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话语权视域下中国当代美学话语体系建构

2022-02-27

闽江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话语美学建构

赵 娴

(上海外国语大学公共关系与国际事务学院,上海 201620)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影响力得到不断提升。然而,在西方话语霸权和意识形态偏见的影响下,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始终与国际地位不相匹配,因此常常在国际舆论和国际宣传中陷入被动的局面。归根到底,都是由于国家的软实力不足所导致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软实力建设,尤其是文化软实力建设,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愿意听”“听得懂”中国声音,以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作为文化的子系统,美学既是研究美的学问,也是理解文化的独特方式。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即一种以意向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美学的这个特性,使它具备了先天的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说服力、引导力,更接近于人类的本能感性体验,容易触达人的内心深处。因此,相较于政治话语体系,美学话语体系更易于被不同文化、种族、语言背景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而且,中国美学学科体系自建立之初就受到西方美学话语体系的影响,并始终与其保持着融合对话,因此,以此为切入点,建构一套既汇集中国美学元素、东方哲学智慧、传统文化精髓,又富有创新性、现代性并更为世界所接受的美学话语体系,对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当代美学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与时代要义

构建美学话语体系,通过美学的感性力量,直观地传递中国的国家形象,让中国话语体系更加深入人心,对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大有助益。

(一)美学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

在中国美学发展的进程中,受中国古代思学行一体化的文化生活方式与文史哲不分家的学理传统影响,中国古代伦理学、哲学思想观念浸润在中国古代审美活动和文艺实践中,而伦理学思想、哲学思想也始终为美学提供着理论观念和思想方法的支持。[1]“道”“气”“象”“虚”“实”“自然”“风骨”“性灵”“神韵”“中和”等古代美学思想,皆蕴含了深远的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和丰富的审美内涵,体现了古人关照人与天地万物的情怀和胸襟,是真正的古代中国本土美学话语。中国传统美学话语言说的语境往往是恢宏的天地自然,使得中国美学与中国哲学有了许多共通与交融,也导致美学话语体系难以从哲学范畴中剥离出来。

在现当代美学研究领域,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等美学大师均提出了各自的美学理念和美学主张。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先驱,王国维尤其注重对西方美学的学习和借鉴。他借用西方学人如康德、叔本华等人的观点来解释中国美学思想,不仅可以使中西比照阐释,而且使传统中国美学资源获得了现代学术形态。[2]中西互鉴无可厚非,不懂得西方文化,就不能很好地将中国故事说给西方人听。但是,在中国当代美学话语体系中,西方审美似乎已经成为主要的语境与参照,这就要求中国学界尽快探索出一种能够反向影响西方审美的表达方式。为此,一些当代艺术家进行了突破性尝试,譬如徐冰的“新英文书法”、蔡国强的“烟花艺术”等,都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广泛认可,这充分说明文化的影响力可以也应该是双向的。当然,这种影响力有大小之别,只有不断提炼、创新并输出为当代人所接受的价值观和文化,中西美学才能在平等交流中碰撞出新的文明火花。

(二)美学话语体系建构的时代要义

1.增强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国竞争更多是软实力的较量。在国际话语权的特定语境下探讨文化软实力,就是一种赢得人心和人脑的力量,主要表现为引导的力量、说服的力量和吸引的力量。[3]相较于硬实力而言,软实力更具有柔性的渗透力。“以精神、文化的魅力或吸引力影响、感召和说服他人相信或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以这种资源、渗透的方式形成的柔性力量来展示一国形象,往往取得比经济、军事力量更加显著的效果。”[4]美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体现,旨在挖掘中华文明的独特文化价值,传递中国哲学的智慧理念,进而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进步和发展。美学话语体系的建构还能直接指导中国民族品牌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促进中文化传承与交流,并向世界展现中国话语应有的底蕴和气质。

2.提振民族自信和民族精神

中国当代美学话语体系一旦建构起来,必将提振民族自信和民族精神。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已经跻身综合实力雄厚的大国行列,但要真正提振民族自信和民族精神,仅仅依靠经济繁荣和军事强大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国人对中华文化产生由衷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普世价值观不应只由西方国家提出,世界也不该只有一种声音。拥有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中华民族,应当提炼出一套具有民族力量的话语体系。而美学文化里恰好蕴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思想和哲学理念,既能上升到价值观的高度,又能践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发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治理价值。以美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为根基,“能够让世界各国认同中华文化,帮助世界各国解决具有共同性的人类问题,提升中国话语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号召力”[5],从而更好地提升民族自信和民族精神。

3.加深中西文化融合

话语体系是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表达体系的结合,是沟通的媒介和载体。中国在国际话语权上的弱势源于自身话语体系在对外表达上的诸多不足,亟须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创新。美学话语体系在中西融合方面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文化和艺术的共情,使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容易理解也更愿意接受中国文化,从而减少对中国形象的误读误判,有助于中西方意识形态矛盾的缓和。同时,美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对于我国美学自身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美学之所以要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是因为美学既需要面向全人类普适性的审美价值向度,也需要形成不同的民族化审美话语。对于我国美学来说,只有真正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才能在世界美学之林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真正实现与西方平等深度的对话。”[6]

二、中国当代美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困局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虽然已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依然受到西方霸权国家的重重制约,美学话语体系建构也在困局中寻求发展。

(一)国际话语权旁落

在国际话语权方面,中国长期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利用话语霸权,占据着国际话语权的优势地位,通过所谓的“普世价值”,对中国形象进行恶意的歪曲和“他塑”。以国际关系学理论为例,国际主流核心的三大理论即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均由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学家所提出,而整个理论体系也是顺应一战、二战之后美国政治的发展历程而建构起来的。究其本质,西方所提出的国际关系学理论是在为巩固其霸权寻求理论依据和行为阐释。中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则晚于西方半个多世纪,理论体系的完整度和深度都有待完善,因而西方国家凭借其主导优势,刻意“他塑”中国形象,通过“各种裹挟着不良社会思潮的国际舆论打压中国的发展进步,使得中国无法向世界传递真实的东方大国文明形象”[7]。

(二)创新力量相对单薄

一方面,西方国家具有一定的语言优势,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有着无法替代的普及性优势。中国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钳制中国话语体系传播的恰恰又是中国的语言文字。对于绝大多数外国人来说,汉语难以学习和理解,特别是中国的古汉语,更是信息传播的壁垒。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造成社会价值观过于单一、学术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创新和研发实力也有所欠缺的局面。虽然中国已逐步开始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陆续提出“人类命运共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肩负全球治理使命”等中国话语,但都尚未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的理解与认同,这与中国目前的话语体系缺乏创新性密切相关。当代的美学语境中虽然添加了许多西方元素,但如果继续一味地盲目抵制西方审美霸权,容易适得其反。唯有更加客观地理解和吸收西方美学文化的精髓,把握中西方审美的共同点,创新融合方式,让世界人民听得懂、听得进且愿意听,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美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完成美学时代化、本土化和体系化的转变。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事实并将长期存在。“西方学术界存在着中国有没有自己民族美学与艺术的疑问,首先由黑格尔明确提出,这就是著名的‘美学之问’。新黑格尔主义者鲍桑葵也认为中国美学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逻辑高度。”[8]西方学界之所以会对我国美学有如此深刻的误解,皆因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在文化差异的背后,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碰撞,而美学的本质正是情感和价值的传递,因此这些差异在美学状态中呈现得非常明显。例如,从美学思想来看,西方美学思想强调“有”,即“存在”,认识世界就是认识存在;而在中国美学思想中,老子的“道生”思想认为,万物均从“道”演化而来,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给人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觉。从现代美学的审美角度看,中国注重写意,讲究留有想象空间,不在乎笔触,更在乎意境;而西方注重写实,讲究精细化的勾勒和描绘,注重反映每一个细节。确定性和清晰性是西方逻辑理性思维文化的核心,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是东方感性思维文化的核心。[9]因此,只有在接受差异的基础上建构美学话语体系,才能在国际上更具普适性和传播性。

三、中国当代美学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

中国当代美学话语体系,应当是一个积极开放、兼容并蓄、顺应时代特征、可以屹立于世界美学之林的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当代美学话语体系,可以从传统中提炼精华,从时代中提取元素,从融合中获得认同,从实践中汲取经验。

(一)从传统中提炼精华

传统文化的厚度和养分经历了时间的沉淀与历史的验证,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中国美学话语提炼的宝库。从传统中汲取灵感是当代美学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方法,也是其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体现。而从传统文化中,亦不难读到中国美学生动且流转的气韵。正如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出的精神意境和审美意境那样,世人可以陶醉其中,有限的时空得以无限地延展。将传统文化运用到当代美学构思中,能极大增强其审美底蕴。例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将雪花与“中国结”结合,刻着各国名字的中国结形状的引导牌不断汇聚,共同构成一片人类的大雪花,展现了“一起向未来”的人类共同情感,体现中国“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敞开迎客的“中华之门”、打开看中国的“吉祥之窗”,在展示独特中华元素之时展现中国的好客与包容,体现“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10]再以对色彩的命名为例,绛红色、月白色、天青色、瑞雪白等,都是从古诗词中提取的元素,一下便赋予这些色彩如诗词一般的意蕴之美,婉妙、雅致。此外,在当代美学涉及的其他领域中,也都有传统文化的身影,囿于篇幅无法一一列举。这些传统的艺术和哲学的智慧,都应当被充分地提取和应用于当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之中,也只有充分传承了五千年来的文化精髓,并结合了中国的语境特点,才算完整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美学基因,才能更好地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西方世界。

(二)从时代中提取元素

每个时代的语境都极为不同,因此,不顺应时代发展的话语体系很难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认同与传播。在当今互联网极其发达的时代里,生活节奏和资讯传递都非常迅速。随着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的大量介入,多元化、碎片化、智能化等新的传播特征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今的美学话语体系若过于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则无法适应当代人的审美习惯。因而,要与时俱进,善于提取极具时代特色的元素,比如后现代主义元素、科技未来感元素等,并在充分结合时代语境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的生活情境和方式去展现时代气息,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美学的文化精神内核进行反复的对比与揣摩,以此来判断创新的表现形式是否恰到好处地传递了中国的审美精神。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播出的舞蹈《唐宫夜宴》,就是一个现代科技焕活传统文化的范例。该舞蹈以诙谐幽默的舞风,辅以5G、AR等现代传媒技术,生动还原了盛唐时的宫廷场景。当传统文化融入多媒体时代的审美元素和科级手段,便赋予了美以旺盛的生命力。随着哔哩哔哩、YouTube等视频网站的二次转播,该节目火到了海外,中华文化的魅力再一次感染了世界。可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唯有守正创新,才能突破意识形态的藩篱,让中华文化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真正地“走出去”。

(三)从融合中获得认同

要充分理解西方的话语体系及思想根源,承认并接受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的客观事实。美学中西传播的关键在于共通性,要想让中国的美学话语体系传播得更远、更广、更深,就应当寻求一条能通达西方文化和文明的感性认知之路。尤其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由于接收到越来越繁杂的国际资讯,价值观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假如对西方文化毫无理由地全盘否定,容易招致年轻一代的抵触和反感,宣传效果适得其反。更有效的一种方式应是充分融合中西方美学话语体系,构建一套中西融通的美学话语体系,不刻意通篇强调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在核心、神韵和底层逻辑上无不展现着中华文明之特点;也不全盘否认西方价值观的合理性,但必须正向引导,批判式吸收,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唯有这样,中国的美学话语体系才不至于自说自话,中国美学才能真正走向世界,从而更好地提振中国的软实力和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四)从实践中汲取经验

中国当代美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应基于中国当代的话语语境,并建立在审美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关注大众在精神需求、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方面的变化,善于运用实践经验对于理论的完善修补功能,使美学话语体系更具系统性、准确性、传播性。同时,应客观理性地对待中西方审美差异,汲取西方在美学及话语传播方面的先进经验,将中国传统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识用更具解释力和说服力的现代话语表达出来,使之具有普适性的言说功能。

当代美学涉及的实践领域,可以说无不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在这些领域做到顶尖水平,一定免不了对美学话语体系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充分利用美学话语体系来引导和生发,更能让美学实践具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时代穿透力。同时,随着商业和其他社会实践的发展,从实践的进化和迭代中总结出的一些方法论,也往往具备更强的指导意义;这些从实践中反思和总结出来的经验将再次融入美学话语体系中,对它进行新一轮的建构。如此循环往复,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集理论高度和应用高度于一体的当代美学话语体系。

四、结语

美学话语体系既能联通古今,又能跨越中西,对于中国民族形象和精气神的塑造,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国际话语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建构中国当代美学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从传统文化中提炼精华,从时代中提取元素,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前行,真正找到东方思维和美学思维的内在核心逻辑的共通点,坚定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通过富有中国传统智慧的美学话语体系让西方世界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国,进一步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猜你喜欢

话语美学建构
盘中的意式美学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外婆的美学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纯白美学
建构游戏玩不够
“妆”饰美学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