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宗元谪柳诗中的岭南风物书写

2022-02-27

文化学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贬谪柳宗元柳州

罗 姣

柳宗元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短暂的从政和长期贬谪的经历铸就了他卓越的文学成就。尚永亮先生认为,“贬谪”是个人的不幸,却是文学的幸运,“贬谪”在对被贬文人的人格和自由造成戕害的同时,达成了一种“高层级的生命体验”,充溢其中的执着意识与超越意识使得贬谪文学具有了典范意义与悲剧性的美感效应[1]。柳州是柳宗元生命中的重要节点,他贬谪柳州时期创作了诸多诗歌,本文根据《柳宗元集》[2]和舒乙《岭南文化与柳宗元晚年诗文创作关系研究》[3]整理了柳宗元刺柳期间的诗歌,包括来柳路上和居柳期间所作的诗歌,据统计,共计41题,44首诗歌。其中有13题直接描绘了柳州的自然环境和风俗文化,是研究柳州的重要史料,也是探析柳宗元情感流变的依据。另外,28题,计31首诗歌尚未直接描绘岭南风物,却流露出柳宗元的贬谪情愫。

一、柳诗描摹柳州奇特的自然风貌

岭南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他曲折坎坷的人生激发了柳宗元的创作热情,他的谪柳诗描绘了他在柳州的所见所闻。这些作品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描述高温湿热的气候

柳州地属岭南西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湿润,唐代的柳州人烟稀少,草木茂盛,常有野兽出没,多瘴气。柳宗元在给亲朋好友的诗歌中详细地描写了柳州气候湿热苦毒的特点。如《寄韦珩》诗:“初拜柳州出东郊,道旁相送皆贤豪。回眸炫晃别群玉,独赴异域穿蓬蒿。炎烟六月咽口鼻,胸鸣肩举不可逃。桂州西南又千里,漓水斗石麻兰高。阴森野葛交蔽日,悬蛇结虺如蒲萄。到官数宿贼满野,缚壮杀老啼且号。饥行夜坐设方略,笼铜枹鼓手所操。奇疮钉骨状如箭,鬼手脱命争纤毫。今年噬毒得霍疾,支心搅腹戟与刀。迩来气少筋骨露,苍白瀄汩盈颠毛。君今矻矻又窜逐,辞赋已复穷诗骚。神兵庙略频破虏,四溟不日清风涛。圣恩倘忽念地苇,十年践蹈久已劳。幸因解网入鸟兽,毕命江海终游遨。愿言未果身益老,起望东北心滔滔。”[2]1141再如《柳州寄京中亲故》诗:“林邑山连瘴海秋,牂牁水向郡前流。劳君远问龙城地,正北三千到锦州。”[2]1184如“炎烟六月咽口鼻,胸鸣肩举不可逃”和“林邑山连瘴海秋,牂牁水向郡前流”这两联诗生动地描写了柳州高温湿热、酷暑蒸腾、瘴气弥漫的气候特点。又如“桂州西南又千里,漓水斗石麻兰高”和“劳君远问龙城地,正北三千到锦州”等句都点明了当时的柳州地理位置偏僻,交通落后。再如“阴森野葛交蔽日,悬蛇结虺如蒲萄”句,叙写雨热充足的气候使得“麻兰”“野葛”等植物长得又高又茂密,阴森的藤木遮天蔽日,毒蛇好像葡萄一样盘在树上,整个环境笼罩着恐怖的气息。诗人是山西人,长期生活在北方,初到柳州难以适应这里炎热潮湿的气候。此外,“奇疮钉骨状如箭,鬼手脱命争纤毫。年噬毒得霍疾,支心搅腹戟与刀”句,折射出诗人居柳期间染上多种疾病,他认为瘴气、炎暑、毒虫是疟疾等传染病的来源,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命健康担忧。

《柳州府志·气候》引李西美《摄生论》云:“五岭以南,号曰‘炎方’。左右两江地居平旷者,犹或差胜。若城依岩谷,或近卑湿,崎岖厄塞,有近午方见日者。至若蛮溪獠峒,草木蔚荟,虺蛇出没,江水有毒,瘴气易侵。春三月青草瘴,四五月黄梅瘴,六七月新禾瘴,八九月黄茅瘴又曰桂花瘴、菊花瘴,商旅氓隶触热征行,与夫饮食起居不节者,每为所中,调摄之功宜加谨焉。”[4]33足见唐代柳州等地自然环境恶劣,瘴气较为普遍,北方官员尤难适应。又引《桂海虞衡志》云:“柳州一郡,初至之人,不服水土,视其所禀厚薄以为久暂。正、二月间,春雨骤涨,清晨即汲江水食之,多致腹疾。每日间遇南风则暖,北风则寒,或阴晴屡换,则寒暖屡易。又日多暖而夜多寒,一岁之中,卧必拥被,虽盛夏亦然。暑夜最忌露坐,热极切莫当风。稍知调摄,则外感自不能入。”[4]33柳州等地气温冷暖变化快,昼夜温差较大,容易使人生病。上文的“炎方”“连瘴海秋”“草木蔚荟,虺蛇出没”等句与柳宗元诗歌中的“炎烟”“江水有毒,瘴气易侵”“阴森野葛”“悬蛇结虺”等描述基本一致,侧面体现出柳诗描摹柳州节候。元代陈孚《柳州道中》的“五岭炎蒸苦”“荒灾秦象郡”“水毒人多”[4]649也与柳诗描述的情况基本一致。贬官至荒凉的柳州,恶劣的自然环境让他更加思念家乡和亲友,一种悲凉绝望的情绪油然而生。

(二)描写奇崛险峻的山峰

柳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区,石灰岩地带发达,因流水冲蚀易形成奇峰怪石。柳州附近的石鱼山、仙弈山、驾鹤山等都曾留下过诗人的足迹,这些山本是奇峻秀雅的自然风光,但在柳宗元眼中却是“尖山”“剑”“荒山”等诗歌意象。如《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海畔尖山似剑,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2]1146又如《登柳州峨山》诗:“荒山秋日午,独上意悠悠。如何望乡处,西北是融州。”[2]1166这两首诗借景抒情,抒发自己愁肠百结、思念亲友的感情。柳诗中的“尖”写出了柳州山奇崛险峻的特点,柳州的山峰尖削峭立犹如剑峰,秋天来看它们,乡愁浓烈的时候,每一座山都像利剑一样割破诗人的九转哀肠。日本学者户崎哲彦对“尖”字有较精辟的见解:“尖”字强调山的特点,剑一般的山石不仅仅代表其“高”“青”的视觉性特征,同时表现诗人的心理感受,那就是似一把把利剑袭来的恐惧感[5]。由此可见柳宗元诗歌用词的精妙。而“割”字极为生动地写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因此诗人祈望能化成千亿个身体散落在每一座峰头上,北望自己的家乡。诗中“荒”字则突出柳州群山叠嶂的特点,诗人登峨山遥望,山脉连绵,最远只能看到三十里外的融州。故乡渺远,浓厚的思乡之情让他倍感伤怀,无暇欣赏峨山秀丽的风景。柳宗元笔下的柳州山川在《柳州府志·山川》中也有记载:“天马山,在县城南,近大江,高出群山之上。……俗名马鞍山。驾鹤山,在城东南,耸立如孤鹤,临大江,旧有驾鹤书院,今毁。仙奕山,在城西南,……鹅山,在城西二里,隔江十里,水自半岭喷出,流小河入大江,远望如又鹅飞舞,又名深峨山。唐柳宗元有诗。”[4]48史料中的“鹅山”与柳宗元诗中的“峨山”基本一致,“耸立如孤鹤”“山小而高”“山势卓立,直上如笔”等描写与柳诗的描写类似,突出柳州山体高大的特点。

(三)叙写曲曲折折的江水

“清湾”“清池”“清江”“澄潭”是柳宗元笔下的永州水,以幽清为主,而柳州的水则是曲折离奇的。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天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2]1164此诗是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后所作的第一首诗,诗人极目远眺,江水宽广荒远,诗人以“芙蓉”和“薜荔”比喻自己和友人,以“惊风”和“密雨”比喻那些打击君子的“小人”,芙蓉和薜荔这些高洁的、美好的物象被狂风密雨摧残,也突出了柳州恶劣的天气。柳江弯弯曲曲,诗人的愁肠跟着柳江百转。柳州植被茂密,茂盛的岭树遮住了自己的视线,身处僻陋之地,无法与挚友相见,思念与悲愤交加,抒写不可排遣的哀愁。“惊”“密”“倾”“遮”“曲”六字写出柳州的物候特点。明人廖文炳评价:“首言登楼远望,海阔连天,愁思与之弥漫,不可纪极也。三、四句惟惊风,故云斜侵。有风雨萧条、触物兴怀意。至岭树重遮、江流曲转,益重相思之感矣。当时共来百越,意谓易于相见,今反音问疏隔,将何以慰所思哉!”[6]这一评析观点是极为准确的。两广总督杨廷璋《柳侯祠怀古》有“柳水潆回遗泽永,鹅山突兀旅魂孤”[4]679的诗句,其中“潆回”二字突出柳江水曲折环绕的特点。清代柳州名士范赫直笔描写柳江:“柳江西北来,回环若襟带。”[4]637柳江绕城而流,迂曲回环,就像襟带一样别在腰上。他们对柳江的描写基本与柳宗元的一致。柳宗元在诗中多次写到河流,如“瘴江”“牂牁水”“柳江”“漓江”等意象,突出了柳州一带河网密布,水系发达的特点。

二、柳诗反映了柳州奇特的民俗

柳州属于唐岭南道桂州府总管府管制,距离中原较远,经济文化落后,聚居着众多的少数民族。《隋书》卷二十八记载:“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狼,曰俚,曰獠,曰危页,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其俗断发文身,好相攻,微稍于中国,皆列为郡县,同之齐人,不复详载。大业中,南荒朝贡者十余国,其事迹多酒灭而无闻。今所存录,四国而已。”[7]由史料可知,当地百姓傍山而居,好斗惹事,崇尚迷信巫术,百姓衣着打扮、语言与中原地区差别较大。柳宗元在《柳州峒氓》诗中对此做了详细的描绘:“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2]1169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柳州城南大渡口集市上的所见所闻,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反映了柳州风俗文化。

一是崇拜迷信鸡卜、巫神。“鸡骨占年拜水神”描述了当时的柳民迷信祥符鬼怪,喜欢杀生,生病时不求医问药,而是请来巫师,用鸡骨占卜,拜水神。通过杀牲畜祭祀的方式祈求神灵的佑护,如果病情还是没有好转,就和亲友们诀别,最后绝食而死。《柳州府志·猺獞》引《赤雅》云:“潼人善鸡卜,其法不一。以雄鸡雏执其两足,现尼楚香祷祈,占毕杀之,拔两股骨净洗用线束之,以竹签插束处,使两骨相背,端执称祝。左骨为依,依者,我也;右骨为人,人者,事也。视两骨侧所有细窍,以小竹签长寸许偏插之,斜直偏正任其自然,以定吉凶。其法有十八变,直而正近骨吉,曲而斜远骨凶。汉元封二年平越,得越巫,适有祠祷之事,令祠上帝,祭百鬼,用鸡下。”[2]460这与柳宗元诗中的描述是一致的。除此之外,“断发文身”体现的是柳民的动物图腾文化信仰,纹上这些动物图案,可以使他们免受野兽的侵袭,是对图腾的敬畏,也体现当时柳民的礼仪和审美。

二是服饰、饮食文化独特。“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柳民用绿色的粽巴叶装盐巴回峒,用荷叶包裹米饭当干粮赶集,“虚”是当时柳民对市场的称呼,宋代钱易在《南部新书》记载:“端州以南,三日一市,谓之趁虚。”[8]柳民只能通过几天一次的“虚”来进行贸易,可见当时柳州经济比较落后。“鹅毛御腊缝山罽”中的“罽”是一种毛织品,鹅是当时柳民主要养殖的家禽,他们用鹅毛、木棉等做衣服、被子抵御严冬。《柳州府志·猺獞》引《岭表录异》云:“南道之豪酋,多选鹅之细毛,夹以布帛,絮以为被,复纵横纳之,其温柔不下于挟纩也。”[4]460这与诗人笔下的描写贴合,展现了柳州人民的智慧。

三是语言晦涩难懂。语言交流是一种文化融入另一种文化最大的障碍,当时的柳州方言与通用语差别巨大,柳宗元的“异服殊音不可亲”描绘当时柳民的语音面貌,他们主要说方言,基本不会通用语。面对语言系统的差异,柳宗元与他们交谈时需经过三次翻译才能听懂。一个“愁”字写出诗人面对语言不通时内心的忧虑。

三、柳州风物对柳宗元诗歌创作的影响

柳宗元谪柳诗反映了柳州当时的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而柳州当地独特的自然风貌和文化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促成了柳宗元岭南诗歌的形成。

首先,拓展了柳诗题材,丰富了其诗歌创作的内容。瘴、薜荔、芙蓉、岭树、悬蛇、尖山、峒氓、鹅毛、甘树等柳州特有的风物融于柳诗中,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柳州的民族信仰融入诗歌,“峒”“虚(墟)”二字虽为柳州方言,但它们却融入到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中,拓展了诗歌题材,足见柳宗元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尊重与包容。

其次,丰富了柳诗语言,促进其语言风格的转变。比对永州和柳州的诗歌,不难看出永州时期诗歌语言主要是清丽委婉的,而谪柳诗歌则是精练直接的语言风格。数词“千里”“万里”“三千里”“万余里”等语汇直接体现了柳州远离京城,地理位置僻荒;在谪柳诗中“寒”字出现了五次,而“荒”字出现了四次,“愁”字则出现了三次,“孤”字也出现了两次,诗人直抒胸臆,抒发贬谪柳州给他精神上的沉痛打击。

最后,丰富了柳诗的内涵,促使其谪柳情感复杂厚实。柳宗元在谪柳期间的情感是孤独绝望、迷惘低落、思念亲友和渴望有所作为的交织。柳州高温湿热的气候使初来乍到的诗人恐惧担忧,尖山、孤峰和曲水触发他的迷惘,异乡的习俗口音增添他的愁绪。陌生的环境促使他更加思念亲朋好友,他忍不住感叹自己仿佛是个被山水围困的囚犯。俞陛云评:“子厚《柳州》诗多哀怨之音。”[9]柳宗元虽有贬谪的苦恼,但也不是沉溺其中,碌碌无为。他励精图治、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些措施:释放债务奴隶,移风易俗;摒弃华贵夷贱的观念,融入少数民族生活;组织百姓打井引水,安居乐业;种植树木,改善柳州城市环境;重修文庙,促进柳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赢得柳州百姓的爱戴,给他痛苦的贬谪生活带来了一丝慰藉和喜悦。

四、结语

柳州是柳宗元生命中的重要节点。贬谪柳州对于柳宗元来说也许是不幸的,但对文学而言却是幸运的。一方面柳宗元的谪柳诗使人们得以了解唐代柳州的面貌,有不可忽略的民俗价值;另一方面柳州浓郁的地域色彩是柳宗元诗歌创作的源泉,拓宽了其诗歌创作,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民俗史的层面来看,仍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值得学界关注。

猜你喜欢

贬谪柳宗元柳州
柳宗元
柳州柳工叉车有限公司
柳州柳工叉车有限公司
苏轼的贬谪生活
江雪
非同凡响的秋歌
柳州柳侯祠祭田在鹿寨
探究刘禹锡、柳宗元的贬谪之路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