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交通高职教育协同发展逻辑理路与路径求索

2022-02-27高月勤陈婧黄琦琪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交通

高月勤,陈婧,黄琦琪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650)

高职百万扩招作为国家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是对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占位和作用的极大认可,实现协同发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职教育的理性选择。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先导性作用,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语境下,被赋予重塑区域时空发展格局和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战略使命的逻辑发展意义。区域交通高职教育亟需从被动无为走向行为自觉,打破单维固化思维模式,围绕区域专业建设核心,转向基于专业集群思想来体认以“变”制“变”的协同发展质量逻辑思路,将职业教育“小专业”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大产业”联动发展逻辑中,资源整合、规模集约化发展,增强区域专业竞争整体实力,寻求区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自身逻辑,立足交通运输产业先导性作用和服务性本质属性,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协同发展,推动粤港澳合作围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线从优势互补走向优势整合、从各施所能走向协同争取、从各有精彩走向共同缔造,形成差异化叠加效应[1]。

1 逻辑理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交通高职教育协同发展应然逻辑

1.1 外部驱动:精准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社会需求

高职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类型,天然与区域经济联动关系交错而复杂,同时也决定了专业本质属性的多维融合,从应然层面进行解读应呈现出围绕区域经济和专业教育的多元联动逻辑[2]。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命题的提出标志着珠三角与港澳的合作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中占据重要地位,湾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球化的变化等因素正在重塑三角城市群的功能与形态,广泛的空间合作新阶段将有助于珠三角城市群多中心的缝合,破解空间属性的模糊带来空间实践的矛盾,推动城市群走向去等级化、有序发展格局。因此,要实现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湾区总体目标,必须有区域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基础性产业来支撑,这将预示着粤港澳大湾区内以交通运输航运为主的制造业、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与提质,充分发挥联动效应。

从应然逻辑层面解读,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关系交融交织、错综复杂。粤港澳大湾区语境赋予交通高职教育协同发展新理念、新内涵及新思路,围绕专业建设核心,将其置于广域的大产业协同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找准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定位,在专业规模、内涵及服务能力等方面壮大自身,构建集群思想下区域交通高职教育专业建设逻辑,形成定位准确、错位竞争、优势互补、有序发展的专业集群,为重塑区域时空格局提供人才、信息、产品及技术等中高端现代生产及生活性增值服务,扩大交通运输产业涌现及外溢效应,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互补性强优势,培育利益共享产业链和价值链。

1.2 内在需求:全面提升高职专业集群内生式发展水平质量诉求

高职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关系最为密切且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效力显著的职业教育类型,若其生命存在、质量生成只是经济社会“倒逼”作用的结果,再加教育发展本身滞后性,那么很大程度上其不但不能有效助推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而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一定阻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下交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速度较快,而现有交通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专业教育质量无法较好地适应和服务产业协同发展,与区域经济间在联动上存在着脱节、失轨与失措等问题表征,缺乏从职业教育质量本身出发,以更广的视野、更大的格局、更高的标准全面认清新形势下交通高职教育质量生成、变革及治理逻辑思路,以质量本身治理行为的“变”,有针对性地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外在“万变”[3],主动引领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为交通高职教育协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其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信息就是世界级湾区城市群和世界级沿海都市带的建设,这一城市群或都市带的形成亟需交通运输产业的快速增长与提质增效,以及珠三角地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加持”下,传统产业体系的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强调对标国际水平、体现中国特色的技术产业和技能人才,区域交通高职教育应走以质效为本、协作优化的集约式发展道路,在专业规模、内涵及服务能力等方面壮大自身,逐步形成定位准确、错位竞争、优势互补、有序发展的群集效益,提升社会经济服务能力,转嫁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互补性强优势,培育利益共享产业链和价值链,发挥交通运输产业协同、联动效应。

2 现实表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交通高职教育协同发展实然状态

2.1 专业结构布局散化,难以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联动发展需求

交通运输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先导性作用,要实现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湾区总体目标,必须有区域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来支撑。从粤港澳大湾区2016 年交通发展状况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形成以广州、香港(深圳)、澳门(珠海)为枢纽,其他城市为节点的多核放射线与环线结合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但与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要求相比,发展空间还很大。2020 年广东将实现“12312”交通圈,基本建成覆盖全省、辐射泛珠、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国际综合交通门户地位基本建立[4]。

因此,从区域交通产业发展态势及产业经济协同联动发展环境来看,广东省作为职业教育大省,尤其是交通高职教育应承接好服务广东省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时代使命,紧抓粤港澳大湾区重塑关系空间发展格局当下机遇。但区域交通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布局散化、行业特质淡化、规模体量偏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专业核心竞争力和集聚效益,难以支撑区域交通产业协同发展需求,必将对高职教育自身及区域经济向纵深发展造成障碍。

2.2 人才供给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区域产业转型及技术升级人才需求

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行业,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业正在向“综合、智慧、绿色、平安”的现代服务业转型,向集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等为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实现由“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交通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行业技术进步对技术技能人才结构和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加之珠三角地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加持”下,传统产业体系的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强调对标国际水平、体现中国特色的技术产业和技能人才。因此,粤港澳大湾区语境赋予交通高职教育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方向、新内涵及新要求,产业的整合分流、经济空间结构的重塑需要交通运输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提质增效,增强产业间联动效应。

目前,从产业基础来看,广东制造业在全国领先,珠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低,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不匹配,但在港澳带动下也具有一定规模,湾区建立后生产要素在三地自由流动更有利于整合三者经济和带动产业联动效应生发。广东省人社厅网站相关资料显示,据不完全统计,从人才供给状况来看,类似的人才供给短缺现象在交通运输等领域颇为明显,从行业种类和职业工种来看,市场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物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5]。专业结构布局散化,专业单体资源稀释,专业人才规模体量弱小,导致交通类专业人才供给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区域交通产业转型及技术升级人才需求,很大程度上阻隔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整合。

2.3 专业集群力度不够,难以适应区域产业集群及经济一体化发展需求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提出旨在推动粤港澳合作围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线从优势互补走向优势整合、从各施所能走向协同争取、从各有精彩走向共同缔造,充分利用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强优势,形成差异化叠加效应,走向有序、联动、协同的产业经济发展格局,而这一目标恰恰须有区域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来支撑。因此,粤港澳大湾区语境下交通高职教育应转向基于专业集群思想来体认以“变”制“变”的协同发展质量逻辑,围绕区域交通产业链、技术链或价值链等系列增值链,创新区域专业集群发展模式,在专业结构布局、优化组合、规模质量等方面壮大自身,时空重塑、资源整合、规模竞争、集约管理,主动适应、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多变需求,形成区域专业特色、优势,扩大产出、外溢效应。

据不完全统计,2016 年广东省共有85 所招生高职院校,其中珠三角9 市拥有72 所,占据大半壁江山。其中广州47 所,佛山、惠州、东莞各4 所,深圳、肇庆、江门各3 所,珠海、中山各2 所,整体来看,院校区域分布不匀,专业布局分散,规模体量较小,且多集中于传统专业,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框架下区域交通运输产业转型升级、集群发展及协同联动逻辑耦合性较差。专业设置的同质化,专业单体资源稀释,区域院校间不良竞争、资源浪费严重,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化、集约化,规模集聚效益较差,难以适应、引领区域产业集群及经济一体化发展需求,需扩展联动效应。

3 实践求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交通高职教育协同发展路径探索

3.1 精准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优化专业结构

职业教育虽历经外部经济环境和教育内部的各种变革,但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功能没有改变,高职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专业结构优化,同时优化区域专业结构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也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支撑[5]。因此,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规约了专业结构的内外部关系存在。产业是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爬上“质量坡”,越过“结构坎”,关键在于优化专业结构。应以专业诊断与改进为着力点,强化区域服务功能导向,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加强政校行企多方联动,信息共享、成果共育、互利共赢,准确定位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及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立足自身办学定位,构建区域动态、循环、一体化专业结构调整机制,顶层谋划布局、中层协同联动、微层动态实施,集有限资源建区域行业特色、优势专业,主动融入与服务大湾区内以交通运输航运为主的制造业、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与提质。

3.2 协同推进高职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供给能力

粤港澳大湾区语境下的粤港澳合作旨在围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线从优势互补走向优势整合、从各施所能走向协同争取、从各有精彩走向共同缔造,充分利用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强优势,形成差异化叠加效应,而这恰恰需要交通运输产业的转型升级。交通运输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行业技术进步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结构和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同时珠三角传统产业体系的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强调对标国际水平、体现中国特色的技术产业和技能人才。因此,契合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进一步提升专业塑造人才价值的能力,推动专业链、人才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同步升级,才能促进自身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布局及社会发展需求相衔接与融合,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才能更具有生命力。鉴于腹地资源、文化传统、经济政策等主客观因素影响,珠三角交通高职教育在粤港澳大湾区语境下承担着重塑湾区经济发展格局使命,规避专业设置无序膨胀下所隐藏的人才培养质量之患成为主动应对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协同发展题中之意,更是质量内涵发展时期以“变”制“变”内生式发展逻辑之诉。

3.3 创新专业集群发展模式,引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语境下如何规避职业教育“小专业”与经济社会“大产业”的矛盾,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改革需突破固有专业概念的局限,借鉴专业集群发展思想,寻求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自身的逻辑[6],主动转向基于专业集群思想来体认以“变”制“变”的协同发展质量思路创新,在一个更广阔范围内实现资源组合、差异化合作竞争、集约管理专业集群发展模式创新。围绕大湾区交通高职教育资源配置的机制建设和质量标准,构建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结构布局和创新驱动的专业集群建设机制,实现湾区内交通高职教育效率发展最大化;其次从中观层面加强校际、校企等跨组织、跨行业的深度合作,借助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平台,拓展校企合作空间。充分借鉴、吸收香港丰富的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和校企合作经验,寻找校企合作共赢点,构建持续共赢合作机制。同时,充分利用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强优势及澳门“精准联系人”角色功能,拓展产业技术链、价值链延伸,开拓校企合作空间、领域;最后从区域院校层面要深度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情况,根据区域产业集群的规模、布局及结构,整合同类院校相近专业乃至学院,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力求在某一专业或方向上做大做强,实现专业的差异化发展,推动专业集群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提高专业人才质量标准,打通专业资格互认,促进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和专业人才自由流动。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交通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繁忙的交通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小小交通劝导员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