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缔造方法下北京京郊乡村旅游发展实践探索
——以北京延庆石峡村为例

2022-02-27金晓雯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24期
关键词:石峡京郊村庄

张 静,金晓雯,丁 奇,梁 健

(1.北京北建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2.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37;3.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和需求发生了巨大改变。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是“有无”问题。人民群众多数缺衣少吃、缺路少房,短缺经济的时代,需要的是不断提高生产力,提供各种物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是“好坏”问题。人民群众基本吃饱穿暖、有路有房,社会经济从短缺经济的时代发展到了结构性调整、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解决不仅是物质问题,更是人民内心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问题,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而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农业、文化、旅游等多产业融合的产物,作为承接城市生活与乡村文化的产业纽带,在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经济体系中的支柱性产业,可以说,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地区生态、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讨如何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乡村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以上背景,利用做石峡村庄规划的机会,选取位于北京延庆区的石峡村为案例地,参与乡村旅游建设,把共同缔造方法运用到实践,伴随石峡村一步步成为京郊知名乡村旅游打卡地,跟踪分析了石峡村的乡村旅游建设过程,并针对石峡村这类京郊乡村提出利用共同缔造方法发展乡村旅游的相关探索尝试,分析利与弊,以期为当前京郊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益的支持。

1 当前北京京郊乡村旅游现状及问题

北京京郊乡村旅游范围包括门头沟、房山、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怀柔、平谷、密云、延庆10个区,是首都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京郊乡村旅游起步较早,随着产业市场发展,尤其1995 年开始“五·一”双休日假期,1996 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度假旅游主题年”活动后,北京京郊乡村旅游兴起。经历了1998年以前自发发展时期、1999—2002年数量扩张期、2003—2006年的规范发展和2007年以后得品质提升期4个阶段[1]。近几年,北京京郊乡村旅游呈现快速发展与品质提升并进的局面。北京乡村旅游已形成 “近郊休闲-中郊田园-远郊山林” 等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空间体系,以及 “一区一色” “一沟(村)一品” “八大业态聚集区” 等发展模式[2]。原有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种植、采摘、收获等简单的体验形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更深层面的精神层次需求,特别是身心灵层面的放松疗愈需求。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居家办公成为可能,伴随着城市居民对田园生活方式的向往,高端民宿走进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体验式,更精致更有韵味的生活深度游。尤其2019年后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跨国、跨省旅游均受到重大影响,对于北京居民来说,京郊乡村旅游成为首选。乡村旅游作为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相较于其他省市郊区乡村,京郊乡村旅游是京郊乡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考量产业规划的重要内容。

1.1 北京京郊乡村旅游的现状北京郊区地形地貌较为丰富,平原和山区相互交错,就自然风光而言,就有春季踏青、夏季避暑、秋季采摘、冬季冰雪的变化,而区域内不同地段地理条件和经济水平间的差异,各区不同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造就了北京京郊乡村旅游具有相对多元化的区域特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区乡村旅游有联系但各自发展又自成体系,形成了北京京郊乡村旅游的多样并存与整体灿烂。但各区域状况又不尽相同。

1.1.1各区乡村旅游知名地:发展较早,知名度高,资本相对雄厚,内生动力强。由于北京京郊乡村旅游发展较早,借助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文化特色、节事活动等形成了由乡村景区、民俗旅游村、休闲度假村、观光农业示范园以及乡村节事构成的乡村旅游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区都拥有各自的乡村旅游知名地(表1)[3-5]。在这些先行区,周围村民相对思想灵活开放,善于经营,有比较好的市场意识。适当规范,合理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延续传统的同时改善居住环境,随发展不断调整引入新业态,内生动力较强。如怀柔瓦厂酒店,它可以被称为北京高端民宿的开端,影响巨大,如今北京怀柔渤海镇北沟村已成为京郊远近闻名的国际文化村。

1.1.2各区乡村旅游后起之秀:地域特色鲜明,保留了较好的传统建筑、传统文化,有一定吸引力,潜在优势强。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思想意识不断转变,个性化的旅游越来越被看中,旅游也从大众游向分众游、小众游、品质游转变,出门旅游成为一种常态,定期出游调换生活节奏成为不少家庭的“刚需”。人们对景点的选择也不再随大流、凑热闹,隐秘小众、流量稀少的有自身特色的景点更受人青睐[6]。同时随着人们审美价值观念的改变,原有一些躲在深山人未知的村庄或者有着自己自身特色的村庄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如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镇黄土坎村、北京市密云区溪翁庄镇黑山寺村、北京市密云区干峪沟村、北京市延庆珍珠泉乡水泉子村,延庆千家店镇大石窑村、北京延庆区下虎叫村等,村庄有着丰富且鲜明的地方特色,生态环境良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为村庄带来了价值,不断吸引着资本、游客。

1.1.3各区乡村旅游非典型村庄:地域特色不鲜明,在同质村庄中资源不突出。在北京京郊乡村旅游整体灿烂的情况下,依然有一些村庄由于没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地域特色不够鲜明,传统建筑也消失殆尽或被更新为现代民居,即使仍有一些传统民居,但也无暇或无能力无意识去加以保护,村民在思想上的灵活程度也稍逊于先行区,投资环境欠佳,在乡村旅游市场中极易被忽视和遗忘。

1.2 延庆石峡村的基本情况与发展特征石峡村地处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南距京城69.5 km,北距延庆区19 km,东临八达岭,西接河北省怀来县陈家堡,是延庆区最南端,村庄位于残长城石峡关长城下,相较于八达岭长城、慕田峪、司马台、箭扣、古北口长城等,石峡关长城只有少数人知晓。由于石峡村位于外石路最尽端,交通也不是十分便利。2016年村庄调研时,呈现以下特征。

1.2.1村庄旅游资源不突出,传统文化、建筑保护不足。石峡村村落虽然处于偏远山脚下,但村内传统建筑却保存不佳,一半以上已被翻建成现代水泥瓦房,传统民居由于村内年轻人的搬离,年久失修,很多已成危房,已无文物建筑。院落形式主要为一间房组成的院落,三合院、四合院很少,还有一些“L”型院落,总的来说,村庄院落形式较为凌乱,村民建房风貌较差,与历史建筑无法衔接。村落虽然位于石峡关长城脚下,但村民整体对长城、峪堡等历史遗存的保护意识并不强。

1.2.2村民参与村庄发展缺位,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石峡村共有71户人家,162人,均为汉族,石峡村村民近几年外出打工者占户籍劳动力的大部分,村庄经济收入构成现主要依赖第一产业和外出打工收入为主的第三产业。去延庆、北京务工人员占总人数的60%,且多数外出村民表示,由于村庄落后,为孩子上学等原因无意愿返乡,而老一辈已经没有能力带领村庄进一步发展。多数人认为村庄的发展还得靠政府管,靠政府投钱,无人有意愿、有能力组织村民参与发展,村民意识大多仍然处于“等、靠、要”的状态。

1.2.3无能力引起社会关注,不能吸引外部资源。北京延庆内外部资源丰富,但石峡村无论地理位置还是旅游资源均不占优势,即使在整个延庆区其区位上的竞争优势和资源条件上也均不突出,种种因素导致石峡村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动力不足,乡村基础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村民生活条件还较为艰苦,年轻人搬离现象严重,村落发展呈现空心化。尽管石峡村在2014年已被评为四星级民俗文化村,但由于保护发展不足,村庄竞争优势和资源条件并不突出,这也导致不能吸引来外来资金,社会资本投入基本为零,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不足,旅游市场对石峡村庄关注度低。

2 共同缔造方法下北京京郊乡村旅游发展理论研究及方法建构

2.1 理论研究在村庄自身特色不鲜明,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村民本身对周围资源既无保护意识,又无力发展,政府也不可能大包大揽,使得村庄对于外部资本投入缺失吸引力,也使得这类村庄的乡村旅游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京郊乡村旅游即使市场火爆,但也与这些村庄无关。因此,如何找到一个切入点,挖掘、发展和保护村庄自身文化,凝聚村民民心,减少村民流失,一步步激发村庄乡村旅游的内生动力,从而吸引社会关注,并引来外来资金注入,是解决目前非典型村庄开展乡村旅游的关键问题。

2.2 共同缔造乡村旅游理论研究“共同缔造”概念最早提出是2010年两会人大代表发起的“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以下简称“共同缔造”)行动倡议。随后,共同缔造在城市社区和乡村中展开,并随着专家学者的研究和实践,共同缔造内容越来越丰富,实践内容越来越深入。近几年,黄耀福等[7]、章征涛等[8]、戴帅等[9]、李开猛等[10]、周锐波等[11]分别在共同缔造认识论与方法论、程序框架和方法、“上下结合”的乡村规划模式、村民参与能力和强化村庄治理、社会治理领域等各层面对共同缔造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在乡村治理层面,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湖北省红安县柏林寺村、湖北省麻城市石桥垸村、青海省湟中县黑城村、青海省大通县土关村4个村选定为第一批全国共同缔造示范村,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探索了“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有助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治理的方法。共同缔造的内涵是一种能够实现高品质发展的专业方法,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发展理念[12],最终目的是使乡村能够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13]。从传统意义上讲强调的是一种乡村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

乡村旅游共同缔造是共同缔造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旨在通过共同缔造方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找到一个切入点,利用“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方法,分步骤分阶段培育村庄乡村旅游的内生动力,多方共同打造乡村美好生活,为北京京郊旅游资源不突出、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社会关度注低的村庄乡村旅游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2.3 共同缔造方法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方法构建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共同缔造作为一种方法,被运用于乡村发展中,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但在乡村旅游实践中还是一种较新的方法。如何吸引村民的公众参与,改变村民 “等、靠、要”的意识状态,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激发内生动力是共同缔造方法下乡村旅游发展非常关键的基础;培育村民主体意识,保护自己的乡村文化和周围资源,认同自身的乡村价值,是共同缔造方法下乡村旅游发展非常宝贵的资源;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美好环境幸福生活的渴望将进一步推动乡村发展,提升社会关注度和外来资本的投入,完成“自我造血”的过程。

建立以乡村美食或民宿为切入点,带动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挖掘乡村文化活动、节事为资源,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以美好乡村生活、乡村生活体验为吸引,为乡村旅游打造品牌,吸引社会资本和社会关注。希冀以此策略机制,以“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共评、成果共享”共同缔造方法,探索解决北京京郊非典型村庄乡村旅游开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决策共谋——多主体共谋形成共同认知:一是发动能人乡贤的智慧和号召力,团结各能人志士参与共谋;二是初步带动村民发展和保护意识的提升。

发展共建——陪伴式共建推进初步发展:一是利用专业设计团队开展技术服务和指导;二是就地取材,挖掘当地民间传统建设力量;三是进一步促进村民思想价值观念的改变,增加认同感,一起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

建设共管共评——营造共管、共评带动共同发展:一是发动村民投工投劳进行村庄环境整治,共同管理村庄发展;二是组织技能培训,提升生产、旅游服务技能,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激活闲置人力;三是开展爱心互动,帮扶老年人;四是成立评比小组,互查互评,促进发展。

成果共享——和谐开放发展共享成果:村民切身感受到居住环境的提高,享受产业升级带来的利好,彻底改变村民“等、靠、要”的“观望”方式,唤醒了村庄活力,不仅使乡村旅游向好发展,同时带动整个村庄正向积极发展。

3 延庆石峡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方法和实践探索

将共同缔造方法运用于石峡村乡村旅游发展,总结出延庆石峡村共同缔造的3个重要方面:

一是以非遗乡村美食“石烹乡宴”为切入点,培育带动村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二是挖掘石峡关长城文化和各节事为旅游资源,吸引旅游;三是打造“石光长城”品牌并不断进行推广,吸引社会资本和社会关注。同时希冀以乡村旅游作为乡村发展的切入点,从一点入手,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更易让村民看到成效,达成共识,更加促进村民参与积极性,最终带动石峡村乡村整体发展。

在石峡村乡村旅游共同缔造的整个探索实践过程中,石峡村乡村旅游的探索过程大致被分为培育期、萌芽期、幼苗期、生长期4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不同的培育侧重点。每个阶段在共同缔造方法指导下,自组织协商发展,灵活多变。

3.1 培育期——多主体共谋形成共同认知

3.1.1发挥能人效应,组建石峡联合乡村旅游推进组。中国乡村社会,是一个“关系社会”“人情社会”,人情交换是社会中重要现象[14]。在这种现象中,人脉关系网建立至关重要。通过费孝通所说的个人中心差序格局人脉网[15],能人出现并在自己的人脉网中动员,随后慢慢扩张,一个团体逐渐成形。能人可以为外来能人,也可以是内生能人。

在石峡村发展乡村旅游初期,村庄内有一处古堡客栈,经营乡村美食,客栈主人看到了京郊旅游的巨大潜力,同时看到村里逐渐衰败的空置村民院落,同村委会商议租下村民空置院落,发展乡村民宿,同时运用自己的人脉网找来了规划师、建筑师、民宿经营者、管理者等,共同商议如何发展、怎样发展、资本投入、规模大小、建筑形式、如何运营等问题,经过前期各种碰撞最终达成共识,以餐饮为基础发展高端民宿,规模50间左右配比最经济,培育村民发展、服务意识,承诺收益,形成乡村旅游发展认同感,从最初的讨价还价、拖后腿、漠不关心、观望,到后来的合力发展,全村人凝成一股劲向好发展。

3.1.2明确乡村旅游发展路径,以旅游带动乡村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旅游不是破坏掠取现有资源,而是保护村落的完整性、维护村庄风貌的统一性,保护周边环境的良好的生态,并将更多的资金用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推动乡村旅游生态性发展,不同于一般的观光旅游,是一个强调持续性发展的旅游模式,它不仅保护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平衡性,而且重视当地自然文化生活,对于传承具有责任性,是一种可持续发展,不是赚快钱的掠夺性发展。让村民明确乡村旅游发展路径,以旅游带动乡村发展,而非破坏乡村资源。乡村发展也不是将乡村发展成城市,而是在保有平静的乡村生活氛围、风貌特征的前提下,提升生活水平。

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宣传发展理念,共同谋划形成共同认知是共同缔造培育期阶段非常重要的工作。发挥能人效应,形成决策共谋,汇聚乡村旅游发展智慧,是石峡村乡村旅游共同缔造的基础。

3.2 萌芽期——陪伴式共建推进初步发展此阶段属于付出成本大于收获利益时期。

团队各成员积极发挥个人能动作用。经过反复商议,规划师提出了石峡村的乡村意向特点及发展方向和目标;建筑师发挥个人能人效应,对空置院落设计并监督建设高端民宿,取名为“石光长城”。由于最初的发展经费不足,各成员可带资参建,建成后租给村里,收取租金,并在租期内有一定的使用权,租期结束后,房屋归还给当地村民所有。没有甲方的各种条件束缚,极大地调动了建筑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了解了乡村意向特点后,建筑师找来石峡村建房能手共同商议房屋形式和材料,以当地岩石为墙体,并辅以木料,从设计、施工到内部装饰,和村民共同建设,建筑形式既传统又现代,极好地融入整体村落的环境中,有效地保护了石峡村的乡村意向。传统的外观形式及内部功能的现代化为其他村民房屋的翻修提供了样板,提升了村民的审美,原来自己住的传统房子可以这么美,大大提升了村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陪伴式的共建推进了石峡村乡村旅游初期的快速发展,使乡村旅游较快有了一定的规模。并进一步促进村民思想价值观念的改变。

3.3 幼苗期——营造共管、共评带动共同发展进入此阶段后,团队的架构会发生变化,团队的管理方式也需要更加精细化。石峡村以古堡客栈为基础,将村民进行了餐饮招待、民宿客房服务、咖啡师等系列培训,选出村庄里具有能力的村民加入管理团队中,并逐渐形成共识,愿意为自己的村庄多关心、多出力、多做一些事情,并为自己的努力感到自豪。成立“互助会”,为村里的65岁以上老人提供鸡蛋、油盐米面和必要的帮助。

培训石峡关长城文化和保护义务宣讲员,邀请石峡村长城守护者为游客讲解石峡关历史和长城的保护,培育了大量的长城志愿者。胡同长廊两侧有各段长城的精彩摄影作品,那沧桑的壮美,打动无数游客的心,让人从内心对长城充满敬畏和热爱之情,有效地保护了石峡关长城的生态环境。

建立乡情村史陈列馆、图书馆,培育爱讲村民成为乡村志愿者,邀请国家级非遗项目“八达岭长城传说”北京市代表性传承人池尚明讲解八达岭石峡村历史,石峡村深厚的长城文化,石峡村丰富的长城传说故事,从精神层面让每一个村民对石峡村充满深深的自豪感,为自己是一位石峡人而感到骄傲,愿意为自己的乡村主动多付出些。每周末村民乡村志愿者义务为游客热情讲解石峡村庄的来历及发展历史,各种农具及其使用方法,学说延庆当地话等,让游客也感受到这份热情、温暖和放松。

开展文化传承培训活动,石峡传统剪纸、布堆拼贴、葫芦烫画、糖人技艺是一个时代文化的积累和传统智慧的沉淀,也反映着石峡村民对美的认识与追求,成立村文化传承互助团,自帮互助,不断挖掘让传统智慧得以延续,并让游客尤其是儿童去体验剪纸、做布堆拼贴、葫芦烫画、捏糖人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言传身教,让文化链得以延续,村民共同参与管理让文化重新活起来。而体验式的乡村传统文化动手活动,可以激发游客的兴趣和爱好,为游客转变为潜在的黏性客户提供了可能性。

各小团体在乡村旅游管理团队的指导下,有序、有效地开展各项乡村旅游工作,建言献策,并互相评价各项工作的不足和改进之处,共管共评不仅激活了闲置人力,形成参与管理和议事机制,激发各方积极性,使其更具内驱力,更愿意参与村庄发展建设。共管共评是实现村民畅通其表达自身想法、发挥才能、表达合法权益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村庄发展自治的基石。

3.4 生长期——和谐开放发展共享成果这一阶段,村民切身感受到居住环境的提高、人际关系的改善。

石峡村已经构建政策扶持,石峡古堡客栈先期投入,培育村民、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1+N+X”(1为石峡古堡客栈、N为农民个体、X为社会资本)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身乡村建设,将石峡的山、林、田等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确确实实转化为农民增收的家底,同时带动农民个体加入乡村旅游服务中来,体现多元性。

在共建过程中,努力打造“石光长城”品牌,以精带全,以实带虚,随着村史馆、图书馆的建立,石峡村乡村旅游精神文化层面不断升级。除了传统的技艺,每年的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均有优秀乡土传统文化、民间特色习俗展示。

随着产业升级,乡村旅游附属系列产品非遗传承贺氏酱猪脸、海棠果、布堆拼贴老虎、糖人等的开发,收入提升,更多的资金反哺村民,不仅解决了平日游客少资源闲置问题,而且为村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打下坚实基础。

成果共享,凝聚民心,是“共同缔造”的目的。这次石峡村乡村旅游共同缔造摆脱了以往村庄建设一味依赖政府组织、依赖财政投入“等、靠、要”的“观望”方式,开始探索村庄自组织、自建新模式,村集体自发组织建设、村民投工投劳,每个人都把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当作自己的使命和责任。通过这次活动,村民主体意识开始萌芽,有了自己建设家园的责任与意识,唤醒了村庄活力,使整个村庄正向积极发展,这无疑是使用共同缔造方法的目的及意义所在。

延庆石峡村由于近几年在乡村旅游层面的深耕,在依托非遗文创产品研发、乡情村史博物馆建设,进行长城文化挖掘展示,“石光长城”民宿品牌建设、拓展游客体验内容等条件下,2020年石峡村被成功收入“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之列,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4 共同缔造方法在北京京郊延庆石峡村乡村旅游中利、弊的探讨

4.1 共同缔造方法在北京京郊延庆石峡村乡村旅游中的利

4.1.1带动了村庄乡村经济整体的发展,不局限于乡村旅游。借助乡村旅游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改善乡村环境、保护乡村文化遗产、提升农民素质等多种作用,能够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同时“政府扶持,乡村主导”是乡村旅游开发的最佳模式[16]。

石峡村乡村旅游在共同缔造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后现代的小农经济,打造浓郁的乡村氛围,还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将长城文化、当地饮食文化、手工、风俗、方言文化传承发扬,保存了传统文化基因多样性;开发了酿酒坊、海棠汁、黄芩茶等各种年货大集,重建了乡村生活;在游客中培育了大量长城保护志愿者,为区域生态保育作出了贡献;发展了“石光长城”品牌,旗下有民宿、咖啡馆、书屋等,拉近了城乡差距,吸引了村里一批年轻人就业,解决了石峡村乡村日益空心化问题,也有效摆脱了“有乡村,无农民,少农业”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4.1.2发挥了自组织能力,灵活多变。乡村旅游的共同缔造发展,以能人效应作为起点,虽然不同于乡村发展的共同缔造,初期多元参与主要是发挥当地村民的主体作用,但在石峡村乡村旅游建设中,对于特色不明显、资源并不占优势的京郊村庄来说,发挥自组织的能人效应,利用共同缔造探索出的一套专业方法,从乡村旅游入手,搭乘政府对京郊乡村旅游政策的扶持,灵活地组织村民,使村庄能自组织、自自理、自发展,更有效便捷地解决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更能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和内驱力,从“输血”转变为“自我造血”,改变“等、靠、要”的发展习惯和模式。

4.1.3团结了村民,加大了村庄认同感和凝聚力。利用石峡村的乡村旅游发展,用共同缔造方法带动村庄产业发展,以点带线,以点带面,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断组织村民参与其中,建言献策,真正收到实惠和益处,使整个村庄受益,而非与村民无关的单纯个人、企业受益。共同的利益,增加了整个村庄对于乡村旅游的认同感,同时唤醒村民对村庄、自己生活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加了村庄的凝聚力,也更加鼓励有能力的村民达成共识,形成良性循环共谋村庄发展,而开放而积极的心态更易形成其乐融融的朴素的乡村氛围,这种情感氛围也正是吸引城市人来到乡村放松心灵的重要原因,会为游客提供差异化生活的深度体验。

4.2 共同缔造方法在北京京郊延庆石峡村乡村旅游中的弊

4.2.1乡村旅游共同缔造萌芽期时的能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容忽视的是,在共同缔造发挥能人效应和村民能动性的过程中,尤其萌芽期的志愿者精神和幼苗期、生长期“公共池塘”的“搭便车”[17]现象需要特别关注。尤其乡村旅游共同缔造萌芽期能人效应,对于能人有一定的要求,既要有能力又要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热爱这片土地,愿意投入,并愿意发挥自身能力带领村民共同发展,共谋幸福。能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取得巨大的治理绩效,能够适应当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发展过程中不断的人力、物力、投入,需要村庄共谋给予政策和制度的扶持。因此在能人乡贤的选择方面不仅初期具有一定的条件性,有能力又有奉献精神,又要有明确合理的监督机制,既保障干下去的动力,又防止个人意志膨胀可能造成的损失。

4.2.2共同缔造过程中村民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在共同缔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生长期“公共池塘”的“搭便车”现象,出现村民没有志愿者精神,只想分享利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两手抓,一是不断调整,制定一系列的监督措施;二是加强培育,提升村民素养和对村庄的认同,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长期的持续的治理过程,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5 结语

乡村旅游,作为游客体验乡村生活的方式,尤其在京郊,相较于北京快节奏的生活,除了回归自然,游客追寻的更是一种慢节奏的、充满乡情人情的暖暖幸福。乡村整体的情感氛围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容忽视。事实上,在人与人交往的秩序中,乡村更多的是基于亲情、邻里情、乡情等情感性关系,而非靠交易关系和权力关系来维系,所以更适合共同缔造方法的治理机制。尤其对于外部资源不是特别突出的非典型村庄。

(1)共同缔造作为一种专业技能,一种方法,其目的不只是缔造一种乡村旅游模式,更重要的是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通过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引导以及治理方法的逐步应用,从而带动村民的积极性,改变的是村民的行为习惯,改变一直以来“等、靠、要”的自上而下的动力模式,产生内动力及内驱力,让村民主动参与到公共服务中来,共同解决乡村旅游、乡村发展的问题。相较于“等、靠、要”的模式,共同缔造可以让村民感觉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对于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的追求,感受到自我价值感的实现,自己被承认被需要,这种价值感可形成自我发展内驱力,主动付出,最终因为村民的改变而使共同缔造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乡村发展成为可能。

(2)共同缔造的目的不仅仅是发展乡村旅游使个别人受益,它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整个乡村的发展,提升社会和谐度与村民幸福感。乡村旅游、乡村建设的创新发展均应置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宏大背景之下。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力地契合和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繁荣稳定,加快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18]。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等共同缔造系列方法可以使村集体力量自我发展壮大,可以营造乡村旅游良性发展的环境,实现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愿景。

猜你喜欢

石峡京郊村庄
石峡书院与元代江南士人身份认同
我的小村庄
云台山红石峡
京郊独栋别墅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西部放歌八之四
京郊赤城游
驾绅宝D50京郊撒欢儿看APEC蓝
村庄
小美的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