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回应理论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特征解析与实践思路
2022-02-27朱晋源莫滨
朱晋源 莫滨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广东广州 510399)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是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实践,如何确保学生在掌握所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实现传统体育文化在教学中的有效融入,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有效传承,是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该文就基于文化回应理论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特征进行了解析,对教学的实践思路进行了探讨[1-2]。
1 文化回应理论的内涵解析
文化回应理论最早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针对学校教育中的跨文化教学问题提出的一种教学理论,其中的“回应”指的既是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回应,也指向教学活动中对文化的回应。该理论认为在开展学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文化背景,关注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要基于学生原有的文化背景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将学生原有的文化背景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了解新文化、新理念的基础和桥梁,而不能将其视为学生学习中的障碍与鸿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学生原有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实现对新文化的自主吸收与内化,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与提高[3-4]。
概括而言,文化回应理论主要具备如下特征。一是全面性。文化回应理论作为一种教学理论,既关注中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同时也关注学生认知方式、价值观念、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二是有效性。文化回应理论关注教学活动中,学生原有文化背景与所学新知识、新技能、新文化、新理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文化导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三是多维性。文化回应理论认为,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应单单从教学内容的维度进行文化回应,还应该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氛围等多个维度同时进行文化回应。四是增能性。文化回应理论认为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而非“控制者”,应注意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去看待他人的文化,并通过对他人文化的欣赏、剖析和学习,实现自身在知识、技能、情感、思维等多个方面的增能。五是解放性。文化回应理论认为,应引导学生从固有的文化思维中跳出来,在认同自身文化、保持文化自豪感的同时,对其他的文化体系进行批判性继承,以构建学生原有文化背景与新文化之间的互动脉络,实现自身文化体系的充实与发展[5-6]。
2 文化回应理论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质上就是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学生原有文化背景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融合发展问题,而要解决该问题,就需要以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内容体系为核心,以学生原有文化背景与所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之间的差异为基础,客观审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的文化回应特性,积极回应学生的学习需求。鉴于此,该研究从文化回应理论的基本特征出发,构建了文化回应理论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框架(见图1),并对此进行了具体阐述。
图1 文化回应理论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框架
2.1 教学结构的整体性
文化回应理论具备“全面性”和“有效性”的特征,认为在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认知方式、价值观念、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培养,且强调要通过学生新旧知识和文化之间的互动作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上述理念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整体性不谋而合。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进行解析时,可以将其分为学生身体文化素养的培养和精神文化素养的培养两大部分。其中,身体文化素养是外显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质上仍然是一类体育运动,具备“强身健体”的外显功能。身体文化素养的发展,就是这种外显功能作用于学生个体的结果;精神文化素养是内隐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具备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底蕴的体育运动项目,具备文化熏陶和人格塑造的内隐功能。学生精神文化素养的发展,就是这种内隐功能作用于学生个体的结果。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身体文化素养的发展和精神文化素养的发展缺一不可,只有实现了二者的齐头并进、同步提升,才能够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目标。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却并不尽然。某些高校和教师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只重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强身健体”功能,侧重于学生动作技术的习得和项目规则要求及组织方法的掌握,忽略了项目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这种只关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外显功能,却忽视其内隐功能的教学实践,不但会因为缺乏对所学内容的深层思考和领悟,容易引发学生学习意义感不足的问题,还会因为身体文化素养和精神文化素养发展的失衡,影响高校民族传统教学整体育人目标的实现。
2.2 教学实施的逻辑性
对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而言,教学实施的逻辑性主要是由学生身体文化素养和精神文化素养发展的逻辑性决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一类特殊的体育运动,具备具身认知的特性,也就是说,学生的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存在强烈的联系,生理体验是激活心理状态的前提,反过来心理状态也会影响生理体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具身认知特性,决定了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身体文化素养的发展是精神文化素养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逻辑起点。而精神文化素养得到发展之后,也会反过来影响学生身体文化素养的发展,且通过逻辑层次理论(见图2)可知,这种影响作用会更剧烈、更显著。
图2 逻辑层次理论示意图
逻辑层次理论认为,行为和能力是构成完整个体的低层要素,意识和价值观则是构成完整个体的高层要素。对于个体而言,低层要素的改变,也就是行为和能力层面的改变,会引发高层要素,也就是意识和价值观层面的改变。而意识和价值观等高层要素的改变出现以后,会反过来对行为、能力等低层要素产生更为显著的驱动作用,让行为、能力层面的改变保持得更为持久。将逻辑层次理论具体到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之中,学生的身体文化素养就属于行为和能力的层面,精神文化素养就属于意识和价值观的层面。因而,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获得的生理体验和感受,就是激发学生精神文化素养的逻辑起点,只有基于上述逻辑关系对教学实施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才能够确保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成效。
2.3 文化学习的继承性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文化学习的继承性,指的是学生原有文化背景与所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蕴含的文化体系之间的继承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建立学生对原有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欣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蕴含的文化体系,并遵循“批判继承”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化与吸收。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往往蕴含着独特的、鲜明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在学生原有的文化背景中是不存在的或者是鲜少出现的,在基于文化回应理论开展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和欣赏,学会批判性的继承。
3 文化回应理论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实践路径
3.1 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是一类独具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一种多层次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的文化挖掘,实现教学的合理安排,实现学生身体文化素养和精神文化素养的同步发展,彰显教学的整体性。
而在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时,可以根据项目的文化层次(见图3)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外层文化的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外层文化通常指的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场地、器材设施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元素。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毽球”为例,毽球运动中用到的花键、球网、标志杆、标志带,以及发球、踢球和进攻等技术动作体系等均属于外层文化的范畴。(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层文化的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中层文化,指的是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关的规则要求、组织形式、组织制度等。例如,在毽球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赛制安排、比赛规则、轮转顺序等,均属于中层文化的范畴。(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层文化的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层文化,指的就是内隐于项目中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民族精神等。仍然以毽球为例,毽球是从我国古老的民间游戏“踢毽子”演变而来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事物记源》《帝京景物略》等历史典籍中都有相关记载,这些记载不但阐述了毽球的起源,同时也彰显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传统、人民的生活习俗以及寄于其中的民族精神特质,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层文化,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都应进行深入的挖掘。
图3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层次
3.2 构建文化回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全过程
在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还要基于此构建文化回应的教学全过程,才能够实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教学中的全面融入。而要构建文化回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全过程,可从如下几个层面切入。(1)教学目标层面。要科学认知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结构的完整性,在进行教学目标设置时,兼顾学生的身体文化素养发展目标和精神文化素养发展目标,构建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契合整体性特征的教学目标体系。(2)教学设计层面。既要设计有助于学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术动作学习、掌握和运用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设计有助于学生感悟和体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内涵的教学方法,以及有助于学生技术学习和文化内化融合发展的教学方法。(3)教学实施层面。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不但要在教学内容层面体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特色,还要注意在场地器材、教学氛围等多个方面体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特色。(4)教学评价层面。不但要针对学生身体文化素养的发展设置量化的评价方式,同时也要针对学生精神文化素养的发展设置定性的评价方式,不但要对最终的教学结果进行考核,也要注意对教学中文化回应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进行考察。
3.3 强化高校体育教师的文化回应能力
基于文化回应理论开展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是教学中文化回应的重要主体,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良好的文化回应能力,才能够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回应、对文化的有效回应。所以,强化教师的文化回应能力至关重要。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参考如下做法。(1)提高教师的文化察觉能力。教师要具备文化察觉的意识,要能够敏锐地察觉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蕴含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价值,并将其科学地渗透到所开展的教学实践之中。(2)提高教师的文化表达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文化表达能力,才能够将察觉到的文化传统、文化价值等转化为相关教学内容,才能够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文化元素得到有效的表达和呈现。(3)提高教师的文化教育能力。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真正落实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的文化回应,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4 结语
综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是一类特殊的体育运动,也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体质健康促进、心理健康促进、文化素养教育的多重使命。从文化回应理论的角度切入,深入分析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在逻辑,积极探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教学中的融入方式,是提升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成效的有效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