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人牛友山

2022-02-27任世

时代报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冬枣家村

■ 任世

毛泽东主席曾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孝老爱亲,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山东省无棣县有这样一个人,他坚守孝道二十年如一日,尊老敬老,扶贫帮困,广施善德,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大众孝子”,2016年入选“滨州好人”“山东好人”,荣登“中国好人”榜。

20年,不管是在生活困顿、生意遭受挫折,还是时来运转、成为当地的致富能手,后成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做慈善,帮穷困,做好事,敬老人,已成为他的家常便饭,并且决心把这一“家规”传给自己的儿女。

同时,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多年来他团结带领全村党员,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积极发展大棚冬枣种植;修路绿化,架设路灯,建设文化广场,齐心协力搞好新农村建设,使鞠家村在短短数年间成为人心思进、团结和谐、环境优美的“金鞠家”。

父母教我做好人

在无棣县城东部,历史上就有“金鞠家,银庞家”的口头禅,意思是说鞠家村因为地势较高,土地肥沃,地下水质好,又靠近朱龙河、小米河、胜利水库等,几乎年年旱涝保收,外村姑娘以嫁给鞠家小伙为荣。但在改革开放前“一大二公”的年代,村里还是有许多人饿肚子,过着“吃了上顿愁下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苦日子。

2019年春节前夕,牛友山和女儿牛晓灿为老人们发放礼品 ▲

1972年牛友山出生时,正值农历春荒二月,母亲王树环生下他仅数日,便携着竹筐到地里拾柴,外出卖些针头线脑,以补贴家用。

尽管日子很紧很苦,但父亲朴实、勤劳,母亲善良、大度,哥哥姐姐疼他爱他,左邻右舍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在牛友山稚嫩的心灵深处培植了一棵正直、善良的幼苗。后来随着自己年龄越来越大、阅历越来越丰富,他渐渐明白了很多事理,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

这是一个特殊的大家庭。

原来,父亲牛德龙结婚不久,由祖父牛星合做主,将他过继给了没有子嗣、体弱多病、日子难以为继的远房曾祖父牛庭芳。按照当地流传了数百年的习俗和礼制,一旦男孩过继给他人为嗣,与亲生父母的生老病死再无关系,更谈不上给其养老送终。但牛德龙、王树环夫妻却打破了惯例,依然对亲生父母不离不弃、悉心照料。牛德龙坚持为生父母担水、送柴、锄地,王树环坚持浆洗、缝补,给公婆洗脚、捉虱子……这在方圆几十里,被传为美谈。

在牛友山的幼小记忆里,家里每次做点好吃的,母亲都要分成数份,一份给曾祖父母,一份给祖父母,两份送给两家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在鞠家这个拥有十几个姓氏的杂姓村子,不管谁家有了困难,父母总是第一个伸出温暖的手,尽最大可能拉一把、帮一下。哥哥姐姐有时不太理解,父母这样说:“都在一个村子住着,一家有难处大伙帮一把,让人家迈过沟坎,其实也是帮了自家。”

日子过得非常紧巴,父亲天天下地劳作,冬闲时推着车子到荒洼里拾柴,常常双手血痕斑斑;母亲天天侍候老的、拉扯小的,操持家务,熬夜纺花、织布到半夜,一双小脚肿得脱不下鞋子……但他们从不怨天尤人,从不乱发脾气,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天饿不死睁眼的家雀,只要咬牙挺下去,总有一天日子会好起来”,以此来鼓励儿女们正确对待生活,过好自己的人生。

怎样尊老爱幼,怎样友睦乡邻,怎样为人处世,怎样安身立命,父母从来没有一句严词说教,但父母无声的行动,如一脉清澈的甘泉,潜移默化渗透到了牛友山的心灵深处。

他因坚持为老人做好事、做善事,无私帮扶贫困群众十几年,先后被评为“山东好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当各路媒体记者问他为何这样做时,他直言:“父母教我做好人。”

我是一棵盐碱地里的芦草

由于家中老人相继因病住院、康养,牛家一度陷入极度贫困中,牛友山小学毕业后,不顾亲人的劝说,辍学帮着父母做农活,他决心通过自己的双手摆脱贫苦,给已经年迈的父母减轻负担。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一定会打下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让双亲跟着自己过上富裕安康的好日子。

刚开始,大哥带着牛友山到沾化县古城集市卖鞋子,因与兄长发生口角,一气之下跑了。他一边跑,一边问路,经过8小时才回到家中。家里已经召集了许多人,要外出寻找。母亲气得打了他两巴掌,但父亲却颔首夸赞:“有种,男孩子就该有志气!”

后来,牛友山先是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卖甘蔗,收购酒瓶、废品等,再到县城卖给废品收购站。每天他带着两个饼子、一块咸萝卜、一瓶凉水,风里来雨里走……他还学会了织渔网,每天熬夜到三更。

牛友山16岁时,父母做主,与已结婚的两个哥哥分家单过,他暂时跟着父母住在一起。自此,他立志创业、做义商的志向更加坚定。他贩卖蔬菜,养兔子、收兔子、卖兔子,不仅如此,他还用积攒下来的几百元,在水湾集上花260元,买了一头小毛驴;花50元在村里买了一辆二手小拉车,贩卖兔笼子和青菜、粮食、小枣等农副产品;收购废品,换碗盆盘筷子;到东营、德州收购驴骡马蹄角料(用作养花肥料),再贩运至北京。一连三年,不分寒暑,不论黑白,赶着小驴车,起早贪黑,风餐露宿,有时在外一待就是十天半月。

三年后,为了更好地赡养父母,牛友山毅然借钱自己盖房,单独生活。尽管他还没有结婚,但他同哥哥一样每月给父母钱粮,而且每月塞给父母的零花钱比哥哥都多。

不仅如此,牛友山常常买吃的穿的,偷偷给长辈们送去……他不想与别人攀比,只想尽一个晚辈心意。以至曾祖父对父母这样说:“你们千万不要打骂长有(牛友山乳名),这孩子仁义,我敢打包票,你们今后得指着他养老。”

牛友山的孝义,让村里人竖起了大拇指。常常得到牛友山帮助的盲人老汉杨凤岐,做媒将远房亲戚家的一个女儿宋井文嫁给了他。此后,牛友山夫妻将杨凤岐当作自己的兄长,照顾有加。

成家立业,让牛友山更加感到了肩头上担子的沉重。为了亲人们,为了小家庭,他更加拼命地外出赚钱。1996年的一天,他驾驶着农用车帮着亲戚送枣,途中南高村的一村民搭车,不料从车上跌落……牛友山立即把他送往县医院救治。伺候伤者两个月,出院后又接到家中康养一个月,前后花费1万多元,不仅将他几年的积蓄一扫而光,还落下了一屁股饥荒。

曾经名播一方的“万元户”牛友山,变成了人人皆知的穷光蛋。但他不服输,不认命,又借款开办了一个副食加工厂……结果,干了两年,又一次赔个精光。

由于他为人朴实,不辞辛苦,言而有信,许多人和他结为朋友。正是在好友的帮助下,1999年牛友山贷款3.5万元,开始经营劳保产品生意,兼做水果、蔬菜,在北京设点批发、销售。短短的两年中,他做得风生水起,收入开始增加。手头稍稍宽余,他首先想到的是给住在旧土屋的父母修建一栋新房。还有,一个邻居因儿子娶媳妇,借了许多人家,依然凑不齐置办喜事的款项,牛友山知道后,立即拿去1000元。

看着父母搬进新居,牛友山舒心地笑了。每次外出,他总不忘叮嘱妻子一句:“别忘过去看看咱爹娘缺啥,该买就买。”

一向善解人意的宋井文往往跟他开玩笑:“你当儿子的若再不放心,干脆买卖甭做了,专门在家里盯着,诚心敬意侍候老人好不好?”

妻子的确非常孝顺,但牛友山的“千叮咛万嘱咐”已经变成习惯。

买卖顺风顺水,家庭和和美美,让牛友山往前奔的劲头更足了。然而,后来劳保产品生意难做,货物积压,只有减价处理;从潍坊运往北京的两批西瓜,赔了3万多元……其时,他身上已经背负了债务7万多元。

2001年春,无奈之下,牛友山和妻子带着孩子远赴300里外淄博的一处窑场,当装卸工。一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但收入寥寥。无数次,牛友山盯着黑幽幽的夜空,盘点着自己人生……他实在不甘心,他要再次为自己的人生路重新设计、规划。一年后,在邻居帮助下,他再次购置一辆农用车,早出晚归,买货、送货。

村里人谈及他,评价主要有两条:爱折腾、不满足现状。

朋友们谈及他,说他是打不死的“小强”,从不会向命运低头。

这两点,牛友山非常认可,但他更喜欢用一种植物比喻自己:一棵盐碱地里的芦草。

芦草,是鲁北农村最普通、最不起眼,也是生命力最顽强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它,不管是在沟边河畔,还是荒碱洼地,不需要人们刻意呵护,不管气候多么恶劣,总是把根深深地、牢牢地扎进土壤中,即使一把野火烧过,土地化为一片黑炭,来年春天依然拱出一片嫩芽,仲夏用一抹浓绿装点着荒野。

牛友山,这棵盐碱地里的“芦草”,我行我素,努力着,打拼着,继续接受着考验。

1998年,经过一位客户的点拨,牛友山动用全部积蓄,又在银行贷款数万元,聘请技术人员,创建了一小型化工厂。开始两年,生意非常火爆,不仅还上了欠款,盈利也在逐月增加。就在他要撸起袖子加大投资,计划大干一场时,一场火灾将化工厂变成一片废墟。

这次,牛友山蹲在那一片焦土面前,第一次流下了泪水。这究竟是怎么了?10年来,命运为什么总是跟自己开这样残酷的玩笑,让希望一次次升腾,又一次次跌入冰冷的深渊?

等牛友山擦去眼泪,欲再次东山再起时,上级来了文件:私人小化工厂一律取缔,这不仅仅是在整顿乱象丛生的私营化工行业,更是环境保护的需要。

牛友山释然了。既然上级不让干这营生,那么只有再另辟蹊径,以图再次创业。

“人不经过三灾八难是不会珍惜当下的,灾难对人来说有时真的是财富。”他常说。

无所畏惧智斗人贩子

因为他为人过于良善,在生意场屡屡吃亏;又因为他急公好义,在生意场上结交了一伙互帮互助的朋友,让他吃堑长智,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愈挫愈勇,迎接挑战。

但不管是在人生顺意时,还是生意跌入低谷时,牛友山善良正直、匡扶正义的性情从未改变。

1992年秋的一天,牛友山开着农用三轮车途经无棣汽车站时,看到门口停着一辆从无棣发往滨州的客车,车上下来五六个操着外地口音的男子正强行拖着一名20多岁的女青年,女青年哭闹着躺在地上死活不肯上车,并大骂这几个人是骗子。这时,从大客车上又下来三四个人强行把女孩拖上车,并命令司机:“快开车!”

这时看热闹的人群中有人说:“看样子这伙人不像好人,八成是人贩子,赶快报警!”当人们正在议论时,客车已经开动了。牛友山见状二话没说,开着自己的三轮车猛追了上去。他加大油门,一会儿工夫就超过大客车,并一再摆手示意客车停车。客车司机在十多名“不速之客”的胁迫下,不但不停车反而加大了油门。路上过往车辆和行人较多,牛友山料定客车也不会对他怎么样,就死死压着大客车忽快忽慢地行驶,千方百计想挡住大客车,可客车继续向前狂奔。就这样,牛友山开着农用车一直别着大客车“蛇行”了十多公里。到达无棣、沾化、阳信三县交界处,牛友山看准时机,三轮车一个猛冲,横在大客车面前。“咔嚓”一声,牛友山将三轮车锁死,自己则跑到路旁一群人中间,大喊:“车上有人贩子!”

就在几个人拼命要掀翻三轮车之际,警察及时赶到,将这群人“请”上警车。

牛友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与人贩子斗智斗勇的事迹,传遍了无棣大街小巷。第二天,县里媒体记者去采访他。牛友山却大大咧咧地说:“这有啥呀,真没想别的,就当是自家姐妹摊上这档子事,兄弟们能不管吗?”

记者要写一篇报道,他借故外出送货谢绝了。

人生路上的“启明星”

在牛友山曲折而倔强的成长历程中,从不服输,不向命运低头,勇敢接受各种挑战,一个人,确切地说是一位老党员、基层党员干部,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也是后来他积极要求入党,发誓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甘愿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情愿当好“大众孝子”的动因之一。

牛友山和村民采摘大棚冬枣 ▲

牛金龙,牛友山的伯父,1947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参加过莱芜战役、济南战役,在渡江战役中火线入党,在战争中两次立功。后在福建山区剿匪中两次负伤,1953年复员回乡。从1954年往后的35年里,一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是无棣党龄最长、任职时间最长的基层党支部书记。

伯父是父兄和村里人最多最动人的谈资。父亲曾说伯父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故事,几天几夜说不完,完全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假若不是你伯伯没有文化,凭着他的能力和水平,在部队弄个师长军长的不成问题。”

在牛友山幼年的记忆里,他感觉大伯父很忙很忙,领着村里人修筑河堤,抗洪救灾,平整土地,抓生产,交公粮……风风火火,每天从早忙到晚。

牛友山印象最深的是每逢雨雪天气,依偎在伯父的怀里,听他讲故事。在莱芜战役中,牛金龙和战友闷在壕沟里一待就是一天,饿着肚子,任凭寒风吹打,手脚冻僵,等待着总攻的命令。在上海战役中,敌人把竹签埋在水下,他们持枪向前冲,一根竹签将牛金龙的小脚趾刮去一块肉,但他依然一个劲地往前冲。在江边一个简陋的草棚里,他举起拳头,面向党旗宣誓。在福建山区剿匪时,一颗子弹穿透小腿,他撕下衣袖缠紧,继续追击敌人,直至因失血过多昏死过去……

那时,牛友山感觉伯父就是天下最棒的英雄,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共产党员。

“长有,尽管我们现在的日子还不怎么好过,但比起旧社会,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起码我们再也不受地主的剥削、欺压,日子过得舒坦。”伯父盯着他的眼睛,“记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离开共产党,中国人永远不会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所以,我们要永远感恩党,相信党,永远跟党走!”

时隔多年,牛友山回忆起数十年前伯父的话,认为那是他记忆里最深刻最生动的党课。

后来,牛友山每次做生意遇到挫折时,伯父都会找到他谈心,讲一些战争年代的故事,激励他振作起来,决不做困难面前的妥协派、挫折面前的投降派。“你现在遇到的沟沟坎坎,跟我们冰天雪地饿着肚子,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革命,又算得了什么?灰心、丧气、打退堂鼓,就是举手投降,算不上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每次跟伯父谈话,牛友山都觉得自己的境界有了新的提升。

20世纪80年代中期,牛金龙看准时机,动员全村群众大力发展枣粮间作,创建了全县第一个小枣生产基地,建起鲁北第一个枣产品市场,使鞠家村最早实现脱贫致富,人均总收入在全县名列前茅。牛友山也通过小枣、枣树苗营销成为实现年收入超过万元的大户。

由于终年操劳过度,再加上战争年代留下的伤病折磨,年逾66岁的牛金龙实在干不动了。伯父在卸下村党支部书记职务前夕,再次与牛友山促膝谈心:“长有,我发现你们五六个兄弟中,就你有头脑,有眼界,有闯劲,还有一颗助人为乐的热心,我希望你有朝一日能把村里的事情承揽起来,带领大家齐心合力往前奔。”

牛金龙拉过侄儿的手,很郑重地说:“好好做人,好好做事,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了党,你眼前的路会更明亮,你的人生目标会更大更远。”

伯父的话,深深地烙在牛友山的心底。

胸装伯父的嘱托,带着亲友们的期待,牛友山开始勾画自己的人生新愿景。在发展冬枣保鲜库中,他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在枣产品市场销售中,他把自己的几个摊位,无偿地提供给几个条件比较困难的家庭;他利用自己的汽车,无数次为乡亲们送货运货,分文不取……

他做这些,感到很充实,很快乐,人生有了别样的色彩。

把温暖送给孤寡老人

几年后,牛友山利用多年的积蓄,又拆借了十几万元,创办了“无棣顺德工贸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蜡油、润滑油、建材、金属制品、五金、机械电子设备及零配件、日用百货、农资产品等批发、零售,成为全村创办大型民营超市第一人。

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必须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只有自己先富起来,才有为大家办事、为群众服务的基础。

2001年夏的一天,牛友山在往庆云县送货归途中,看见有人在卖蜂蜜,遂下车购买了几十瓶。回家后,除送给自己的亲友外,还把剩下的10余瓶送给村里的孤寡老人。

客观地讲,这是牛友山第一次近距离真实地接触村里的十几位孤寡老人。一瓶十几元的蜂蜜,竟然让老人们感动得流下眼泪。牛友山彻夜未眠。老人们的泪水,感激的话,让他的心动了,让他的心疼了。这些孤苦无依的老人,太需要温暖,太需要关爱了,自己怎么能袖手旁观呢?

于是,这年的中秋节前夕,牛友山购买了一批月饼、面粉、食用油、猪肉……妻子宋井文看到这一切,愣了:“你疯了,一个八月十五,咱们也用不了这么多呀?”

当牛友三把自己的打算一说,宋井文依然摇头:“一星半点可以,这可是几千块呀,你别忘了咱家还有一大笔饥荒呢。”

牛友山耐心地给妻子做工作:“咱们还年轻,好日子在后头,而这些老人操劳辛苦了大半辈子,是不是应该享受一点啊?”

宋井文依然不太理解丈夫的做法:“村里那么多做买卖的,人家挣得不比你少,咱何必当这个出头鸟?”

牛友山笑着说:“假如咱带个头,让大家都来关心老人们,不更是说明咱做对了吗?”接着,他继续开导妻子:“当年咱们做生意赔了本,左邻右居不也是这个一百,那个二百,帮咱渡过难关?那些孤寡老人拿不出钱,但见了面都是嘘寒问暖,那时候一句关怀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都是非常金贵的。这些,你常常念叨起来,心里也很感动是不是?”

宋井文终于理解了丈夫。此后,牛友山每逢过年过节给老人送礼物,都是夫妻一同前往。

后来,牛友山再给老人们送礼品时,还带上儿子牛宝康。一开始上小学的儿子也是不理解,问:“为啥咱家的东西要送给别人呀?”这次解疑释惑的变成了宋井文:“老人年龄大了,日子又过得苦,需要人们关心,需要大家帮助,让他们觉得咱们心里想着他们,感激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呀!”

儿子拍着手:“对,老师教我们唱歌,人人献出一份爱,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

牛友山爱老敬老的事迹不胫而走,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

当时不少人持怀疑态度,认为牛友山是一时头脑发热,根本坚持不了多久。但活生生的现实是,他孝老敬老、扶贫帮困已经坚持了20年,而且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从2014年每年两次,每次都超过3万元,到2021年,牛友山的善行义举不仅让当地20个村庄320名老人感受到了他的爱心孝心,还让县内其他乡镇的几十位孤寡、病残老人得到他的真心帮助。

在牛友山的家里有一个小本本,上面记录着鞠家村及周围十几个村庄老人的名字,有的上面画着“√”,有的画着“○”,有的画着“+”,有的画着“*”……标志着哪些是年龄最大的,哪些是特别贫困的,哪些是行动不便的,哪些是无儿无女的,哪些是已经去世的。

从2017年开始,牛友山将村里超过65岁的村民一律列入资助对象。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牛友山开始思考老人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这个问题。经过多方征求意见,他在每年的“九九”重阳节增加两个内容:一个“八大碗”,一台文艺演出。不管是本村的,还是外村的老人,只要愿意参加的,一律热情招待,让老人们尽情享受一番。

“八大碗”是当地民间传统菜肴的主要代表,据说由三国名将赵云所创,演变至今实际上主要是由猪肉与海货制作组成的八碟八碗十六道菜。因当地人们崇拜“八”这个数字,喝酒讲究上八仙桌,每桌坐八人,上八道菜,都用清一色的大碗,因此得名。它主要由四荤四素组成。四荤包括方肉、酥肉、扣肘、肉丸子等,四素则由豆腐(炸豆腐或白豆腐)、海带、粉条和农家时令菜蔬。其荤菜均是运用独特工艺先煮后蒸,按照严格的程序和工序。

只有儿子结婚、好年景春节才能享用的“八大碗”,是无棣农村老年人脑海中最美好最隽永的记忆,平时很难见到。是牛友山让他们品尝到的“老味道”,看着节目,在欢歌笑语中度过最有意义的一天。

牛友山对曾经教过自己的几位小学老师,一直记在心头,每年他都邀请几位老师到家中做客,还请书法家为老师们书写一匾额:“不忘初心,感恩老师”。

人们感激啊,他们一张口就是“俺们长有”“咱家友山”。

不仅如此,牛友山对村里凡是遇到困难的家庭,都伸出温暖的手。本村女青年王洪燕身患白血病住院急需用钱,他拿上1000元到医院去看望,出院后又数次到家中看望,300元、500元不等;杨秀功身患癌症急需化疗,他两次各送去600元;王洪岭不幸得了癌症,一家人深陷困境,他多次登门探望,每次都留下300元;王洪岭去世后,其爱人不小心又摔断了胳膊,他又送去200元慰问金和面粉、食用油等;田文生本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大家庭,因为妻子、儿子、孙子相继去世,如今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孤寡老人,牛友山坚持每季度把面、油等送到他家,塞给他一些零用钱;鞠长明一家三口都是残疾人,生活异常困难,一连8年牛友山将面粉、食用油等年货和200元慰问金送到其家中……多年来,牛友山究竟帮扶了多少贫困家庭,资助了多少病残人员,他没有记录,也说不上来。

本村群众有困难他慷慨相助,外村群众遇到困难他也是鼎力相助。可以说,不管何时,他走到哪里,善事就做到哪里。他在联系业务途中,闻听西小王镇于岔河村的一个孩子得了白血病,县红十字会正带人前去慰问,他立即送去1000元,接着给牛辛店一位身患癌症的40多岁的女病人送去1000元;赵辛店一位老人身患白血病,他立即送去1000元,并倡议为老人捐款20000元;范家村一60多岁的老人身患重病,他捐助2000元;牛辛店修建村路,他捐献2000元;庞集小学、三实扩建,他捐款8000元……他与这些人没有任何亲戚关系,他与这些村庄、单位没有任何生意上的瓜葛,一切都是出自内心,一切都是自觉自愿。

2015年春,牛友山在西小王镇于岔河村为一白血病青年捐款 ▲

10多年前无棣县蔡和路还没通时,附近几个村的村路由于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特别难走,尤其是一到雨季,路上到处是“坑塘”,给人们出行和冬枣销售带来极大不便,牛友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下决心要把路修好。修路需要大量砖头,他打听到董家村于克伟家中存有大量砖头待售,便前去联系,当于克伟得知他买砖头是为几个村修路时,非常感动,当即说了一句让牛友山更感动的话:“为大伙修路,砖头我不要钱,你随便用!”

就这样,牛友山自掏腰包雇来一辆挖掘机、5辆四轮翻斗车和七八个民工,利用两天的时间,将全长达10余公里的坑洼路,全部用砖头和土填平压实。路好走了,人们安全了,牛友山的心踏实了。

牛友山用实际行动传承着中华孝德文化,传递着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正能量。对他来说,做慈善、做公益,已成为一种常态,也构成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深有感触地对媒体记者说:“当初,自己在力所能及帮助老人们时,真的没有什么想法,就是觉得他们这一辈子太苦太累,应该帮一把,让他们觉得我们这个大家庭里有温暖。这就是我的初心。其实,最大的受益人是我,因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真正体验到了人生的快乐,找到了人生的坐标,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只要自己身体条件允许、经济条件还行,我要将慈善事业一做到底。即使以后自己做不动了,我的儿子、女儿也要继续做下去!”

牛宝康从小学到高中十几年,伴着父母为老人送温暖、做慈善,高中毕业考入一所军校,就学期间德业双优,光荣入党,毕业后报名到最艰苦的地方——祖国边陲新疆锻炼、戍边。哥哥离开了家乡,妹妹牛晓灿接过哥哥手中的接力棒,继续传递着爱。

人们有理由相信,牛友山家庭敬老爱老、扶贫帮困的良好家风一定会传承下去。

村委主任的第一炮

牛友山第一次向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是在2011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一天,也是他正式步入敬老爱老、扶贫济困的第十年。一直到2016年12月他才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其实,2014年村委班子选举时,牛友山几乎全票当选为鞠家村村委会主任,主持全村一切工作。他是水湾镇少有的不是党员的村主任。

走马上任,牛友山开始思考、筹划如何让村里人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前几年,因为当地盲目生产,无序竞争,导致鞠家村传统产业受到影响,枣市场价格低迷,销路不畅,甚至一度出现部分村民“刨树”现象。

牛友山到外地参观学习后,认为发展“大棚冬枣”,打好时间差,让冬枣提前成熟,上市早,价格高,是一条可行之路。就在他四处奔波之际,闻听省直部门下派数名干部到无棣农村担任第一书记。他立即找到镇党委,拍着胸脯再三保证,终于争取到省直机关党委办公室的周飞同志到鞠家村任职。一连几个月,他积极配合周书记耐心做好几个枣业大户的思想工作,协调扶持资金30万元。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牛宝恩等农户采取施有机肥、打生物药、喷硒元素的管理方式,按照绿色有机无公害的模式进行生产。到了秋天,大棚冬枣比露天冬枣提前20天左右上市,牛宝恩的3亩大棚生产的一万多斤冬枣以其独特的品质和优良的口感赢得了客户,很快以高价销售一空。鞠家大棚冬枣的名气一炮打响。

周飞、牛友山趁热打铁,扶持村里20多个枣农发展大棚冬枣,面积达到100多亩。

各村村委会、村民赠送的部分锦旗、牌匾 ▲

发展大棚冬枣,修路绿化,架设路灯,建设健身、文化广场……一年多时间,牛友山与周飞朝夕相处,全力配合周飞书记工作,并结为知根知底、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时至今日,每年第一批大棚冬枣上市时,牛友山都到济南去看望周飞。周飞也为牛友山的重情重义所感动,不断为他出谋划策,拉资金,上项目,继续为这片土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一个党支部书记的初心

2017年,牛友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走马上任他做了三件事。一是把“两委”班子办公地点由距离村子一公里的社区,搬到自己修建刚刚两年的一栋新房里,并且召开全体村民大会,称鞠家村党支部为“便民党支部”,公布自己的手机号码,村民们不管何时何事,随时到“便民党支部”反映,一定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答复。二是以股份形式成立冬枣生产合作社,统一科学施肥,统一喷洒农药,统一销售。三是公开村收支账目,随时接受群众监督。“两委”办公所有费用,都由他个人承担。

牛友山强调:“便民党支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让群众利益最大化。

他说到做到,绝不含糊。为老人做善事、尽孝心,开展扶贫帮困,不仅继续坚持,还要做大做好。在发展大棚冬枣这一主导产业方面,想方设法加大扶持力度,到2021年全村发展到400亩。

村民们感慨万分:“像牛友山这样的‘官’,不图名不图利,心里只想着村里,他家简直成为鞠家村的‘银行’了。这样的‘官’,少见啊!”

“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现在自己在村里有新屋,在县城有楼房,日子过得比一般人也富裕。即使我每年花上十万八万的,只要看着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变好,看着老人们脸上堆满笑容,看着全村人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我就觉得舒心,觉得付出多少都很值得。这是我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村支部书记的初心。”他这样说。

牛友山认为,打造人心思上、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党支部必须把村风建设、文明建设牢牢抓在手上。他带领“两委”班子成员,印制“文明公约”明白纸,发放到每个家庭。村民们家庭中发生了纠纷、矛盾,他第一时间做好工作,及时化解。有一个农户兄弟三人因为养老问题,迟迟达不成统一意见。牛友山找到那个以各种理由不愿意为父母尽孝的户主,再三做思想工作,但收效甚微。最后,牛友山说:“这样吧,你不愿意养老人,我先替你养。你放心,我绝对不会跟外人说你不养老的事儿,让你在村里抬不起头。你啥时候想通了,咱再交班怎么样?”几个月后,这个户主找到牛友山,眼含热泪将一沓人民币交给牛友山,一个劲地致谢。牛友山把钱塞进他的衣袋:“百善孝为先,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情况,我们都要记住父母的恩德。你想通了,比啥都好,这些钱就当给你这个‘金不换’的奖励吧!”从此,这位村民成为牛友山的“铁粉”,凡是村里安排的事情,总是抢在前头。

牛友山的私家汽车,成为全村的公用车。有的人上医院看病,跟他说;有的人家送孩子到外地上学,跟他讲;甚至有的老人到比较远的村子走亲戚,也找他……对此,他乐此不疲。

牛友山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竭尽全力为村民排忧解困,村民们为表达感激之情,常常买上一些礼品送到他家。牛友山知道,如果当即一味严词拒绝的话,一定会让对方脸上不好看或心里有想法。于是,在确实推却不掉的情况下,他总是日后再找机会,加码“回礼”过去。

“人与人之间,最看重的是交心,最珍贵的是真情。只有你用真心、真情为大家做事,人们才真正地信服你、支持你。”牛友山这么说。

2020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牛友山第一时间到县城抢购3500只口罩,送给村里400多个农户。鉴于老人、儿童是易感人群,他又去购买2000只。又为每家每户送“84”消毒液、肥皂,一天忙得顾不上吃喝、睡觉。为抗击疫情,牛友山为村、镇、县捐款捐物两万多元。

牛友山按照镇党委、政府的指示,多次召开党员疫情防控专题会议,村“两委”班子成员和32名党员24小时轮流值班。在他的带动下,牛宝哲等党员自掏腰包为村里每个劝返点的值班人员购买方便面、火腿肠、麻辣酱等,用爱心温暖值守人员。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鞠家村老少自觉行动起来,“人人献出一份爱”蔚然成风。

这一年,牛友山见本村和数个邻村的儿童要到六七里外的镇上幼儿园去上学,家长来回接送不方便,还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立即筹措资金,利用一年多时间新建一处高标准普惠幼儿园,化解了160多个家庭的心头之忧。

牛友山,这位普通党员,普通村支部书记,用大爱温暖了鞠家和周边村庄群众的心。“便民党支部”办公室,几十面锦旗、匾牌默默记叙着他的一切。

2019年退休老教师王绪忠病逝前,亲自书写一匾额“为官一任,造福一庄”。之后,鞠家村50位老人又联名赠他一匾“支书仁心,恩泽百姓;村长大爱,造福一方”。

2020年得到牛友山资助的水湾镇一些村庄,敲锣打鼓送来了一面面锦旗。

小米河高家村委会:“行善不忘众邻,积德大爱厚存”。

后坡徐村村委会:“施善乡亲重友邻,大爱润泽青山绿”。

贺家村村委会:“尊老真情暖家园,施善美德映山红”。

南关庄村委会:“扶贫济困,功德无量”。

……

还有得到牛友山资助的其他乡镇的村民,也不约而同送来了锦旗、匾牌。如信阳镇范家村的范宜升:“疾病无情,人间有爱;大爱无疆,善德永存”;碣石山镇古家村张金璐:“慈善为社会,爱心永流传”……

近年来,水湾镇以牛友山为典型,以鞠家村为标杆,大力实施“孝德工程”,打造“水湾样板”,选树精神文明典范,深化文明家庭创建,广泛开展“好婆婆”“好儿媳”“道德模范”“最美网格员”和 “平安之家”“积善之家”“文明之家”“善治之村”等系列评选活动,在全镇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2022年水湾镇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山东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仅仅是水湾镇,周边乡镇也积极行动起来。

面对各种荣誉,牛友山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2021年底村党支部、村委会研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工作计划时,牛友山提出第一个“宏阔构想”:依托鞠家村距离县城较近,交通位置优越的优势,打好乡村旅游牌,让更多的市民前来旅游观光,采摘品尝正宗的鞠家大棚冬枣;与省内外农业、林果研究所(院)建立联系,不断改良冬枣品质,增加大棚冬枣种植面积,带动更多的村民实现收入翻倍、翻双番。

村民们闻听后,七言八语:“干这干那,得需要钱啊,村里账目上一分钱没有,怎么干?”

牛友山拍着胸脯:“我和几个大户先垫上,等你们的大棚挣钱了再还。只要大家真心干,即使赔了,都算在我身上。”

接着,牛友山和班子成员开始着手搜罗“老物件”,创建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园……适应发展形势,积极开发旅游产业,首先必须搞好村容村貌环境治理,但村里的年收入只有“三荒”承包费两万元,而每年卫生、绿化、道路维护、综合整治等各项支出就多达四五万元。牛友山丝毫不含糊,都从自己办的公司里拿。

一次两次行,一年两年行,但长此下去怎么办?牛友山胸有成竹:“现在正是打造‘金鞠家’的爬坡阶段、关键时期,争取上级扶持一部分,我自己掏一点,用不了几年,目标一定会实现的。现在不搞,等着拖着,到时候后悔也晚了。便民党支部,就是要带领全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飞奔。”

但牛友山清醒地认识到,鞠家村的主导产业还比较单一,农民收入增幅还不太明显……

2022年春节刚过,牛友山带领村“两委”班子外出考察学习,提高眼界,增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土地增产增收,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让鞠家村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金鞠家”。

猜你喜欢

冬枣家村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
冬枣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
那片盛开的“金银花”——从闫家村党支部书记王春颜看“带头人”的重要性
“智耕牛”指尖“种”冬枣
一种锯齿状冬枣采摘装置
袁家村的致富密码
饶家村的土地与务农人口现状及问题分析
袁家村,休闲农业的2.0时代
优质冬枣周年管理工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