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上海“爵士”音乐发展回顾与展望

2022-02-27浙江音乐学院丁晓宇

艺术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爵士音乐舞厅爵士乐

浙江音乐学院/ 丁晓宇

爵士音乐是一种包含了许多特质的音乐类型,其中摇摆的节奏(或是多变的节奏)、即兴与可辨识的声音是构成爵士音乐的三大要素。其包容性和独特性兼具,迎合了更多人对音乐作品更加通俗化、流行化但却不失水准并又有据可依的要求。早在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就被赋予了“东方巴黎”的称号,成为了一座中西文化融合的国际化城市。爵士音乐也开始在这里播种,后逐渐发展为与美国纽约同步的爵士乐名城。今天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分析,可以对中国爵士音乐历史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新的目标,推动其在当代的新发展。

一、20世纪80年代后上海“爵士”音乐发展回顾

20 世纪80 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据统计,1979 年到1984 年间,上海地方财政用于文化建设的支出共34.2亿元,其中用于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的支出约1.1亿元。在1985年后,文化投入的力度加大,许多在80年代前被搁置和停止的文化形式开始复苏生长。

1980年,在上海和平饭店,一群年过花甲的老人组建了至今为止全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平均年龄最大的一只爵士乐队“上海老年爵士乐队”。创立者郑德仁先生正是20世纪40年代曾效力于“吉米金爵士乐队”的贝司手,其他乐队成员均为原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上海滩各大爵士乐团的乐手。“上海老年爵士乐队”的建立标志着上海爵士音乐的再次发展。

从1984年开始,舞厅、酒吧文化再次兴起,重新走进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中。1987年,国家颁布了《关于改进舞会管理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允许大中城市举办营业性舞厅。随后,舞厅、酒吧、音乐茶座、卡拉ok 厅等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营业,至1993年,上海舞厅达600余所、音乐茶座90余家,到了1995年,舞厅增至1300余所、音乐茶座增至400余家。

1980 年,“上海老年爵士乐队”在和平饭店的演出获得热烈反响,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来到上海都会去和平饭店消费、欣赏。许多高档酒店抓住了这一商机,20世纪90年代后,他们也纷纷效仿和平饭店,以爵士乐队演出作为噱头招揽生意,其中包括金茂君越大酒店53层的钢琴吧和56层的天庭、上海JW 万豪酒店40 层的酒吧等。这些娱乐场所的建立促使文化市场对乐队以及爵士乐队的需求量猛增,截止到90年代中期,上海地区的演出乐队已达300余个。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酒吧文化开始盛行,一个个小酒吧在上海的街头错落有致,形成了一道风景,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上海的衡山路,一度被人们冠以“酒吧一条街”的称号。这些酒吧当中,不乏以爵士音乐为主题的音乐酒吧,例如复兴西路46 号的JZ 酒吧(JZ Club)、复兴西路与淮海中路交叉口的棉花俱乐部(Cotton Club)、青海路9号的木头盒子咖啡厅(Wooden Box Cafe)、新天地的CJW 酒吧(Cigar Jazz Wine,雪茄爵士葡萄酒酒吧)、泰康路288 号的288酒吧等。这些酒吧每晚都有不同风格的爵士音乐演出,许多中外乐手同台献艺,傍晚,在爵士乐队演出结束后,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爵士乐爱好者上台与专业乐手们相互切磋。

自2004年开始,每年的十月份,上海都会举办别开生面的爵士音乐节——“爵士上海音乐节”。主办方“JZ 音乐”(JZ Music)邀请了国内外上百支乐队和各国音乐家演奏爵士大乐队、波萨诺瓦(Bossanova)、流行爵士乐等不同风格的爵士音乐,可谓是国内最大的爵士乐活动之一。在音乐节上设有十几个不同的舞台同时进行表演,不同类型、不同肤色的专业乐手轮番演出,带给听众多种多样的爵士音乐感受。

21 世纪初期,爵士音乐开始走进全国一流的高等音乐院校——上海音乐学院的课堂,从此,爵士音乐被作为一门学科,爵士音乐教育正式走上了系统化、专业化的道路。

二、“爵士”音乐在上海发展的成因和局限

(一)“爵士”音乐在上海发展的成因

首先是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20世纪20年代,人民生活负担得到了相对减轻,政府着手交通、通讯等设施建设,在便利了人民出行、联络之外,也鼓励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进一步纾解了人民多年以来束缚在脑中的陈旧思想,眼界得到了一定的拓宽。

其次是人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文化消费相对增加。20世纪20年代起,民族经济的崛起和大量外资企业的涌入,使得上海的经济进入了“黄金时期”。人民的生活基本稳定、收入相对提高,商人和外国人的增多促使娱乐场所的生意日益红火,文化消费较之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促使从事娱乐服务行业者必须想方设法变化着花样吸引消费者。

最后是西式的文化方式扑面而来,中西文化融会贯通。爵士音乐在上海的登陆并非偶然现象,它由西方人士带入上海,而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环境为爵士音乐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俱乐部和舞厅的兴起为爵士音乐提供了演出场所,一批勇于吸纳西方音乐文化的音乐人,创作了许多加入“爵士”音乐元素的流行歌曲,至今仍有许多首被广为传唱。

(二)“爵士”音乐在上海发展局限

首先是错将“爵士”音乐定义为“舞厅音乐”。20 世纪20 年代,爵士音乐传入上海,虽然是一种新颖的音乐类型,但自始至终人们只是将其定义为“舞厅音乐”,即一种专门为舞蹈伴奏而生的背景音乐。在那时的上海,乐手们只是一味模仿西方爵士音乐的演奏,缺少了专业人士系统的教学和对于爵士音乐的理论学习,导致爵士音乐在上海的发展受到了局限,只有百乐门、大都会等娱乐场所才能找寻到爵士音乐的身影。

其次是对于“爵士”音乐,人们“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爵士音乐,一种由西方传入我国的“舶来品”,它的出现引起了许多本土的文化人、音乐人的好奇,他们纷纷模仿,但从未去过大洋彼岸感受爵士音乐的纯正韵味。乐手们只知乐队配置、乐谱如何吹奏,而忽视了爵士音乐的内涵和起源,这就好比现代社会中的一件写满洋文的“洋家电”,简单的功能也许可以掌握,但其真正先进与便利之处若非出现一位行家才能解释的清楚。

最后是乐团成员演奏水平参差不齐。20 世纪30 年代左右,上海的舞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了在竞争中拔得头筹,舞厅的老板们想方设法招募乐师、组建乐队,演奏舞曲、爵士乐等西方新潮的乐曲。许多演奏者并非因爱而投身于爵士乐演奏,而是看中了其高额收入,所以许多仅仅是会演奏乐器的乐手,在初步了解爵士音乐的演奏方法后便前往舞厅演奏,演奏的水平自然参差不齐。

三、上海“爵士”音乐在未来发展与展望

(一)“爵士”音乐原创作品的专业化

许多西方音乐家都在爵士音乐作品“专业化”的方向做出了努力,获得了音乐界的广泛认可。当今上海也有许多爵士音乐人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爵士音乐作品,为爵士音乐作品走向专业化道路做出了贡献。2014年,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章啸路为自己带领的上海音乐学院爵士乐团创作了爵士大乐队作品《东韵》,同年5月15日登上了上海音乐厅的舞台并荣获第31 届上海之春原创作品奖;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张雄关于2016年1月发型了个人专辑《来自旧时的新声音》,专辑曲目在演奏与创作上风格多变,代表了一批中国爵士乐坛朝气勃发的新生力量;爵士吉他演奏家顾忠山先生于2014年推出了首张爵士大乐队专辑《浮Flow》,荣获台湾金曲奖多项大奖的入围提名等。

如今,上海拥有一批以爵士乐为主题的酒吧,许多专业音乐厅也陆续推出多场爵士音乐会,但“爵士音乐作品”的名号仍没有“古典音乐作品”“现代派音乐作品”等来的响亮,究其原因是作品缺少专业技术含量,得到音乐专业领域认可的作品较少。我国的爵士音乐起步晚于西方,直至21世纪初,爵士音乐才正式进入高等音乐院校的课堂,而上海音乐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所拥有“爵士音乐演奏”专业硕士学位的音乐院校,在教授学生如何演奏爵士音乐的同时,也将培养学生创作专业且优秀的爵士音乐作品作为目标。现阶段,爵士音乐演奏专业的许多学生都已拥有自己的原创爵士音乐作品,但距离“专业化”的原创爵士音乐作品仍有进步空间。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更加具有专业水准的爵士音乐作品问世,爵士音乐将以更加成熟的面貌展现,上海的爵士音乐学子们也在为登上更加专业的舞台而努力奋斗。

(二)“爵士”音乐改编作品的“中国化”

2012年组建的一只名为“Take Five”的爵士、探戈风格五重奏乐队,曾在在全国多地进行巡回演出。演出曲目包括“伤感十分”(In a Sentimental Mood)、“杂耍人”(Entertainer)等爵士音乐经典“入门级”曲目,也有“茉莉花”“夜上海”等爵士音乐改编作品。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纷纷表示,“我们特别喜欢‘茉莉花’‘夜上海’这种我们‘听的懂’的曲子,老版本我们听过太多次了,第一次听到这种富有现代气息的版本,感觉耳目一新,很好听。其他的曲子也挺好听的,但是比较陌生,没有那些老歌听着熟悉,有代入感。”

在我国,爵士音乐的普及化远不及欧美国家,而经典的“老上海”流行歌曲、地方民歌等带有中国特色的歌曲却广受听众的好评。为了拓宽爵士音乐的普及程度,在提高爵士音乐原创作品“专业化”的同时,也要避免广大业余听众群体出现“听不懂”的状况,爵士音乐不仅仅需要原创,也需要更加“中国化”。

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贺乐曾出版多首爵士音乐改编作品,包括江苏民歌《茉莉花》、新疆民歌《阿拉木汗》等。他在改编中国乐曲时,保留了原曲的主旋律线条,使用切分音、三连音等技巧对旋律稍加变化,使老歌更具现代感;在节奏方面,运用多变的节奏替代原曲一尘不变的节奏模式,突出了爵士音乐的基本特征;在即兴的部分,贺乐老师多用中国五声调式与布鲁斯、调式爵士等音阶融合,展示了爵士音乐的即兴技巧;而与传统西方爵士音乐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改编乐曲在和声进行与处理方面普遍相对简单,目的是:

1.和声与旋律保持统一性

富有中国特色的乐曲与爵士乐曲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乐曲普遍运用三和弦且和声进行相对简单。而在改编中国乐曲时,虽然可以用七和弦代替三和弦,但需以不打破原版乐曲的美感为准则,而增加或更改和声则应更加小心,避免画蛇添足。通常来说,改编的中国乐曲和声进行与传统的爵士乐曲和声进行相比还是相对简单,故在即兴部分为了保持乐曲的统一性,一般不在和声变化上做过多处理。

2.注重旋律线条的发展

贺乐老师经过多年的爵士音乐课程教学,总结提出“美好且动听的旋律往往最容易被听众记忆,在改编乐曲时也要遵循节奏旋律化、和声旋律化,以旋律为主”。对于改编中国乐曲来说,虽然使用的是爵士音乐手法,但主体仍是中国音乐,简单的和声进行中更容易发展出类似于中国五声音乐调式的传统旋律,符合了乐曲本身的主体。

3.听众群体决定演奏内容

作为一名在中国的爵士音乐传播者,第一要旨是扩大欣赏和喜爱爵士音乐的听众群体。中国拥有5000年的历史,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五声音乐根深蒂固地扎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底。贺乐老师运用了这一心理,通过改编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乐曲,使听众更加容易的理解何为爵士音乐。而在新增的即兴部分,则考虑大多中国听众接受怎样的旋律线条,所以简单、好听、富有中国韵味的旋律占具多数,而这些旋律却与多变、复杂的和声进行毫不相符,简单、通顺的和声进行则与之浑然天成。

贺乐老师曾在上海举办多场以“老歌新作”为主题的爵士音乐会,将富有中国特色的西方爵士音乐带给基层听众。让爵士乐变成一种“听得懂”的音乐,这也许是当下传播和普及爵士音乐我们应该做到的第一步。

(三)“爵士”乐教学课程的“全面化”

2003年,上海音乐学院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开设了爵士乐演奏的相关专业,本科涉及爵士专业的课程安排包括:(不同乐器的爵士乐)专业演奏、爵士音乐史论、爵士乐和声与创编、爵士小乐队演奏、爵士大乐队演奏,还有辅助的必修课:乐理、视唱练耳、民族器乐史、西方音乐史、思想品德等。通过爵士乐不同风格演奏方法的掌握、经典句型的练习技巧等,掌握爵士乐在各时期的风格形成;通过爵士乐和声与创编课程等理解爵士乐作品中的和声进行与变化、在即兴时要用哪些音演奏、在进行创作时应该遵循什么原理等;通过爵士小乐队与大乐队演奏课程,学习如何与别的乐手配合演奏爵士乐、大乐队中钢琴的演奏方法等。

考虑到爵士乐拥有自成一派的理论知识与和声系统,对此,可以将爵士音乐与古典音乐的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程分开,增加爵士音乐的理论知识储备,提高学生对爵士和声的熟悉度。另外,除了对于爵士音乐史的学习外,是否还可以加入流行音乐史的课程,爵士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产生可谓是一脉相承,特别在爵士音乐后期风格的发展中,加入了许多流行音乐的元素,学习流行音乐史不仅可以拓宽爵士音乐的创作思路,也可以借鉴流行音乐的表演形式,提高爵士音乐的舞台表现力。

在硕士课程中,可以加入爵士乐创编的高阶课程;在小乐队的课程设置上,现阶段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混搭,这样的安排可能在乐队成员演奏水平上造成了差异现象,硕士研究生的演奏能力发挥和专业知识的提高受到限制,为了平衡爵士小乐队的水平、提高学生在硕士阶段的乐队演奏能力,未来是否可以考虑将爵士乐演奏专业硕士研究生们分到一组小乐队接受训练;中国的爵士乐硕士教育仅在起步阶段,可以借鉴一些西方大学在爵士乐硕士阶段的特色课程。美国纽约大学(NYU)的爵士乐研究专业开设了“独立音乐人学习”(Independent Musician Study)的课程,主要教授学生如何经营和宣传自己和乐队,如何在竞争激烈的音乐市场中脱颖而出;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UCO)的爵士乐研究专业开设了“爵士乐教育法”(Jazz Pedagogy)的课程,内容为如何教授他人爵士音乐知识;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小乐队分组也十分具有特色,他们将爵士小乐队以不同的演奏风格分组,有拉丁风格爵士小乐队、摇摆乐风格爵士小乐队、调式爵士风格爵士小乐队等,每位学子可以加入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爵士乐风格小乐队。以上多种理念和举措,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四、结语

“爵士”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包容性和独特性的音乐类型,它的出现迎合了更多人对音乐作品更加通俗化、流行化但却不失水准并又有据可依的要求。“爵士”音乐的发展需要开放的政策与社会环境、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教师过硬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大量专业作品的高认可度作为支持以及获得广大听众的普遍认可。作为一个“爵士”乐演奏者,希望上海“爵士”音乐人在发扬前人优良传统的同时修改不足、填补空缺,使“爵士”音乐发展之路更加全面且专业。

猜你喜欢

爵士音乐舞厅爵士乐
每座城市都应有自己的“漠河舞厅”
1600家舞厅自荐做疫苗接种中心
手风琴曲《致克劳德的探戈》的作品解析
浅谈中国流行歌曲的爵士风格表现
探究爵士音乐的风格特征
20世纪爵士音乐与中国通俗音乐的融汇
论爵士乐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
浅谈爵士乐的过去与未来
当代音乐宝库中的瑰宝:爵士乐
《爵士乐》中的“创伤重演”和“创伤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