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信用卡定价发展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2022-02-28孙翔宇

银行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发卡信用卡定价

孙翔宇

2021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实现信用卡透支利率完全市场化。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将对未来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美国是信用卡的发源地,也是信用卡市场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其信用卡定价管理和创新的发展历程,可以为我国信用卡行业提供经验启示。

美国信用卡定价机制演变及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美国信用卡定价机制演变

美国信用卡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形成黏性利率定价机制。90年代,美国信用卡市场再次发生深刻变化,逐渐形成灵活利率定价机制。

20世纪80年代,属于黏性利率定价阶段。这一时期,美国信用卡定价最明显的两个特征是利率高、定价简单,发卡机构通常只有一两种产品,如金卡和普卡,对客户适用固定利率(通常为18%左右),并收取一定的年费。1982~1989年,在市场利率大幅波动的背景下,美国信用卡产品利率基本保持不变(在17.8%~18.9%之间波动)。相对其他信贷产品,美国的信用卡产品利率高且具有黏性,黏性的原因有三个方面:搜寻成本、转换成本和逆向选择(Calem和Mester,1995)。

这一时期,信用卡在美国迅速普及,美国信用卡行业迎来快速发展,信用卡的申请过程相对简单,只要申请人通过了发卡机构的风险审核,即可获得信用卡。发卡机构的主要竞争手段包括免年费、提供商旅优惠等权益。但对于低违约率的优质持卡人而言,较高的固定利率并不公平。

20世纪90年代,进入灵活利率定价阶段。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信用卡行业发生了深刻变革,基于风险的灵活利率定价机制逐渐形成。随着个人信用体系、风险评估模型和营销手段日益完善,发卡机构推广信用卡产品的效率提高,新机构的进入壁垒降低,消费者更容易发现好的产品,余额代偿等产品创新降低了消费者的换卡成本。虽然发卡机构通过积分权益、品牌合作、提升服务等方式来保持用户黏性,但消费者意识到利率是最重要的成本指标,信用卡市场的价格竞争加剧,发卡机构难以维持过去的高利率,逐渐放弃单一利率定价模式,而是根据客户的风险水平适用差异化利率,定价模型日趋复杂,并通过降低利率来吸引客户,美国信用卡行业的名义利率开始下降。除了差异化定价,发卡机构还开发出新的收费业务收入,如余额代偿等,通过各项费用和透支利率的组合定价获得最大化收益。90年代以来,美国主流信用卡产品平均利率从18%降至2003年5月的12.12%;但对于有滞纳行为的客户或高风险客户,透支利率可能超过30%。

随着差异化定价的发展,90年代后的美国信用卡市场出现了很多新变化。一是更多人有机会使用信用卡,尤其是低收入者。Durkin(2000)的研究发现,从1989~1998年信用卡持卡人增长最大的部分来自低收入群体。二是对低风险的优质客户而言,利率明显下降。由于低收入者适用的利率水平更高,考虑到这一时期新增大量低收入、高利率的持卡人,信用卡整体利率依然下降,说明对多数持卡人而言,利率下降幅度超过平均利率展示的结果。

利率市场化后美国信用卡行业发展情况

信用卡行业规模稳步扩大。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美国信用卡行业快速发展,信用卡贷款规模迅速增长,在个人贷款(不含房贷,下同)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也带动美国消费信贷业务快速发展。1984年至1996年末,美国信用卡贷款余额从465亿美元增长到2458亿美元,在个人贷款中所占的比例从17.79%提高到40.23%,之后一直到2009年末,该比例在34.32%~42.92%的范围内波动。2010年美国信用卡贷款统计口径调整,此时行业发展进入成熟期,信用卡贷款规模增速放缓,从2010年一季度末的7128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末的9416亿美元,之后逐渐下降到2021年二季度末的7920亿美元,在个人贷款中的占比也从2010年一季度末的52.17%下降到2021年二季度末的45.07%(见图1、图2、图3)。

信用卡贷款利率有所下降。20世纪90年代,美国信用卡行业逐渐形成灵活利率定价机制,信用卡贷款利率也有所下降。1994年11月至2003年5月,美国信用卡贷款利率从15.69%下降至12.12%,同期個人贷款利率从13.59%下降至12.19%,信用卡贷款利率下降更明显。之后,信用卡贷款利率较长时间内保持平稳,2016年5月开始逐渐提高,从12.16%上升至2021年8月的14.54%;而美国个人贷款利率长期保持下降趋势,2021年8月降至9.39%(见图4)。

信用卡贷款质量整体平稳。20世纪90年代,美国信用卡行业逐渐形成灵活利率定价机制,这一时期,随着信息科技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信用卡行业风险防控能力明显提高,客户群体不断下沉,信用卡贷款质量有所下降,1994~1997年,逾期率从3.63%上升至4.92%,不良率从1.35%上升至2.17%,核销率从3.31%上升至5.4%,之后保持平稳。金融危机期间贷款质量显著恶化,金融危机后行业整体提高信用卡发放标准,对年轻客群、低收入者发卡更加谨慎,贷款质量整体较好(见图5)。

影响美国信用卡定价机制变化的重要事件

监管变化对信用卡定价的影响

美国信用卡定价机制的形成与监管法律法规体系的变革密切相关,影响美国信用卡定价策略的重要监管变化有以下事件。

1968年,美国联邦法律《真实信贷法案》(Truth in Lending Act)颁布实施,该法案是消费者信用保护系列立法的一部分,其中有关信用卡的法规,确立了信息披露制度等一系列规则。美联储制定Z条例(Regulation Z)作为补充,Z条例明确规定发卡机构在各业务节点必须披露利率、费率、计费方式等信息。

1974年,《平等信贷机会法》(Equal Credit Opportunity Act)颁布实施,该法案指出风险定价策略不应与贷款歧视混淆,为日后信用卡的差异化定价提供了合规基础。

1978年,高利贷法案放开部分贷款利率上限,部分州政府随即放开了信用卡贷款利率上限,此举推动信用卡贷款规模快速增长。

1987年,信用卡市场准入放开,传统非银行机构进入信用卡行业,通用电气、Target连锁超市等跨界巨头进入信用卡领域,发卡量进入全美前十。信用卡行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利率开始下行。

1988年,作为对《真实信贷法案》修订的《公平信用和贷记卡信息披露法》(Fair Credit and Charge Card Disclosure Act)颁布,该法案的产物——舒默条款(Schumer box)规定,消费者申请信用卡时,发卡机构必须明确披露利率、费率信息,便于消费者进行比较。

1996年,美国放开信用卡手续费率上限管制,信用卡手续费从向持卡人统一收取年费转向针对不同用卡行为收取多项目手续费的方式,费用结构更加复杂。

2009年,美国国会通过《2009年信用卡业务相关责任和信息披露法案》,该法案加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明确发卡机构的信息披露义务,保护年轻消费者,禁止向低于21岁的消费者推广信用卡,进一步规范信用卡行业。

行业环境变化对信用卡定价的影响

行业集中度的提高。1986~1999年,美联储逐步放开对银行混业经营的限制,金融机构并购加快,大型银行通过并购提高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信息科技快速发展,大型银行加大科技投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信用卡基于风险的差异化定价策略形成有力支撑,大型银行凭借规模效应具有更强的差异化定价能力。

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随着美国消费金融业务快速增长,对个人征信信息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美国征信行业迎来快速发展,征信公司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渐建立起成熟的个人信用体系,能够提供精准、可靠的个人信用评分和个人信用报告。80年代美国三大个人征信公司(Experian、Equifax和Trans Union)的信用记录已经基本覆盖全部成年人,发卡机构能够掌握客户的信用情况和行为变化,制定差异化的风险定价策略。

金融科技的應用。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发卡机构能实现基于风险的差异化定价,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那些拥有科技基因的金融机构抓住机遇、脱颖而出。区域性银行Signet银行的信用卡部门把握住了信用卡行业的颠覆性机会,通过数据分析对不同风险水平的客户进行差异化定价,通过降低利率来吸引低风险客户,对高风险客户则提高利率以覆盖风险。

“第一资本”与差异化定价的形成

1995年,Signet银行的信用卡部门正式分拆上市,即Capital One(以下简称“第一资本”)。“第一资本”提出数据驱动战略,抓住数据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信用卡行业的革命性机会,通过差异化的利率定价策略和高效的风控手段,实现了高收益下对高风险的有效覆盖,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从一家地方性小银行的信用卡部门成长为美国前十大银行和名列前茅的信用卡公司。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信用卡市场格局基本固化,行业发展放缓。面对差异化的用户服务成本和个体利润率,行业普遍采用单一固定的定价模式,各大发卡机构利率保持在18%~20%之间,却鲜有对客户之间的个体利润率差异进行分析。此时,“第一资本”成为行业的颠覆者。“第一资本”率先推出余额代偿业务,通过大数据方法从传统银行较少服务的高风险客群中筛选出有效客户,以优惠利率吸引竞争对手的客户,为持卡人提供以低息贷款置换高息贷款的机会,获得了大量新客户。低息期结束后,利率回归正常水平,但“第一资本”依靠其差异化定价和服务优势成功留住部分客户。

“第一资本”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率先基于持卡人的信用风险进行差异化定价,告别传统的“一刀切”定价模式。“第一资本”对收集到的客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运用“实验—改进”方法挖掘客户特征和产品需求,通过大量的产品测试,获得各类客户的用卡习惯、产品偏好、风险特征等数据,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针对不同客户推荐不同的产品、给予差异化的利率和授信额度,并且不断迭代更新以适应技术变化和市场竞争,推动了信用卡行业的变革。

美国信用卡灵活定价机制的特点与影响

美国信用卡灵活定价机制的特点

以风险定价策略为核心。在信用卡风险定价模式下,发卡机构根据客户的个人信用评分、收入水平、负债情况、职业经历等因素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基于客户的信用风险实行差异化利率,优质客户适用较低的利率,高风险客户适用较高的利率。风险定价模型包含对客户过往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对未来需求的前瞻性分析,有效制定风险定价策略需要积累大量的历史数据,并基于历史数据对客户逾期或坏账的风险进行预判,并进行动态调整。风险定价策略有以下优势:一是有助于发卡机构最大化利润,二是控制预期风险,三是鼓励客户低信用风险的行为,四是扩大服务客群。

挖掘真正的利润贡献客户。信用卡客户可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收入群体,这类客户通常将信用卡作为支付工具而不产生贷款,这类按时还款、仅有消费手续费而不产生利息的客户对银行而言要付出较高的资金成本,一般来说并不贡献利润。第二类是高风险客户,这类客户会给银行造成较高的坏账损失风险。第三类是每月产生利息但不会出现坏账的客户,即低风险循环客户,是真正为银行信用卡业务贡献利润的优质客户。美国信用卡行业的颠覆者“第一资本”设计出成百上千的差异化产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客户进行统计筛选,寻找到真正的利润贡献客户并进行精准营销,做到了千人千面,对不同客户适用差异化利率,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美国信用卡灵活定价机制的影响

定价机制日趋复杂。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消费者利率意识的不断加强,黏性利率定价成为历史,行业名义利率整体下降,但发卡机构通过改变利率计价方式、增加收费项目和改变计息方式等方法,制定了更为复杂的组合定价机制,保持信用卡业务的整体利润水平。在符合监管信息披露要求的前提下,美国信用卡定价策略出现了三种类型的变化。

一是利率的变化。90年代之前,发卡机构从违约风险极低的优质客户身上获得了高额利润。随着竞争加剧,行业高利率难以维持,发卡机构评估不同消费者的违约风险,得到其风险溢价,制定差异化利率。这一过程中,低风险持卡人享受到的利率优惠可以达到800个基点。但持卡人如果逾期付款或超过信用额度,发卡机构会将其利率水平提高到明显高于初始利率的惩罚性利率。

二是费用结构的变化。80年代到90年代初,发卡机构的定价方式为高利率和固定为约25美元的年费。90年代中期,随着竞争加剧,发卡机构取消了年费,但增加了其他收费项目,形成更复杂的费用结构,以弥补收入的下降。最常见的两类费用是风险性费用和便利性费用。前者包括滞纳金、超限额费、支票跳票费等,成为信用卡业务的重要收入来源;后者包括外币交易费、电话支付便利费、余额代偿费等。

三是计息方式的改变。发卡机构制定出更为复杂的计息方式,在不违背披露的名义利率的情况下提高实际收益。例如,通过优惠期的低利率锁定客户,优惠期结束后未付清的卡债将面临更高的利率;从月复利计息转成日复利计息,此举在不提高披露的名义利率的情况下可将实际利率提高10~20个基点;双周期计息,若持卡人在免息期内未能全额还清卡债,计息时间不仅包括欠款时间,还加上免息期的时间。

服务客户范围扩大。风险定价策略有助于发卡机构实现更灵活的定价,以优惠利率鼓励客户的低风险行为,创造良性循环,降低整体风险。差异化定价扩大了信用卡服务的客户群体范围,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将服务范围拓展到过去无法覆盖的下沉客户群体,这类客户通常征信记录有限或具有较高的信用风险。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信贷行为良好的客户享受到利率下降的实惠,而低收入、高风险的次级客户也获得了信贷消费的机会,如新移民、低收入者、无信贷记录者都有机会使用信用卡(尽管利率很高),前美联储理事Lawrence Lindsey将这一现象称为“信贷的民主化”。

加强客户分层管理。随着美国信用卡灵活定价机制逐渐成熟、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加强客户分层管理和产品服务创新的重要性凸显。以美国市场份额最高的两家发卡行——花旗银行和摩根大通为例。花旗银行信用卡主要分为回馈型(Rewarding)、实用型(Value)、商用型(Business)和学生专用型(college),四类产品又进一步细分,其提供服务、优惠方式和持卡限制条件均有不同,满足不同客群的不同需要,对不同产品设定的收费标准也有所不同,建立了完整的价格体系。摩根大通的信用卡产品设计基于精准的客户细分和定位,产品种类少而精,针对不同产品适用差异化的定价、权益和积分政策,提升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新产品推出后有试运行期,对产品进行效益评估并决定下一步策略。

信息披露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更规范。随着信用卡定价方式日益复杂和个性化,发卡机构披露的年化利率模糊和不透明,消费者知晓实际年化利率的难度越来越大,信用卡产品的定价方案、可选服务越来越多,需要披露的内容越来越多,宽泛的信息披露逐渐难以准确衡量持卡人的全部信貸成本。监管要求的信息披露标准不断提高,促进发卡机构全面、规范、透明地进行信息披露。

从消费者保护的角度而言,要求发卡机构事无巨细地进行信息披露也并非万全之策。托马斯·德柯因(Thomas Durkin ,2002)的研究指出,美联储在1994年、1997年、2001年作的消费者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认为Z条例要求的信息披露太过复杂,其中40%的人认为相关信息对自己的帮助很小,77%的人认为相关信息并不影响自己使用信用卡的决策。基于调查结果,监管要求详尽的信息披露对消费者的帮助可能比较有限,更好的方法是加强消费者教育,提高消费者对信贷成本的认知和了解。

中国信用卡定价和行业发展情况

中国信用卡定价发展历程

中国信用卡透支利率自1999年以来从价格管制到逐步市场化,大致经历了统一利率、有上下限的区间利率、利率市场化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规定,“贷记卡透支按月记收复利,透支利率为日利率万分之五”,我国信用卡实行统一定价模式。在行业的起步发展阶段,市场参与主体业务经验不足的背景下,统一定价模式有助于行业稳步和规范化发展。

第二阶段,201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信用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颁布实施,取消了信用卡透支利率统一标准,实行透支利率上限、下限区间管理,规定“透支利率上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透支利率下限为日利率万分之五的0.7倍”(折合年利率约为12.78%~18.25%)。这一时期,我国的信用卡产业经历了之前的高速发展,逐渐进入稳健发展阶段,信用卡产品、服务存在比较明显的同质化现象;同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平台凭借其产品、场景、科技等优势迅速崛起,抢占消费信贷市场份额,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造成冲击。

第三阶段,2021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推进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进一步取消了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管理,信用卡透支利率完全市场化,商业银行信用卡定价机制更加灵活,预计我国信用卡利率定价差异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

中国信用卡行业发展情况

信用卡市场规模快速发展。2008年以来,我国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信用卡发卡数量从2008年末的1.42亿张增长至2020年末的7.78亿张。这一时期,我国个人消费贷款迎来快速增长,短期消费贷款余额从2008年末的4137亿元增长到2019年末的9.92万亿元,信用卡应偿信贷总额从2008年末的1582亿元增长到2019年末的7.59万亿元。受疫情影响,2020年3月末二者分别降至7.72万亿元和7.26万亿元;之后逐渐恢复,2021年6月末信用卡应偿信贷总额为8.18万亿元,2021年10月末短期消费贷款余额为9.27万亿元(见图6、图7)。

信用卡贷款不良率稳中有降。2007年以来,随着我国信用业务快速发展,信用卡贷款余额快速增长,不良贷款余额也快速提高,从2007年末的22.9亿元上升到2017年末的851.3亿元。信用卡贷款不良率则稳中有降,从2007年的2.63%下降到2012年的1.11%,之后有所上升,2017年为1.60%(见图8)。

信用卡利率预计短期内仍保持平稳。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初期,采用的是透支利率为日利率0.05%的统一定价模式。2017年,央行推出信用卡透支利率区间管理政策,信用卡透支利率区间为日利率0.035%~0.05%(折合年利率约为12.78%~18.25%)。2021年初央行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管理,预计短期内对信用卡利率影响有限。一方面,商业银行虽然可以提高信用卡利率,但利率水平提高后相对其他消费金融产品竞争优势不明显,因此短期内提升利率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信用卡业务有较高的运营成本和资金成本,银行大幅调降信用卡利率的可能性也不大。从新政策出台近一年的情况来看,信用卡透支利率尚未有明显变化。

中美信用卡定价发展历程的异同

从信用卡定价机制看,美国信用卡行业经历了从黏性利率到灵活利率的变化,中国信用卡行业正从固定利率向灵活定价转变,两者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之处在于,美国信用卡定价机制的发展,除了监管变化的影响之外,行业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也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而截至目前为止,中国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进程受监管因素影响较大。

从盈利模式看,国内信用卡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透支产生的利息收入。美国信用卡业务则有两种不同的盈利模式:一类是以摩根大通、花旗银行等为代表的银行机构,采取的是以利息收入为主的经营型盈利模式,其核心在于鼓励用户透支以提高应偿余额,获得利息收入;另一类是以美国运通为代表的独立信用卡公司,采取的是以商户回佣为主的服务型盈利模式,其核心在于提高消费者的交易额而非透支余额。美国的收单回佣费率较高,普遍在2%以上,而中国大约只有0.4%,商户回佣对信用卡收入的贡献率较低。美国信用卡定价机制发展历程的经验与启示

健全的监管体系不可缺位。美国的信用卡发展历程伴随着相关法律法规不断丰富,监管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引导市场规范化发展。信用卡市场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随着信用卡定价模式日益复杂,发卡机构追逐自身利益可能会导致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因此,美国信用卡监管主体非常注重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规定发卡机构进行准确的信息披露,并注重加强消费者教育。此外,金融系统的周期性风险也要求对行业进行必要的监管,兼顾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的平衡性,对发卡机构诱导客户过度透支的行为严格加以限制,警惕信用卡贷款不良率攀升、持卡人资信水平下降等风险。

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是基础。个人信用体系是信用卡业务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是美国信用卡行业快速发展和灵活定价机制形成的基础。美国的三大个人征信公司开发出能展现个人信用水平的信用评分模型,幫助发卡机构识别个人风险,提高风险评估能力并根据持卡人行为进行动态调整,提高了发卡机构进行差异化定价的能力,推动美国信用卡行业灵活定价机制的形成。我国征信业起步较晚,但后发优势明显,目前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征信系统,未来需要进一步丰富征信产品和服务,深化新技术在征信领域的应用,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推动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形成基于风险的差异化定价机制。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逻辑是价格覆盖风险。竞争加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美国信用卡市场灵活利率定价机制的形成,发卡机构对不同客群的需求进行分析识别的同时对预期风险损失进行评估,根据客户风险、预期收益及信用评分对利率进行定价并动态调整。我国信用卡透支利率放开后,差异化的风险定价能力将成为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重要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要加大对信用卡产品利率定价的研究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化的信用卡利率管理人员,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对优质客群适用更有吸引力的利率,对下沉客户提高利率的同时做好风险把控。

信用卡业务竞争力提高。信用卡灵活利率定价机制为美国信用卡行业发展注入了活力。通过差异化定价和产品设计,实现了千人千面、因人而异的效果,针对不同客户营销利率不同的产品,在盈利能力和风险防控之间取得平衡,市场竞争力和客户吸引力明显提升。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参与者众多,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面临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竞争,透支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发挥资金成本、品牌声誉、风险防控等优势,开拓空白市场,服务下沉客群,降低利率使优质客户收益,发挥消费金融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推动消费金融行业运行更加规范、成熟。

服务客群范围扩大。美国信用卡行业灵活利率定价机制形成后,信用卡业务经营的选择权更多,发卡机构可以面对广泛的客户群体实行差异化定价,通过提高利率覆盖下沉客户群体,扩大服务范围,也可适度降低利率吸引低风险客户,实现向上渗透。我国推行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商业银行形成更加灵活的利率定价机制,扩大信用卡覆盖客群范围,服务更广泛的消费信贷客群,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行业竞争程度加剧。差异化定价模式对发卡机构的风险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信用卡行业竞争日益加剧,那些在信息科技、大数据技术领域基础好的金融机构有更明显的竞争优势,中小银行加强业务创新,积极发展余额代偿、提现等业务,通过优惠期内的低利率争夺客户资源。国内头部银行在科技领域积累更深,透支利率市场化有助于头部银行利用差异化定价能力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可能进一步提高,中小银行需要结合自身特色寻求差异化发展。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客户分层经营更加重要,各家银行信用卡业务要在产品品牌、消费场景、增值服务、积分权益、运营效率等方面进一步培育特色竞争优势,提高客户忠诚度。

加强金融科技的应用。金融科技的应用对推动美国信用卡行业灵活定价机制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卡机构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通过多维度标签、个人信用评分等工具进行数据分析、挖掘,有效细分客群,为差异化利率定价和动态调整打下基础,实现风险防控、最大化收益、客户黏性和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促进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的风险定价方面还需要积累经验和数据,制定可靠的差异化定价模型和寻找有效客戶都需要大量时间的积累和数据的沉淀,并通过测试与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深化金融科技的应用,对客户的信用评价、风险评估、预期收益模型进行迭代优化。

(作者单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战略发展部)

责任编辑:刘 彪

ChinaBanker@vip.163.com

全球视线月度资讯

波兰央行上调主要利率

1月4日,波兰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宣布,将波兰国家银行的主要利率提高50个基点至2.25%,该决定将在1月5日生效。

阿根廷加息靴子落地

1月6日,阿根廷中央银行宣布,将基准利率由38%上调至40%,此外,将个人储户和金融机构储户的30天存款利率下限分别提高为39%和37%。

世界银行预测沙特经济增速

1月11日,世界银行发布报告表示,由于石油部门需求和价格的强劲反弹,预计2022年沙特整体经济增速预测值为4.9%,较前期预测数据上调1.6%,2023年经济增速为2.3%,较前期预测数据下降0.9%。

日本央行维持利率不变,上调通胀预期

1月18日,日本央行公布了最新的利率决议和前景展望报告,决定维持政策不变,同时上调了对4月开始的新财年通胀预测,从先前预估的上升0.9%上调为上升1.1%,2023财年的通胀率预测从1.0%提高到1.1%。

IMF预测未来两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

1月2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2022年全球生产总值增速将从2021年的5.9%降为4.4%,比三个月前的预测低0.5个百分点,2023年将进一步放缓至3.8%。

匈牙利央行进一步加息

1月25日,匈牙利央行将3个月期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至2.9%,高于调查估计的上调30个基点的中值,同时还将利率走廊的上限从4.4%上调至4.9%。

美联储公布最新的1月利率决议

1月26日,美联储公布最新的1月利率决议,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不变,将超额准备金利率(IOER)维持在0.15%不变。每月资产购买规模将减少300亿美元。

加拿大银行维持基准利率并下调年内经济增长预期

1月26日,加拿大银行公布1月份货币政策决议,维持基准利率在0.25%不变,并预计2022年加拿大GDP增长4%,较前期预测数据下调0.3%。

猜你喜欢

发卡信用卡定价
重要更正
欢迎选购
欢迎选购
最新出版图书
要戴发卡的小男孩
招商银行:招行两大APP支持信用卡免费还款
信用卡资深用户
注意!有些信用卡不激活也收费
美丽的蝴蝶结发卡
“布包子”发卡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