社会资本支持,从而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可用资金数量,社会企业为农村基础教育提供资金,农村学校为企业提供宣传以及服务等,从而形成多方主体协作共赢的局面,是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有效措施。
3.4 完善配置
针对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基础配置不完善问题,为了满足农村学生、农民学习需求,必须加强基础配置完善,为农村基础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首先,为了满足农村学生学习需求,需要根据农村的人口分布情况建设学校,确保一定区域内学校数量充足,从而降低农村学生入学成本。其次,农村基础教育需要提高学校建设质量,学校建筑、配套设施等必须确保充分,为农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场所,保证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和安全。最后,针对开展农村基础教育的学习用具、配套设施等,需要加强资金投入,学生学习所用文具、桌椅以及教学设备等,需要按照学生人数进行配置,并加强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应用和投入,从而提高农村学校建设质量,可以借鉴城镇学校校园配置设施的建设方案,从而能够有效推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配套设施的完善与否,对于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需要政府、学校等方面加强对其投资,从而建设良好的农村基础教育配套设施环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与落实提供全面支持。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全面阐述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并对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存现状进行分析,从发展现状中总结多项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一些能够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和落实的策略,希望能够对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开展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帮助作用,推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