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湘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研究
——以苗族民歌为例

2022-02-27

文化学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湖湘苗族民歌

秦 宇 冯 媛

目前,旅游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对于湖湘地区来说,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融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文旅产业被提上日程。目前,湖湘地区的文化建设已趋于完善,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音乐特色吸引着无数游客。同时,鉴于基础设施的完备,使湖湘地区的文化发展与旅游文化发展成为可能。苗族民歌与地域旅游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提升了湖湘地区的文化影响力,而且加强了本地与外地的文化交流,发挥了湖湘地区独特的人文优势,拉动了经济增长。同时,旅游产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湖湘地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重视。

一、苗族民歌的特点

在湖湘地区,苗族居民占据了大多数。苗族在漫长的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歌,同时也拥有着十分丰富的民歌资源,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一)深厚的苗族历史文化背景

苗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漫长的迁移过程中,苗族的祖先先后与陕南、蜀地、楚地有着文化交汇,形成了多民族杂糅的文化背景,湖湘地区也素有“苗民之乡”的美称。自新中国成立后,苗民已达到894万余人,且拥有着自己的语言。

每逢苗族佳节,苗族同胞们都会载歌载舞,用竹竿、笙笛等乐器附以民歌欢庆节日,呈现出祥和的节日氛围。如苗族传统的“花山节”“四月八”“龙舟节”,其中的袅袅歌声摄人心魄。作为苗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苗族民歌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苗族的文化符号。

苗族民歌的曲调完整而丰富,节奏自由而欢快,具有多样化的演唱特点,风格鲜明,民歌资源十分丰富。同时,苗族民歌还是一座文化资源宝库。纵观苗族民歌的歌词,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民歌都是反映苗民的历史演变与日常生活,尤其是苗民长期战斗、发展、迁徙的历史,这些都在苗族民歌中鲜明地显现出来。在民歌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民歌那多彩而丰富的唱腔,同时也可以感受到那波澜壮阔的斗争场景。在这二者的基础上,又会衍生出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与历史的结合必然产生丰富的旅游效益,吸引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

(二)苗族民歌的特色

第一,苗族民歌有着强烈的节奏性。苗族民歌以长短型节奏为主,多由散拍子和变化拍子组成,变化多样,在节拍上也是由强——弱——强的节奏进行处理的。由于苗族民歌大多是即兴的,多会根据当时的心境来进行节奏的处理,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第二,苗族民歌有着强烈的韵律。苗歌是十分押韵的,其民族风格十分鲜明。由于苗民住在高山上,即使使用同一种语言,也有着强烈的地方特色。因此,苗歌便更强调歌曲的韵律性,讲究韵脚,一般押“双韵”,会带有“呜哇”之类的语气词。[1]

第三,苗族民歌的演唱有多样性和群体性的区别,有古歌、情歌、酒歌等,一般有独唱与对唱两种方式。独唱是苗族民歌的演唱方式之一,独唱的歌曲一般会根据歌者自身的环境、心情来进行即时的创作,是十分考验歌者才智的。对唱则集中于群众的互动,苗民们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唱不仅是展现自己的一种方式,更关系到婚姻嫁娶这类大事。通过唱情歌来考验对方,既能观察对方是否对自己真心,也是观察对方才智机变的一种方式。对唱主要是即兴编词编曲,十分考验歌者。不仅如此,对唱一般集中在室外演唱,如赶“边边场”时,便有很多青年男女进行对歌,双方以歌传情,进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

二、苗族民歌与湖湘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可行性与现状

苗族民歌有着丰富的文化与旅游资源,这使其开发与利用成为可能。苗民通过歌舞展演活动,向远方游客展示苗族的特色与文化。这不仅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然而,在苗族民歌开发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可行性分析

1.以人文资源助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

湖湘地区与贵州、四川、湖北接壤,是大开发的地域之一。从古至今,湖湘地区人杰地灵,蚩尤、杨岳斌、罗荣光、贺龙、沈从文、黄永玉……湖湘地区出现了无数传奇人物与民族英雄,这里还有耳熟能详的歌唱家如宋祖英,作曲家如杨天解,苗鼓传承人石顺民,苗族民歌歌手龙仙娥、吴娟等,这些丰厚的历史与文化资源都为湖湘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潜在动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2]

2.以自然资源助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

湖湘地区的自然景观是十分迷人的,这里山清水秀,峰峦叠嶂,是一个天然的“桃花源”。湖湘境内自然景观迷人,不仅有着凤凰古城、猛洞河、德夯大峡谷等多种自然景观。也有沈从文笔下《边城》的茶洞,这些天然的自然景观是发展文化与旅游产业的重要因素。如果将民歌融入这些地域,不仅能增强该地的文创产品的活力,增强原有产品的价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第三产业助推新型湖湘经济的发展。同时,这也能彰显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与魅力,是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一个强有力的契机。[3]

3.苗族民歌具有鲜明的艺术价值

苗族是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苗族人通过歌唱的方式来记录历史,表达日常生活。他们以歌传情,讲述本民族的故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谱写了灿烂的篇章。苗族民歌之所以能流传千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为反映民众日常生活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社会性,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只有身处原生的自然环境之中,民歌才能呈现出这样的活力。文化产业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根基,苗族民歌只有通过文旅相融合的方式,才能实现其价值与产业升级,才能更好地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使人们真正热爱苗族民歌,保护苗族民歌。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也亟需精神文明的浇灌。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美的湖湘地区自然成为文旅产业开发的一个极佳场所。引旅游入苗寨,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苗民以经济层面的支持,也能让本地居民自发地产生维护本民族文化的意识,对于苗族文明进行爱护与保护。直到今天,对于苗民来说,唱苗歌仍然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湖湘很多地区都将弘扬苗族文化作为自身的责任之一。自上而下的保护活动自然使苗族民歌得到了有效的传承,而这也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苗族民歌表演艺术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开发

随着旅游热的兴起,苗族民歌受到了各地游客的喜欢。现如今,湖湘地区的很多地方都有苗族民歌表演,尤以德夯景点为最。苗族的古歌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在湖湘的很多地区,苗族音乐随处可见,婉转的歌声与土家族的舞蹈融为一体。此外,政府与文旅部门也组织了相关的专业团队进行苗族民歌的展演,游客可以随时看到相关表演。

苗族歌舞民歌表演是湖湘地区的瑰宝,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文化与旅游产业开发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已有近三十个省、市、区的游客来湖湘地区旅游,为湖湘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更难能可贵的是,苗族民歌一直处于一个进步的状态,艺人们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开拓创新,无论是在表演上还是演唱形式上都与时俱进,创意性十分明显。作曲家杨天解将苗族民歌与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融为一体,深刻展现了苗族民歌的活态。

在近些年的发展中,湖湘地区一直在追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平衡,在二者的平衡间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线路。作为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作品之一,苗族民歌具有强大的开发潜力。

(二)现状分析

1.文化生态的不足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而音乐也从传统的红色歌曲、样板戏等单一的形式转变为现在的百家争鸣,多种多样的流行音乐以及外来音乐迅速占据着人们视线,给苗族民歌造成强烈的冲击,许多优秀的传统技艺濒临消失。

首先,由于文化生态的冲击,传统苗歌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如《薅草歌》《锯木歌》等传统苗族民歌都在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而逐渐消亡。同时,由于工业化的发展,许多苗民进入城市,在城市定居,这也导致苗族语言也正在逐渐消失。当人们脱离了民族语言环境之时,苗语自然也失去了发展环境。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十分明显,苗族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着改变,部分苗族民歌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消失。

2.开发力度不足

虽然当地政府与相关部门对湖湘地区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然而对拥有非常丰富文化资源的湖湘地区来说,现阶段的开发是远远不够的,湖湘很多地方都可以成为文旅产业开发的一部分。据了解,许多游客在到达湖湘时,很难买到关于苗族民歌的文创开发产品,可见这些文创产品是几乎没有的,这种情况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

3.经费不足,区域交流欠缺

湖湘地区的资源丰富,但很多项目经费短缺。同时,湖湘地区多高山,道路不便,这也导致了各个区域缺少最基本的交流。此外,湖湘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也较少,大多还是局限于本民族居民的交流当中,与其他民族的融合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而这势必会制约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后续发展,也会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

4.缺少精品项目的打造

平心而论,湖湘地区的音乐产业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如《烟雨张家界》《烟雨凤凰》《武陵魂·梯玛神歌》等音乐剧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真正具有高艺术水平且高质量的作品依旧较少,大多数都出现了同质化情况,并没有专门性的苗族民歌作品。据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公布的数据来看,有超过半数的游客对于演出项目是不满意的状态,而半数游客认为精品项目是较少的。当然,湖湘地区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若想改变这样的情况,就必须对精品项目进行打造,狠抓苗歌表演的质量,深挖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文化因素,因地制宜地开展创作,避免同质化。

三、苗族民歌与湖湘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思考

在对苗族民歌的开发过程中,要以苗族民歌传统文化为基础,以旅游为导向,将苗族民歌真正打造成为产业化资源,发挥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创造其发展的多样性与可持续性。因此,在苗族民歌开发的过程中,要将政府、企业、民间相结合,真正形成三位一体的开发与保护模式。

(一)开发特色项目,树起苗族民歌新形象

尽管湖湘地区的旅游景点已经打造得如火如荼,但关于苗族民歌的旅游品牌却始终令人印象不深。人们对凤凰古镇如数家珍,却不了解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苗族民歌。对此,应该大力开发苗族民歌资源,树立苗族民歌新形象。如,以苗族民歌为蓝本,围绕其进行旅游开发,构建苗族民歌展演现场,成立苗族民歌博物馆等,从多个侧面向游客们展示苗族民歌。由于苗族各地的风俗不同,可以通过“一村一品”的方式来打造苗族民歌的旅游品牌,树立苗族民歌新形象。

(二)开发文创产品,带动经济发展

对于苗族民歌来说,虽然其已经拥有了知名度,但是开发的深度与广度是远远不够的。苗族民歌也应该开发相应的文创产品,如音乐盒、布偶等多种文创产品,让游客加深对于苗族民歌的印象。同时,对于文创产品的开发也要做到精益求精,在设计、包装、加工上都需要一丝不苟,打开旅游产品的销路。这不仅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也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增加村民的经济收益。

(三)增加跨区域交流,培养专业人才

各个地区的苗族民歌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不同,只有加强区域内的合作,才能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兼收并取,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也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也可以通过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来缓解资金链的短缺。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兄弟省市进行友好交流,通过“一带一路”将苗族民歌引向国际,扩大苗歌的影响力。

在增加跨区域交流的同时,也要增强对人才的培养,不能使苗族民歌的发展出现青黄不接的态势。很多苗族民歌的表演艺人都是当地的村民或农民,尽管他们的表演十分原生态,但是针对演出来说,这种表演形式过于单一,不能完全展示出苗族民歌的特色。因此,只有着眼于人才培养,才能更好地进行苗族民歌的演出,增强演出人才储备军,使演出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打造一支专门用来进行苗族民歌表演的精品队伍专门用于旅游的展演,将苗族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展示给游客,达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交互融合,实现二者的双赢,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也可号召多所当地高校学生参加,通过口传心授与实践的方式来培养人才,让学生们对苗族民歌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能激励学生们更好地发展苗歌。同样,通过这种方式,也同样可以使苗族民歌发扬光大,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四)加强苗族民歌的音乐保护机制

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人们关注苗族音乐的又一策略。[4]然而,保护必须立足于现实。

首先,要对苗族民歌传承人进行保护。只有对苗歌传承人进行保护,才能真正使苗族民歌保持活态,让更多的民间歌曲得到保护,让优秀文化得到弘扬。归根结底,苗族民歌是苗民们脑海中文化记忆的体现,这种通过语言而流传的文化是文化保护的重点。目前,湖南省已将苗族民歌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腊保、石顺民等文化传承人都在尽力保持苗歌的原始性与神圣性,以此维持苗族民歌文化与盈利方面的平衡。

其次,要对相关的环境进行保护。环境永远是苗族民歌发展的重要场所。苗族民歌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生存环境,就会逐渐消失,失去灵魂。因此,政府要因地制宜,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避免由于过度开发而产生“千城一面”的情况,使富有苗族特色的魅力场所退化沦为完全的商业化产物。

最后,在保护苗族民俗的同时,政府要做到保护为主、合理引导,做好苗族民歌相关的保护工作。相关工作负责人身体力行,如为苗族民歌分类建立文字档案,走访相关人员,进行收集整理的工作。

(五)加强治理,提升文化品位

文化自信是无声无息的,是潜移默化渗透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之中的。湖湘地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集地,其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民俗活动多种多样。对于苗民来说,苗族语言、苗族民歌、苗族工艺、苗族舞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会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与感知,同时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人们的文化凝聚力。随着湖湘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也更加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近年来,湖湘地区的政府与相关部门致力于挖掘民族内涵,弘扬民族精神,将湖湘地区的民俗、宗教、歌舞、旅游文化结合起来,把握了商业性与文化性之间的平衡,给予了人们极大的视听享受。然而,随着发展,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要对景区加强管理,提升景区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寻求既熟知苗族文化又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真正让苗民们从中获益,让游客们从中获得乐趣,正向而积极地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激发他们自觉保护民族文化的习惯。[5]

四、结语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又能歌善舞的民族。对于苗民来说,歌唱是有意识地将苗族语言组织,通过不同的旋律与节奏反映自己内心的感情与现实生活,与本土社会结构相互滋生。苗族有着丰富的历史、音乐资源,在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苗族民歌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对苗族民歌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导致对其开发利用不足,没有真正形成市场,打造知名品牌,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基于此,只有真正开发出让人们满意的项目、打造特色旅游项目与旅游景点、树起苗族民歌新形象、增加跨区域交流等多种手段,才能切实带动苗族民歌的开发与利用,使湖湘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得到协调发展,将民族区域文化转变成地方发展的经济效益,为民族的振兴增光添彩。

猜你喜欢

湖湘苗族民歌
湖湘文化的统一战线价值分析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