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特色影视文艺创作研究生教育探索与实践

2022-02-28覃媛元

出版广角 2022年2期
关键词:影视广西研究生

【摘 要】20世纪以来,影视艺术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影视文艺创作类专业也逐渐成为国内各个高校竞相开设的“显学”。针对高校影视文艺创作研究生培养“同质化”和“重理论轻创作”等问题, 文章提出广西高校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与地域优势,凸显民族性、国际性和时代性,发挥东西、凡一平等知名作家的引领作用,把握“部校共建”的媒体合作契机,借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业界沟通渠道,将创作、市场、学术紧密联结起来。

【关  键  词】广西特色;影视文艺创作;研究生教育;探索实践

【作者单位】覃媛元,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基金项目】2019年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广西特色影视文艺创作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JGY2019069)资助;广西民族大学2017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广西高校影视文学创作类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gxun-chxjg201709)资助。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2.021

20世纪以来,影视艺术迅速崛起,成为最年轻、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高质量的影视艺术作品不仅有利于开拓广阔的经济市场,而且对增强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影响力、提高该民族在国际社会的整体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我国的影视艺术教育与新中国同龄,走过了师从苏联、依据领域和工种办学的起步探索階段,以及师从欧美、学习西方影视理论和教育模式的延伸发展阶段,直至新世纪开拓探索中国特色学科发展模式和教育体系的全面推进阶段[1],其在全球化、全媒体语境中,培养对影视理论、作品文本、传媒产业、受众市场有较深入理解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影视艺术教育蓬勃发展,逐渐形成各个高校竞相开设之大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探寻广西高校影视文艺创作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与创新路径,思索如何形成本土特色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高校影视文艺创作研究生教育现状

中国高校影视艺术教育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1949—1977年的起步探索阶段,以专科、本科层次为主;二是1978—2000年的延伸发展阶段,从1980年开始出现研究生培养层次;三是21世纪以来的全面推进阶段。2011年艺术学升级为学科门类,戏剧与影视学升级为新的一级学科,截至2021年底,已有65所高校开设了学术型硕士点,12所高校开设了学术型博士点,相关的专业学位硕士点共计138个(其中电影27个、广播电视77个、戏剧25个、戏曲9个),相关的专业学位博士点共计19个(其中电影1个、广播电视4个、戏剧13个、戏曲1个)。与此同时,影视艺术研究生教育已形成各有千秋的两大办学格局:一是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培养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综合学科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二是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代表的专业性院校,培养引领行业、服务一线的“精”“专”人才。

广西高校的影视文艺创作研究生教育起步于2011年,目前招生专业有3个:一是广西民族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影视文艺理论与创作(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二是广西大学的戏剧(专业学位);三是广西艺术学院的戏剧(专业学位)戏剧影视编剧(研究方向)。3所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充分发掘广西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与地域优势,在“一带一路”“部校共建”“互联网+”等多重利好政策背景下,正逐步形成民族性、国际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的影视文艺创作研究生教育特色。

二、高校影视文艺创作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发展迅速,但趋于雷同

当前,我国高校影视文艺创作研究生教育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出现了“同质化”现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趋同,导致新开办影视艺术类专业的地方院校无法与积淀深厚、实力雄厚的老牌院校相抗衡。学生入学后学习兴趣不浓、就业渠道不畅,既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又使得影视艺术的创新愈发困难。

譬如广西高校的3个影视文艺创作类硕士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方案,普遍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重视程度不足,并未从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区位优势出发,而是模仿借鉴其他学校现成的模式。3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都这样表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深厚理论素质和良好创作功底的,能够从事戏剧与影视创作、批评、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宣传、新闻、出版、营销、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种培养目标的概念化,势必导致如“工厂流水线”一般,批量生产出缺乏特色与竞争力的毕业生。

2.学科发展多重交织,导师队伍有待加强

戏剧与影视学经历了多次改造重组,最初是1980年艺术学门类下设5个一级学科(含电影、戏剧戏曲),在1993年的专业目录修订中艺术学改为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直到2011年艺术学才又恢复学科门类的地位,由原来的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等整合成戏剧与影视学这一新的一级学科。这就导致国内的影视文艺创作类研究生专业,多数是由文学、美学、艺术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等专业派生发展而来,基本沿用原有知识系统再补充部分影视理论,课程体系较为紊乱。

学科交织、课程混杂又进一步带来了导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影视艺术研究生教育具有特殊性,需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而能够同时具备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师资队伍还相当欠缺,这导致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分离。面对这种情况,广西高校主要通过教师聘用的方式来协调:一种是按照教育系统的规律,以高学历为标准,聘用拥有硕士以上学位、专业教育背景良好的人才;另一种则是遵循行业系统的发展规律,仅对招聘的教师在学历上有一个基本评估,而首要条件是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产出相当数量的优秀作品或成果。

3.重理论研究,轻创作实践

在研究生教育精英化的历史语境下,影视文艺创作类专业的研究生同样需要撰写学术性较强的毕业论文才能获得学位,因此他们特别注重文艺学、美学等史论的学习与研究,普遍缺乏影视文艺创作实践。而影视业恰恰更需要一专多能的创新实践性人才,这就造成了学校教育与业界需求的脱节[2]。

三、广西高校影视文艺创作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成效

1.立足地域优势,凸显民族性、国际性和时代性

面对国内影视行业以及影视文艺创作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竞争”,相比经济技术发达的省区,较为落后的广西媒体和广西高校正在寻求“差异化生存”之路:结合本地区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与地域优势,形成有别于其他地方高校的特色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首先,凸显民族性。在学术研究上深入挖掘广西影视生态系统的独特文化渊源,开发运用民族文化母体中适于影视传播的文化资源、文化母题、主题和元素;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鲜明的地方特色,定期带领学生深入广西民族风情浓郁的地区开展专业采风或田野调查,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考察民俗活动、观赏艺术表演等形式,走近原生态的民族艺术殿堂,指导学生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具有广西风味的影视文艺作品。

其次,将民族性与时代性完美融合。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张扬时代气息,关注和反映国际国内形势与热点问题,加强与现代文明社会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回应时代变迁和时代进步的挑战和需要。在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广西已成为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枢纽、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主力省區。广西高校应抓住千载难逢的崭新机遇,以世界视野和战略眼光建设兼具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立足东盟、面向世界的影视文艺创作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广西艺术学院在这方面卓有成效。2018年5月至12月期间,广西艺术学院与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和广西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了首届中国—东盟大学生短片节,收到来自中国(含港、澳、台地区)、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共464部投稿作品,活动取得圆满成功[3]。在日常教学中,广西艺术学院也注重以跨文化意识为着力点,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更新、影视鉴赏、作业布置等多样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鼓励学生创作出表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相通的优秀作品[4]。

最后,深刻理解时代性的多元内涵,站在科技前沿走出一条开放创新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道路。我们身处一个科技创新空前活跃的时代,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以及5G时代的来临,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固有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及观念模式,也对影视文艺作品的制作和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影视文艺创作研究生教育不能故步自封,应在跟上影像技术不断更新升级的同时,高度关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变化,将“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成为广西新的经济增长点。

2.建设导师队伍,积极引进文艺界和影视业高端人才

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广西民族大学最为锐意进取,其影视文艺理论与创作硕士点,聘请了广西知名作家东西(广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和凡一平(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担任硕导并授课,两位作家的小说及其改编的多部影视剧曾荣获国内外各类大奖,这对硕点的建设和发展十分有利。由于我国的影视制作已经进入市场化运作,应届毕业生在社会经历和工作经验上有所欠缺,即便是专业基础和技术能力特别强的学生,要想迅速融入影视一线创作也比较困难。而东西和凡一平这样的作家导师,能够让学生参与自己的文学影视创作,同时利用各种机会向相关单位推荐学生。目前,东西正在与著名导演冯小刚合作,改编摄制其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回响》;凡一平正在指导几名研究生,导演摄制大型公益励志纪实电影《筑梦》,该影片由广西电影集团等联合出品,以“逐梦都高·圆梦清北”为主线,真实再现寒门学子的求学历程。

3.拓展实践平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1)构建“部校共建、院媒协同、实践育人”的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21世纪以来,面对加快国际传播力、加强国内舆论引导力、加大各类媒体融合发展的力度,以及加速应用互联网、微传播、大数据等催生的传播新技术的“四大需要”,我国决定实施由宣传部门、主流媒体、高等院校三方共建新闻学院的战略举措[5]。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教育厅联合,相继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广西部校共建新闻院系工作的方案》(201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广西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工作方案》(2020年),推动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市党委宣传部、主要媒体与区内高校共建10所以上的新闻院系。

广西高校充分利用这一契机,积极打造并不断拓展实践平台,与业界建立良好稳定的互动协作关系,缩小业界需求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落差,努力创造影视“高层次人才培养—输出”的良性循环生态环境,鼓励研究生进入影视生产第一线,实现教学、创作、研究一体化,构建“部校共建、院媒协同、实践育人”的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2)通过各类具有影响力的学科竞赛,搭建影视艺术创意与社会投资对接的桥梁

影视艺术相关的学科竞赛与其他大多数较为传统的学科竞赛不同,其能够搭建影视艺术创意与社会投资对接的桥梁,帮助高校学生实现进一步的职业发展。譬如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金鹏奖短片导演扶持计划、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先后有100余家企业与大赛进行了命题合作),以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FIRST青年电影展等极具国内国际影响力的盛会,在当下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为广大青年创作者提供了展示才华、吸引投资、谋求发展的绝佳机会。

广西高校正努力把握这些机会,积极承办和鼓励研究生参与各类大赛,为其创新创业、职业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同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和投入广西影视研究生教育事业,以优质资源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知名度和影响力。

4.研究生教育根植田野、面向未来,培养的新生代文艺创作者初露头角

据不完全统计,广西高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已在导师的带领下,奔赴东兰、都安、宜州、北海、防城港、钦州、靖西等多地采风和调研,创作和发表了一批富有广西特色、鲜明体现学校民族性办学优势的文艺作品和学术论文。与此同时,为应对互联网与5G时代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研究生们在导师的指引下,积极展开对新媒体、自媒体平台(如抖音等)的学术研究和实践运用,组建团队参加了多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不断探索影视艺术与互联网产业的耦合发展。

可喜的是,研究生们在读期间,有1名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名成为广西电影家协会会员,3名获得广西作家协会的“文学桂军”新锐作家扶持计划项目。崭露头角的新生代文艺创作者及其主要代表作主要有以下这些。

第一,2020届硕士研究生胡游: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入选“文学桂军”新锐作家扶持计划项目,南京市“青春文学人才计划”青蓝人才;在《人民文学》《作家》《诗刊》等重要刊物发表《蚂拐节》《根雕人》《牦牛》《荨麻》等诗歌10首。第二,2021届硕士研究生祁守仁(笔名祁十木):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入选“文学桂军”新锐作家扶持计划项目;荣获“中国大学生诗歌年选2018征文”评委会单项奖,北京大学第十二届未名诗歌奖(2021),第十一届复旦大学“光华诗歌奖”(2021);有4首诗歌入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年度精选(2018诗歌卷)》,在《南方文坛》《民族文学》《花城》等核心期刊分别发表了论文、诗歌、短篇小说。第三,2021届硕士研究生陈翔(艺名陈初三):广西电影家协会会员,担任编剧、摄影以及后期制作的微电影《阿玚不打烊》,荣获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首届国际微电影展映优秀影片大奖;参与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边疆多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调查、保护与传承研究》;拥有一间已在工商注册、运营良好的“文件夹影音工作室”,有望通过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吸引项目投资,成功转型为借助互联网和自媒体平台,发布原创系列专题片(以广西民族风情为主题),进一步开发广西特色民族文化资源以及红色文化资源,助力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振兴”的影视文化传播公司。

近年来,广西高校勇于探索研究生教育改革新路,较好地回应了如何培育新时代广西特色影视文艺创作高层次人才的问题,在找准办学定位、导师队伍建设、学生能力提升等各方面卓有成效。从长远来看,对于保护和传承广西的民族文化,加强与同根异枝的东南亚国家民族交流,打造具有一定世界影响力的“文艺桂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智锋,周星,郝戎. 传承优秀传统,扎根时代现实,积极面向未来 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体系:“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建设三人谈[J].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9(6):6-25.

[2]阳海洪,王怡. 论微电影时代戏剧与影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型[J]. 华中传播研究,2018(1):204-213.

[3]罗幸. 地方艺术院校如何做好“部校共建、产教融合”:以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传媒人才培养为例[J]. 传媒,2020(22):81-83.

[4]張兴动. “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电视人才培养研究[J]. 视听,2018(9):215-216.

[5]柳斌杰. 共建高水平新闻学院 培养高素质新闻人才[J]. 新闻战线,2016(15):8-10.

猜你喜欢

影视广西研究生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广西追歼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