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下数字黄河建设的目标及其实现

2022-02-27

关键词:黄河流域黄河流域

李 媛

(西安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1],为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伴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以数字生产力为标志的全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正在加速重塑。数字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逐渐成为改善区域经济整体质量与效率的动力源泉。作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之一的黄河流域,正在成为国家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试验区,完成集流域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智慧化、网络化于一体的数字黄河建设,达成黄河流域主体、结构、运行、制度、功能和演进的全面数字化,将成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支撑。最早关于数字黄河的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2002年黄河管理委员会针对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提出的 “三条黄河” 建设,即 “原型黄河” “数字黄河” 和 “模型黄河”[2]。然而,这一时期数字黄河的建设思路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治理为中心,既没有突出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问题,也没有关注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结合问题。基于此,我们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与目前数字经济的发展现实相结合,提出构建一个边界充分扩展的综合性数字黄河,不仅能够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水资源治理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手段,也能够将沿黄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融合、生产生活、文化交流等问题同国家的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对前期基础领域的全面拓展和深化。

一、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下的数字黄河建设

学术界关于数字黄河的系统性研究整体偏少,仅有的研究主要围绕数字黄河的环境治理功能展开,缺乏规范化的理论性研究。然而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数字黄河是一个涉及众多领域的复杂综合体。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必须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可复制、可共享、可跨时空跨地域等特性,促进沿黄地区之间信息高效共享、人才无缝流动和上下游协调发展,实现流域上下游之间在生态治理、产业融合、智慧文旅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全面协同合作,从而推动构建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探究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下数字黄河的建设问题,首先需对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以及数字黄河的相关理论内涵进行规范界定及系统归纳,以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对数字黄河建设的要求展现数字黄河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区域差异明显的大国,全国各地区在要素禀赋、基础设施、创新能力、资源环境承载等方面差别较大,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日趋加剧。2019年8月,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提出,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2019年12月,《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文章,对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再一次强调,要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1]31。可见,形成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是新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现有理论主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界定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本文认为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的主要表现为:以创新为核心,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要素的充分利用,实现各类要素有序流动和高效集聚,以各区域创新能力的增强带动国家整体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优化城市分工与协作,以区域联动、产业融合带动南北方之间和东西部之间区域协调发展;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整各区域、各城市群、都市圈的产业布局,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推动产业结构及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型;促进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在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同时,维护国家安全稳定。

从现有研究来看,数字黄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数字黄河是对黄河的模拟和仿真,即通过信息技术对黄河流域全要素和水利治理管理全过程进行数字化映射、智能化模拟,实现对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并在可视化的条件下提供决策支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3]。而广义的数字黄河承载的不仅仅是防洪减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等自然功能,更是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下流域人民对于信息时代美好生活的向往,覆盖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对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4],对提升整个流域的运行效率乃至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借鉴已有研究,我们将数字黄河定义为:数字经济时代催生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以数字平台为支撑,以一体化建设为核心,以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为目的,针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要素构建一体化综合指挥中心,由流域产业数字化转型平台、流域日常运行管理平台、流域公共服务与互动平台和流域应急指挥平台共同组成的相互融合、高度协同的流域数字统一体。

数字黄河建设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实现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的具体体现,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对数字黄河建设也提出了相应要求,具体包含以下3个方面:

1.实现区域经济格局从行政区经济向一体化经济转变。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各行政区条块划分、各自为政、要素流动性差、市场被行政权力严重分割的局面,既阻碍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又影响了要素之间的配置效率。因此,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下的数字黄河建设要能够整合经济生活各领域信息资源,并有效应对协同治理过程中信息沟通不畅的挑战,形成集治理主体、治理资源、治理要素、治理事务与治理流程于一体的现代化治理平台,有效解决信息跨界、跨域流动问题,为提升流域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创造有利条件。与此同时,信息双向流动能够为流域协作地区提供生产、投资、消费等市场对接反馈,既要能为上游重点帮扶区域提供产业发展、产品市场、技术合作、劳务合作等市场机会,也要能有效引导下游协作地区的资本、技术、人才进入上游省份,促进省际协作效应综合提升,降低因信息流 “断裂” 带来的流域协作成本,筑牢黄河流域数字化转型的根基。

2.实现区域产业布局从以矿产资源为主导向以科技创新为主导转变。黄河流域资源丰富、战略地位突出,是我国实现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重点区域。然而沿黄地区长期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资源密集性产业集中且技术含量低、区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因此,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下的数字黄河建设要能够为流域产业布局优化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流域从单一产业不断向多元产业延伸,呈现出多方式、多层次水平的创新。与此同时,以现代信息技术产生的前后向关联效应推动流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带动供应链上下游的配套产业协同创新,并以此倒逼流域创新主体的创新广度与深度,从而提升流域整体综合实力。此外,要让科技创新成为促进流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优化和提升流域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效率;以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要求调动地方政府创新积极性,提高区域创新活动效率[6],推动沿黄地区产业布局从以矿产资源为主导向以科技创新为主导转变。

3.实现区域空间布局从离散向城市群集聚转变。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黄河流域已基本形成以山东半岛、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三大增长极为引擎的网络空间发展格局,成为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然而,与长江经济带相比,黄河流域的空间布局无论在集聚强度还是在集聚密度方面都相对较弱。因此,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下的数字黄河建设要能够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数字基础设施提升黄河流域的营商环境和就业环境,改善区域之间的要素流通,加快创新要素在区际间的流动[7],以沿黄地区产生集聚的 “向心力” 促进科技人才、数字人才和优势产业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集聚,推动流域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推动数据要素与其他要素的有机结合,在实现跨区域知识和技术要素共享的同时,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倍增。数据要素能够跨越地区间差距对人均产出带来无差异的、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人均产出增长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二、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下数字黄河建设的目标

数字黄河基于云计算、物联网感知、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的赋能能够实现黄河流域主体、结构、运行、制度、功能和演进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流域治理和管理的智能化。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下数字黄河的建设问题必须从技术架构和组织架构两方面明确数字黄河建设的目标。

(一)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下数字黄河的技术目标

首先,在硬件系统方面,数字黄河的硬件系统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集 “数据接入、存储、计算、管理、开发和使能” 为一体的数字基础设施,其基本构成包括数字要素基础层、数字技术平台层、数字应用场景层和数字价值化生态层,根本目标在于推动黄河流域按照 “物理流域—数字孪生流域—智慧孪生流域” 的逻辑形态演进,充分实现全流域人、事、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相互连接,促使流域上下所有节点不仅日渐透明,而且能动态更新。其次,在软件系统方面,在 “全流程监管,一体化运作” 的原则下,数字黄河的软件系统能够建立贯穿全流域的制度创新体系,能形成多维数据融合、协同交互管理的一体化运作模式,其基本构成包括多主体参与的流域环境协同治理机制、流域地方政府间协作机制、流域空间管理的一体化运作机制等,根本目标在于通过制度创新保障数字黄河硬件系统的数字应用场景和价值化生态的运行和维护,以流域上中下游之间的协同合作推动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再次,在信息系统方面,数字黄河的信息系统是跨部门跨行业协同运行的信息系统,能打破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分割、冲破不同行业结构上的障碍、突破数据库之间的藩篱、整合数据链条上的结点,其基本构成包括海量产业数据、环保数据、灾害数据、金融数据、交通数据、居民健康数据等,根本目标在于为流域地方政府智能决策提供数据基础,为构建 “黄河大脑” 、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提供先决条件。

(二)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下数字黄河的组织目标

相比于传统的流域系统,数字黄河的反差不止在技术层面,其根本不同还体现在组织层面,如果只是追求技术更新,那么数字黄河终将流于形式,并不能使流域治理和发展产生颠覆性变革,进而推动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因此,可以说数字黄河的表征体现在数字化、智能化,但其本质却是形成跨地理空间和组织的合作形式。数字黄河始于数字技术应用,终于组织合作变革。基于数字黄河技术特征对流域系统的不同影响,其组织目标可以分为以下4个方面:

1.组织主体的多元共生。在数字黄河系统中,技术带来的互联互通推动黄河流域大系统存在于一个无限链接的空间中。对数字技术的无限拓展,为黄河流域多元主体提供了一个全面开放的交流协作平台。数字黄河系统中所形成的数字生态能够打破传统流域的封闭性,跨越流域主体间的界限感,促使组织主体呈现明显的多元化特征,组织边界将朝着模糊化和开放性趋势演变,主要涉及流域内各级政府、各类市场和社会主体。这些异构参与者往往具有各自不同的参与逻辑与目标,但数字技术却能够通过平台交互将他们进行多元化整合,形成一种跨地理空间和组织的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形式。

2.组织关系的关联式协作。数字黄河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可大幅提升跨地理空间的流域组织主体间的协作效率,同时扩展和延伸合作范围和领域。数字化情景下的数字黄河各主体之间既相互独立又能相互响应,组织结构变得更加富有弹性:一方面,数字黄河系统有利于沿黄地区各主体之间相互借力,在不同空间、不同领域、不同时点上开展松紧节奏变化的多层次多方位协作,打造数字化共同体,助力数字黄河高效运转。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知识资源的快速流动促使企业不得不与更多的、不同的主体开展协同合作,从而获得更为多样的创新资源。数字黄河将进一步强化流域内企业间的连接强度和深度,发挥企业间合作的价值共创特性,推动流域创新网络形成,产生以价值共创赋能创新网络发展的协同互动新局面。

3.组织体系的 “中心—平台” 构型。传统的流域治理组织结构往往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条块划分、各自为政特征明显,容易导致信息与决策机制的传导效果下降,影响管理与执行效率。数字黄河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对服务进行解耦,基于流域运行体系,借助边缘计算技术,从全局视角将黄河流域大系统按逻辑拆分形成 “一个中心、四个平台” 的组织架构,实现全流域跨地理空间的一体化组织运作。具体包括:一是建立数字黄河一体化综合指挥中心,加强对流域各地各相关部门的统一调度,确保信息通畅,沟通高效及时。二是建立数字黄河产业数字化转型平台。以黄河流域龙头领军企业为重点目标,构建数字化赋能平台,立足产业特色和运作方式,指导平台通过数字资源共享、价值链溢出和运营机制的完善来驱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快速转型。三是建立数字黄河日常运行管理平台。构建集黄河流域治理主体、治理资源、治理要素、治理事务和治理流程于一体的综合数字治理系统,提升流域治理数字化水平和日常运行管理能力。四是建立数字黄河公共服务与互动平台。通过资源整合,在社保、教育、医疗、税务等民生领域,建设面向公民的便民服务及互动平台,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流域治理工作,推动流域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五是建立数字黄河应急指挥平台。完成黄河流域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在包括流域防汛、断流等自然灾害,水质污染、流感疫情等社会灾害,以及金融灾难应急方面,借助融合通信等数字技术,实时掌握现场情况,实施有效的指挥与调度。

4.组织网络的双轴式交织。数字黄河建设的关键在于全方位、一体化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重塑,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跨越流域的多个地理空间所形成的协同网络来整体推动组织领域的系统性变革。基于数字黄河的技术特征,对系统转型流程及组织体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数字黄河呈现若干管理轴和流程轴 “双轴线” 相互交织的网络结构特征。 “流程轴” 指按照数字黄河万物互联的本质原则,打通沿黄地区从上游到下游数字黄河建设全平台全业务流程链接。 “管理轴” 指数字黄河系统下沿黄地区纵向管理过程中,明晰各省、市、县、镇、村的主体职权,形成各负各责的局面。无数 “双轴线” 通过整合不同区域不同部门的数据资源,可以打破 “条块” 框架限制,提升地区间数据共享及处理效率。重构平台业务建设和管理流程,能够从横向破除跨区域协作管理的壁垒,从纵向明确数字黄河多元主体的职权和职责,形成无数业务轴和管理轴相互交织的网状组织结构,构成沿黄地区数据归集共享和业务协同共治的新局面。

三、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下数字黄河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以及生产模式改变,正在成为我国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数字黄河主要围绕不同领域,以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分别从宏观层面、产业层面以及企业层面影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并且三种路径均会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因此,本部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着手,深入剖析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下数字黄河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下数字黄河建设可能面临的宏观问题

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承载之间的矛盾是黄河流域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难题。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下的数字黄河建设一方面通过对传统经济全方位、新视角的赋能,构建新经济体系的新引擎,破解流域高质量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创新促进流域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缓解流域生态环境压力紧迫问题。

1.流域高质量发展创新动能不足问题。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全面融合代表了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以数字生产力为标志的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加速重塑。数字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逐渐成为改善人类生产生活质量与效率的动力源泉。数字黄河通过数字技术边界的全面拓展对流域社会融合、文化交流、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能够加速流域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互联互通,有效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新型高端生产要素也将打通流域各省区的市场化障碍,冲破区域间的 “条块分割” 限制,推动新型高端要素的市场化形成,并依托市场化平台,将流域下游地区的产业、技术、资金引入上游地区,通过改变上游地区原有的资源要素组合方式,挖掘流域协作发展潜在的 “结合点” ,释放资源要素活力,不断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赋能增值,激发流域高质量发展动力,实现黄河流域的 “增量发展” 。

2.流域生态环境压力紧迫问题。生态优先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前提,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承载的协同问题是黄河流域不同于长江流域的主要特点。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广泛应用,数字黄河既可以为流域水资源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又能够为流域上中下游之间协同治理创造条件。首先,数字黄河通过数字化水源监测体系的建立可以提高流域水资源治理和管理的精度和效率。同时,依托人工智能、生态环境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通过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对黄河流域水生态进行修复治理。其次,数字黄河建设有利于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模式,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绿色创新作用,改造升级流域传统技术和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以数字化促进流域内产业发展从高耗能转向创新驱动,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再次,考虑到污染 “顺流而下” 的特点,数字黄河能够通过数字关联达成流域上中下游之间的区域协作,实现流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同时积极推动治理 “逆流而上” ,形成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新格局。

(二)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下数字黄河建设可能面临的中观问题

黄河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流域内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差异巨大,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突出,中心城市的内生发展能力不足,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呈现自东向西递减趋势。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下的数字黄河建设需要解决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的问题,以及数字产业化发展难题,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全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以跨区域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促进上中下游之间的产业融合,形成区域间优势互补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实现流域上中下游之间高质量协调发展。

1.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优化的问题。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传统产业的生产和销售注入了改革创新的新鲜血液。黄河流域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然而却面临着产业结构重工业化严重、资源密集型产业集中且技术含量低,流域上中下游之间产业发展水平差异大,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的现实困境。数字黄河依托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能够变革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提升生产效率,优化煤化工等资源消耗性产业分工布局。通过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与多元化、高端化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完成流域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能够激活城市经济发展活力,加速跨区域要素流动,以数据要素突破地域和时空的横向阻隔,加深区域间经济关联。数字黄河借助产业数字化形成了向沿黄各城市群集聚的分布格局,城市群的产业发展能够冲破行政区划限制,有助于缩小流域上中下游之间产业发展差距,进而推动形成黄河流域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

2.数字产业融合度不高的难题。数字黄河能够对数字产业的数字化信息、知识进行清洗与整合,形成市场化、资本化且便于流通的数字产品,从而将数据信息转化为生产要素并进行重组,在此基础上再培育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进而推动黄河流域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数字黄河通过对流域内传统产业进行全链式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与现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能够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作用于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通过推进黄河流域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流域内数字产品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创新变革,打造数字化赋能下的智能制造新模式和现代产业新体系,还能够突破流域产业边界,推动上中下游之间的产业融合,形成区域之间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又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点,进而实现流域上中下游之间高质量协调发展。

(三)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下数字黄河建设可能面临的微观问题

在数字经济蓬勃兴起以及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背景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激发企业未来竞争优势的新引擎,也正因为如此,我国企业对数字化转型兴趣日益浓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质是通过整合现代新兴技术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重构,从而实现由 “工业化管理模式” 向 “数字化管理模式” 的变革[8]。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下数字黄河建设通过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难题以及企业绿色创新问题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1.企业数字化转型 “不敢转、不会转、不易转” 难题。首先,以数字黄河提供的信息技术拓展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渠道,让企业敢转。一是数字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在复杂的异构创新者网络中快速建立链接,同时降低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交易成本,提升企业的知识吸收和转化能力,提高企业研发效率,推动外部创新的引入。二是信息技术能够模糊企业边界,利于企业跨界整合外部创新资源,加速流域上中下游企业之间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最终实现开放式网络化创新。三是数字经济能够打破地方市场规模狭小的局限性,使地方市场受到统一大市场需求端衍射,通过数字化转型能够帮助企业根据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转变创新要求和方向,并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高创新效率。其次,以数字技术拓宽企业的组织与管理创新渠道,让企业会转、能转。一是数字技术通过提升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效率,促进企业办公模式向高效化和协同化发展[9]。二是数字技术有利于企业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随着企业接收信息、传递信息和吸收消化信息速度的提升,企业对外界更为敏感,能够更快地察觉外界变化,并捕捉有效信息,从而把握创新机会[10]。

2.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绿色创新问题。生态先行、绿色发展是决定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企业又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主体,因此必须重视企业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绿色效应。首先,数字黄河能够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11]和信息共享水平[12],其中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能够降低企业环境治理的成本,信息共享水平的提升在提高企业低碳管理经验整合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提高企业对绿色生产信息的吸收能力,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其次,数字黄河通过提升企业融资能力,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增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投入,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再次,数字技术使得企业的生产过程、管理过程,以及经营结果更加透明化和可量化[13],有助于政府针对企业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绿色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全面监督和评估,降低监督成本,提升评估效率,促进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四、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下数字黄河建设的总体思路

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下的数字黄河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根据新时代中央关于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战略,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对数据要素配置的作用,妥善处理沿黄地区地方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市场、监管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一是按照 “区域经济分工格局—企业嵌入式互动格局—区域间协作联动格局——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的格局思路,建立黄河流域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共同体。二是按照 “数字技术创新发展体系—数字基础设施供给体系—跨地理空间协同合作体系—多元主体支持体系” 的建设思路,形成黄河流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新局面。

(一)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下数字黄河建设的格局思路

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 “如火如荼”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然而从总体规模看,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万亿元的16个省市区中,黄河流域只占两个,分别是山东和河南;从经济贡献看,黄河流域只有山东的数字经济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从发展速度看,陕西、甘肃、山西、内蒙古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4]可见,相较于发达地区,黄河流域的数字经济基础较弱,但从发展速度来看却具备极大的数字化发展空间和潜力。数字黄河建设应遵循 “区域经济分工格局—企业嵌入式互动格局—区域间协作联动格局—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的格局思路,以流域市场运行和日常管理及公共服务两方面数字化转型为抓手,依据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产生的双轮驱动效应,围绕多元共治的理念,重点打造集黄河流域产业数字化转型平台、流域日常运行管理平台、流域公共服务与互动平台等多要素支撑的黄河流域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共同体。

1.以数字化转型培育各具特色的增长极调整区域经济分工格局。黄河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发展特色鲜明。在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上游地区生态功能较强,应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现代农牧业以及环境污染小的新兴产业,因此推进智慧旅游以及借助资源优势部署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兴产业的全面数字化和智能化是黄河上游地区经济布局的新思路。中游地区是资源密集区,长期粗放型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亟须通过数字技术增强能源开发利用效率和环境治理的准度与精度。以能源化工基地为依托,选择煤炭、石油等行业的龙头企业进行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以现代数字技术重塑生产流程,提高能源产品的综合利用程度。黄河下游地区区位优越、人口密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经济活动高强度区,但也面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困境。基于此,一方面,下游地区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以数字技术的应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以郑州、青岛、济南等都市圈为载体,打造智能制造业集群,鼓励企业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实现制造业服务化与价值链升级。在流域日常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应大力推进5G、物联网传感技术与沿黄地区公共基础设施、政府职能部门、各组织单位的融合建设,完成政府职能、组织主体、组织结构、监管模式等多个方面的数字化改造及网络化分布式呈现。

2.以数字平台加速产业转型构建企业嵌入式互动格局。在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以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重点龙头企业为目标,构建数字化赋能平台,立足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特色和运作方式,指导平台通过数字资源共享、价值链溢出、运营机制的完善来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利用平台的基础架构资源和能力共享进行业务整合,采用 “依附式升级” 新战略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快速变革。与此同时,平台和参与者相嵌升维,推动流域产业结构朝向 “多维平台嵌套” 、产业链多主体协同的新组织形态演进。在流域日常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加速推动政府和组织机构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再以数据智能的驱动倒逼政府系统建立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联动机制,通过建立流域日常运行管理平台和流域公共服务与互动平台,强化公众参与,强调政府职能部门、各级各类组织与民众、经济社会部门的关系变化,促进数据归集共享和业务协同共治,发挥 “串点成线” 的作用,满足数字黄河治理核心业务管理、政府部门业务协同及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需求,实现全方位赋能,支撑流域数字化治理。

3.以数字园区释放要素集聚效应形成区域间协作联动格局。在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通过园区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打造黄河流域数字生态良性循环的载体。在银川、西宁、兰州、西安、郑州、青岛等地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示范性数字化企业园。大力引入工业物联网嵌入式研发方面的企业,为特色农牧业、生物医药和高端制造业的生产提供配套支持。通过企业引入带动平台产业链相关企业入驻,根据园区集聚所带来的产业要素集聚效应,建立流域各类产业集群跨区域、跨平台的协同网络,形成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多核心集聚产业分布格局。在流域日常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在推进政府职能、组织体系电子化、网络化、协同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其应用导向,以具体需求为目标,完成面向街镇层面和企业层面的应用场景化建设,做好场景的规划、开发与使用。将场景开发与业务流程再造有机结合,推动 “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 的演变趋势。

4.以数字服务打造生态共同体形成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数字经济为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超越的机会,在当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平台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应依据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产生的双轮驱动效应,围绕多元共治的理念,构建多要素支撑的黄河流域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共同体。一方面,沿黄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内部要形成良好的数字化组织生态。加强沿黄地区基层公职人员数字化素质培训,在与企业和群众等服务主体对接过程中要积极承担起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同时对居民数字化创新给予相应的政策激励和技术指引。另一方面,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优势来形成良好的沿黄地区数字化转型服务的外部生态。整合沿黄地区科研院所力量,构建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分类型分层次对政府公职人员、企业家、产业工人开展数字化培训和技术指引,提高数字公共服务的普及性;以村为单位开展组织动员工作,培育农村居民对地方特色资源的价值认同,对数字化转型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认同,建立广泛而有效的公民参与数字化转型路径。

(二)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下数字黄河的建设思路

1.以数字技术创新发展体系培育数字黄河建设第一动能。借助数字技术,重塑流域主体之间的生产经营模式和价值共创方式是数字黄河建设的核心内容。一是围绕黄河流域搭建一批数字经济创新服务综合体和数字化集聚平台,拓展和提升数字技术的实体经济应用边界和水平。鼓励各类平台向优势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一体化服务,孵化一批能够引领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链迈向中高端的创新型企业。二是培育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和专业,围绕虚拟特色旅游产品建设等重点领域,实施优势特色产业创新计划,持续推进扩大黄河流域特色产品种类的核心技术攻关,加强数字技术融合创新,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三是运用数字技术改造流域传统产业,推进数字技术与特色资源的融合性创新,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标志性成果。四是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建设具有流域地方特色和辐射带动能力的企业技术中心,引导企业积极与行业顶尖组织合作,吸引更多科技型初创企业落地生根。同时建立和完善配套措施和机制,一方面保障创新型人才的内部培育和外部引进,另一方面通过优化创新环境,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2.以数字基础设施供给体系抓住数字黄河建设的关键。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字平台共建共享是数字黄河建设的关键。一是结合黄河流域地形地貌,从全局视角出发,系统布局基于数字技术的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重点提升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有效缩小城乡之间、流域上下游之间、与东部地区之间的 “数字鸿沟” 。二是统筹规划,加大黄河流域数字化赋能平台建设,提升平台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助推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资源的协同与对接,协助中小企业完成好智能化改造,促进主导产业链不同环节在数字层面上良性互动发展。支持流域特色产业、重点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特色产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重塑特色产业链和供应链,发挥典型行业、企业的示范效应。同时,鼓励、引导政府以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加强网络专线建设,并减少接入成本,全面降低企业网络化转型门槛。三是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流域基础设施的全方位智能化管理,全面推进 “数字政府” “智慧社区” “智慧教育” “智慧交通” “智慧信用” 等建设和应用,实现数字黄河系统内主体、运行、制度和功能的全领域数字化转型。

3.以流域跨地理空间协同合作体系强化数字黄河建设基本支撑。以园区为载体,推动沿黄省区数字化转型协同合作是数字黄河建设的基本支撑。一是搭建黄河流域产业数字化转型对接平台。针对黄河流域中下游省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各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壮大,加速完成下游省区的数字化转型,同时助推下游发达省份的数字产业逐步向上游地区转移,加强上中下游的分工合作,从而实现黄河流域整体性产业数字化联动,建立跨区域产业数字化协同合作网络。二是建立黄河流域数字化转型协同合作机制,成立流域内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协作机构,编制黄河流域数字化转型整体规划,协调沿黄地区在产业联动、生态协同治理等方面数字化转型的合作模式。三是促进黄河沿线政府合作方式规范化、制度化,出台数字黄河地方性法规,以法案形式推动流域各地区之间数字化转型协同合作,同时以法律法规加强组织约束,对流域合作重点例如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产业数字化联动等项目进行固定考察。四是成立 “数字黄河建设咨询委员会” ,从沿黄地区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中遴选出数字化转型顶级专家,同时联合沿黄地区政府咨询委员会,结合各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现状,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决策咨询和政策建议。

4.以多元主体支持体系夯实数字黄河建设保障基石。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围绕多元共治理念,建立多要素支撑的支持体系是数字黄河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是完善数字黄河的资金支持体系。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种子作用,引导各级财政资金加大对流域数字化转型的投入和支持;另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为流域各级各类主体数字化转型开发专项金融产品,推动金融机构为流域数字化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二是建立数字黄河的人才支持体系。首先,以供应商和企业的需要为导向,推动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郑州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大专院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数字化协同创新综合体及数字经济创新人才管理试验区,积极培育一批既懂数字技术又熟悉地方生产工艺的特色人才,同时推进产业创新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其次,建立流域内数字人才协同培养机制,实施与发达省份之间数字产业项目的一对一帮扶计划,促进流域内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三是建立数字黄河的政策支持体系。根据流域上中下游地区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经济条件的约束,结合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性特征,以精准扶持为原则,实施不同的数字化投入和管理策略及政策导向。增强推动黄河流域数字化转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科学指引,制定黄河流域数字化转型群众参与政策,激活社会力量,提高民众对流域数字化转型的参与度。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由导入期向拓展期转换,数字黄河建设将成为推动我国南北方之间和东中西部之间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探索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下数字黄河的建设问题,关键是要注重与黄河流域典型事实的结合,实现区域经济格局从行政区经济向一体化经济转变,站在 “全面一体化” 的高度全盘统筹流域上中下游跨地理空间和组织的联合创新和优势互补。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根本遵循,通过数字黄河解决黄河流域长期面临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承载难以协同推进的矛盾,以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优化升级以及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确保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下数字黄河的运行过程中,需要以数字化转型调整区域经济分工格局、以数字平台形成企业嵌入式互动格局、以数字园区形成区域间协作联动格局、以数字服务形成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数字黄河建设需要通过数字技术重塑流域主体之间的价值共创方式、借助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字平台共建共享、依托数字园区促进流域跨地理空间协同合作、围绕多元共治理念建立多要素支撑的支持体系。在未来需要总结提炼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之间数字黄河建设所呈现出的时空特征和发展趋势,研究数字黄河建设对流域治理的综合效能,进一步探究一体化经济模式对环境治理产生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为流域治理提供经验借鉴。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黄河流域
压油沟小流域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沙颍河流域管理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黄河』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