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手段在教学能力大赛中的作用研究
——以全国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品为例

2022-02-27侯晓静李啟培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手段职业院校比赛

侯晓静,李啟培,张 祯

(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天津 300400)

一、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背景简介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的一种行为特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对于高职教师教学能力要求也与时俱进,自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举办以来,不断变化、与时俱进。第一届全国信息化大赛于2010年举办,到2018年将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根据实际情况,正式更名为“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同时,赛程进行了调整,纳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事体系,注重考查职业院校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以及职业院校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的教学能力。在平稳调整的过程中,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化,由原来的三个赛项整合为一个“新赛项”。比赛内容现场选取,其中对于公共基础课程,要求参赛队包含不少于12学时完整的学习单元;专业课程的作品要求包含不少于16学时完整的学习单元。这对于参赛团队而言是个很大挑战,更加注重考验参赛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且参赛视频需要教学团队的教师分别录制,体现团队成员风格各异的教学活动。在比赛中更加强调“思政元素进课程、进校园”。2020年起虽然我国经历了严重疫情,但是在2020-2022三年疫情期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仍如期举行。

我院的教学能力比赛得到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不断进行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多年来积极参加天津市教学能力比赛,获得奖励多项,通过市赛推荐,先后多次进入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决赛。

作为天津高职院校中唯一一所具有冶金专业的学院,致力于打造智能冶金特色,专业老师在2017年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并获得信息化课堂教学(专业课程一组)第一名的好成绩。在比赛中探索信息化教学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也诠释了智能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从2010年开始,各赛项的时间、项目就不断演变,随着时代进步,赛项制度也不断调整、完善,从而趋于平稳。之前信息化大赛重点考查教师信息及技术应用的能力,体现信息化教学的技术性;而教学能力比赛则注重全面考查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更加强调信息化教学的实用性和支撑性。其中,教学能力大赛,比的是如何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合理恰当使用信息化手段化解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开展教学,如何合理地进行评价考核等等。教学能力大赛由重视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实施向教学中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过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项目的更新。

二、教学信息化的必然性

(一)智能化趋势

信息化教学设计,简言之,是将信息资源与教学过程相互融合。在授课过程中,作为教师常常会遇到用语言难以解释的问题。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可以采用虚拟仿真技术、3D技术以及VR技术等信息化技术,使学生对知识有直观的认识。另外,利用信息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学生可以通过课程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参与线上线下活动,从而可以比较自由地支配学习时间,提高对学习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优化。

培养“大国工匠”、支持国家建设是高职院校所担负的责任,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教学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主要抓手,高职教师需要认清当前形势,培养提高自身的信息化能力。

(二)校企合作要求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主要渠道。传统的校企合作基本上是一些专业与对口企业的合作,专业课程标准、内容、培养目标来自企业需求,学生毕业后可以免去岗前培训而进入企业上岗即“订单式培养”。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校企合作在广度、深度上更加宽泛,学校的每个部门都有可能参与校企合作工作中,另外,企业的需求也是日新月异,因此需要信息化手段支持校企合作,如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开发顶岗实习APP,随时随地使学生能够与企业、学校联系、合作。信息化手段的引入使得校企合作变得更加高效,从而为企业与学校之间合作实现“无缝链接”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我国试点实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从而达到学校、企业、行业之间更加深度的合作,信息化将起到助力作用,例如利用网络远程连线现场师傅、虚拟工厂软件的引用等,突破地域、时间以及硬件条件的限制,有效融合了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

(三)时代需求

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不认清形势,将无法顺应信息化大潮。高职教师除了要具有相应的知识、技能外,信息化教学能力也不可欠缺。在教学中通过利用信息化手段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有效结合。信息化教学的典型特征是“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利用信息化技术创设良好教学效果,使教学内容摆脱呆板,通过融入信息化手段的教学方式更能适合高职学生的认知。

目前,高职生多为00后,他们被称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也就是说从他们出生时就面临一个网络时代,智能产品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像80后、90后,在青年或少年期才接触到智能产品。对于现今的高职生,他们对信息技术并不陌生,反而可以用“熟悉”来形容。我系在2020年申办智能互联网络技术专业,2021年申办工业互联网技术专业,顺应时代需求,相应的课程体系研究、教学改革也提上议程。因此,在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学必不可少。

三、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奖作品分析

(一)选题准确

1.选题内容要有利于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

纵观多个获奖作品,有些许共同点。首先是在选题上,虽然为教学能力比赛,但选题内容要有利于将信息技术的融入,因此需要提前进行设计,对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过程等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解决。参看历年全国教学能力比赛获奖作品,普遍都具有以上特点,即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有效地解决重难点,达到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2.选题新颖

选题应结合社会实际需要,主题要有突出的特色和现实意义,紧跟时代需求,讲究“新”,如“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合作等相关选题,并能结合传统知识点,拓展新知识。

3.融入行业标准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其课堂教育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工作任务的选取又要有利于职业标准的渗透,利用信息化手段巧妙融合,从而实现课程与职业标准的对接,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信息技术应用不可缺

1.弥补硬件设备欠缺

利用信息化手段,如电脑仿真软件、VR技术解决设备和器材的不足,特别是有些设备十分昂贵,学校难以配备。如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高职组——信息化课堂教学三等奖获奖作品《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护理》就是利用VR技术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实际操作问题,增强了学生的临床经验。正是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使医学教学更加贴近实际,提高了学生实操能力。在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高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获奖作品《层层心动——心脏CT解剖》同样有这样的特点。随着VR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在2021年全国教学能力比赛中,一等奖作品《中国古船三维模型复原实践》同样使用VR技术使学生对古船模型有了全息认识。

2.避免危险操作

利用信息化手段,创造虚拟空间,解决实习实训中操作危险的问题,解决“四高”(即成本高、危险性高、难度高、污染性高)问题等。例如冶金行业、航空行业等危险系数高、行业规模庞大、费用昂贵的项目,开展实训较难,其相关专业课教学可采取虚拟仿真软件。如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高职组——信息化课堂教学一等奖获奖作品《转炉喷溅事故的处理和预防》正是针对冶金炼钢高炉危险难以操作的问题,采取信息化手段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3.微观事物宏观化

利用信息化手段,动画仿真,将不可见的事物进行微观化、现象化,化解“想象”问题,“凭空想不如实际做与看”,通过简明动画、微课、3D漫游等多种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使难以想象的知识具体实物化,仿佛看得见、摸得着,有效解决重难点,微观实物跃然纸上,使学生一目了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如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高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一等奖获奖作品《优雅仪态的塑造》,就是利用“磁点数据模拟软件”评价和纠正学生的站、坐姿势,改善了人为评价不准确和枯燥的问题。

4.便于实现混合教学

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打破了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前大多数高职课程都建有课程网站、公众号等,以更好地完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5.模拟偶然发生事件

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动画演示、虚拟仿真,解决小概率、偶然事件的呈现问题,例如铁道专业机车故障问题、航海专业航海运输问题、航空专业飞机故障问题等。如2019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江苏省高职飞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一等奖获奖作品《航空大气数据系统维护》中,气压高度表的讲解即利用了动画演示生动讲解了气压高度表不同飞行阶段的特点。

总之,利用信息化手段、VR技术,克服“三不”:触摸不着(锅炉内部、航空飞行);眼看不见(气体、热气、管道内部液体、物体内部结构);想象不到(原子分子运动、复杂的运动过程、偶然事件),丰富了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及眼界,摆脱了“纸上谈兵”的教学尴尬。

(三)设计精巧

1.设计具有创新性

不同于其他课程模式,而是体现学科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明确教学问题是什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能解决什么;不拘于原有的教学模式,而是敢于打破先前的传统教学,不拘一格,体现巧妙设计思路,彰显教师教学能力。

2.信息化手段运用自如

信息化教学不是“炫技”,不生硬套用一些手段,使听众感到画蛇添足,而是自然运用,恰到好处,不用就不能表达、非要利用信息化手段不可。

3.理论与实践结合

能将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利用信息化手段形象生动地表达起来,脱离“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模拟仿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培养技能型人才。

4.教学重难点解决

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如何解决教学重难点,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需要突破的难点,变难为易,变复杂为简单。

5.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和数字资源的丰富性,教学内容呈现恰当,教学环节如引课、课堂提问、重难点解决、总结归纳等环环相扣,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四)任务明确

1.任务驱动为指导

职业教学能力比赛的任何一个赛项在任务选取中都是贴合高职特点,秉承任务驱动法,即在教学内容中选取合适的任务为载体,针对载体的特性,教师采用适当信息化手段,将教学内容简化,使其更加明了,从而适合学生学习。

2.贯穿工学结合

任务要求体现工学结合,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的技能点进行培养,尤其在工业4.0背景下,信息化手段的采取也要有利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另外,高职教师要加强信息化技术学习,提高自身技能,真正做到“双师型”。

3.实现思政教育

在“课程思政”指引下,课程任务安排中将“立德树人”贯穿始终,注重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及自身职业素养的修炼,并有机融合在专业设计中,并实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

4.高效的课堂教学

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了高效的课堂,课堂上传递的知识和技能信息量较传统教学大幅增加,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实时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从而针对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课堂教学进度。

5.职业价值观培养

参赛作品在传递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作品中也体现了职业标准。无论是信息化教学还是信息化实训,理论课程还是实训教学中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将积极向上的职业心态以及端正自身的职业价值观融入其中,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四、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的启示

(一)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师不仅仅要有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过硬的技术。在工业4.0背景下,“中国制造”要进入“中国创造”阶段,对技能以及创新的要求会更高,“倒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所以高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模式,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无疑对高职教师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教学能力大赛已经走过多年,在信息化教学能力道路上,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逐渐趋于成熟。如何将信息化技术与教学有效融合,正是对教学能力水平的考验。信息化教学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模式,适应时代潮流,老中青教师都应当积极学习信息化手段,避免固态化、呆板化的教学,顺应当下形式。在今后的教学督查中,应该涉及信息化手段运用情况的考核,对善于使用信息化手段、教学效果好的课程适当支持、推广,使更多的教师参与课程改革中来。

(二)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变

1.针对教师管理模式的转变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就应当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例如针对教师迟到、早退、旷工等现象,一些学校引入打卡机对教师以上情况进行规束,以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另外,在信息化背景下,学校对教师的信息化掌握情况进行了要求,例如在评课过程中,不仅仅评价教师的板书、普通话等传统评分项,还加入了是否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评价,如网络课程的建设等;另外,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比赛,将具有一定信息化水平的教师组建团队,为学校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树立标杆与借鉴,进而提升整个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2.针对学生管理模式的转变

目前,在校的高职生多半是00后,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喜于我行我素,难于管理。尤其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各大院校生源激增,在学生管理方面凸显人员不足的现象;特别是大学生活,需要自我管理,这对于刚离开父母开始自由生活的大学生而言难上加难。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推进,利用如云课堂、蓝墨云班课等慕课软件中的点名功能能够快速有效地帮助教师对学生出勤进行监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生出勤管理效果。

五、结束语

信息化教学是时代的产物,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够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作用,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满足高职教学需求。“一根粉笔走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高职教师担负着培养技能人才的重任,我们要勇于拥抱新技术,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去。当然,并不是所有课程的教学都需要加入信息化,信息化教学也不是“万能”的,如教师对信息化技术操控不佳反而会导致课堂无法控制的局面。因此,在借鉴全国信息化教学比赛优秀作品的同时,高职教师应当理清思路、习其精华、不断学习、为高职教学所用,从而为高职教育贡献自身力量。

猜你喜欢

手段职业院校比赛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选美比赛
比赛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最疯狂的比赛
关于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与着力点
临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