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食堂服务育人的实践与研究——以苏州大学为例
2022-02-27王明明
王明明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食堂服务育人的实践与研究——以苏州大学为例
王明明
[苏州大学]
高校后勤在高校管理体系中除承担着保障和服务外,也承担着服务育人的初心与使命。其中食堂管理又是最重要的环节和窗口,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优势和重要的服务育人价值。本文以苏州大学食堂为研究对象,通过食堂管理、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劳动育人等有效实践,对高校食堂服务育人提出进一步的思考,以期对服务育人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三全育人;高校食堂;服务育人;实践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2]
俗话说:“社会稳定看高校,高校稳定看食堂。”高校食堂在肩负繁重的师生就餐任务的同时,还发挥着服务育人的重要职能与独特作用。
一、相关概念及其意义
(一)“育人”的概念
“育人”,从广义上讲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方面的引导教育,使其成长为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德育,而在我国高校的育人主要是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塑造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3]
(二)“三全育人”内涵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是一个广义内涵,强调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四方要共同参与教育、管理和服务等育人工作,要求四方之间互相配合与支持,从而达到四方合力的效果。全过程育人聚焦时间维度,将思想引领融入学生在校期间至毕业乃至走向工作岗位的所有学习、生活和娱乐休闲的全过程,全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方位育人基于空间维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方面面,如学业、校园生活、社会教育等,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高校食堂服务育人的重要意义
高校食堂作为“特殊”场所,不仅承担了广大师生的伙食服务工作,同样又是学校“三全育人”理念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战场。作为高校实现育人的“第二课堂”登上舞台,其服务育人工作暂未排进教学计划、不计入学生的成绩排名或者个人档案内,但高校食堂的服务育人作用和意义还是不可估量的。
高校食堂服务育人通过学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食堂的科学管理、劳动实践等内容,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对提高食堂服务水平,提升师生对学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校食堂服务育人作为育人工作的基础要素之一,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联系,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增进双方亲和力,让学生学会责任担当,尊重劳动价值,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认同学校深厚的情怀,助推学校的社会价值。这也是高校食堂服务育人的特殊意义。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食堂服务育人的现状分析
1985年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理念被首次提出,1987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之后,“服务育人”四次写进中共中央文件,并成为全国高校后勤工作的根本宗旨[4]。1991年11月,国家教委条件装备司、全国高校后勤研究会在清华大学召开“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研讨会”,至此掀起了高校后勤育人工作的高潮。[5]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等管理理念随着时代发展而崭露头角,不少高校确实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使学校、后勤、社会与学生四方受益。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教育意识淡薄,缺少专业化的人才团队
长期以来,一线员工对食堂开展服务育人工作认识不到位或认识有误,从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深刻,认为食堂服务育人工作是领导管理层的事情,食堂只需要为师生提供基础保障即可,缺少了学校及后勤大层面、高格局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难以形成思想教育的长效机制。由于高校食堂的特殊性,食堂管理干部梯队不足、特别是专技岗位人员的匮乏,加之食堂工作人员年龄大,学历综合素质普遍偏低,日常工作中并不能真正理解食堂服务育人的重要含义。
(二)改革目标与实际实施不匹配,活动载体过于片面、单一化
1999年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高校食堂管理不仅仅需要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同时还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要求。随着我国高校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不少餐饮服务实体侧重于经济效益,淡化食堂公益性质,习惯以“管、包、等、靠”的传统思想及管理模式开展工作,与服务育人的目标和实施途径不匹配。
当前,高校为在校学生提供的服务育人活动载体多停留在简单片面的劳动上,如“岗位体验”“传统文化活动”等,甚至出现“有服无育,有育无服”的现象,有些食堂服务人员在为学生做培训指导老师时,无挂牌公示,无佩戴红袖章或者显著标志,对学习的过程与成果不注重;有些仅是进行理论灌输,忽视动手操作过程,使得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失去育人意义。
(三)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完善
自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会议召开以来,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工作虽然受到了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重视,但现实中很多高校食堂开展的服务育人活动流于形式,仅是为了应付完成学校或后勤派发的任务,没有把服务保障与育人相结合,没有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评价体系,缺乏系统性、完整性,无法强化学生对食堂、对后勤服务的认同感。
因后勤服务育人工作仍然处于探索与发展之中,在经费投入、激励与制约机制、监督管理等方面尚不健全,各高校食堂软硬件等基础不同,进度各异,许多学校缺少食堂服务育人课程设计、考核评价等,没有成立服务育人工作领导小组,致使学校之间服务育人效果差异较大。
三、苏州大学食堂服务育人的主要举措
2012年至今,苏州大学食堂先后通过招标引入八家大型优质的餐饮服务企业,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改进服务管理方法,构建后勤管理处膳食管理科、校医院、市场监督管理局、第三方检测机构及学生伙管会五方监管的新体系,运用“7S”管理方法,从食堂管理、食堂环境、食堂文化、食堂劳动实践等方面强化管理,提升餐饮服务质量,保障食品环境安全,倡导服务育人的理念,将食堂变成课堂,形成了具有苏大特色的食堂服务育人模式。
(一)管理育人
苏州大学成立由校领导担任主任,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学生参事为成员的食堂管理委员会,商议决策食堂运行、管理等相关事宜。在日常管理中,定期举办食品安全、营养卫生讲座培训等,提高食堂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召开师生座谈会,设置“青团子”“苏心办”“餐厅110”等多种投诉建议专栏,开展满意度测评和调研,以师生为关注焦点,找准改进方向,进一步提升服务满意度。
苏州大学16个学生食堂,4个教工餐厅自开业来,早餐主副食品种30种以上,中餐主副食品种35种以上,晚餐主副食品种25种以上。猪肉涨价及疫情期间,保证中晚餐大排、红烧肉、肉圆不断供,早中晚至少有一个窗口供应白粥(不高于0.5元)、馒头、花卷、鸡蛋、肉包、菜包不高于1元。基本大伙供应的大荤不高于4元、小荤不高于3元、蔬菜不高于1.5元,每餐保证不少于3个低价菜(售价0.5元)和不少于2个特价菜(在原售价基础上降低0.5元及以上),公示每日食材成本价格,规范处理餐厨垃圾,倡导资源和环保意识。秉承为师生所想,解师生燃眉之急,为其私人定制、代加工食品、代存物品小件等义务服务,不仅加深了师生对食堂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对学校凝聚力的认同度。主动宣传食堂党员示范岗、榜样人物和先进事例,坚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通过日常主动、热情、周到的服务塑造食堂形象,传播后勤正能量,弘扬工匠精神。
(二)环境育人
近年来,学校通过优化食堂内外环境,彰显立德树人之根本。布局上,食堂大厅不仅仅是用餐休闲的最佳去处,同时实现课余饭后自习、讨论交流、主题党日活动等功能,设置文化展示区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有好老师”“光盘行动”及企业理念等,体现了浓郁的食堂环境氛围。功能上,窗口设置上划分“小份菜”“半份菜”风味等多种不同口味、风格的窗口,满足、调节学生多样化的需求。2017年5月29日,央视《新闻联播》特别针对我校食堂开设的‘半份菜’窗口,以《‘光盘行动’减少浪费,校园在行动》为题进行报道;在后厨硬件上,学校加大投入力度,除引入自动化厨房设备外,还运用“明厨亮灶+互联网”的科技手段,应用全校现有的144个监控探头实时监控每一操作关键点并在就餐大厅进行全程公示,使学生在用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食堂管理、服务和环境的熏陶,实现了环境育人的功能。后期,还将组织学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参与到食堂环境建设中,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三)文化育人
苏州大学后勤管理处深知食堂的特点和功能均是服务于教育,而饮食文化是文明行为习惯的开端。结合苏州节气和传统佳节特征,打造了“苏大青团”“苏大月饼”和“冬至美食文化节”等系列校园餐饮文化品牌。2020年还将饮食文化与大运河战略任务相结合,使同学们通过活动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运河”国家战略任务。利用校内资源,对接传媒学院,自导自编拍摄相关宣传片《舌尖上的苏大》《我和我的祖国》《零点苏大》等,配合宣传部、苏州市苏帮菜餐饮文化博物馆/中国大运河饮食文化博物馆和学院拍摄完成《苏大青团》《冬至美食节》《冬至东吴》《年的味道》等视频。苏州大学微信公众号推送食堂时令菜、特色菜和相关饮食文化主题类活动的宣传达120余篇,最高点击量在3.9万。宣传的及时推送向学生们传递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充分展示了苏大食堂饮食文化的精髓,更好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劳动实践育人
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责任担当,压实服务育人责任。与学生条线、各学院结对,成立“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推出“餐饮管理”“面点制作”“勤工助学”等岗位并聘任专业的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联动团委、学生伙管会举办“技能培训”“志愿服务”“食堂开放日”“厨艺大赛”“烘焙大课堂”等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去西部前,能够学会制作简单美味的家常菜;在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时,主动参与食堂的监督管理;走入食堂后厨,拉近学生与工作人员之间的距离;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和态度。通过全过程让学生参与食堂每一岗位的监督管理,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人翁意识等,调动学生劳动实践的热情,倒逼服务育人工作提质增效。建立后勤岗位服务标兵的评价考核工作机制,在每一次活动周期结束后,科室都及时总结思考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尽善尽美服务好每一名师生。
四、“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食堂服务育人实践的进一步思考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食堂服务育人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为师生做好伙食服务工作。近些年,各高校后勤部门虽涌现出大量的服务育人典型案例,但横向交流、共享与评价效果较少,期待该思考能为我国高校食堂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突破,上升到新的高度。
一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共建共享服务育人实效。“民以食为天”,因高校面向全国各地招生,学生对菜肴的口味、菜品的丰富多样性有着一定的要求,这将直接考验食堂员工的烹饪技术。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上,可以举办岗位技能竞赛或参加省、市组织的技能比赛,也可以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常态化专项培训,保证一定的培训学时,相互学习切磋,提升技术水平;联合学生工作条线等部门,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加强对学校、后勤及企业文化、服务理念的培训,让其融入学校。进一步突显食堂服务育人的专业技术性,实现共建共享的服务育人效果。
二是打造标志性的劳动课程体系,建立服务育人长效机制。以食堂阵地为载体引导师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发掘劳动技能支撑的岗位,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主动对接教务部、研究生工作部、学生工作部、团委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应的课程内容、运行机制、保障措施、实施计划和考核评价的课程体系。如辽宁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江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都相继开设的烹饪选修课的相关课程。将服务育人工作纳入食堂管理制度,创新教育内容,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提升实效性具有积极作用。
三是服务育人工作还需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心怀以人为本、主动服务学生的理念,以实现学生整体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全面、细致、周到的服务使学生真正做到思想上独立、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立、行动上自律。[6]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需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食堂活动,延伸一门受师生欢迎、轻松、愉快的课程,如“节能”“节粮”“光盘行动”等各项活动,让同学们在良好的氛围里用实际行动去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单粹枯燥的理论知识。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贴近于生活,源于生活,回到生活。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8(001).
[2]新华网.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19-06-17].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3]孙鹏.高校后勤服务育人功能研究[D]. 吉林建筑大学硕士论文,2017.
[4]黎玖高,皮光纯.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高校后勤研究,2017(01):113-114
[5]王双佳,赵成知,王运生,罗昊.新时代高校后勤与劳动教育的实践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5):82-84
[6]邱勤.主动服务与自我服务结合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1):82-83
(责任编辑:赵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