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课后延时师资难题的破解之道
2022-02-27任宾
任 宾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的意见》实施以来,“双减”已经成为各级教育部门、各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新的改革意味着新的挑战,尤其在乡村学校,由于地理位置、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原因,乡村学校在“双减”的实施过程中往往面临“先天不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课后延时的师资薄弱上。
河北省在2019 年印发了《关于做好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中要求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但是,长期以来乡村学校教师欠缺,每名教师几乎都是独包班,“集语数英音体美科品劳信于一身”,所有的课程都是一个人上,这一现状导致教师没有时间思考,顾及其他。另外,因历史原因,乡村学校对音体美等学科重视不够,导致一些学校没有专业教师任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样的条件下,乡村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师资这一瓶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加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双减”背景下给学生做“减法”。
在师资上做“加法”。地方政府应根据师生比例和学科结构,扩大乡村教师的招聘工作,补齐教师编制缺额,不断将德智体美劳等专业教师聘任到岗位中来,确保学校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开足课时。此外,还要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骨干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力度,通过科研、进修、学习等手段,加强对其在教学、教研方面的指导,积极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条件。乡村学校还可打破学段限制,让有才能的教师在校际之间流动起来,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送教,让他们的特长在多个学校开花结果。
在幸福指数上做“加法”。首先要解决的是后顾之忧。有条件的学校要为教师子女提供专用学习、活动的场所,组织开展看护活动,解决教师因参加课后服务无法兼顾子女的矛盾。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度是值得探索的方法,学校可适当放宽考勤要求,也可以将教师课后服务时间换算成工作量,根据工作量大小适当增减请假时间。为了保证乡村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要在硬件条件上下功夫,改善他们的食宿环境,如在宿舍内配齐空调、卫生间、健身室等现代化设施。
在社会资源上做“加法”。首先想到的就是家长。家长从事各行各业,里面藏龙卧虎,可以为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的开展提供人力支持。乡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学校可以从民间聘请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艺人参与课后延时服务。此外,卫生院、工厂、农业种植园等部门团体也可以参与到课后服务中,为课后延时服务提供更大更广阔的空间。
总之,课后延时要抓住“师资”这个牛鼻子,综合采取多种渠道,多管齐下,为课后延时服务保驾护航。相信在乡村教育人的不懈努力下,乡村教育的魅力、乡村教育的未来,就在这充满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