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祥林嫂死亡的悲剧成因

2022-02-28邢煜菲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祥林嫂悲剧成因

摘 要:本文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对祥林嫂悲剧的成因进行多方位解读。从祥林嫂自身说起,是几千年男权压迫下的奴隶意识在作祟;于外而言,有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压迫,有鲁镇众多的看客的流言侵袭等。本文层层推进分析矛盾,对祥林嫂死亡的悲剧成因进行探析。

关键词:祥林嫂 悲剧 成因

祥林嫂的一生是挣扎不断、抗争不歇的一生,也是不断被践踏、被摧残、被迫害的一生。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却最终被吞噬。对于祥林嫂的死因一直是众说纷纭,本文将从不同维度,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对祥林嫂的悲剧成因进行探析。

一、男权意识内化后的无望女人

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制度一直是束缚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村劳动妇女的枷锁,她们没有地位和人身自由,完全依附于男性。a她们的身体与心灵被奴役、被剥削,像一株株女萝依附于男性的强权之下,不曾被解救。祥林嫂就是封建社会中典型农村劳动妇女的代表,她将男权至上的理念贯彻到底,给自己的悲剧人生“剪彩”。

首先,鲁四老爷是看不上这个丧夫的女人的,祥林嫂难道不自知?想来是不知道的,所以面对鲁四老爷的皱眉,祥林嫂充满“希望”地做好自己分内分外的工作,俨然已经是主家的“忠仆”。她拼命工作无不尽心,让主家再没有添过短工,辛勤劳动让她得到了成就感,脸颊红润了,人也比刚来时丰腴一些,向下的嘴角也渐渐弯了起来。她默默地承受住了命运不公的安排,把希望寄寓于用自己的勤劳换来主家的认可(尤其是鲁四老爷),而不是选择反抗男权的压迫,祥林嫂自始至终未曾发现自己的悲剧来源于男权的压迫。所有不公的压迫在日积月累的剥削中浸入她的骨血,成为她的行为准则。她完全按照男权所期许的方式生活,但最终得到的只是被牢牢捆绑与残酷迫害。

其次,鲁迅先生说:“立传的通例,开首大抵该是‘某,字某,某地人也’,而我并不知道祥林嫂姓什么。有一回,她似乎是姓卫,但第二日便模糊了,便只称祥林嫂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映射着旧中国妇女的不幸,在封建社会中女性被完全地剥夺了独立性,她们被要求如同女萝一般依附于自己的“男人”,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祥林嫂同样没有她自己的名字。“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大家都叫她祥林嫂”b。即便她后来改嫁贺老六,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个名字一直跟随她到死后。祥林嫂不仅仅是个名字,更是封建统治下所推崇的从一而终的产物。祥林嫂的悲剧是整个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维护和支持下男权制度的产物,更是彼时女性将男权意识内化的产物。

身为一名女性,祥林嫂生来被奴役、被压迫、被剥削着,她的出生对于她的父亲来说或许只是换了一杯酒钱(仅做猜想)。对于她的第一任丈夫而言,她只是个生育的工具,甚至于她的再嫁都是为了成全另外一个男人的婚姻。她一生被男权的蛛网缠绕,看不见的蛛丝吸食她的血肉,抽离她的骨髓,最终又将形容枯槁的她丢弃在最灿烂的“祝福之夜”。祥林嫂的悲剧是整个男权社会的产物,男权占据着祥林嫂的躯体与灵魂,占有着她的生前与死后,镌刻进她的每一寸皮肤,最终导致她的悲剧命运。

二、宗教伦理镇压下的凋零

失去阿毛的祥林嫂再回到鲁家帮工,“鲁四老爷暗暗地告诫四嬸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此时的祥林嫂浑然不觉,单纯的她想再一次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鲁镇生存。又一次“祝福”时,她被迫变得“养尊处优”起来。她去收拾碗筷,去取烛台,但都遭到了四婶慌张坚定的拒绝。再嫁的女人——祥林嫂被以鲁四老爷一家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看是不祥不洁之物,避之不及。被婆婆像牲口一样拿来换取利益,死了两任丈夫,以惨烈的方式痛失爱子……这些都不曾磨灭这个女人求生的欲望,但鲁四老爷一家的行为轻而易举地浇灭了这个可怜女人的生存希望。她无法挣脱,也无望得救,就如同暗夜里的一朵枯萎的花再也无力支撑花瓣的重量。她生而不得,死也难恕,祥林嫂的死亡是那么不合时宜,打扰到了鲁镇人的祝福活动,破坏了鲁镇人迎接福神的气氛。所以在听到祥林嫂去世的消息时,鲁四老爷说:“不迟不早,偏偏要到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被婆婆当成牲口一样换取物质再嫁的祥林嫂被“女人”柳妈告知,一如她这样“不忠不贞”的女子死后是要被两个男人争夺、锯成两半的。这成了她的心病,一个收入微薄的可怜女人,胆战心惊地一分一厘地攒够了香火钱,“捐了门槛当作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去她死后的痛苦”。可笑的是起初庙祝竟执意不肯收,原因想来也不是庙祝觉得穷女人攒钱不易,而是怕这“腌臜之人”的香油钱造次了这满殿的神佛。初读不曾细想,所以笑祥林嫂迷信愚昧,再读却明白了祥林嫂对捐门槛是否可以免去自己的罪孽也是存疑的,所以才问“我”人是否有灵魂。但不信何以为生?她还是要选择相信人有魂灵,因为这是她得以活下去的精神依托。祥林嫂在宗教伦理的镇压下一边怀疑,一边盲从,她苦苦寻找一个逃离的出口,却又在其迫害下泯灭个性沦为牺牲品。

封建礼教就这样变成无形的枷锁套在祥林嫂的身上,撕扯着她的灵魂。一个无依的女人曾在祭祀中找到安慰,但一朵鲜花尚未开放又枯萎在祭坛脚下……

三、看客“求知”目光的凌迟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c“于是他背后的人们须竭力伸长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d这是鲁迅先生对看客的看法与描写,是对国民劣根性的无情揭露。《祝福》中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群看客,他们“求知”的目光就这样鲸吞蚕食着祥林嫂的身体,盘剥着她的灵魂。

首先是以鲁四爷为代表的高高在上的看客。初到鲁镇,鲁四老爷即便因为祥林嫂寡妇的身份而不满,但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留下了祥林嫂,中途祥林嫂被婆婆强行捆绑回去再嫁。出于对家族体面与尊严的维护,他说:“可恶,然而……”一句“然而”道尽了这个高高在上的看客的冷漠无情,祥林嫂再到鲁镇,因为再嫁女人的身份,他再三叮嘱四婶绝不可让祥林嫂参与祭祀这种神圣的活动,否则祖宗是要怪罪的。他肆意地踩踏着祥林嫂的尊严与希望,丝毫不顾及这个“奴隶”给自己带来了怎样大的便利,后来祥林嫂变得迟钝,鲁四老爷更是无情地将这无根的女人赶出家门。这位高高在上的鲁书生一面压榨着这可怜“奴隶”的最后一丝价值,一面又用神权压迫着这无辜的女人。他本有能力拉这个女人一把,但最终还是选择感叹一句:“可恶,然而……”

其次是以柳妈为代表性的身为受害者却不自知的看客们。“善女人”吃素的柳妈以及听故事的女人们,她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与祥林嫂无异,她们善良不杀生,富有同情心。面对祥林嫂的哭诉,她们一起流下眼泪,然而看似同情的背后,实则是对于他人不幸的探究与好奇,所以当祥林嫂对着来打听的人们一遍又一遍重复着阿毛的故事时,人们会打断她的话,孩子们会吃惊似的看着她,然后被母亲带走,女人们会似笑非笑似地问她的阿毛……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人们发现他人的不幸可以慰藉自己的痛苦时,特地寻来,咀嚼着祥林嫂的悲哀,用他人的不幸证明着自己的“有幸”。当这个故事失去药性时,人们则厌烦唾弃,甚至对祥林嫂施以“又尖又冷的笑”。这群和祥林嫂生活在同一阶级却不自知的看客们,愚昧、麻木、冷血,他们在寻找着生活的“慰藉”时,无意识地杀死了祥林嫂。他们用“精神胜利法”以上位者的姿态俯瞰着、挖掘着他人的不幸,反复品味享受着病态的快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总结最是恰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正如现代女作家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地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鲁镇的人们把祥林嫂当作甘蔗一般,吸吮她的甜,又把她当作不堪的垃圾远远地扔在地上,用脚碾压,眼神中吐露出厌恶,仿佛早已忘记那被视为最肮脏的渣滓曾是他们放在嘴中反复咀嚼着的“珍馐”。众人的意志汇集成一声钝响,照亮了鲁镇漆黑的夜晚,弥漫在鲁镇的祝福之夜的上空,撕裂了祥林嫂仅存的希望。一生至此,命运仍然无情地捉弄着祥林嫂,她再也看不见春天的百花,被时间留在这温暖的夜,鲁迅先生说的“想做奴隶而不得”大抵就是如此了,看客们用套住自己的枷锁又去残害祥林嫂,他们压榨着这个女人生命中最后的价值——给鲁镇的苦闷带来一丝慰藉。众神歆享福礼的祝福之夜的“杀戮”就这样平静而安然地发生了!

四、贫穷而破败家庭中的无根浮萍

“后来?——起来了。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坳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这是中间人卫老婆子对再嫁的祥林嫂的婚后生活的转述。祥林嫂再嫁不再有婆婆的欺压,有着安身立命的房子,又有一个能赚钱养家的汉子,祥林嫂的婚姻似乎也慢慢地变得顺了,所以她胖了,养的孩子也胖……然而所谓悲剧就是撕碎喜剧,不幸再次降临。年纪轻轻的男人断送在一碗冷饭引发的伤寒上,死了。好在祥林嫂勤快也吃得苦,日子也还过得,然而儿子被狼叼走吃了,与贺家最后的一丝关联断了,大伯来收屋赶走她,她又成了无根的飘萍。不同于上一次死了丈夫,彼时她还有一个“婆家”,尚且还有一个可以逃离的家,而此时的她彻底断了与这世界的最后一丝关联,成了无根之人(这也是最令人恐惧的)。

贺家坳贫穷,所以过得粗糙,一场伤寒过后,或许是着急去打柴,贺老六来不及等祥林嫂热了饭,所以吃了冷饭断送了一条性命。为了打到更多的柴火换钱养家,他们住在有狼的山里,让阿毛成了饥饿野狼的腹中餐。更是因为贫穷,大伯在阿毛死后来收屋子,这个女人在贺家再无有用之处,也就不再有必要“养”着无用之人,收回房子或许还能换上一笔钱……

如果不是因为贫穷,贺老六可以在平原地区(江浙一带以平原地形为主)谋生,凭着一把子力气也可以过下去,阿毛不会有机会遇到狼,大伯不会盯着贺老六的房子……贫穷就这样一环扣一环地带走了祥林嫂与这世界最后的关联。

五、朦胧中的“启蒙者”的见证

“我”是一个走出鲁镇的知识分子,受到新思想的启蒙,“我”看不惯鲁四老爷那样的封建迷信,感觉自己与鲁镇格格不入,所以下定决心“无论如何,明天决计要走了”。 然而“我”遇到了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她追问人死后是否有灵魂的问题,“我”迟疑着该如何回答,一想到“万一回答不佳,大抵反成了怨怼”,便支支吾吾说不清,最后逃也似的回到鲁四老爷家中,而那里本也是“我”决计要离开的场所。“我”是鲁镇为数不多的“觉醒者”,了解前因的“我”清楚祥林嫂需要什么答案,然而“我”选择了逃避并用“沉睡者”的想法来自我安慰,“我”作为知识分子的软弱与逃避就这样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是谁?“我”是时代浪潮中的先进知识分子,“我”毫不留情地揭露着封建社会吃人的世相,抨击着封建老朽的思想,试图以此唤醒国人;“我”是清醒着的人,然而时代浪潮之大,几番博弈下,“我”变得昏沉,在时代的旋涡中苦苦追寻着出路,“我”只是一个半旧不新的“启蒙者”。祥林嫂失去了最后的救命稻草,时代的大浪将“我”这棵稻草打烂在她的眼前。面对出虫生蠹的社会现实带来的社会难题,“我”一个时代汪洋中漂泊的知识分子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改变。

六、结语

“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地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我”的最后一丝疑虑在鲁镇热闹的祝福中烟消云散,唯一对祥林嫂动过恻隐之心的人也被拉入一场盛宴,祥林嫂死前的呐喊就这样淹没在众人的礼赞声中,鲁镇的人们在自己营造的腐朽中沉醉、旋转……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不仅让愚昧麻木的“他们”发笑,更让觉醒的“我们”发冷,鲁迅用惨烈的笔墨写着人性的惨剧。我们谴责封建社会的无情统治,指责被压迫下的人们的麻木的同时,更应该反思人性的冷漠,在这场没有杀手的惨案中,如若有一人伸出援手,或许祥林嫂尚能苟活。寒风刺骨的风雪之夜,火柴烛光亦可带来一丝光亮与温暖,不要让人性的悲剧再以另一种模样重现人间。

a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b鲁迅:《仿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文中有关该作引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c鲁迅:《〈呐喊〉自序》,见《呐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9頁。

d鲁迅:《示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柏章疚.《祝福》中祥林嫂形象的女权主义解读[J].文学教育,2014(4).

[3]金雅.女性命运的文学风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女性解放[N].文艺报(京),2012-12-15.

[4]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呐喊彷徨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侯慧丽.鲁迅《祝福》中的“启蒙”意识及效度解读——基于叙事学理论视角[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作 者: 邢煜菲,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祥林嫂悲剧成因
伟大的悲剧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