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大提琴教学发展思考

2022-02-27

音乐生活 2022年12期
关键词:大提琴普通高校技能

段 月 陈 雷

普通高校大提琴教学发展需顺应时代趋势,以培育可推动社会和该领域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为己任,为此需客观分析发展现状,追求高层次和高水平的行动表现,用以获得大提琴教学创新化和高质量发展。

教师与学生是普通高校大提琴教学发展的重要资源,需要将他们转化成强有力的内在动力与前进驱动力。既要增强教师的执教满足感与获得感,还要活跃学生学习心理与实践行动,双方能主动结成学习共同体,共同攻克大提琴教与学中的各种难关与问题,由此推动大提琴教学创新化发展,且在人才培育方面表现出较高水平和水准。

一、普通高校大提琴教学发展现状

(一)招生层面未能合理地控制“质”与“量”

普通高校在招生方面展现出突出的不合理性,为了扩大生源引进演奏水平较低的学生,表现出为了“人数”而招的偏离教育教学初衷的狭隘思想。普通高校所招收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在大提琴演奏技巧和知识基础方面功底较差,若在短短的4年大学学习生涯中无法获得质的改变,就会影响他们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而普通高校向社会所输送的人才,若普遍缺乏适应社会的必要素养和能力,就很难在社会上建立良好的声誉和形象,不利于可持续化的招生与发展。普通高校在招生层面未能合理地控制“质”与“量”,无法推动大提琴教学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会对办学和形象建设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

(二)教学层面过于看重技能训练

普通高校在具体开展大提琴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更看重基本功和演奏技能的训练,会组织学生持续和规范参与音阶练习。教学层面过于看重技能训练,忽略文化素养的培养。学生若想在大提琴演奏方面获得更高造诣,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较高的创新能力。普通高校若完全局限于技能训练,不仅无法培育出高层次的大提琴演奏人才,还难以推动大提琴艺术民族化发展。而大提琴作为独特的演奏艺术,必须扎根优秀文化,由此才能培育出具有精湛演奏才能、良好文化品格、较强创作能力和想象力的人才。

(三)就业指导服务层面尚未实现因势而新

普通高校办学与教学更看重专业知识和技能讲解,拘泥于眼前教学计划实施与任务完成,没有从学生长远发展考虑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且不能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学生职业选择需要动态更新内容。大提琴教学发展的过程中,普通高校在就业指导服务层面未能实现因势而新,培育出来的人才仅具备一定的演奏技能,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就业技能。

二、普通高校大提琴教学创新发展过程中应有的行动表现

(一)有意识地积极搭建实践平台

学生实际参与大提琴教学活动时,是通过机理演奏将乐曲中的情感和技巧外化展现,基于自身的创新意识进行二度创作。普通高校大提琴教学若想获得创新性发展,必须自觉地拓展与优化教学空间,增强各项教学活动和行动的实践性与多样性。普通高校应在搭建智慧实践平台上展现出积极的行动表现,积极意识支配下建设不同规模和主题的实践训练中心和基地,为学生深层次探索演奏技术和丰富理论体系提供良好环境支持。

(二)科学选择符合学生能力层次的演奏曲目

以大提琴为载体的情感表达,不同成长背景的学生有着独特的艺术心理认同,在演奏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普通高校大提琴教学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需能根据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科学选择符合其能力层次的演奏曲目,只有教育对象获得高质量和个性化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当下大提琴教学的创新性与智慧性。

(三)合理设定“量少质高”的教学行动方案

学生在长期学习与机械化的技能训练下,若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和成长效果,会产生厌恶与抵触练琴心理,极其不利于普通高校大提琴教学发展。而普通高校教学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由此才能不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在整个教育领域展现出自身的竞争能力与优势。高校必须合理设计“量少质高”的教学行动方案,体现教学过程与行动的智慧性,使学生在练琴的过程中感受到愉悦和满足,获得学习成果后,产生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和获得感,驱动他们深度参与大提琴教学活动。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绝不能贪多,需要以质量为先,将演奏技巧和理论的精髓教授给学生,在开放和愉悦的交互空间,鼓励学生自觉学习更深入的知识内容。教师应戒除“填鸭式”教学方法,在课程内容上进行质变,不应过度地强调知识内容的“量”,需向学生传授精而实用的内容。

三、普通高校大提琴教学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战略调整建议

(一)根据学生心理需求和特殊性巧妙地“教”与“学”换位

普通高校必须处理好教学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在合理的角色转变下形成相互促进的作用,如学生看到教师自觉自我进化后能获得感染与启发,主动学习大提琴演奏技巧和方法;而教师看到学生自我驱动学习时,能够在教育教学上进行自觉创新与革新,生成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授课机制,如此促使教学体系和学习体系之间获得有效互动。而学校管理者要根据学生心理需求和特殊性,鼓励教学主体和客体积极进行“教”与“学”换位。例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导,练习与讨论大提琴演奏的新技巧与新方法,教师应以引导者的身份介入其中,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个性化指导。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习得知识与技能,而是在自我意志和获取知识意愿的驱动下学习,自觉记忆课本内外的文化、技术、技巧、理念等知识,将课堂作为自我进化和完美蜕变的场域。而在对学生进行音质和技巧训练时,教师要选择符合学生能力层次的演奏曲目,在理论课堂和智慧实践平台两个空间灵活切换,基于量少质高的教学行动方案,驱动学生积极实践和勇于创新,在教师的熏陶与引领下成长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极强演奏技能的人才[1]。

(二)依据市场经济发展态势和趋势实时调整择业引导与就业指导战略

推动普通高校大提琴教学创新发展,必须对各项工作环节进行综合考量与层层布局,无论是在招生环节,还是应对教学方面的不足,都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创新和战略调整。普通高校要根据招生质量和人才培育实际效果,依据市场经济发展态势和趋势,实时调整择业引导与就业指导战略,在人才招收与输送的整个环节形成较完善的闭环。普通高校必须对所有生源的学习质量和就业质量负责,入学初期就要考虑到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和职业发展。大提琴教学发展必须始终关联社会情境,根据对应领域人才需求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大提琴演奏技能和综合艺术表现能力,应秉承“一精多专”的原则组织与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围绕大提琴教学强化学生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学生在大提琴演奏方面的“精”,通过学习与之相关的其他课程和文化,使教育对象在音乐创作、舞台设计、舞台表演等方面展现出较高水平的专业性。这样,可扩大学生就业和职业选择空间,不再完全局限于舞台演奏方面,可在教育领域、文化领域、艺术领域等获得适合自身能力的职位和岗位。普通高校大提琴教学应与学生协同发展,通过提高人才培育质量促进学生高质量发展,在多个对象获得卓越的职场表现后反哺学校高质量发展。例如,普通高校毕业生若能普遍获得高质量就业和职业发展,可在人才培育和就业指导上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口碑,由此可拓宽与深化招生渠道,且能吸引市场资本参与学校建设和教学发展。

(三)建设一支具备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准和执教能力,直接影响大提琴教学发展质量和效果。教育工作者作为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媒介,必须保证他们适应不同时期和背景的教育教学要求。普通高校要建设一支具备极强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从而根据学生的演奏水平和专业水准创新设计教学方案[2]。只有教师队伍获得专业化和创新化发展,才能培育出适应复杂市场环境和严峻就业形势的优秀人才。普通高校应自觉加大师资投入,设计高规格与高标准的在职培训计划和方案,要将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深层次渗透培训课堂,利用先进理论和思想武装教师头脑。普通高校必须持续深化与广化培训内容,既要深度探索大提琴演奏方法和教学技巧,还要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多手段和多举措地提升他们现代教学水平。而参与大提琴教学的教师,需具备深入浅出讲解理论知识和演奏技术的能力,敏锐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波动和心理问题等相关信号,真正成为具备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最终要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普通高校应扩展融资渠道,有充足的资金建设智慧教育培训与实践中心,为教育工作者各种能力的强化提供现代场域,并邀请业内专家和学者授课或座谈交流。

(四)根据高层次人才培育要求实现因材分类施教

相对于高师音乐教育,普通高校大提琴教学中更注重培育舞台上的优秀演奏者,或是专门从事艺术培训的优秀人才,而前者主要是孵化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如能够利用科学的教育手段系统化和规范化的传授音乐相关和大提琴演奏相关的知识。普通高校推进大提琴教学创新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必须精准定位育人目标,根据高层次人才培育要求,确实做到因材分类施教。普通高校必须注重课程建设与动态优化, 不仅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大提琴演奏技能,还要设置交叉融合型课程,多方面地培养学生舞台表现能力和音乐制作能力[3]。高校在编写大提琴教学教材时既要提炼专业知识,还要合理和深层次地融入我国音乐传统文化,在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品格、艺术修养、文化素养、创新意识。普通高校大提琴教学必须从单一教育向多元人才培育方向发展,不局限于演奏技能的传授,必须培育出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高层次认知和审美能力的演奏者,将大提琴作为传播传统文化和深刻思想内涵的工具。普通高校必须动态优化课程体系,增强大提琴教学内容的多元性与先进性,使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与诉求灵活选择。

结语

普通高校需构建丰富和多元的课程体系,扩大学生学习与实践方式的选择空间,真正立足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在培育高层次人才方面真正实现因材分类施教。同时,通过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化和科学化发展,增强普通高校大提琴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并高效地把控向社会所输出人才的“质”与“量”。

注释:

[1]蒋莉、蒋琴:《大提琴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及演奏技法探究》,《音乐生活》2022年第5期,第75-77页。

[2]原野:《专业院校大提琴教学现状及优化措施》,《音乐天地》2022年第4期,第34-38页。

[3]赵嘉楠:《马思聪“A大调大提琴协奏曲”的创作分析与文化阐释》,《中国音乐》2021年第4期,第180-183页。

猜你喜欢

大提琴普通高校技能
高级技能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