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后勤“三全育人”功能提升的思考
2022-02-27戴林鸿
戴 林 鸿
(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7)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应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1]。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育人是教学、管理、服务等多方面的共同协作。学生的大学生活既包括课程学习,又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在后勤保障的空间内度过,在倡导课程思政的高职教育背景下,进一步突出后勤管理和服务育人,确保育人过程的全程性和育人主体的全员性,对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就现状来看,人们对后勤育人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使得后勤工作依旧停留在保障服务层面,在服务观念、制度建设、服务人员素质保障等方面远没有达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素质培养的要求,后勤“三全育人”理念很难落地,也没有形成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后勤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在提供服务和管理保障的同时,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富有内涵的育人工作,尚需在育人机制和路径方面做出深入探讨。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后勤育人的现实困境
学校后勤的主要作用在于服务,为学校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的开展创设和谐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2],因此,后勤服务是高职院校育人系统的重要组成。但在当前高职院校后勤管理模式中,后勤系统的管理又独立于高职院校管理系统之外,多数学校后勤系统内部各部门自负盈亏,在人员、制度和运行管理等方面有自己一套独立系统,常常游离于学校整体培养目标和育人整体思路之外,甚至可能成为学校育人环境的死角。
(一)“公益性”和“市场性”之间的矛盾显著
大多高职院校的定位方向都为公益性的非营利组织,而高职院校后勤是为学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与生活学习环境的企业化组织[3],需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更强的市场性,不可避免地存在趋利性倾向。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便会引发“市场性”与“公益性”的矛盾。在现实中,后勤服务与学生发展需求之间容易形成利益对立和冲突,使高职院校后勤系统开展服务育人的难度加大,学生对后勤不信任,学生与后勤人员之间难以形成一个和谐、平等、融洽的相互关系,后勤育人的现实与学校全面育人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校园软硬环境建设失调
大学生的生活环境由物质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环境共同构成,其中,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后勤文化建设则是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4],是校园文化的补充。特定的校园文化需要通过符合学校特点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来营造。硬环境指的是外在的物质条件,软环境则指物质条件以外的诸如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因素和条件的总和。目前高职院校后勤建设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服务环境中的外在硬件条件建设和生活设施的改造上,在环境的教育功能上以及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上重视度不高;在服务人员的使用上,更多地关注〗对职工的技术能力和常规工作要求,对于职工的服务可能造成的对环境和学生心理的教育影响关注不够;后勤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氛围难以更好地协调统一。以上种种,导致高职院校后勤工作中软硬环境失调,不能更好地形成生活服务与人文关怀相融通、服务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环境氛围。
(三)后勤人员与学生之间文化“代沟”严重
有关调查显示,为了降低成本,目前高职院校后勤员工队伍中约75%为外聘员工[2],而外聘员工的主要来源则为农民、城镇下岗工人或退休人员等,突出特点为总体文化程度和文化素质偏低,虽然满足了后勤企业发展的低成本,但这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与学校师生之间的思想观念差距较大,更难以有效开展相关岗位的服务育人工作。后勤服务队伍整体年龄较大,与年轻学生相比对新事物、新观点的接受能力较弱。大学生对后勤服务人员的接受度较低,基层后勤人员对大学生生活方式接受度同样较低,双低效应引起后勤人员与高职院校大学生之间的“代沟”,使后勤服务育人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
(四)缺乏具体的育人目标和评价体系引导
经济效益主导下的高职院校后勤服务,常常以最大限度实现利润为目标,以职工技能、工作量作为主要绩效评价内容,缺少对育人能力、育人绩效甚至对企业形象的考核评价,造成具体服务部门和职工过分追求量化的常规保障性服务,忽视服务过程对学生心理、道德品质发展的综合影响。
二、高职院校后勤“三全育人”功能的提升路径
(一)强化后勤服务育人观念
高职院校后勤是附属于高职院校的基础性部门,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但最终的目标与高职院校教育目标一致[5]。高职院校后勤育人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辅助,后勤的教育功能通过服务来实现。因此必须改变后勤工作者原有的“服务员”观念,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后勤工作者应定位为“后勤育人者”。管理者可以为后勤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后勤育人知识学习平台,例如组织后勤育人功能系列主题学习活动,端正后勤人员对后勤工作的态度和认识,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后勤服务工作的教育属性和价值,培养其强烈的职业使命感。转变观念还包括要形成主动服务理念,这就需要后勤工作者拥有主动服务的育人意识,以思想支配行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服务意识,尊重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一切工作围绕着“为学生服务”来开展。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之前,首先要为后勤职工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如搭建后勤育人交流平台、育人方法学习平台等;在每一个服务窗口展示具体的育人内涵,例如在每日菜品展示栏呈现健康菜肴的搭配方法,在寝室悬挂用水卫生和健康作息的常识,在主要路口宣传公共道德和交往礼仪等,多方面强化后勤服务人员的育人意识。
(二)“显性”育人和“隐性”育人相结合
高职院校后勤工作的育人作用分“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方面即为良好的服务行为、服务形象、服务环境、服务规范,以及规范的操作、统一的着装、文明的举止、热情的态度等,均能简单直观地起到育人作用。“隐性”方面指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对服务环境正向的建设,在无形中对学生产生正向影响。应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注重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日常后勤服务中后勤工作人员将自己的热情、关爱和体贴付予学生,温暖学生,也将各自敬职敬责的职业态度展示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社会心态和精神风貌。在重视生活硬件设施改造的同时,也要重视软环境的建设,紧密联系高职学生未来发展的特点,以学生生活为基点,以生活育人为导向,以朴实的后勤文化,激发高职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加强后勤服务制度建设
严谨合理、科学完善的后勤服务管理制度是后勤员工日常工作的执行标准,也是做好服务育人的保障[6]。实现好的后勤育人的前提是后勤的基础服务工作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加强后勤服务制度建设,注重制度内容中的育人内涵,对服务质量能够实时监控、全面监控,保证后勤服务质量能达到标准水平。同时建立合理反馈交流机制,加强后勤民主管理,如搭建更为安全便捷的举报投诉平台,对服务质量进行反向监督,召开学生座谈会,充分利用新时代网络媒体资源,征集并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督。还可以通过服务育人交流平台的搭建,拓宽信息共享途径:每年举办服务育人汇报交流会,邀请学生代表、分管学生工作相关领导参与评审,并将评审结果作为评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必要条件。建立包含育人绩效的系统绩效考核标准,对原先薪酬待遇体系进行完善,学生评价、同事反馈、服务育人效果等均应该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激发后勤员工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提升服务育人的质量。
(四)加强后勤服务育人队伍建设
服务育人是一项心灵工程,后勤服务育人光有服务的热情是不够的,服务育人效果的好坏,与服务人员综合素质高度相关。基本的文化素质、过硬的岗位服务本领、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实现育人功能的前提条件。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对后勤人员整体素养的把控,重视管理类岗位和服务类岗位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育人队伍建设首先应把好服务人员入门关,在招聘筛选环节要聘用高素质人才,坚持优选原则,在源头上提高水平;其次是重视对既有员工队伍职业道德和文化知识培训,帮助员工提高岗位技能,掌握沟通技巧,提高服务质量和育人水平。应结合不同岗位特征采用多情境培训,如对酗酒、噪音、学生抑郁、寝室火灾等多种情境,指导员工进行针对性处理,并进行对应的点评,使后勤人员更快适应后勤育人的不同情境。
为了更好实现服务育人效果,还需通过多种途径在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建立起情感交流平台。可以通过举办“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月”“美食文化节”等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联谊活动,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既能提高学生对服务人员教育的接受度,又能使广大服务人员建立起“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五)主动适应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重任,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职业素养的提升既来自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样需要在丰富多样的课余生活中体验与践行。将后勤育人纳入到高职整体育人体系中,必须体现高职院校自身特点。提高后勤服务人员育人素质,实现全员育人,可以使学生感悟到一个职业人应具有的品质和风范;通过学校其它教育教学活动与后勤育人的有机衔接,不断给学生灌输正能量,使后勤育人环节贯穿于学校育人的全过程,不留“盲区”;有了后勤服务,就营造出全域性育人氛围,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让学生获得职业认知,感受劳动之美,激发生活热情,全面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全方位育人。由此,后勤育人成为高职院校育人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语
后勤服务作为学校运转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大学生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后勤育人能够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新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可以辅助提高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开展,提高思政教育功能,有非常好的助攻作用。然而,高职院校有着各自具体的人才培养方向,各校有各校特有的后勤运行机制,要真正解决后勤服务育人的盲区,尚需从观念到运行机制上不断探索,实现后勤“三全育人”模式与高职院校教育的更好衔接,提升其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