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尽责谋发展 踔厉奋发新征程
2022-02-28钟培源
钟培源
中央提出:我國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而现实是,2019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仅为15.3%,80%以上的新增能源需求仍由化石能源满足。2020年,我区煤炭消费约占能源消费总量81%,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均为全国第一。落实双碳目标,路在何方?近期,乌海市的低碳转型探索,就是一条新路。
来自乌海市的试验
乌海市将自然能源智慧(GEIS)系统运用到建筑、温室农业领域和打造“APEC零碳示范村”等方面。该系统将太阳能、太空能等自然能源收集、储存、转换之后为建筑提供冷、暖、热水、电力等综合能源,实现了零排放、零能耗、零运行费用。据测算,运行GEIS系统后,每百万平方米建筑可节约标准煤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4万吨。
双碳达标的必由之路
目前,全国工业、交通、农业、城市能耗占能耗总量比重分别为60%、15%、3%、22%。其中:工业非化石能源规模化、产业化的普遍应用不但存在着如调峰、远距离输送、储能、电网体制机制等问题,且从自身技术特性看,风电、光伏、光热、地热、潮汐能受限于昼夜和气象条件、自然条件等,不确定性大。生物质能源供应源头分散,原料收集困难。核电则存在核燃料资源限制和核安全问题,工业脱碳之旅道阻且长。“零碳”交通的实现依靠氢能,氢能技术短期内难有突破且其应用造价昂贵,不易推广。农业能耗仅占3%,减碳空间很小。因此,借鉴乌海成功经验,通过推广应用GEIS系统来减少城市能耗,途径简单、前景广阔、空间巨大。据测算,全部应用该系统建设低碳城市可降低全社会能耗的20%左右。换言之,建设低碳城市是我区实现双碳达标的必由快捷之路。
建设低碳城市所需的政策配套体系
做好发展规划。尽快出台低碳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和条例,出台低碳城市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使低碳城市建设有章可循。完善低碳城市规划,从区域结构、绿色建筑、土地利用、市政设施等方面为低碳城市的发展预留空间和合理规划。建立低碳评价指标体系,推广国家低碳标准体系。
发挥市场作用。探索用能权和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建立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开展自愿减排交易活动。健全碳排放交易支撑体系,制定工作规范和认证规则。建立碳排放认证制度,推广低碳产品和技术认证。构建信息平台,保障低碳交易市场顺利运行。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加大财政对低碳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预算内投入,支持新能源技术运用于低碳城市建设,对购买低碳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提供补贴。认真落实强制性政府绿色低碳采购政策,优先采购低碳产品。建立土地出让金补偿机制,推广低碳建筑和社区。可将土地出让金以返还、补贴等方式,支持节能建筑和低碳社区建设。
2021年,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陆续出台和强力推动,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普及了,学生课外书面作业减少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关停了……但从全区实施情况看,“双减”取得实实在在的质效还存在一些难点:
一是家长焦虑情绪没有完全减轻。由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高期望值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矛盾,以及家庭教育的长期缺位,大部分家长难以适应“双减”后“慢节奏”的教育模式,仍然希望填补学科培训减少后带来的时间“空白”。
二是学校教育质效双增还有困难。虽然学校下力气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学环节,老师下功夫改进作业设计、完善课后答疑,但短期内难以实现质效双增。
三是正确的教育价值导向有待加强。社会参与教育引导不足,受以前家长关心高分数、学校注重升学率、教育“短视化”“功利化”影响,规范和扭转校外营利性培训机构合理运行短期内还无法完成。
做好“双减”工作,不能单纯依靠学校唱“独角戏”,而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齐心协力搞“大合唱”。
家长要充分发挥“第一老师”的主体性作用。《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主体责任,家长首先要学法用法,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主动担责,杜绝将孩子完全“委托”给学校和教培机构。家长要利用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途径加强与学校的沟通联系,及时向学校反馈孩子在家的思想情绪和成长状况,特别要与学校建立起包容互信关系,既要认可学校和老师对孩子的各类教育,又要尊重老师适当的惩戒权,支持学校和老师放开手脚,倾囊相授。
学校要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学校要明确“减什么、留什么”,用好课后服务2小时,丰富服务内容,开设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课程,让学生走出课堂、放飞自己,在娱乐中领悟文化知识,在锻炼中增强群体意识。支持老师改善教学方式,加强作业设计,改变过去“老师只关注教,不关注学生是否真学”的课堂被动局面,确保学生做“有效”的作业,让孩子在学校就能“吃饱吃好”。
社会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主导性作用。教育、工青妇等部门要引导人们树立立德育人的良性教育价值观念,弘扬工匠精神,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优化招生、考试、就业机制,逐渐降低学生过重的升学压力和考试压力。严格规范校外培训机构,防止其以“游击战”“穿马甲”“一对一”等方式开展学科培训和资本扩张。完善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缴纳赔付机制。社区要发挥联系家校的桥梁作用,建立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加大与辖区内学校的沟通,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科学化、常态化、制度化,真正形成育人共同体。
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黄河渡口多。据史书记载,北魏时期,从灵州往内蒙古前套平原一带就大规模利用黄河渡口运送军需给养,开创了黄河宁夏段大规模水运的历史。唐代,宁夏段黄河渡口曾经是东西丝绸之路、南北交通的重要节点,更是各民族交流交融的舞台与纽带。延续至明清时期,宁夏的黄河沿岸形成了以莫家楼、仁存、横城、石嘴子“四大官渡”为代表的几十处渡口码头,极大地促进了宁夏乃至整个西北地区交通运输、文化交流、民族交融的发展。随着现代交通建设,这些渡口商埠码头已经失去了昔日的繁华,但它对于传承弘扬黄河流域人文历史、彰显民族团结、丰富全域旅游,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在保护黄河古渡口遗产、弘扬黄河文化、开发旅游资源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文化挖掘不深,古渡口历史文化村落、商埠老字号等风貌基本消亡殆尽;船工调子、河神祭祀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河运文化面临失传风险;木筏、水车等传统制作技艺正逐渐消亡。其次是保护力度不够,各古渡口丧失了航运功能,缺乏保护管理机构,许多古渡口踪迹难寻。最后是旅游开发与宣传展示不够。
目前除了南长滩、横城等少数渡口遗址开发为旅游景点外,其他古渡口遗址潜在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
为此建议:深入挖掘宁夏段黄河古渡口的历史文化。以“四大官渡”为代表的宁夏段黄河古渡口,千百年来实现了黄河两岸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多民族大聚居、大融合、大团结、大发展,蕴含着“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是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彰显了黄河流域民族团结交流交融之魂。应根据宁夏段黄河古渡口的调查情况,组织专家挖掘古渡口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传承内容。整理保存黄河渡口历史文化与黄河文化遗产,与沿线的古灌区以及长城、岩画、石窟寺、西夏文物等旅游资源充分结合,大力保护宣传与充分展示。
建立健全黄河宁夏段古渡口保护利用制度。科学规划黄河宁夏段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展示,并与先行区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结合,出台政策保障机制。统筹宁夏段黄河古渡口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充分展示宁夏的黄河文化特色,为发展全域旅游、造福人民美好生活注入新要素。将重要古渡口作为宁夏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宁夏黄河文化保护体系中,并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
重视黄河古渡口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的规划布局。应以宁夏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以黄河古渡口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多规合一”的黄河文化开发建设与规划布局。有关职能部門应对渡口周边环境进行集中整治,逐步恢复历史风貌,加强维护与展示古渡口历史遗迹。对于宁夏段黄河各渡口修建统一的说明牌、地理标识,并立碑建亭保护,设置二维码铭牌,实行数字化动态管理,加强对古渡口的保护管理。对一些尚在沿用及后续规划可利用的渡口,提前规划布局完善古渡口道路、航标等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维护更新,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凸显宁夏“黄河文化彰显区”的亮点和特色。
近年来,我区在加快“放管服”改革、改善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受疫情多发、原材料涨价、供应链不畅等因素影响,加上一些基层单位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粗暴执法、“一刀切”管理和命令式工作,使不少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非常艰难,亟待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雪中送炭般的关心和精准对接式的帮扶。
一是要依法保障好企业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企业是依法注册成立的法人实体,相当于政府发了“出生证”。只要持有开业的有关法定生产证书,就不能因基层要完成一些阶段性任务,如环保检查、良好天气数据等,随意命令企业停工停产,导致企业生产计划无法执行,对外供货合同无法完成,而应该依法确保企业自主经营、自主生产、平稳生产。这样企业就会信心满满、预期稳定。
二是要加大支持传统企业的技术改造,改变这类企业技改项目没人敢受理、没人敢支持的状况。我区工业基础薄弱,招商引资也难。有些传统企业特别是冶金、建材等,只要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技术改造,达到法律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能耗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就应该允许生产并在技改立项、科技创新、奖励补助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是要强化契约精神,确保企业生产要素在市场上正常供应。这几年,我区绝大多数工业园区都实行了以电代煤、以气代煤的生产动力转换。这从长远看是好事,但这也带来挑战,主要是电和气的保价和稳供!企业反映,一些基层政府和供应单位往往以“保民生”“保居民”用电、用气等高大上的理由,轻则给企业涨电价、涨气价,重则给企业拉闸限电,搞的企业很无奈。
四是各级经济管理、市场监管和执法机构的工作人员要带着感情、热情和激情,为企业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现在办一个企业不易,办好一个企业更不易。办好一个企业对当地老百姓子女就业等有直接的好处。但由于现在政商沟通的渠道少,企业和政府工作人员交流的机会也少。企业总感觉到有些官员对企业的难处态度冷淡、不上心,这就在无形中凉了一些想干一番事业的投资人的心。比如,有的企业厂区杂物堆放不规范等问题,应该先去帮助规范和批评教育,而不是动辄就罚款上黑名单。
五是要以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为共同任务,让政商关系亲起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第二个百年奋斗中逐步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要主动地多了解企业、真心地多关心企业、积极地多支持企业解决难题。希望我区在近几年探索的基础上,借鉴外地的有效做法,尽快列出政商交往的“负面清单”,明确交往中不能碰的红灯范围,同时更要列出政商交往的“正面清单”,明确交往中的绿灯范围。红灯坚决不碰,只要是绿灯就大胆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不能怕这怕那。另外,还要在落实尽职免责、容错纠错的同时,制定并实行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对企业正常生产乱作为、对企业反映的问题不作为等问责和处罚的具体制度和办法。
我们坚信,有党的英明领导,只要我们上下同心、政企同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把企业做优做强,为宁夏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字由自治区政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