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科学家的足迹
——57位中国著名科学家十年汕头喜播科学种子纪实

2022-02-27张泽华

时代报告 2022年12期
关键词:汕头市汕头科学家

■ 张泽华

中国梦!强国梦!强军梦!富民梦!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响彻中华大地的时代强音。多少心弦被撩拨,多少乐章被激扬。

一、劲往一处使,引导青少年追星不如追科学家

这个时代强音,定得及时。尽管20世纪下半叶,中国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新的起色,众所公认,但也在前进的道路上出现了不少插曲,甚至弯路。当年有些人一味追求物质文明,忘却精神文明;有些人只顾个人富裕,忘却人民共享;有些人只顾坐享其成,出现追钱梦、追星梦,把影星歌星捧为掌上明珠。党的十八大及时校正航标,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十年奋力把舵领航。党的二十大总结十年航程,明确定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伟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号角。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的2013年,在汕头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汕头市开始活跃着一支科教队伍,他们是汕头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促进会,会长杨小莉是个思维敏锐、善于发掘时代宝矿、记者出身的女精英。她带领几位同事,通过与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团市委、市科协的领导沟通汇报,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市公益基金会会长链接起来,共同探究一个现实问题:如何引导好全市的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从小树立科技兴国理念,在心灵撒播科学种子,长大后当好科技强国主力军。

在共同探究过程中,孩提时代朗朗上口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诗词名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成为凝心聚力的精神动力。

在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洪流之前,我们还过着三饱一倒、生活朴素的简单日子,白天夜晚,只知道欣赏着天际上的太阳、月亮、星星;山峦、田野只满足于观赏鸟儿飞、油菜绿,对后来的科技强国、科技强军、科技兴农字眼,一窍不通。不过当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有了自己的飞机、火车、原子弹、氢弹,有了华罗庚、黄旭华、袁隆平等数以万计的科技队伍和人才。这是一支爱我中华、强我中华的伟大队伍,是当今时代科技强国的根基,是引导新时代继往开来的引路人。秉承这种伟大的科技星火,汕头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促进会会长和市直几位局长以及市公益基金会会长达成共识:国穷必受欺,国强拳头大,国富民安乐。时代不同了,要在广大青少年心灵中播科技种子,把青少年引上正道——追星不如追科学家。共同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召唤:“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

2013年12月至2022年12月,汕头市教育局、科技局、科协、团市委和汕头市公益基金会联合起来,开展一年一届的“院士科学家走进汕头校园讲科学主题教育活动”。依托中科院开展科技人才培养、科学普及,十年里已有57位科学家名家走进汕头500多个校园,与师生结下不解之缘。回顾往事,历历在目,虽然过程辛苦,但成果斐然,于是也就饱含成就感、快乐感——一句话,值得。

二、汕头福地——57位中国著名科学家十载莅汕“播种育苗”

我是一粒灰尘,

在介观物理中留一席之地,

虽然平凡,却深知自重;

虽然普通,却满怀自信;

既然大地承载着我,

我岂能无动于衷?

我是一粒灰尘。

我也曾分享得一缕阳光,因此感恩,

既然上帝让我存在,我岂能虚度此生?

欧阳自远——他是嫦娥之父,志在蓝天,魂系中华。

高登义——他是地球三极(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考察的中国第一人……他们是来自中科院科普演讲团的老科学家,老骥伏枥,却焕发青春的光芒。十年来,科学家们风尘仆仆赴全市各中小学作科普报告。他们以睿智的话语,诠释科学的奥秘,以及世界科技前沿多种学科、科学与人生的各种命题。他们高擎普罗米修斯的火炬,以科学之光,照亮青少年科技创新之路;让科学力量,成为国家强盛的根基。

2013年12月,第一批“科学家走进校园讲科学”揭开了序幕。活动共邀请了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演讲团团长,原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高温高压地球动力学开放实验室主任白武明,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指挥张厚英,中科院高级工程师、高技术发展局副总工程师陈贺能等3名著名科学家,到汕头14所中小学以及南澳岛作为期5天的关于“节能低碳、生态与环境保护、航空、航天、地球科学”等内容的科学报告。将近8000名中小学生走近科学家,亲耳聆听科学家们的科普报告。

2014年新学期伊始,汕头市的学生非常荣幸地迎来了又一批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来到校园。来自中科院的新材料科学家王宁寰、电力电机科学家金能强、天文学家王俊杰给汕头的学生带来“宇宙与我们”“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电、磁、磁浮列车”“UFO和外星生命探索”“天象大观”等主题的精彩报告。科学家们走进金山中学、长厦小学及潮阳实验、潮阳一中等15所中小学,近万名中小学生亲耳聆听报告并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

2016年,第三批科学家走进汕头市各中小学校,为汕头中学生作30场科普报告。这5位科学家分别是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著名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先生,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团副团长、中科院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徐文耀先生,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先生,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副所长、中国科学探险物会主席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以及中科院高级工程师等。他们亲临汕头,为汕头市培育青少年科技新人才,培养跨界战略合作项目增添异彩。

2017年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团长徐德诗,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万儒,原空军指挥学院教授、空军大校陈洪,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张德良四位科学家再次走进汕头30所学校进行主题演讲。他们以自己的睿智和无可比拟的魅力,抒写着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佳话。

追星不如追科学家。一幕幕,精彩回放,至今仍然可圈可点。科学家陈贺能的讲座从小小的创意魔术贴开始,讲座中,他运用通俗、幽默的语言,交流互动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科学在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中的种种妙用,激发起孩子们不断去探究科学、主动创造和发明的热情。“科学技术让生活变得美好。”陈教授贴近生活富有创意的语言,让学生明白:科学、创造就在我们身边,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富有好奇心,就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王俊杰博士从“观天慧眼”入手,循序渐进,为学生们讲解了“星星与太阳系”,日食现象,流星雨……展现了宇宙星体的各种奥妙,给学生普及了天文学的知识;最后以“UFO和外星生命”相关内容与我们探讨宇宙生命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宇宙的思考。他认为要激发青少年的科普兴趣,最重要的是天文科普应走寓教于乐的方式,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出发,让他们在亲身体验的玩乐中深入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

王宁寰教授的演讲深入浅出,贴近生活,从人类宇航的发展到纳米技术的应用,从小狗上天到宇航新材料,整个过程妙趣横生,带给青少年学生一道丰盛的科学大餐;欧阳志远教授以丰富的视频资料,渊博的学识和澎湃的激情讲述人类如何探索太空的奥秘以及中国航天梦的崛起和艰辛。他呼吁,追星不如追科学家。他说,赛先生是科学,需要优选问题,寻找捷径。“我是一个‘80后’的老头,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2049年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也是另一个一百年,希望青少年担当重任,理解科学精神,实现梦想,践行梦想,不愧于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希望就在年轻一代,担当起历史的责任,走向幸福的彼岸,走向光辉的梦境。”

王渝生教授演讲题目是《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以诙谐幽默的言语简述了中国和世界科技的发展进程,以及中国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向,给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绘声绘色的演讲,让学生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孩子们和科学家一样有着一颗好奇心。不过孩子虽然是天生的科学家,但还不是真正的科学家。因为孩子们的实验没有科学严谨性,往往是在重复着众所周知的实验,而科学家的实验具有科学严谨性、精确性,需要极大的耐心,花很长时间还不满足一个答案的,想成为科学家,就必须好好学习,细心观察周围的一切,善于提出问题,还得刻苦钻研科学,做到精益求精。

“为什么南极泰山站的建筑最科学?”高登义开了一节生动有趣的讲座。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绘了科学家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勉励师生刻苦努力,去完成老一辈科学家未竟的事业。他寄语学子乐无穷,其为人以及他的人生理念令在场的学生发下心愿:从今天起,我们崇拜的人会从明星转移到科学家上来,因为,他们的科学精神是我们最有意义的追求。

师从著名爱国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的张德良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岁月的足迹——钱学森教授不平凡的一生》。张教授从钱教授投奔祖国投身两弹一星的研制讲述钱学森教授的爱国之情、科学精神,卓越的聪明才智以及那非凡的人格魅力,还介绍了祖国在20世纪军事科技领域辉煌的研究成果。

孙万儒教授给学生们讲解的是他的研究专业——微生物中的细菌。他讲述了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与詹森的故事。前者利用显微镜在世界上首先发现了微生物,而詹森父子因为缺少对事物认真观察,没能够观察发现到微生物。从詹森父子和列文虎克的对比上,学子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启示——想要将一件事情做好,需要三个方面:第一方面,要有一双灵巧的手,要勤奋;第二方面,要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第三方面,要善于观察。

师生都怀着一颗敬仰、兴奋、崇拜之心,倾听场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精神教育、人格魅力教育。教授们大部分已经70多岁,有的已是79岁的高龄,但近2小时的报告会,他们始终站着演讲,用一系列充满诱惑的、能激发孩子们兴趣的问题串连讲座内容,语言生动,通俗易懂,肢体语言丰富,再配以简易的教具、大量的视频和图片,深入浅出地使同学们对深奥的科学原理有了直观的认识,让孩子们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同时演讲内容还渗透着科技改变人类,为人类不断进步的科学理想,激励青少年勇于探索,勇于质疑,勇于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更令人感动的是,教授们每一个专题的讲座都有十几个教学版本,从幼儿园到大学生,针对不同的群体,应该用怎样的语言,内容讲到什么都特别讲究,确保每一个听课的群体都能够听有所获,听得开心。

学生纷纷以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科学家的崇拜之情。有一个小女生把自己喜爱的一盒糖果送给了张厚英教授,以表达她对科学家的崇敬,一盒糖果甜了老科学家的心,也甜了所有科普工作者的心。张厚英教授专门为小女孩写了一封信,并送给小女孩一本科学画报和中科院的院徽。一个小女孩事先为科学家陈贺能篆刻印章,并在会后大胆走上前送给陈教授;聿怀初级学校的初一学生在听完张教授的航天报告后,在当天中午,就自觉成立科技社团,向学校提交成立“航天科技研究课题小组”的报告;不少原来没人问津的科技社团报名表也被学生一抢而空;每一次演讲后,教授们被孩子们团团围住,要求签名留念,场面绝不亚于明星签名会……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围绕着分数的指挥棒转,而对孩子们的科学启蒙教育少之又少。虽然一些学校设置了《科学》这门课程,但据反映全市没有专职的科学教研员,没能及时培训师资,小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更是薄弱。随着科学家走进校园讲科学,给学校留下了更多的思考,他们纷纷希望有关部门能多组织策划各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让同学们能通过科教这个平台,了解最前沿的科学理念,参与科学实践创新,提高自身的科技素养,培养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热爱,在探究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力量,在科学实践中共同快乐地成长。

未来发展需要尊重科学、热爱科学,需要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青少年学生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年龄,更处在最敏感接受新生事物、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帮助青少年学生增长科学知识,更在于促使青少年养成实事求是、顽强刻苦、细致入微的科学态度,培养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他们表示要积极引导、扶持和鼓励社会单位参与科普事业,建设一批科普常设展馆,大力发展各个行业、各种类型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同时支持科普产品开发,扶持科普产业发展,形成属于汕头的科普品牌,并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让科学的种子撒播在新一代青少年的心田。

科普之光,照亮美丽的汕头;穿越云霄,梦想腾飞,科学的春天,润物细无声,使这里繁花处处,姹紫嫣红。

三、启发思维,探寻奥秘——让科学种子撒播在青少年心田

一个民族中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黑格尔

晋代才子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诗句,虽说其中所谓的宇宙与今天科学意义上的宇宙概念并不一致,但也道出人类的渺小和希望永存,将之与英国学者布菜克写过的诗句“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看出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收藏”放在一起,总能感悟到些什么。而笔者认定,当有一群人喜欢仰望星空,俯察穷究万物,当宇宙的尘埃在历史的文明上落定时,一个美丽的春天也即将诞生。

“汕头市百名小发明家培养计划”是由市公益基金会支持的活动,该项目搭建以“中科院科技科普、院士专家”等资源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平台,通过“小小发明家 未来科学家”的培养方式,经过专项训练和培养,发现更多具有科技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以“定批次、定数量、定标准”三定培养为目标,扎实有效地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精出人才。从而增强汕头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提升汕头市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以此促进汕头市青少年“学科学、爱发明、有成果”的科技创新能力教育。为汕头市培养更多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从而促进汕头市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

环境在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要使青年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成为创新人才,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脚踏实地艰苦努力与追求才能实现,不可能有其他捷径。坚持素质教育,坚持从兴趣出发,坚持从基础做起,逐步培养才是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唯一途径。

从2014年8月15日至12月30日,在以导师为首的科研团组指导下,学员接受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掌握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培养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及创新思维和科学实践的能力。

在科技组,学员被要求寻找生活中的100个不方便问题,同时学习如何利用和学习与发明创造有关的理论,如何利用创新发明知识,理论与实际应用,如何利用功能进行创新认识、进行创新的实际应用案例和思路;如何利用矛盾的方法进行创新知识理论,利用矛盾方法进行创新的实际应用案例,如何培养动手、观察、思考能力,研讨个人发明,完成自己的发明总结。他们必须自我思考和回答几个问题:我怎么想到要发明这个产品的;在发明过程中我遇到过哪些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我解决了哪些问题;又有哪些问题请教别人解决的;解决了哪些,还有哪些不能解决的。通过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开始,而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锻炼实践机会,从而较好地锻炼了科技组学员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而在天文组,王俊杰博士的治学严谨,其他博士的幽默风趣、敬业精神和处事方式,老师们与学生互动时的贤善人格,以及科学教育的诲人不倦,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孩子们除了认真研读《天文学新概论》中地月系、太阳系各种天体的特性,从太阳系到宇宙星座及太阳系内天体;恒星、银河系及河外星系的:同时用望远镜观看星星,完成月相观察登记表,完成每天观察到的星座记录表,写出在自学中不清楚的20个问题。随后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自己选定研究方向的课题调研工作,并提出自己的观测方案:并在导师的带领下对课题开始学习观测。他们按照自己申请的观测时间在导师指导下用望远镜进行远程遥控观测,并将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善自己的观测小论文。

虽然整个学习过程并不轻松,但学员并没有任何抵触,相反有某种程度的享受感,天文组的学员每天都跑到阳台看星星,很快熟悉了星星的位置和时节。因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一些小学程度的学员笨鸟先飞,每场必到,认真学习。应该说,当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时候,尽管牺牲了睡眠、娱乐时间,他们觉得那是一种幸福和享受。这应该就是每一个创新型的人都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

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员们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课题为载体,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科学的研究,并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除此之外,他们被要求逐个上台演讲,不断修正错误,以便从容面对各种大场合的演讲。而素质教育令学员们懂得人生大道理,变得更加文明。此阶段的活动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青少年学生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阶段。

通过实践理论相结合的项目培训活动全面教育的学员,在蜕变成长,不少原来腼腆的孩子变得自信,一次次地上台阐述自己的创作思路,一次次面对小伙伴的刁钻提问,演绎的都是一场场智慧火花的精彩碰撞。

谋大事者必要布大局。当领悟到科学之美是超级美学的一部分,是在熟悉基本概念公式符号、逻辑并得到更多专业训练的基础上,通过新角度、新方法,让灵感冲破时代局限和习惯思维的束缚。就如科学家张厚英所说“志在蓝天,路在脚下”。布下科技公益这个棋局之后,自2013年“汕头市百名小发明培养计划启动”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三届,以中科院科学家和长期担任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专家为依托,设置人才培养路径。前后三批共600人通过严格的科学选拔脱颖而出的100名学子成为“青少年科技创新计划人才库”预备人才,他们摒弃外部世界的喧嚣,以饱涨的生命力为自己寻找一条明确的流向。经过导师们的综合培训,在科学之路上下求索。

四、十年耕耘 喜看花开——一批小发明家、小院士崭露头角

(一)涵养科学之花,引导成才

时间,这个伟大的书写者,它用十年时间引领汕头青少年步入科学领地之门,书写汕头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的发展,见证科技梦的激情速度,奏响了科技梦的铿锵足音与坚定自信。

或许,对许多人来说,太空是遥远、神秘的,与我们的生活相距甚远,只是天文学家、科学家探索宇宙星空的象牙塔。但这种狭隘的想法不久将被打破,星空不再遥不可及,而可以如古诗所阐述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打破这种固定思维的不是哪一个科技大师,而是我与中科院合作举办的“百名小发明家培养计划”中,小发明家黄仰乐发明的“天文学习灯”。该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局的“发明专利申请初步审查合格通知书”,并已被厂家开发成科普产品。该项目共培养100名学员,其中已有52名学员获得国家专利证书,还有28名学员完成天文科研小论文。先后有28名小发明家在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中脱颖而出,取得小院士和预备院士的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获得小院士和预备院士的学生,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崭露头角。他们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有的在发明制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有的在科学探究方面提出独到见解,有的在专业学习方面表现出了巨大潜力,体现了当代青少年崇尚科学、锐意创新的道德品质和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一些学员获得评委的高度赞赏:“三位讲天文的学生水平高,说起来如行云流水,大有手握宇宙之感。”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在2016年中国设立的首个中国航天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设置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科技进步,国家进步,正是培养青少年的动力和目标。同时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正让科技梦种入了每个孩子的心田。

大格局产生大视野,焕发大智慧,由激情和梦想点燃的科技之光,与中华民族铺开的科技创新大舞台相融相生,涵养出美丽的科技之花,将更好地完善科学大陆哲学中东西科学共荣共建的历史性宏篇。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技术视角,推开人文之门,开启心灵之窗,开拓创新之路。我们期待,青少年英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迎接以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的挑战中,起主导作用的不再是资本,而是具有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一个完整的人才不仅需要人文情怀,需要艺术素养,尤其需要科学思维的训练,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掌握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2015 PISA测试中世界经合组织首次提出了“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理念,要求青少年不仅要了解自然变化、地球运动有关的知识,还要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实验等过程收集证据,处理数据,进行推理,初步揭示自然世界和实验室中一些现象的成因。体验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学习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方法。青少年培养这种思维习惯,可以为一生打好科学思考的底子。

持续十年的“科学家走进校园讲科学”和连续三期的“百名小发明家培养计划”,就是培养青少年“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尝试。在导师制的引导下,学员们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翻阅部分获得中科院小院士和预备院士称号的学员科技发明和天文论文,从黄仰乐的天文学习灯,到林堉发明的多功能鞋底,吴宪颖发明的不伤人安全鱼钩,到陈俊驰的《大犬座VY的测光与变化研究》,以及张楚睿的《木星大红斑的成因以及衰减》研究,令人激赏和赞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与他们在科学家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上敢于质疑尝试,标新立异的科学勇气以及独立思考,大胆想象而又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不无关系。正是培养了他们自信、自强、自立而又虚心求学、善于合作的科学作风,热爱科学、追求创新、勤于实践的科学精神,让他们得以茁壮成长。当然,他们的路还很长,未来他们能否成为某个领域中的杰出者、领军人物甚至大师,关键取决于他们的价值观,是否能在这个领域坚持不懈。科学梦是学习的动力、进步的理想,是值得青少年追求的青春梦。科学发现的“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追求科学梦,首先要勤奋学习;其次要勇于超越;其三要坚忍不拔;其四要严谨求实。

2017年底,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景一号商业遥感卫星发射升空。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我国首颗中学生科部小卫星“八一·少年行”卫星。“八一·少年行”卫星是我国首颗由航天专家指导、北京市八一学校40余名中学生全程参与研制并主导部分载荷设计工作的一颗低轨道科普卫星。这颗科普小卫星的成功发射,是我国中小学生科学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也让我们看到百名小发明家培养活动的灿烂明天。

新的梦想路上,不可能一马平川。实现科技梦想,必须建设科技工程。实现科技梦想,必须推进科技事业。旗帜决定道路,道路决定方向,方向决定命运。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科学课程,通过社会实践、组建兴趣小组、多学科交叉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开展深入的科学探知活动。近几年来,不仅国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也致力于科学普及工作,各种公共科普平台应运而生,汕头也在积极引导、扶持和鼓励社会单位参与科普事业,建设一批科普常设展馆,大力发展各个行业、各种类型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同时支持科普产品开发,扶持科普产业发展,形成属于汕头的科普品牌。科学的种子撒播在新一代青少年的心田。

(二)红色熏陶,铸造大国之鹰

当全市青少年沐浴在中国科学家分批来汕为科技种子播下的雨露阳光之中时,我们的小发明家和小科学爱好者不忘为国发力、不怕牺牲的中国各级英雄模范,麦贤得就是其中第一个,他出生于潮汕大地饶平县,1965年“八六”海战他脑门被国民党炮舰击伤、脑髓直流,他不顾安危,与海军战士们坚守炮舰,把国民党的“剑门号”“章江号”两艘军舰击中沉海。他被送到医院抢救时已不省人事。党中央、国务院,尤其是当年毛主席、周恩来总理亲挂抢救小组正副组长。随后,中央军委授予麦贤得全国“战斗英雄”称号,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亲自为麦贤得授上第一枚“八一”勋章。

在百名小发明家的队伍中,有个小帅哥叫麦骁锐,他对麦贤得甚为敬爱,总是盼望能见英雄一面。2022年8月的一天,他到饶平县家乡与汫洲镇委镇政府领导、街道社区领导、汫北学校校长等10人,登门到汕头海军宿舍看望英雄麦贤得,带去本人和乡民对英雄的问候,并亲切唤了几声“麦老叔”,在场人们才知道他们是同乡人,房内亲。

麦贤得有着深厚的青少年情怀,2020年,当他得知“百名青少年小发明家”开展得很有声色,成果累累,他和夫人李玉枝在市公益基金会,与12位小发明家畅叙谈心,麦贤得亲自为这些未来的希望、时代新人才鼓劲助力:“长大为祖国服务!”

陈泰行,参加第13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全国展示交流活动并获得一等课题奖项,荣获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的称号 ▲

梁碧婷,在第12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全国展示交流活动中获得了二等奖,荣获中国少年科学院预备小院士的称号 ▲

麦骁锐在第12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全国展示交流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荣获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的称号 ▲

麦骁锐现作为中国国家公派留学生就读于俄罗斯萨马拉国家研究大学原萨马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飞机发动机专业,他于2015年与汕头百名小发明家科技公益活动相遇。正是这样一个人生旅途的原点,让他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养成了科学探索的思维,并成长为现在的他。他参加的汕头市百名小发明家科技公益活动,让这个当时还在读初中的少年认识了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郭正博士,完成一篇天文学的小论文,并获评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获得汕头市和金平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奖项。也正是这样的一段经历,使他明白了综合素质要全面发展。他在汕头市名校汕头金山中学就读期间,不仅保持良好的学习成绩,还参加了第13届亚洲科学夏令营、广东省天文学奥林匹克竞赛,并完成了相关的科研小论文的研究,同时还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参加广东省运动会,获得广东省优秀学生称号、广东省宋庆龄奖学金等荣誉。他十分感激高登义教授,是高教授给他的寄语“知天知地,其乐无穷”,让他在高三最迷茫的时候保持一颗探索知识的单纯之心,在压力中选择了坚持,并最终考入了理想的高校。在中学阶段曾有幸倾听欧阳自远院士的分享,在会上院士勉励他们心怀星辰大海,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也正因如此,在高考结束后,他坚定选择报考了国防七子之一的西北工业大学,并顺利入选了中俄飞行器动工程本科二加二联合培养项目,开启了自己的大学之旅。当他回忆起自己的求学岁月,他强调要好好珍惜大学的学习时光,为汲取知识打好基础,对未来科研工作做好扎实准备。在西工大期间,在学好专业知识之余,他也参加了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产业赛道省级金奖,同时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之一由他主持负责,他屡获校级博学之星以及校级、院级、中航工业、中航发专项奖学金等奖项。“我从心里十分感谢院士科学家进校园讲科学活动,是科学家们为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让我在大学期间保持一种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钻研精神。”如今虽身处异国他乡,求学萨航,跟随着俄罗斯的导师进行着航空发动机的相关科研研究,但他深深铭记着航空报国、动力强军的初心与使命,为党留学,为国留学,为人民留学。

陈泰行,汕头市百名小发明家培养活动第三期的学员,现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百名小发明家的活动培养下,他学会了用创新的目光看待生活,用创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培养活动中,他设计了一种升降式窗帘,解决了窗帘布更换麻烦的问题。这项设计获得了广东省青少年创客大赛个人组一等奖,第13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全国展示交流活动一等课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成功申报了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还参加了高山与大海未来科学家手拉手活动,前往西藏与拉萨的孩子们交流发明心得。在离开培养活动之后,他也没有放弃对创新的热爱,先后设计了一种新型实验铁架台和一种温度可调衣服,这两项设计也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慢慢变成了一名设计爱好者,感悟到了运用简明有效的设计形成逻辑自洽的美感。百名小发明家培养活动不仅是教会青少年朋友们创新的方法,更是在引导每一个孩子发现创新的美,传递只要敢想敢做、勇于学习、敢于尝试,人人都可以创新的理念。

郑炯,现就读于深圳技术大学,是汕头市少年科学家培养计划的首期成员之一。原来就读于聿怀中学,在高一的时候,他就参加了少年科学家培养计划的选拔,当时听了很多位教授的讲座之后,便选择了比较感兴趣的海洋藻类方向,跟着陈伟洲教授一起做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许多教益,获得了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的一等奖、第35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以及2021年的广东省最佳共青团员等奖项。他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提升,特别是项目整体思维能力、与其他伙伴的合作能力以及答辩能力等。因为有这些项目经历以及多次比赛经验,使他在大一就能够进入实验室工作,并参加各项比赛,拿到了第15届节能减排大赛的国家二等奖以及广东省攀登计划的立项项目。

在参与第二期汕头市百名小发明家活动中,有个女学生叫梁碧婷。回想起成为百名小发明家学员时,她才15岁。如今,已是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子。在百名小发明家培养活动里,她度过了非常精彩且收获颇多的时光。在老师的悉心栽培与指导下,她的课题研究卯星团中亮星的颜色与卯星团恒星温度及其年龄的关系,得以参加第12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全国展示交流活动,并取得二等奖,荣获预备小院士的称号。百名小发明家为她打开了走向科技的大门,慷慨地引领她学习绚烂的科学与天文知识,又培养了她的科技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极大地拓宽了她的视野。她告诉笔者,在百名小发明家所学到的知识是无法在学校课堂上学习到的,所养成的科学的思维与创新的精神,影响了她之后每一次思考的角度与态度。这段学习时光,无疑是她生命中浓墨重彩的成长阶段。她时常心怀感激,从心底感恩诸位科学家,她认为有了主办单位的叔叔阿姨们的爱心和远见,才得以接触到国家优秀的科学家们,能够聆听科学家们的讲座,与科学家们在课堂上面对面。“因为有了你们,我才得以学习科技知识,得以与同龄朋友们在科技的海洋里遨游。”科技强国、科教兴国是我们国家的发展要略。汕头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公益事业让无数学子拥有创新的翅膀,得以翱翔于科技的广阔天空,得以为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贡献不可替代的力量,也得以托起中国龙的脊梁。

(三)科教立本 科技创新——打造汕头经济发展新生态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汕头市从2013年开始邀请中科院科学家莅临汕头为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活动,通过十年的坚持和努力,科学家精神已深深融入汕头青少年的思想,科学家以自身的榜样精神培养汕头市青少年的爱国情怀,激励汕头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在科学家大家风范的引领以及市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汕头市公益基金会、汕头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促进会在2014年发起了“汕头市百名小发明家培养计划”;2018年汕头市教育局又开展了“汕头市少年科学家培养计划”;2020年汕头大学和汕头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促进会联合开展“汕头市少年科学家培养活动”。通过以上三项科技公益活动,邀请中科院科学家和汕头大学教授为学生开展专业指导,为汕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少年。目前,培养计划已为国家输送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为了让汕头更多的科技人才有机会得到更好的培养,让汕头这个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摇篮成为汕头城市的金名片,“十年耕耘,喜看花开”——院士科学家走进汕头校园讲科学主题教育成果报告会将于2022年12月在汕头市科技馆隆重召开。

通过开展“院士科学家走进汕头校园讲科学主题教育活动成果报告会”,展示汕头科技少年的风采,让这十年通过汕头科技公益平台培养出来的优秀科技少年,分享他们科学成长的经验,展示他们科技创新的成果,对有些已获得国家专利、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科技创新产品,对接汕头相关企业,协助汕头企业提升自身产品的技术创新竞争力。通过总结科学家精神播种的成果,进一步搭建“政府引导、社会支持”的汕头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平台,倡导汕头社会热心人士,成立汕头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基金,通过联合中科院老科学家、大学教授,有计划地培养汕头科技人才,为国家输送科技人才,同时,把汕头科技少年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科创作品,联合企业工程师转化为科技产品,形成“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地方企业产品竞争力—推动汕头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发展的新生态。

浩瀚天际,星光璀璨,神奇大地,百舸争流,让我们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动力,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把舵领航下,满怀信心朝着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上下同心,砥砺前行。青少年朋友们,你们是世界最幸福可爱的一代,是国家的希望所在,为中华民族的科技振兴、国家繁荣富强努力吧!奋斗吧!开创吧!

猜你喜欢

汕头市汕头科学家
汕头市金韩种业有限公司
汕头市金韩种业有限公司
假如我是科学家
汕头17岁少年“娶”13岁女孩
汕头市明德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诗画汕头
汕头海关查获侵权玩具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