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国的旅游项目开发探析

2022-02-27

文化学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山西文化遗产法国

王 娜

一、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国的旅游项目开发潜力巨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全球各个国家都十分关注的话题,但由于起步时间早晚不同、地域差异巨大、文化传承的效果参差等问题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也不尽相同。一些起步早的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有许多值得中国借鉴之处,因此,笔者选取了法国优秀的学习蓝本,对中法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比对。经过比对发现,中法两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与历史发展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山西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完全具备在法国进行海外传播的可能性,并且潜力巨大[1]。

首先,是在历史积淀上,中法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储备量都十分巨大。尤其是法国政府,早在1840年就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而这部法案也成为全世界第一部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的法案,可见法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起步之早,这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保护传承意识,尤其是在进入2000年以后发展迅速。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并予以公布。2013年11月6日,中国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专门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相关事务。由此可见,中法两国都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这为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在法国的开发与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基础。

其次,在理念上中法两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看法一致。法国政府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是开放的,而不是将非物质文化一味地进行封闭性管理,并在每年9月的第三周设置了“文化遗产日”,鼓励全国民众前往参观,以开放的心态和长远的眼光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而中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手段就是“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广大劳动人民不断创造历史的过程当中诞生的,因此,中国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应当是充满烟火气的,要与劳动人民紧密结合,并通过旅游开发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的是“保护与开发并重”的策略。由此可见,中法两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抱有开放发展的意识,这为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在法国的开发与推进提供了积极的认同感。

此外,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是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生长环境的人们形成共同认知的一种有效途径。中法两国友谊源远流长,在各个方面都有不错的交流与互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出境旅游项目的火爆,越来越多的法国人怀着对东方文化的探究之心来到中国,而中国人也更多地走出国门,向往法国人的浪漫与情怀,跨境旅游项目的开发促进了中法两国的旅游业发展,增进了两国人民友谊,同时也将两国的文化交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些都为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奠定了基础,相信山西悠久且极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入法国,将会激起不同文化交流发展的新浪潮,并且进一步促进中法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二、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国的旅游项目开发的构想

从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远性构想来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外的传播具备条件,并且可以将法国作为旅游项目开发的先期目标地进行开发构思,在构思过程当中应当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并且秉持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核心思路,努力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旅游项目开发推向法国,进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一)尊重传统,焕发新生

从开发理念上来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储备量十分丰富,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绝佳的影响力[2],其魅力主要在于悠久的历史背景与厚重的文化积淀,因此,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应当首选独具地方特色,扎根民族文化和区域发展魂魄中的代表性项目,并以此为突破口将传统文化带出国门,打开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就山西的发展历史来看,其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与魅力主要来源于土生土长的黄河文化,以及憨厚质朴的民族特质,这是原生态的黄河流域文明印记,更是山西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当中将民族情感、历史文化内化为当地人民精神内涵的部分,更是山西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山西本土悠久的文化、历史与质朴的情怀本来就是能够大大吸引受众的闪光点所在,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国的旅游项目开发就必须尊重山西文化的特质,传承传统基因,保留其原生态的面貌,不能一味追求创新而打破其原本的魅力。这种传统的项目开发可以从民族手工艺品为切入点,包括剪纸、花馍、漆器制作等,这些手工艺品具有广泛的艺术来源,能够讲出山西人自己的历史故事,并且具有完好的本土面貌,能够保证传统基因的核心性,还具有相对较好的表演、展示性,能够对游览者散发出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力。对于这些山西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国的旅游开发应当以尊重传统为前提,尽量还原原始风貌,不刻意追求改变,这样才能保留传统文化的新鲜感与神秘感,而刻意地迎合法国文化必然会缺失掉本土文化本身的特色,有可能适得其反。当然,在保留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本风貌的同时,通过法国旅游项目的开发,本身就让山西的风土民情走出了国门,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与发展,在讲解与演示的过程当中也让这些悠久的技艺能够鲜活起来,换发出新的生命力,这对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是巨大的贡献,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力量与影响力[3]。

(二)审时度势,静中求变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国的项目开发必须保留和尊重山西本土文化的面貌,不能刻意为了迎合市场和环境而改变传统文化的本来面貌。但这并不等同于在山西本土文化输出到海外之后能够完全忽略传播地域的变化,也不是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国旅游项目开发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格子之中。而是应当在海外传播的前提下,结合旅游项目所处的国家环境以及市场需要在项目开展的形式和内容选择、输出表达上进行合理化的适应性调整,以同时满足不违背山西传统文化本土的朴素特质,又更加适合法国民众的旅游喜好与需求,从而推动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国的旅游项目开发,推动两国文化的交流互动。前期应该在选择项目和确定宣传思路上下足功夫,可以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国旅游项目开发定位在两个方面:一是挖掘本土影响力的海外推广;二是依据法国当地游客的心理需求,从市场前景出发,遵循旅游项目开发的开发规则,寻找更符合条件的山西非物质文化旅游项目内容,以迎合当地旅游项目的开发推广需要。例如,从挖掘本土影响力的方面来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国旅游项目开发可以选择山西本土具有较高海外知名度的项目进行先期推广,因为这些项目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海外影响力,这对于法国游客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或多或少都听到过这些项目,像“手工陈醋的酿造”“白酒制作工艺”都具有较好的海外影响力,这些项目本身无需过多介绍,就能够成为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名片,敲开法国本土的旅游大门,吸引法国民众前来观看、参与并品尝,让这些拳头产品成为开路的先行者,就能较好地打开法国市场的旅游格局。再从符合市场需求,迎合消费者心理来看,可以选择一些表演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现场展示,通过技艺的影响力打开法国旅游的新思路。比如:威风锣鼓、二人台、绛州鼓乐等等,本身具有较强的音乐性与舞蹈性,观看性强,表演的感染力好,很容易吸引原本不知道这些文化的人驻足观看。旅游项目的组织者在项目进行之前可以为法国游客普及这些项目内容的历史与由来,同时利用音乐和舞蹈的感染力邀请当地游客参与其中,感受山西本土传统文化的风土民情,置身其中,体会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与感染力,自觉地就会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与体验者,从而推动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国旅游项目开发。如此一来,既保证了本土文化传播的传统面貌,尊重了历史发展的原始风貌,又将原汁原味的山西文化输出到了法国,迎合了当地民众的需求,尊重了旅游市场的客观需要,这就较好地实现了审时度势,静中求变的原则。并且这里要强调一点,所谓的尊重本来面貌,同时也应当善于发掘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发展变化,一些民间的艺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本身已经产生了变化和发展,这是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规律的,那么在海外传播的旅游项目开发当中就应当充分尊重这种本土变化,而不应当受制于对传统的溯源回避这种变化,以免造成文化传承后内容的流失与遗憾。

(三)保护与开发并行,传播与吸纳并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兼具可延续性与不可再生性,这就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应当并轨发展,保护并不是一味地静态管理,而是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留存现状进行前瞻性评估,并科学开展传承发扬与静态保护、动态开发传播相互结合的过程。好的旅游开发项目,不仅能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还能够解决其延续发展的问题,避免由于历史发展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发展停滞与文化消弭问题,确保其延续发展,焕发新生。从内容上来看,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许多,涵盖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其中包括手工艺、音乐、美术、餐饮、民间文学、杂技、民族医药等多个领域,因此,能够设计的旅游开发项目也比较丰富。从形式上来看,一是可以选择文化科普类的旅游项目形式,对历史悠久,具有文化故事、典故以及民间传说的内容进行法语翻译,并为法国游客进行舞台剧、历史剧、传统故事的现场演绎,学会讲好故事,好好讲故事,并以故事与艺术结合的方式更好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向法国,形成记忆点。比如:《又见平遥》《一把酸枣》都是山西颇具影响力的舞台剧,其中既有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踪影,又有山西历史文化的传说与英雄故事,再加上舞台剧独特的表现形式与艺术感染力,这就让法国民众极容易从中感受到文化传播的力量,既做好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又拉近了彼此之间的文化边界。当然这种表现形式并不是只能采取中国北京或山西已有的舞台剧名录,也可以采取开发再创造的形式,打破中法两国的地域隔阂,讲述中法人民建交的故事,其中穿插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与文化背景,将两国人民的友情故事与三晋大地紧密结合,与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扬紧密结合,达到文化传播与旅游开发、国际友谊与人类共同发展的新气象。也可以将一些民族民间技艺表演搬到法国的街头进行表演,法国人民热情好客,也热衷于表达街头艺术,可以抓住这一点,将类似于大同刀削面、闻喜花馍、定襄面塑、平遥漆器等手工艺制作项目加以表演展示的内容,扩充其观赏性,通过街头表演与展示带动法国游客的好奇心与参与热情,从而邀请他们参与到实际操作当中,感受民族民间技艺的魅力,真正让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具有更高的传播性、观赏性、参与性与体验感[4],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亲民化,打破国籍与技术上的隔阂,真正打开国门,走入更多人的心里,扩大山西本土传统技艺的海外知名度,亲身体验过的法国游客必然会终身难忘,并且主动承担起传播的重担,参与到口口相传的海外旅游影响力传播队伍当中,发挥意想不到的价值。在传统的节日和习俗的传播上,可以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法国旅游项目推广结合起来,选择中国传统的节日进行合并推广。比如:在法国举办中式婚礼,并邀请威风锣鼓队和二人台演员、唢呐表演演员进行表演,烘托婚礼气氛。同时在婚礼上摆放剪纸和花馍,供应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吃甜点作甜品台的小食。在宴席上既可以供应平遥牛肉、猫耳朵、抿尖、柿饼等作为餐品食用,也可以开发与法餐相结合的新品菜式,在形式上突破限制,在内容上保留传统风味。还可以在婚宴上播放山西民歌或者传统诗歌吟诵作为表演项目,将中式婚礼办得有声有色,同时推广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开中法文化交流的新渠道。

三、结语

综合上述内容,在法国开展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可以采取综合开发,兼容并蓄的模式,保证一个主题,发散思维,进行多内涵开发。要在保证山西传统、质朴的风土民情原始面貌的前提下,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特性,选择与之相匹配的项目开展形式,并不拘泥于本土传播的一般模式,打破常规,开创更适应法国本土需要,并更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旅游拳头产品。此外,要紧紧围绕保护与发展并重的铁则,通过开发新的旅游项目推广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外知名度与影响力,并且保持初心,不在开发项目中迷失本心,刻意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扭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面貌是绝对不可取的,也不能过分以利益为重,忽略了海外传播的主要任务是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要做到保证利益,保持本心。此外,体验感、参与感是打开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接轨的任意门,如果想要让法国游客真正走进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透过这扇窗口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就必须注重体验感与参与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引发共鸣。通过这种体验参与,法国民众将会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播的使者身份,将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推向整个法国,影响国际,从根本上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

猜你喜欢

山西文化遗产法国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法国(三)
法国(一)
山西叹五更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