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开混沌得乌金
——听准能愚公的移山故事
2022-02-27王金瑞
■ 王金瑞
“我们准能是采矿愚公移山,打造绿水青山、准能金山银山。”
——杜善周
准能 准能 准能 准能
万众一心向前行
迈开坚定的步伐
哎嗨哎嗨呦
跟着党 跟着党
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勇于奉献创新争先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准能再现草原雄风
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
这是准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杜善周作词,著名军旅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家孟庆云和刘琦作曲、编曲的准能集团司歌《准能》。
当站在准能矿区、电厂、水厂、党员教育实践基地……耳边一次次地响起这首《准能》之歌,脑海中情不自禁地浮现出我们在黑岱沟露天煤矿、哈尔乌素露天煤矿班组传达室中听到的嘹亮歌声,这是如今准能人最爱唱的歌。班前会上,准能的工人们每天一遍遍演唱着这首歌,他们精神饱满而又斗志昂扬的身影,他们穿梭在现场时那坚定的步伐以及展示的那种勇于奉献创新争先的精神,一次次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黑岱沟露天煤矿采区全貌 ▲
“勇于奉献创新争先,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歌词里,蕴含着准能人的爱岗、敬业、团结、奋进;歌声中,饱含着准能人对自身投入事业的信心、深情、豪迈、雄心。他们是这样唱响的,也是这样做的。
做中国煤矿前所未有的事
2017年,10月中旬的一个夜晚,清风习习,树叶落在地上沙沙作响,属于夏日的炙热早已褪去,已有了些秋风萧瑟的感觉。此刻,在祖国北疆内蒙古的一处小城镇房间里,有一家人激动地围坐在电视机旁,属于他们的炙热才刚刚开始……
“孩子,快看!你爸爸出来了,爸爸出现在电视里啦!”刘方外在屏幕前脸兴奋得涨得通红。
中国西北部的戈壁上,一群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他们的目的,就是寻找埋藏在这片戈壁上的巨大能量。
袁和尚,有着多年爆破经验的老工程师。
今天,他将利用1418吨炸药产生的爆破力,
将38米厚,5个足球场大小的坚硬岩石炸成碎片。
同时还要把这些碎片抛送到事先计划好的位置……
CCTV9纪录频道正在播出纪录片《超级工程Ⅲ 纵横中国》,介绍着准能黑岱沟露天煤矿的抛掷爆破技术。这是黑岱沟露天煤矿成功完成的第160次抛掷爆破。抛掷爆破是利用爆破的方式将岩石从原位置抛到远处的指定位置——排土场中,实现一次性移山“填海”,这是中国唯一一家使用此项技术的露天煤矿。视频中的主人公是刘方外的丈夫——准能黑岱沟露天煤矿穿爆队工长袁和尚,同时,他也是此次抛掷爆破的现场负责人。自第一次抛掷爆破后,十余年间,袁和尚每年在炮区步行5000多公里,他见证了矿区全部的抛掷爆破,保障了历次爆破的成功起爆。
“和尚,恭喜啊,上央视9频道啦!”播出没过一会儿,亲戚、同事们的祝贺接踵而至。“老袁,快说这次上央视给奖了多少钱,弟兄们这顿酒你必须安排上!”
“想啥美事儿呢,就给拍了个视频,人家能奖励我啥?”袁和尚早已是笑得合不拢嘴。
夜深以后,袁和尚并没有睡觉,他睡不着。电视中抛掷爆破场景在脑海中一遍又一遍地浮现。他从卧室走到客厅,又走到窗口,看着窗外远处飘起的一缕缕烟雾,“这也真像抛掷爆破后烟雾缭绕的样子”,袁和尚不由得将其与爆破场景进行联想。他的思绪像奔腾不息的河流,或许上一次这么兴奋的时候,还是在黑岱沟露天煤矿的第一次抛掷爆破现场。
2007年3月1日上午,天灰蒙蒙、阴沉沉的,矿山里的多数人的心情也一样,心事重重,像一片阴云压在心头。
“大家抓紧下楼,马上进行抛掷爆破。”
作业队办公楼里的人员开始抓紧撤离。平日里采装电铲的轰鸣声、此起彼伏轰鸣的装车机声此刻全都消失不见了,矿坑下的设备开始了整体大迁徙,只有对讲机中清晰的任务传达声……
“抛掷区内开始警戒,警戒人员全部到位。”
“通知了控制区的警戒,全部到位,已经安全!具备检测条件!”
近四个足球场大小场地面积,几十道严密工作程序,数百个装药孔,近千吨的装药总量,构成一个完整抛掷爆破区域。这是抛掷爆破在中国煤矿行业的第一次试验,袁和尚与矿山中的每一位员工都打起十二分精神,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我们做的是中国煤矿前所未有,史无前例的事”!
观礼台上,很多行业专家,厂家人员,设计院,准能集团领导和矿领导都来了,聚集了几十双焦急渴望的眼睛。
“一切正常,可以起爆。”
“收到!”对讲机中传来时任穿爆队党支部书记、副队长张引良的倒计时声,“10、9、8……”这一刻越来越近。所有人精神紧绷,聚精会神,心脏剧烈地跳动着,每个人都捏着一把汗,大家都在担心着,只怕爆破出现任何一丝问题。
“起爆!”
轰隆,轰隆隆……上午11时,震耳欲聋的炮声在矿山响起,宽60米、长450米的岩石一层一层断裂后垮落飞出,近50万立方米的岩石瞬间被移山填海般地抛掷到指定区域,国内首次抛掷爆破在黑岱沟露天煤矿完成起爆。
“壮观呀,场景真是壮观。咱们以前一直爆破的是‘小炮’,就是松动爆破,第一次见抛掷爆破,场面真是壮观。”2007年时任黑岱沟露天煤矿穿爆队队长的张军对当时的场景感触颇深,“为了以防万一,我们光是起爆器就准备了好几个,但当时我们一次就成功,一次性就成功了啊!”
15分钟后,早已在生产指挥车中等待的袁和尚即刻动身,前往炮区开始检查。爆破看着是成功了,但没有最终验收现场情况,还是有点儿不保险,不知道效果究竟如何,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设计期望,他心里悬着的心仍未放下。他迫切想见证最终的结果,以往短暂十几分钟的路程在此刻却变得无比漫长。
预裂孔没问题,沉降效果挺好,没有出现盲炮,一切都没问题。一项项爆破指标被袁和尚逐步排查完毕。
“现场爆破质量很好!一切正常,可以解除警戒。”“设备正常!”“办公楼一切正常!”
“好,太好了!!!”人群顿时欢呼起来,领导、专家、技术人员,所有的人,尽情地鼓掌、握手、拥抱……
伴随着对讲机里的一项项报告,标志着准能黑岱沟露天煤矿的首次抛掷爆破的成功,翻开了国内矿山爆破技术的崭新篇章。
从这以后,“创新争先,做中国煤矿前所未有的事”深深印刻在每一位露天煤矿人的心中。
从“低头学艺”到拥有自己的技能大师
抛掷爆破的惊天一爆,为黑岱沟露天煤矿“抛掷爆破—吊斗铲倒堆工艺”在中国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这里的煤层接近30米厚,为了得到地下珍贵的煤炭,必须将煤层上方的岩土层清除,将“山”搬移。将近40米厚的岩石层通过爆破抛掷出一部分后,剩余等待剥离的岩石,便是通过吊斗铲倒堆至排土场。
吊斗铲正在进行剥离作业 ▲
2007年2月,自重5300吨、臂长109米、斗容90立方米,亚洲唯一的一台吊斗铲在黑岱沟露天煤矿开始组装。在此之前,吊斗铲工艺这个领域,中国没有一点的理论经验与操作技术。
11月,这个巨无霸“出生”,正式投入运行!
准能集团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聘请了外籍吊斗铲司机,专门负责吊斗铲操作教学。教学过程中,杰克、麦克等外籍司机并没有给马云普等准能司机们讲述操作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要那样做。“该怎么办?我们只能自己一点点去看!去想!”马云普说。上班的时候,吊斗铲机组的成员们探着身子观察“洋司机”操作,下班后,查阅英文字典,死记硬背着一项项参数。大家自己琢磨,回想着老师是如何做的,8个人之间互相交流,所有吊斗铲司机憋着劲,不睡觉也要把技术学到手!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外国人能掌握的,准能人准能行”!
作为第一批来到吊斗铲的司机,尽管大家文化水平不高,没有操作经验,可他们有志气,有作为准能人准能干成事的精神头,这是中国煤矿前所未有的设备,独一无二的工艺,做的是前所未有的事儿!大家立志要把属于我们自己的吊斗铲技术搞起来,要把中国的吊斗铲工艺担当起来。
准能文化的核心内涵“你能、我能、大家能,准能”,这九个字在准能的厂矿中随处可见。然而,“准能”一词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准能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小李,这样恐怕会出现问题啊。”已经学习一段时间的马云普和当班副司机李金龙讨论,“吊斗铲走铲时,总是行走靴后面离地表近。地面稍微虚软一些,行走靴后面就抬不起来。”“万一吊斗铲在上下坡的时候遇到地面虚软,很可能造成行走靴彻底陷住。”李金龙也表示赞成。两人心中虽然充满了疑惑,但这仅限于两人的互相闲聊,况且他们班的杰克师傅的技术是这批外籍司机中最好的。“杰克老师或许有自己的打算和把握?”两人小声嘀咕着。
2008年1月,矿调度室忽然收到报告。正如他俩担心的那样,吊斗铲第一次干完半幅,在大走铲上坡时,因外籍司机不熟悉黑岱沟露天煤矿地表变化及此型号吊斗铲对地比压大的情况,这台“大家伙”发生了陷铲。
矿领导、队领导接到汇报后,火速赶到了生产现场。下夜班的白利平、李小青、贾印星司机留下没回家,与上白班的马云普、李金龙、张乐乐等人一起,共同探讨该怎样救援?
“老外”虽然操作水平不错,但他们都是从事培训多年,这台铲又是新型号,对地比压大,设备自重大,和以往的情况完全不同,无法给出合适办法。
外国人没干过,只能靠自己干。我们司机都是学员,还从来没有走铲和升降段的经验,全中国采矿行业更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咋办?新设备、新场地、新工艺!吊斗铲出现的“水土不服”的症状谁来治?
马云普脑子活泛、胆子大,觉得之前和李金龙探讨的方法此时可以试试。便提议用装载机、清料机配合打斜坡处理,人工辅助清理。矿队领导一了解一分析,直接采纳,批准执行。随即调集了矿内各部门人员从各个方面给予协助。
于是工人们立刻投入战斗,开始紧张忙碌起来。大家捏着一把汗,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面对着5300吨重、54米高的“巨无霸”,在操作中有一丝微小的差错,就会造成更严重的问题。只见由50装载机作为主力从吊斗铲行走靴侧面掏深坑,轮斗系统中的清料机负责辅助清理土,地面人员指挥吊斗铲缓慢地回转,尝试找到刮靴子位置。马云普、白利平等数十人轮流拿铁锹开始清理行走靴剐蹭处岩石货量不大的位置,尽可能减少救援时间。
12个小时后,吊斗铲成功实现180度回转,退出陷铲位置后,重新垫完了货,继续上坡正常走铲。马云普、李金龙申请继续跟铲,吊斗铲没有彻底通过坡道,他们放心不下。
接下来的时间,马云普吃住在铲上,困了就在桌子上稍微躺一会儿。遇到行走靴高度不够,一回又一回地下铲检查,确认无误后再继续行走。
24个小时连续工作后,吊斗铲彻底成功走出。然后仅仅休息6小时,马云普又回到了岗位上。
这次陷铲解决了,那下一次呢?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还得动脑筋,也必须动脑筋!他的眼睛紧紧盯着吊斗铲,平日记忆中一项项数据在大脑中浮现,“吊斗铲行走纵向坡度10%,横向坡度5%……”操作完全符合参数要求,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
看着走铲时的细微变化,思考着吊斗铲的行走原理,马云普注意到吊斗铲的行走靴向后超出底盘5米,灵机一动,现在是吊斗铲上坡时行走靴先行上坡,即使在2%的变坡内,只要底盘稍有下沉,就会陷铲。将上下坡的坡底位置中间适当高一些,让吊斗铲上坡时底盘先上坡,下坡时底盘后入坡底,就比较稳当了。一下子思路打通,他从这里继续想,有所突破了。底盘半径宽21.3米,推土机在行走路线中心10米左右宽度内,垫高坡底与平底连接位置,大概需要20厘米,上坡时让底盘先上坡、行走靴后上。那么在升段上坡时,准不会因为地表虚软而吃不上力,可以减少或者消除上坡走铲陷铲的可能性!
再一次升段上坡走铲时,吊斗铲稳稳地抬起“屁股”先坐,两只脚有力地踏到坡上……成了!没有问题!
马云普笑了,吊斗铲的司机们都笑了。这次尝试,成功避免日后吊斗铲起坡时再次出现陷铲。
2008年圣诞节前夕,“老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迎来了属于他们的7天假期。
与此同时,在黑岱沟露天煤矿办公楼的房间内。“能不能干?”时任准能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郭昭华目光深邃,神色严峻。“是检验这一年的学习成果的时候了。”
“保证完成任务!”马云普神情激动。平时留意着,学到了,大家心中早已有数。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时刻,终于来了。
从“洋司机”手中独立接过驾驶操纵杆,大家真开心啊,干劲儿特别大。刚开始操纵控制器的时候,大家拉、提、回转都特别小心,动作很轻。后期熟练后,也就养成了不狠拉狠提的习惯,把学习和操作的重点放在铲斗精准控制上。
渐渐地,马云普等人发现,外籍司机作业时单斗循环快一些,单次时间短,频率快。但是由于猛提猛拉,正常时候断双链的时候都是一根先断,由于操作太猛,没有及时把控制器回零,甚至能造成双链一起断。
这个疑惑同时也困扰着时任准能设备维修中心吊斗铲车间主任李新彪。外籍司机工作期间,回拉链,提升链断裂频繁,基本上没有一个小班不用维修。有时候他和修理工刚走,还没回到车间就又出现故障。而这几天,吊斗铲出量多却故障少。
是操作技术水平?领悟能力?李新彪和其他负责维修的师傅们弄不清楚原因,但是数据实打实地摆在那儿,短短的7天时间,吊斗铲故障率低了,实动率高了,弟兄们手中的活儿轻松了。或许只有吊斗铲的师傅们自己清楚,他们是在自己的国家,操作着自己的设备,用心程度不一样,投入得感情深了,取得的效果自然会不一样。
“这是自己的设备,刮了蹭了的,心疼啊!”
有了这次成功的驾驶经验后,吊斗铲机组的司机们胆子大了,观察也更细致了。既然故障率可以通过操作降低,那就平时留意,分析外籍司机与自己的人操作时每小时的量。马云普在操作过程总结出“稳、准、快”的三字法则,一步一步干,不可急功近利,严禁猛拉、急提、猛回转,否则不仅干不出高产,还会损坏设备,造成维修停产和成本的增加。
“什么时间该用多少力,铲牙掉不掉、回拉、提升链断不断,铲斗磨损得如何,全要看司机操作。”于是马云普提出了一个新词——柔和操作。
“咦,这个词提得新,提得好。”马云普,真聪明!领导们知道后赞不绝口。这不单单是操作技术上的进步,更是准能工人在理念、思想、素质上的跨越式飞跃。从这之后,“柔和操作”广泛用于准能矿山中的各类设备。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操作技能已经逐渐炉火纯青。
外籍司机操作设备时,每对回拉绳的生产能力只能达到100多万立方米。而在马云普他们的手中,每对回拉绳的生产能力达到了260万立方米以上,回拉链条的断裂频率明显下降,远超回拉链的设计寿命。
2009年初,李新彪向公司提出“马云普等人能够独立操作设备进行生产,可以考虑提前解除合同”,经有关领导讨论后,提前3个月解除了外籍人员的聘用合同,为公司节省了257662美元的培训费用。
他们出师了,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后来,在马云普等吊斗铲司机的共同努力下,把外籍司机造成的工作装置故障率降低了80%,生产效率提高了50%。他们的技能水平与各项创新,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外籍机械专家的一致好评。一项接一项的技术改革,让马云普和吊斗铲机组收获了一系列的荣誉。
2015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正式将他所在的工作室评为第四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命名为“马云普技能大师工作室”。
从国家能源集团经济技术创新能手、自治区草原英才,到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职业技能国家级裁判……到他参与的项目《露天煤矿高台阶抛掷爆破与吊斗铲倒堆工艺技术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初期向外籍司机的“低头学习”,到如今成为煤炭行业,成为准能人自己的技能大师。
这就是马云普与吊斗铲机组成员身上发生的首创故事,也承载着成千上万个准能人的创新奋斗精神。
开采阳光的艺术家: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在抛掷爆破—吊斗铲倒堆工艺这项超级工程的下部,形成了国内露天矿山中独一无二的采煤作业方式。经过抛掷爆破与吊斗铲倒堆后,在这座特大型的露天煤矿留下了深40米、宽85米、长约800米的“小峡谷”。峡谷一边是堆积如山的吊斗铲岩石倒堆量,一边是40米高台阶岩石墙壁,如同没有边际的瀑布,朝着煤沟采煤工作面倾泻而下,“峡谷”的底部,就是要开采的乌金。
凿开混沌得乌金,
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夜晚时候,当站在采煤的最下部与最深处——煤层底板,听着采煤电铲的轰鸣声、此起彼伏轰鸣的装车机声,身旁一辆辆运煤卡车疾驰而过,空气中弥漫着煤灰粉尘,“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想起了陈奕迅的这首《孤勇者》,埋藏在我心底的思绪,伴随着歌词一点一点凝结,如潮水般涌动着。是啊,谁说只有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呢?“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这句话仿佛就在讲述准能采煤人的故事。
也许很多人心里面羡慕着那些站在舞台上、聚光灯下,耀眼夺目的歌手、舞者,与之相比,煤矿工人们看来很平凡,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深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具有侃侃而谈的口才。可是,当你真正了解过后,你会发现他们那身处至暗中发光发亮的精神,满身黑泥下那纯洁高尚的品质,不善言辞下那淳朴实干的作风。他们心向光明,在深深的煤沟里努力为他人创造着黑夜中的光。
路迢迢,夜漫漫。不同于城市中夜晚的流光璀璨,站在聚光灯下的英雄们的闻名遐迩、鲜花掌声,矿山煤沟下的夜晚是如此的黑暗压抑,站在黑暗中的“造光者”无人知晓、冷暗孤寂。这里采装作业时的嘈杂轰鸣、重载卡车的忙碌奔波、煤炭洗选的日复一日,准能采煤人正用满腔热血温暖一个个寒冷的夜晚、点亮我们头顶上“聚光灯”里的一束束光。朋友们,愿身处在聚光灯下、每日站在光里的我们,在享受这份光明的时候,不忘记有千千万万身处煤沟之中,默默“开采光明”的采煤人。
谁都知道采煤人的工作苦,但是他们是怎么想,怎么克服的呢?我来到黑岱沟露天煤矿一台待令的采煤电铲上,一位电铲司机正拿着抹布清理设备漏出的黑油,我问他:“你们第一次在晚上的煤沟里工作有什么感受呢?”他停下手中的活,摘下了防护口罩,笑了笑说:“白天的时候煤沟里阴冷,而在晚上,黑色的煤炭是会吃光的,几乎没有一丝反光,此时阴冷已经不算什么了,黑暗和压抑覆盖全身,第一次在黑夜来到高台阶底下煤沟工作,心里会涌上一股深深的孤独感和压抑感。煤沟里的工作相对会苦、脏、累,在这里工作,大家天天跟‘黑泥’打交道。现如今设备更大了、更加先进了,司机室密封更好了,但也不可能做到密不透风,完全阻隔煤尘,作业环境还是稍差一些。雨雪天没有粉尘,但环境更加艰苦,道路泥泞到处充满着雨水,采煤工作面、路面黑乎乎的煤泥,又黏又滑又脏,一脚迈出,裤腿上、鞋上到处溅满黑煤泥,有时踩到污泥里,泥水灌入鞋中,脚、腿就全浸泡在污泥中了。”
一台台电铲天轮旋转、大臂舞动!
一辆辆矿车来来往往、马达轰鸣!
一吨吨煤炭生产出来,准能采煤人日夜兼程,日复一日!
司机们聚精会神、手臂挥舞,呼唤应答;采场、排土场一层层台阶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看到这忙碌却井然有序的景象时,我不由得感慨:“他们真像是一群艺术家在雕刻打磨着他们的艺术品。”
是啊,就像一句诗句里形容的一样,“艺术家的任务是在没有阳光的时候去创造阳光”。
而他们又何尝不是一群在开采“阳光”的艺术家呢?
画家拿着的是画笔,雕塑家攥着的是雕塑刀,摄影家举着的是相机,那采煤人手中操作的是铲斗,他们的作品,便是“阳光”。
朋友,当你了解他们的工作场所,听到他们为国家能源保供事业做出的各种努力的时候,在享受着开采出的“光明”时,你的感想如何呢?难道你还觉得只有站在光里的、站在舞台聚光灯下的人才算英雄吗?这些身处漫漫长夜的采煤工人,敢于面对黑暗,去追寻光,开采光明!你不为这些创造光明的英雄而感到自豪吗?
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
矿用卡车无人驾驶项目 ▲
不辞辛苦出山林。
2022年春节期间,在采煤工作面,我遇到过一位1号WK-35操纵采煤电铲的司机,名叫何利军,他刚刚上完夜班从电铲上下来,显得稍微疲劳些,眼里充满着红血丝。在春节期间,许多电铲司机本想回老家过年,但一方面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大家积极响应政府“就地过年”的号召;另一方面保供形势严峻,面临着春节、冬奥会、“两会”的关键时期,为了不影响生产,许多电铲司机主动申请春节期间坚守岗位,选择坚守在煤炭生产一线岗位上,为完成生产任务献一份力量,助力能源保供。当问起他有啥新年愿望和想法时,他笑道:“我就是希望全矿职工都平安健康,虎虎生威,多挖煤、出好煤、保供应,按时完成全年生产任务。”
我接着问:“那你们现在晚上在煤沟工作的时候,还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吗?是不是已经都适应了呢?”他把刚刚擦拭油渍的手用布擦了擦,说:“怎么能完全适应呢,谁都想在亮堂的地方工作,而不是四周是一片深不见底的煤沟里,只不过是来到了这个岗位就要尽力做好,同时这份工作也赋予了我们更多的责任。”谈到责任的时候,他挺直了身板,情绪开始变得高昂,他指了指狭窄阴暗的煤沟说:“就拿我们挖煤来说,站在这黑漆漆的环境中,多闷、多压抑得慌啊,谁都想待在明亮的家里、商场里,但国家要用电、要发展就总要有人去挖煤,我们生产的煤炭是优质的动力煤,用来发电,采出来后发的电还会提供给首都北京嘞。大家拥有了光明,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是啊,有一些人认为煤炭行业已经沦为“夕阳产业”,期望着让它早日退出能源产业,比起煤炭,更让人心动的是太阳能、风能、水能。煤炭生产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不理解,采煤人付出着极大的努力,却遭受着数不清的埋怨。
就在此次交谈后的一个月,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谆谆叮嘱,殷殷重托:“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国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既要有一个绿色清洁的环境,也要保证我们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
的确,我们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同时,当我们今天再次仔细打量煤炭生产,尝试真正去了解它的时候,或许想法会发生改变。
不单单煤炭生产展现出的机械化、大型化让人心跳,数字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更让人眼前一亮。
搞好准格尔煤矿建设,他们时刻谨记
他们是能源供应的压舱石,他们也是能源革命的排头兵!
走进准格尔煤田内准能集团的两座煤矿,或许只能用“震撼”这两个字来形容:集中统一的“数据中心”的数字化让人震撼;综合调度平台、轮胎管理系统、燃油管理系统、5G网络的信息化让人震撼;智能测孔机器人、无人驾驶卡车的智能化让人震撼……
2020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应急部、煤监局、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煤矿智能化的春天来临了!
2020年4月,准能集团与航天重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签订无人驾驶项目合同,这是中国最早开展无人驾驶试验项目的一批露天煤矿。
2020年春天的一个清晨,“本次无人驾驶卡车的改造项目将与航天重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合作完成,首先改造黑岱沟露天煤矿一台930E卡车。”设备维修中心生产技术部副经理宫福敏正在布置工作,“我们负责卡车改造,矿里负责现场测试运行。小乔,由你来负责与厂家对接930E无人驾驶卡车改造的具体业务。”
“无人驾驶项目搞成了,意义深远啊!”
设备维修中心智能化建设管理中心副经理乔硕,负责无人驾驶改造项目。95后的他201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公司的新鲜血液。大学时期,他就对材料、机械方面的改造充满了好奇,经常参加学校里的小改造、小创新活动。
290吨级卡车,自重210吨,载重290吨,长15.6米、宽9.09米、高7.37米……这是他迄今为止参与的最大型的设备改造,也是国内最大吨位矿用卡车的无人驾驶项目。
乔硕接到无人驾驶卡车改造的任务后,他的心犹如触电般地颤动,回到座椅上,久久不能平静,兴奋得两眼冒光。“师傅,为什么咱们的指挥车后面插着高高的杆,上面还挂着旗子?为什么矿区里卡车是左侧通行?”记得毕业后第一次进入矿区,这里发生的一切,都令他充满着疑惑,与城市中的汽车驾驶规则完全不同。“因为露天煤矿的卡车大,造成驾驶室盲区特别大,指挥车里的人很危险,上面插着高杆旗是为了能够让卡车司机最大程度地看到他们。”
“如果,我是说如果,有一天卡车无人驾驶成功实现了,困扰所有露天煤矿卡车运输安全的问题随之消除。同时,很多很多的限制,都将会被打破……”乔硕激动地向我讲述着当时的心情。这两年,国内的无人驾驶汽车正搞得如火如荼,前些日子,八部委下发的文件他已仔细研读,思维活跃的他已经预感到——矿山智能化,无人驾驶这一天迟早会到来。“只是没想到,公司的无人驾驶项目来得如此之快!没有想到,伟大的变革将在自己手中实现!”
黑岱沟露天煤矿、哈尔乌素露天煤矿、设备维修中心、信息中心……各单位投入到智能化建设的浪潮中。
片刻之间,转瞬之际,准能无人驾驶卡车研发项目的春风,悄然吹动。国内首家吨位最大、数量最多、车型最多的矿用无人驾驶卡车科研项目随之启动。
2020年8月,准能集团成功完成了第一台无人驾驶卡车的改造。
2020年底,首台无人驾驶卡车具备了重载自动驾驶能力,最高速度达30km/h,稳定实现卡车单车的“装—运—排”典型作业流程。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一项项的成绩背后,所有智能化工作者流下了太多不为人知的汗水。
建设初期,没有现成的设计标准,没有规范和参考资料可以借鉴,没有固定的厂房用来调试。
探索、汗水、疲惫、失败、痛苦、突破、泪水……智能化工作者们夜以继日、默默无闻,废寝忘食、披星戴月……为了加快露天煤矿无人驾驶卡车项目的推进,他们深入现场收集基础数据,吃住在板房。
在矿山道路上,所有卡车都在井然有序地拉运着煤炭与岩石,紧张地运行着。所有的环节精密运行,时间严丝合缝,不得随意更改。“无人驾驶的改造一定要保证安全,任何影响原车性能或者存在安全隐患的改造都不能实施。”保障安全与提高效率,成为了智能化工作者们心心念念的事。
房间里相关资料堆积如山,房间外的无人驾驶卡车机器轰鸣。理论与实践,泪水与汗水,理性与激情……智能化工作者不断摸索,通过卡车安装“双控双驾”线控系统和无人驾驶传感器系统,现场施工改造和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了。一项项技术难关实现突破,自豪和骄傲,在他们的脸上绽放,闪闪发光。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光中,熠熠生辉。
2021年3月,无人驾驶实现了重载混编作业。8月,成功实现了国内首家双编组、双工作面同时运行,建立了数字孪生仿真系统、远程应急接管系统,成功实现绕行障碍、前后跟车、装车、会车、卸载。2025年,煤矿将达到国家示范建设煤矿中级水平。未来,最终达到煤炭全产业链智能高级排程和智慧联动管控。目前,黑岱沟露天煤矿已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名单,是首家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煤矿智能化建设示范项目验收评估的露天煤矿。
“采矿愚公移山,打造绿水青山、准能金山银山。”杜善周董事长在会议中多次提到。
“北山愚公,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便要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搬移太行、王屋二山。如今,在黑岱沟与哈尔乌素露天煤矿上,准能愚公也在日复一日地搬移108平方公里的山。
昨天,这里靠着一台台电铲,一辆辆卡车司机人工“移山”,他们笑着称自己是“愚公”。明天,“愚公”或许会消失,智能化的到来,愚公成为了真正的智叟,他们传承着准能勇于奉献创新争先的精神,努力搞好准格尔煤矿建设,让准能采煤人移山的故事一直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