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扩招后教学质量的评价、考核与改进

2022-02-27张彩云

滁州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生源教学质量院校

张彩云,赵 冬,张 亚

为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稳定社会就业、培养更多更实用的人才支撑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3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高职院校扩招作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政策工具之一,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随后,教育部在5月8日发布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从扩招重点领域、生源组织、经费保障等方面作了精细部署。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高职教育扩招计划,促进更多的下岗工人、退伍军人及农民工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两年多来,如何看待和评价高职教育扩招后的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扩招与教学质量提升:相容性与矛盾性

(一)高职扩招与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相容性

通常认为,当高职院校的办学资源不变时,招生数量的增长必然意味着人均教育资源的紧张,这样一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就会降低。实际上,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质量与高职院校扩招之间并不是完全矛盾的。高职院校学生教育质量还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结构及人才培养模式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经济学中的发展包含量与质的增长两方面,也就是说量的增长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质量的提升,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扩招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同时,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高低,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参照,即要满足社会发展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吻合。因此,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数量较少,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那么,高职教育的质量就难言是高质量的。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宏观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人才培养供需结构失衡显得更加突出,成为影响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它表现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数量结构上的缺陷。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适应社会各行各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当前的高职教育难以为社会发展提供足够数量的应用人才。[1]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才培养质量上的供需结构失衡。例如:作为应突出表现职业特色教育的高职教育,其职业教育的独特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表现,其更多地是被人们认为是分数意义上的专科教育。因此,高职扩招对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之间的体制性障碍,着重彰显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特色,对社会经济发展大有裨益。综上来看,高职院校扩招和高职教育质量发展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高职扩招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间隐含的矛盾性

实际上,相对于对高职教育资源紧张的担忧,人们对高职院校扩张背景下高职教育质量的担心更多的是源于对高职生源身份的焦虑。就此来看,高职扩招形式上是规模问题,实质上是结构问题。结构决定功能,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功能。因此,面对高职生源身份的多元化,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其教育质量,就必须面对现实生源结构,在入学标准、人才培养模式、质量标准、管理体制、学习方式、就业保障等方面进行深入而有效的改革,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组织结构、管理结构、教学结构及师资结构等。

这种深刻的结构性变革动力来源于高职院校的主动建构与改革,高职院校需要积极主动地构建一种自上而下的、在规模扩张中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结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积极主动的改革会遇到许多困境,导致高职扩招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首先,社会生源的多样化。这是高职院校改革面临的重要难题。社会生源群体数量大,其在年龄、文化基础、心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都比较大,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学组织模式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其次,在“标准不降”的前提下,对不同生源的学习评价标准如何制定也是一个重要课题。科学高效的评价标准必然是多元化的,需要给予不同的学生更广阔的个性化发展空间,必须打破以往单一的质量评价体系。再次,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也要经历深刻的变革。以往高职院校的课程编纂内容主要针对应届生源,而扩招后高职院校的生源更多来自于社会,因此,高职院校还要根据社会生源的不同文化基础与工作实践,适当调整课程学习模式。

二、高职院校扩招对教学质量提出新要求

(一)教学质量管理要走向多样化

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要学习借鉴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办学规律与经验,最大程度地凸显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特色。那么,推动高职院校完成从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多样化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就必须推动完成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多样化改革,也就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培养需求,构建形式多样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以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覆盖校内外各教学环节,并在此基础之上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方式。[2]69最终达到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对教学质量管理多样化的要求,一方面,体现在对学制管理模式的要求上。以往高职教育的学制管理都是倾向于全日制的单一模式。高职扩招后,更多的生源来自于社会不同行业,社会生源多元化给高职院校教育带来生源社会经历差异、文化基础差异及心理差异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根据以往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我国的高职教育应当打破单一的学制管理模式,采用完全学分制及弹性学制等全新的模式。对教学质量管理多样化的要求,还体现在对学员管理模式改革的要求上。社会生源的多样化,将会出现很多“时学时辍”的现象。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分层分类的教育,做到“有教无类”,针对特定的生源群体提供“定制教育”,满足不同生源在学习过程和学习需要上提出的不同需求。[3]如:有些高职院校会通过建立终身学习电子档案,以及长期弹性学籍管理制度等来满足社会生源的不同需要,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二)教学质量标准要突出应用导向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自发展伊始,其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调整,即应用人才、技能人才和技术人才。无论在哪一个阶段,都能显而易见地感受到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所要表达出的应用导向。在此基础上,高职教育模式也始终围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而采取适当的教育教学组织范式及运行方式。

如:《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4]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有相关表述:“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5]国务院发布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提出,到2021年底,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5%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6]2020年9月16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7](职教成〔2020〕7号)。2021年7月29日,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和类型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教学质量标准是学校保障其人才培养质量能够实现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重要准则。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大量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在此背景下,高职教育面对国家的扩招政策,可以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要注意如何以高职教育为切入点,促进“办适合的教育”和转向“类型教育”,转变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应加快教育改革,要区别于普通高校以理论学习分数为重的标准,在设计、制定和评价等方面都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明确应用导向性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但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评判,还要凸显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评判。[8]高职院校要做到始终依托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不断提高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质量标准中的主要地位。[2]70

(三)优化教学质量管理队伍结构

科学有效的师资结构是保障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职业性和应用型导向的高职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积极优化教学质量管理队伍结构,提高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挑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规模庞大的社会生源,他们在文化基础、社会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也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改革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一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需要,不断优化教学质量管理队伍的结构,在教学管理中扩充经验丰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高职院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资源整合做到“为我所用”,例如:通过校企合作任命教师、通过专题培训培育一批教师、通过“银龄讲学”补充一批教师、依靠社会力量兼职招聘一批教师,加快补充职业教育所急需的专业教师,不断有针对性地完善培训体系和教研制度,促进整个高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化。相关部门要积极落实文件要求,帮助高职院校突破以往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职院校积极与企业合作,适时完成产教融合。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适当的行业与相关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管理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2]70

另一方面,随着教师结构的优化与科学,高职院校还要打破原有的结构化课程教学模式,逐渐模糊课程界限,以高职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不断使高职教育变成被需要的应用型教育。

三、高职院校扩招后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创新路径

(一)深刻认识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创新的重要意义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职能之一,是高校的立校之本。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配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各行各业培育和输送优秀的应用型复合人才。[9]而要做到这一点,高职院校首先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其中:创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是促进其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这一途径不但是做好学校教学管理的抓手,还是满足创新型国家人才需求的重要源泉,各高职院校必须深刻认识到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创新的重要意义。

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那么,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质量评价也应该是一种动态的、自始至终的过程性评价。科技的飞速发展为这种动态化的过程性评价提供了更加有益的技术手段,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以及相应的互联网设备广泛收集数据,精准辨析教学影响因素,尽快地为修正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建议,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客观与公正,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教师的教学潜能。

(二)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以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领导、教学专家及相应的教师,近年来,也有高职院校引入学生评价部分。各个部分的教学质量评价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例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教学质量评价有利于在宏观层面对高校加强指导,保障教育教学的基本质量;学校领导评价结果更为公正,能够更好地体现教育质量评价的权威性、提高影响力。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的督导组随时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可以更高效地提高高职教师的授课水平。然而,通过众多对以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分析数据,可以看出,受到评价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往往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局限性。例如: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授课教师,通常出于提高自己的教学评价,以及应付教学检查等多种原因,不能把自我教学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落实得深且实。

实际上,不应该把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单纯刻板地看作是一种机械教学管理活动,它作为促进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更是一种需要多元主体积极参与、能够与其他教学过程紧密相连的一个元素。高职院校作为一种特色职业教育类型,在其职业性和应用型愈加突出的背景下,必须以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需要为目标,积极促进高职教学质量评价的多方合作与多元评价。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设计要以更高远的立足点,从更加广阔的视角考察教学质量评价,把教学质量评价打造成相关主体共同参与的一种多元交互活动。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促进教师和企业的合作,鼓励教师现场教学,通过有效沟通,带领学生到企业的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地学习,在实现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同时,提升高职教育质量评价的质量。

(三)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以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主要以分数定胜负,在经济快速发展和高职院校急需转型的当下,单纯的试卷分数无法全方位地衡量一个教师及学生能力与素质的高低,更无法从根本上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制定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习者来源、知识技能基础和培养方向的多样性,全面推进模块化教学和学分制。”[10]因此,在促进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前提下,高职院校要紧跟未来教学评价改革的发展方向,积极主动地实现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的多样化。

首先,引导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考试。以往高职院校学生参与考试的积极性比较低,学校可以结合课程目标与学生学习实践,鼓励学生自行选择设计与课程相关的实践考核题目,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实践考核题目多方面地搜集学习资料、进行实地考察等,通过科学地分析、总结,整理出学期学习成果作为期末考核成果。

其次,以赛代考。教师及学生间的朋辈竞赛更有利于调动被考核主体的积极参与性,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创造性。高职院校在考核阶段,可以根据课程目标设置制定相应的竞赛题目,鼓励高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研讨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完成相应课题的资料收集和报告,再通过相应的评分对其成果进行反馈与评定。实践证明,以赛代考的形式更能够在引导学生形成团队意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内驱力。[11]

再次,以实践成果代替考试分数。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职业性,对高职学生的考核也要突出职业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在考核阶段呈现其在职业实习和学习中学习到的、总结出的作品,来更直观地展现其学习成果。

(四)促进评价指标科学化

受普通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经常会出现轻过程而重结果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扩招后会投放到社会更多的毕业人员,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选拔也更加严格,由于高职院校轻过程而重结果,导致一部分毕业学生难以在各行各业中精准就业,人才培养的应用质量也成了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这种情况启发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促进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科学化,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高职院校的快速转型。

评价指标的设计应贯穿高职院校教学的整个过程,包括课程设置、课堂设计,以及校外实践和就业反馈等各个环节。一个完整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要突出其应用导向性,引导整个教学工作朝着明确的指向去发展;在指标设计、方法选取等方面要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使精确量化和模糊量化相融合;指标的确定还要跟随动态的教学过程变换而随之改变,要结合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变动而适时调整。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上,要尽量做到指标设计的全方位、多元化、系统化。例如:指标内容要考察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实践内容,而不是教材中死记硬背的理论记忆;要更加细致地考察授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是否做到适时启发、归纳和渗透等。评价量表的种类也要尽可能覆盖、丰富整个学习过程,如:高职院校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要求,编制适合不同教师、不同层次学院的评价。

立足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在百万扩招的挑战下保障、促进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采用多种途径创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与考核,使高职院校的教育加快适应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始终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校政企行多元联动、产学研用多维驱动”,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深化改革。

猜你喜欢

生源教学质量院校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图表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