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非遗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研究
2022-02-27仇国梁
仇 国 梁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非遗工作是一项旷日持久的系统工程,在经历了2020年之前的高速发展之后,开始步入新发展阶段。2021年,国家发布《“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标志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进入至关重要、不进则退的“提高完善”阶段,开始升级转型[1]。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对非遗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目前的高职非遗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构建一种更加系统、科学的高职非遗教育模式。
一、 高职非遗教育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2],也是解决非遗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现在的高职非遗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未能充分起到非遗人才培育的作用。
(一)大众化非遗教育为主
将非遗纳入学校素质教育,是各国弘扬本国非遗的普遍做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接触感受本国的优秀传统,建立文化自信。但是,这种教育不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只是为非遗人才建设奠定了一定认识基础,离专业化教育还相差甚远。虽然在一些相关专业开设了一些非遗课程,但是真正向社会输送的非遗人才屈指可数。
(二)所涉非遗过于集中
根据数据统计,我国的非遗项目总计80余万个[3],但是能够进入高职非遗教育,尤其是高职非遗专业化教育的还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扬州市的非遗项目总数达到636项(1)数据来源于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但是,只有几项国家级项目,如扬州玉雕、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扬州剪纸、雕版印刷、杨派盆景技艺、淮扬菜技艺等进入了扬州高职院校。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只有这几个项目有较好的市场化、产业化基础,能够持续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经济、文化效益,因而也更容易被高职教育所顾及。
(三)专业化教育起步晚
专业化的高职非遗教育形成较晚,直到2021年《“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颁布才逐渐成形。2021年,教育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式纳入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设置[4]。2022年,高职专业目录大幅度调整,加入了不少非遗方向的专业;各地方的高职院校,也开始围绕非遗保护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二、高职非遗教育体系的构建
基于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升级转型以及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必须构建一种更加系统、科学的高职非遗教育体系。
(一)根本前提
高职特色的非遗教育体系构建,根本前提是高职教育与非遗之间的相互契合和相互需要。一方面,我国的非遗分为十大门类,大多都是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技术技能,比如传统戏剧、曲艺、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通过高职教育可以建立长效性保护机制;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大都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缺少非遗教育的高职教育是不健全的。
(二)基本思路
基于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条例》《“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重要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精神,笔者构建了高职特色的非遗教育体系,基本思路如下。
1.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国文化基因,深入构建实施高职特色的非遗教育模式,切实提升非遗的普及教育水平,创新发展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人才的校园培育机制,不断增强非遗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2)基本原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深入挖掘高职非遗教育的思想理念。尊重非遗人才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表达权利,推动非遗人才建设的全面化、系统化、可持续化,增强非遗教育被认同、参与感、获得感。健全高职非遗教育规章制度体系,落实职责,明确责任,精准施策,精确管理。坚持守正创新。尊重非遗基本文化内涵,弘扬非遗当代价值,推动高职非遗教育的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非遗的生命力。
(3)主要目标。构建健全的高职非遗教育体系,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管理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效,工作体系完善。注重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合作。激发创新活力,有效促进非遗保护工作。
2.主要任务
(1)非遗普及教育。鼓励高职教师参与非遗保护,编写高职教育非遗教材。开设非遗特色课程,聘请非遗传承人参与教学,加强高职非遗师资培养。积极建设各级别非遗教育实践基地,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推动非遗进校园,开展非遗展示、展演、竞赛及互动体验活动。
(2)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将传统方式和现代高职教育相结合,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建立中国特色学徒制,与企业联合招生,工学结合,培养更多青年传承人;鼓励年轻人成为后继人才。
(3)非遗保护人才培养。针对非遗保护工作所需人才需求,建立非遗保护专业,非遗保护班级,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学生参与非遗的研究、宣传、活动、管理等各类保护工作。
3.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校、院、系等各层级非遗教育管理组织。把非遗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为非遗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充分支持。
(2)完善管理制度。根据建设目标和教育规律,制定高职非遗教育的管理制度,明确校、院、系等各级管理目标、责任、流程以及责任人等。
(3)加强专业规划。各学院按照国家政策以及非遗工作的要求,积极进行非遗方向的专业建设。深入调研,广泛研讨,确定非遗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进行非遗专业的规划与建设。
(4)强化师资建设。非遗专业课教师应具有相应工作经历或者实践经验,达到相应的技术技能水平。加强专业化培养培训,鼓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引进非遗高技术技能人才等担任专兼职教师、设立工作室等,参与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技能传承等工作。
(5)加强平台建设。加强建设非遗教育的实验实训基地、宣传展示场馆、技术技能创新平台、非遗体验中心等,具备非遗教育所需的基本硬件,确保高职非遗教育的正常进行。
(5)加强经费保障。经费投入与高职非遗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鼓励通过多种渠道依法筹集发展非遗职业教育的资金。设立非遗教育专项经费,规范和加强非遗教育资金的管理。
(6)加强培养方案。科学、规范地制定非遗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校、企业、行业、学术界、新闻界、社会多方人员参与。
(7)加强教材建设。基于高等职业教育标准,依法自主选用教材;或者组织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合作编写教材,将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纳入职业学校教材,并进行动态更新;充分展现非遗文化的传统、特点、风格、表现形式以及产业化的可能与远景。
(8)加强教学设计。提倡“五结合”,即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就业、教室与实训室、校内教师与外聘非遗专家、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等相对因素的相互结合,合理安排时间和教学进度,缩短学业与就业差距。
(9)加强教学过程。根据培养目标安排教学过程。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实践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开发职业教育网络课程等学习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非遗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融合应用。
(10)加强招生就业。加强非遗专业宣传,可与企业联合招生,以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学徒培养,设立订单班、定向班、特色班等。建立健全就业创业促进机制,协调实习岗位。
(11)加强质量评估。建立健全高职非遗教育的质量评价制度,吸纳行业组织、企业等参与评价,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作为重要指标。
(12)加强技术转化。对于非遗实践中产生的新技术、新设计、新理念,要及时转化为专利产品并投放市场。进一步激起师生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就业创业,推进非遗的保护工作。
三、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一支重要力量,对非遗教育责无旁贷。不过,非遗本身的零散性、民间性、不均衡性等特点,又使非遗教育面临许多困难。这就需要高职教育大胆创新,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