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苏州农产品流通创新策略
2022-02-27陈述
陈 述
(苏州干部学院,江苏苏州 215011)
习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1]。在具体实施要求上,是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通过“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2020年,苏州市开启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主要表现在“三高一美”持续推进、流通体系不断完善、三产融合创新发展、公用品牌提质增效4个方面。其中,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不断完善,对提升农产品价格,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减少农产品损耗、做大农产品品牌、优化消费者购买体验,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关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新需求新变化,创新流通体系建设,实现苏州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消费者购买体验提升,扩大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对推进苏州城乡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 农产品流通释义及其市场变化
一般认为,农产品流通体系应包含农产品流通中的主体,技术、设施设备应用,组织网络和运行机制等要素,流通体系构成诸要素可以通过改变农产品供求、生产经营成本或心理预期等变量从而影响农产品价格。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模式、冷链物流、数字技术应用、电商支持等角度分析。王朝辉等[2]、胡青[3]、孙伟仁[4]从物联网技术、数字农业、数字经济分析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评价,薛景梅等[5]、彭柳等[6]、梁锐[7]、黄镜池等[8]则从线上线下融合、平台经济打造、电商下沉、直播电商等电商角度分析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关颖[9]、周丹等[10]则从农产品物流、绿色供应链视角研究。现有研究主要通过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供应链等技术方法,以流通模式创新、流通网络构建、运行机制探索等为途径分析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完善。以乡村振兴战略指向为出发点,分析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新特点,从流通体系完善进行研究分析相对较少。
1.1 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农产品流通提出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突出体现了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重大变化。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绿色化、生鲜化、健康化、创意化越来越有期待,这一导向也促使规模经营大户、家庭农场、农产品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根据市场需求改变农产品品种品质和种养结构,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产品销售途径,也从传统的批发零售模式,逐步向各种新型流通业态转化,来满足消费者对新鲜、绿色、安全农产品的需求。现代智慧物流科技和数字化技术也得以越来越多在农产品流通中运用,以减少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减少农产品的非标特性对城乡要素交易的阻碍。
1.2 农产品价值的提升对农产品流通提出新要求市场需求的变化促成了农产品的细分,各细分领域的农产品,由于其属性更加贴近目标消费者的需要,价值也不断提升。生鲜农产品占比加大,品类多元,对采收、预冷、仓储、包装、流通等各环节提出新要求。流通过程越是顺畅快捷,农产品品质、新鲜程度越是有保证,消费者的产品体验越是趋好。因此,农产品在流通末端,针对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进行产品的精确推送,会对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产生较强影响,降低消费者价格敏感,是农产品流通价值提升的重要环节。因此,不断提升农产品价值,需要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围绕供应链核心单元,围绕消费期望的实现,构建起新的运行机制,以实现流通效率的提升和价值的增值。
1.3 现代物流技术发展对农产品流通提出新要求随着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农产品流通业越来越意识到流通的成本和效益问题。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载体,能够创新流通组织模式,实现农产品产销无缝对接;通过物联网等技术手段,能够建立农产品全周期的溯源系统,持续提升农产品的信任和依赖;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应用,能够实现数字化管理,加强农产品供应链全流程的协同化运作。这些现代流通技术、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帮助经营主体加大供需匹配,控制农产品库存积压和仓储成本,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提升市场的反应灵敏度,充分提升流通效率,最终实现农产品经营者的增收。因此,运用好现代物流技术,建立农产品全流程供应链,打造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的信息技术与系统支持迫在眉睫。
2 苏州特色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苏州也不断加强了农产品流通建设。2020年,苏州市级财政投入305万元,吸引社会资本1 000万元,大力扶持新型流通体系建设,建设4个新型流通体系,建成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5 000 m3。成功举办第十九届苏州优质农产品交易会。多措并举,打造苏州特色的现代农业样板,做大做强示范园区优势产业,塑造培育一批全国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促进了农业企业集聚、农业产业集群,带动了产业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了城乡的共同富裕。
2.1 流通主体多元化,农户参与以个体化为主苏州农产品种质资源条件好,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产品特色鲜明,农业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基础好。在现有的流通体系中,流通主体呈现多元化、分散化、个体化的特点。苏州农产品以农户个体、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小型电商平台企业、零售企业、食品加工企业为主体进行流通,农业合作社、农业协会在流通中的主导地位不明显,流通监管不完善,信息不透明。另一方面,单个农户为主体的分散流通,局部存在供需不对接、产品库存积压,流通费用较高等情况。
2.2 流通设施技术基础好,系统支持不断完善苏州交通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网络密集、综合交通体系完善,现代物流产业基础良好。良好的物流通道和网络建设,使得农产品流通没有受到“最后一公里”的影响,这就为农产品进城和农资、科技下乡,城乡要素融合提供了支持。同时,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较高,城乡差异较小,新兴消费需求旺盛,城乡要素双向流通便捷,市场经营主体可以依托城市消费需求,较快进入新零售渠道,转型升级便利。
2.3 电商助力农产品流通,流通模式日趋丰富苏州不断推进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加大数字赋能农业行动计划。一方面,打造行业龙头企业,如“食行生鲜”等,带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线上销售,利用既有的主流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加强和顺丰等物流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联系。另一方面,与苏州农业龙头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开展电商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帮助现有经营主体开设微店,引导流量,进行电商直播、网络推广的技能培训。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协同共建”模式,形成流通模式、销售通道多元化。
2.4 流通运营监管日趋重视,注重产品品牌培育为提高网络流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苏州也不断进行农产品流通运营引导,加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产品品牌培育。一方面制定“惠农十条”“助农十条”等政策,加快全市72个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做好地理标志农产品特色资源发掘,实施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为农产品流通运营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以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约束农产品流通的质量,通过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园艺、茶果等覆盖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区域公用品牌的培育,实现苏州农业各产业的产品质量提升,有效扩大“苏”字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集群的整体影响力。
与此同时,苏州农产品流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境,具体包括:农村青壮年群体缺失,农民缺少市场经营能力,农户经营分散,农产品经营流通主体培育有待时日。农产品流通品质控制能力不高,消费者体验较差,市场开拓和供应链改造依然需要不断探索。受到农产品流通中的设施设备、冷链技术、包装保护等环节影响,农产品损耗较大,冷链物流还需进一步完善。各类农产品营销网络发展差异较大,合作程度不高,信息化应用滞后,导致地产农产品流通效率有待继续提升。
3 完善苏州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策略与思考
3.1 加强农产品流通经营主体建设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就业,培育新生代农民群体,继续加强农产品流通经营主体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进程。一是要加大政策支持,以新型农村经营人才引进、培育、培训为抓手,鼓励新生代农民返乡创业,给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空间,提供城乡同步的公共服务保障。二是因地制宜找准地产特色农产品,帮助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差异化定位,塑造特色农产品的增值空间,促进其经营收益的增加。三是帮助农产品经营流通主体进行农村电商等新业态等培育培训,并辅助从产品规划到运营推广到分销渠道等全过程的辅导,形成新物流业态下的经济增长新模式。四是鼓励新型流通主体抱团发展,利用好各类流通平台,加强农产品整合、做大规模效益,提高经营主体的市场影响力。
3.2 加强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建设加快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的应用,做大苏州数字化农产品流通。一是要在现代农业生产环节,推广数字信息技术运用,及时收集分析外部数据,根据市场需求的数据分析,及时调整种养品种规模,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智能化[12]。二是在农产品流通环节,加大信息平台建设力度,凸显供应链信息系统平台的重要性,以此加强农产品经营的协同性,提升农产品经营主体的市场反应灵敏程度,提高流通效率,实现农产品产供销一体数字化运行。三是通过信息平台进一步加强产品的供需对接,实现产品流通的信息透明化,减少信息不透明导致的交易成本高、市场逆向选择情况。四是加大农产品流通数据的筛选运用,紧密关注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差异,采用多样化的价格策略、配送策略、包装策略、取货策略,丰富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加强产品的针对性、物流的快捷性、内容的交互性、消费的体验性,充分展现平台价值。
3.3 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整合供应链苏州要加强家庭农场、农产品合作社、农业企业的整合,形成农产品供应链圈层,形成供应链一体化运作。一是根据各区域特色农产品流通现状,通过整合后的物流主体,与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农产品销售等专业机构加大对接,形成一体化供应链运行模式[13]。二是确立供应链核心组织,通过构建整体运行机制,如市场主体准入、农产品品种品质和形态、产品交付标准及反馈调整、产品利益分配模式、内部自律与监督等,规范供应链内部行为。三是通过协同化运行机制提高流通效率,提供安全、健康、标准、品牌化的产品,并通过创新增值服务,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四是要不断研究深化绿色供应链运行机制,要以生态环保为理念,以健康、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品牌特色农产品打造为目标,推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绿色生态化,提高绿色农产品的消费体验和消费效益[14]。
3.4 强化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苏州要继续利用城乡融合程度较高的优势,加强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搭建市—市(区)—镇—村4级联动的物流配送架构,在市级主导、县域配套、乡镇推进、村庄布点的梯次下,完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冷藏仓库建设。二是要根据苏州生鲜农产品的地域分布,合理集聚,形成区域中心集散地,吸引农产品仓储、物流、电商、零售企业进驻,共同投资镇域农产品冷藏中心或加工中心。三是要依托已有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加大与农产品流通骨干企业的合作,逐步实现农产品循环包装设施全覆盖和冷藏包装、冷藏运送等冷链物流不断链。四是促进农产品流通行业协会加快推广、完善农产品物流技术标准,特别是冷链物流技术标准,以实现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规范化,降低农产品损耗,提升农产品品质。
3.5 探索农产品属地文化和品牌建设根据苏州《“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以2022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苏州要在建设“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进程中,积极探索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化新范式[15]。一是要根据江南文化品牌的塑造计划,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将农耕种植、品牌农产品、乡村田园风光等纳入江南文化体系,在农产品的流通中讲好江南故事、宣传好江南文化。二是要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多元主体,通过和高校、研究机构、农技推广机构等联手,形成“产学研用”合力,共同推进公共品牌的重构。三是要提升职业农民对于区域公共品牌的认知程度,在农产品生产规划初期,就结合品牌营销的市场数据分析,进行品牌规划和打造,提升区域公共品牌的社会影响力[16]。四是利用展览展会,政府公务活动等加大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宣传,促进农产品流通企业和江南文化品牌的联结,扩大农产品流通的品牌影响力。
4 结语
苏州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应以苏州率先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为核心,加大流通知识、电商推广、供应链运营方面培训,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电商技术在流通中的应用推广,进一步完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借助江南文化品牌塑造契机,进一步加快与相关产业融合,进一步提升苏州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最终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