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背景下编辑的核心素养与培养路径
2022-02-28郭晓勇
【摘 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出版是文化的源头和依托,也是文化传承和传播最重要、最基础的载体之一。文化强国背景下,编辑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出版社要培养更多优秀编辑,这样才能策划和出版更多具有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优秀作品,更好地回应时代和人民的需求,加速建设出版强国和文化强国。
【关 键 词】文化强国;编辑;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作者单位】郭晓勇,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9.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2.011
编辑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神圣职业。在农耕文明时代,手抄本和雕版印刷中就凝聚着编辑的智慧。移动互联网时代和信息时代,编辑和出版行业在延续传统的同时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编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其实就是信息的筛选、梳理、优化和传播。也可以说,编辑这个职业核心的竞争力是信息的筛选和处理,以及信息产品的运营和管理能力[1]。
长期以来,优秀编辑往往是一专多能的,而随着出版业向纵深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传统出版这种以综合性岗位设计为标志的手工业态开始向以分工协作体系为标志的工业化业态发展。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出版业也被各种新业态重新定義。但不管赖以生存的经济条件、传播模式、信息技术运行机制和内外部环境如何变化,编辑和出版的本质属性都没有动摇和改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出版是文化的源头和依托,也是文化传承和传播最重要、最基础的载体之一,文化的积累、储存、传播都与出版密切相关。因此,在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编辑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出版社要培养更多的优秀编辑,这样才能加速建设出版强国和文化强国。
一、 编辑的核心素养
1.政治素养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谈道:“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2]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5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3]。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并对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指示和要求。因此,在出版工作中,编辑的首要素养就是政治素养。编辑只有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具有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心怀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出版理想,才能真正做好出版工作。
2.文字加工素养
文字加工素养包括敏锐的文字感知能力、精准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高超的文字修改能力。长久以来,编辑的主体工作主要是按照出版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来完成初稿的信息规范加工和校正,需要具备发现和处理文稿中文字、标点符号和知识性硬伤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这是编辑的基本功,但入门容易提升不易,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得心应手。强化编辑的文字加工素养时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对改稿分寸的把握,不能泛化或扩大化。每个成熟的作者都有自己的叙事风格,能不改的尽量不改;要做到少而准,不求改好,只求改对;要清晰地知道编辑改稿的边界、目标、依据和典范,对作者保持尊重和敬畏之心。
3.内容优化素养
内容优化素养是编辑对文字、图片等信息综合处理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的呈现,反映了一个编辑的天分和技巧。“编辑是没有创造的创造”,一本书从初稿到出版,牵涉到书稿内容的规范化处理及删、增、改、调等一系列优化工作。从初稿到成书是一个增值的过程,增值多少根据编辑信息重组和优化的能力高低而有所不同。
新媒体时代,编辑工作的复杂度逐步提升,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多维综合呈现的技术规范和读者阅读习惯对编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秀的编辑会在内容优化、图书体例优化、视觉呈现优化等方面展现其深厚的综合素养。内容优化就是编辑为作者提供专业、到位的帮助,通过自己的专业眼光和能力提高书稿的质量,能够把关书稿的导向和内容问题,敏锐地发现书稿中隐含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等问题 [4];体例优化是对内容的结构、格式、文图配比、辅文写作等方面进行调整;视觉呈现优化则是对文图版式、审美感受、阅读体验等进行提升,以实现出版价值的最大化。
4.互联网科技素养
互联网时代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逐渐渗透内容生产领域,网络文学、有声书、热门公众号各领风骚,知识服务、直播方兴未艾,出版传统意义的文本疆界被前所未有地拓宽。甚至可以说,出版业正被掌握着用户和多文本编辑技术的互联网行业不断融合和消解。当然,新业态在极大冲击传统图书生产销售体系的同时,也为传统图书的多元化开发和跨平台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时促使编辑不得不了解、学习和运用新技术,提升自身的互联网科技素养。
不管出版业态如何变化,其背后的实质仍是内容,仍是信息的编辑加工,只是从图文混排迭代到音视频和新科技手段结合的多媒体多文本融合形态。面对科技引领的新业态潮流,出版业应在把握规律之后回到以优质信息服务人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本质上。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简称北体社)作为体育专业出版社,在这方面也在积极尝试和努力。2021年初,北体社在北京体育大学支持下牵头申请并获批了国家新闻出版署“融合出版可视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其“基于融合动捕的3D可视化出版解决方案”入围2020年度全国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并荣获2020—2021年度数字出版创新技术奖。
5.选题策划素养
选题策划素养考验的是编辑的综合洞察力。一本书做出来后能够被市场和读者认可,最终产生购买行为,本质上就是选题内容价值的变现过程。编辑必须透过纷繁复杂的信息,如时事新闻、行业发展动向、社会潮流风向等,充分考虑读者对产品的需求,筛选出对读者有价值的选题信息,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融合出版时代,编辑不仅要考虑纸质图书的出版,还要考虑选题是否具有开发成多媒体产品的价值,以及是否有利于展现和丰富其内容的其他出版形式。
大部分编辑对市场近期的趋势是有感知能力的,但对更长远趋势的洞察力有限,跟风出版现象并不少见,能真正与时代同步、回应时代需求的策划往往凤毛麟角。因此,不管是大众出版还是专业出版的编辑,都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国家战略、行业趋势与舆情观察体系且不断更新和维护,具备把显性和隐性的信息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以获得真知灼见。北体社长期以来在选题策划方面精耕细作,2021年底有7种图书和1种电子出版物入围《“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在体育专业出版领域名列榜首。如,为配合北京冬奥组委工作,出版社策划出版了包括《北京冬奥组委工作人员简明知识读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竞赛项目知识读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竞赛项目知识介绍片》在内的五个读本和两个视频,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为服务北京冬奥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又如,北体社憑借对学科专业的深入了解,紧密联合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共同策划和组织编撰的《中华武术通史》,是体育出版领域多年来第一个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项目,在行业内外引起了热烈反响。这些都得益于编辑敏锐的选题策划素养。
6.“杂家”和“专家”素养
一方面,编辑应是一个多面手,是一个“杂家”,只有构建一套全面客观的价值判断及面对问题的综合均衡认知体系,其中包括从文字知识功底到编辑行业规范、从学科专业方向到社会焦点热点,在工作中才能起到有效嫁接、融会贯通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当今行业细分的时代,编辑只有对某一领域、某一学科持续关注,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研究和积累,才能成为专业型编辑或学者型编辑,即“专家”。专业型编辑具备更高的选题敏锐性,能准确捕捉行业发展方向、产业政策和读者需求,能敏锐发掘潜在的优秀作者和作品,能与作者进行有效沟通,从而更好地优化和提升书稿的学术水准。
“杂家”“专家”要求编辑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长期学习,全方位提升自己,通过深厚的通识认知素养和精湛的学科专业素养策划、编辑出优秀的作品。
7.营销素养
营销的本质是信息的有效传播,与用户目标达成认知共识。因此,从选题策划开始,编辑就要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了解读者的需求以及市场同类产品竞争等情况,预估成本和利润,并结合市场需求找到适合其内容传播的载体。若没有之前营销环节的周密考虑,产品设计生产和销售就会脱节,无法形成无缝衔接,实现预期销售目的。如在网络带货直播中,某主播与经济学家薛兆丰一起直播,一场就卖掉了6.5万本《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这样的营销策划与编辑的现代营销素养密不可分。
8.沟通协作素养
在社会分工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的今天,编辑工作就是一个围绕书稿不断与人沟通协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编辑需要与出版社各部门、各流程环节同事通力合作,只有注重发挥沟通协作意识,才能做到按时按质出版。其中,编辑和作者的沟通交流是重中之重。
目前,出版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出版社向优质的作者抛出橄榄枝,希望与其进行合作,这样,优质的作者就有很大的选择空间。此时,编辑与作者的沟通效果往往会影响作者的选择。优秀的编辑往往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沟通技巧,通过展现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对相关选题的深入思考,让作者在认可编辑的同时,也认可出版社。
二、新时代编辑的培养路径
新媒体时代,出版业不仅需要重新思考编辑的角色定位和价值创造,也亟须创新编辑人才培养路径。虽然在实际工作中编辑可细分为多种类型,但其培养规律和路径基本是一致的。结合当前的出版实践,笔者认为,编辑的培养应主要坚持以下方法和路径。
1.强化编辑培训机制
一是编辑入职培训。入职培训是编辑进入实际工作岗位的第一课,如何使编辑“扣好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对编辑流程、编辑理念和企业文化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和观念,对一个新编辑的成长和培养至关重要。
二是继续教育培训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已经实施多年,课程体系也越来越全面完善,坚持组织编辑参与培训应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常态化工作。同时,国家对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制度,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统一规划。经过多年经验沉淀和修正完善,编辑的职业资格认定具有一套成熟的规范和体系,对编辑确立统一的行业职业理念和规范大有裨益。
三是定期举办内部编辑专题培训。编辑培训每次可分不同专题,其中,政治理论学习和意识形态工作专题培训是重中之重。此外,出版社还可根据编辑群体性特点举办相应的专题培训,如编校案例专题培训、选题策划专题培训等,并分不同专题聘请有深入研究的专家授课,让编辑快速提升业务能力。
2.创新传帮带培养机制
一是建立现代师徒制或导师制。编辑是一种复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这使得编辑工作具有很多不可编码、不可量化的经验和技能,很难通过培训和面授传递出去,而通过师徒制这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方式,可传递巨大且有效的信息。
二是成立策划小组、编校小组或理论小组。在出版社内部以小组形式(一般不超过7人)定期进行相关主题的集中研讨、座谈,是有利于编辑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这样的小组形式是相对松散的、非制式的,没有太多制约因素,讨论交流往往更充分深入,能够创造有利于编辑成长的氛围。
三是定期举办编辑业务分享会。出版社可定期举办编辑业务分享会或“人人谈业务”这样的主题分享会,要求编辑结合自己擅长或者感兴趣的领域查阅资料准备PPT,在分享会上与大家分享交流,通过分享会的方式使编辑从选题角度、工作思路、表述方式等方面获得历练,对编辑工作理解得更加透彻。
四是建立学术研讨交流活动机制。编辑虽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理论的梳理和深化是必不可少的。出版社可通过组织全体编辑参加社外的学术论文征集活动,或进行社内的学术征文比赛等方式,营造学术探讨交流的氛围,这对资深编辑和初级编辑来说都是十分有必要的。理论上的及时沉淀和梳理,可以让编辑实践思路更加清晰,成长进步效果更加显著。
3.完善配套激励机制
一是设置合理的薪酬体系。科学合理的薪酬、职级等相关配套激励制度对编辑的培养和成长至关重要。合理的薪酬制度应以业绩贡献大小为主要导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科学的岗位职级晋升制度应构建立体化的职业岗位晋升体系,打通编辑岗位职级上升通道。科学合理地制定这两项制度,将为编辑的健康成长指明方向、保驾护航。
二是完善编辑评价机制。对内,出版社可以年度为单位,评选编校质量优秀奖或编校之星。这是出版社提升编辑业务素养的常用做法,通过定期的编校质量检查对编辑的编校水平和能力进行评比和排序,从而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推动编辑业务素养的不断提升。对外,出版社要鼓励编辑积极参加业内各种编校大赛。编校大赛是提高编辑业务能力的重要抓手,相关协会和机构每年都会举办,出版社要好好利用这些机会,发动全体编辑积极参与,并给予荣誉和物质上的奖励。
|参考文献|
[1]卢俊,张永美. 编辑的本质:从手工业到智能时代编辑能力的迭代[J]. 编辑之友,2019(11):80-87.
[2]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 (2016-02-20)[2022-01-11]. http://xj.cnr.cn/2014xjfw/2014xjfwtt/20160220/t20160220_521421664.shtml.
[3]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会第五次会议强调: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宝贵经验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N]. 人民日报,2018-11-15.
[4]陈刚. 新时代图书出版编辑核心素养探究[J]. 新闻研究导刊,2020(4):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