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研究

2022-02-27隋丽君郑香伟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21期
关键词:校企实训职业

隋丽君,郑香伟

(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职业教育一直与社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开设专业也与企业中的岗位设置相互对应,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先天优势。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以及国家政策上的引导和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得到广泛推广,各职业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智能化成为当前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不断涌现,更新换代的速度远超以往,校企之间的合作也需要在这场科技变革中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更经济、更高效的职业教育新模式。

1 校企协同育人政策解读

近几年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发布了多个重要文件,清晰地刻画出校企协同育人的政策路线。在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同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从企业的利益和发展出发,引导和推动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旨在“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主体作用”。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特别列出了“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两项工作的具体内容和目标。以上说明国家在全力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校企协同育人的大趋势已经形成并在快速向前推进。

2 高职院校的机遇与挑战

高职院校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是国家政策的具体落实者,面对职教改革的时代机遇,需要各院校管理者以开放、创新的思维,开拓出可具体实施的有效模式。根据2021年最新修订并执行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共有97个专业类、1 349个专业。由于每个专业都有各自的特点,面向不同岗位,尤其所属不同专业类及专业大类的专业差别更大,这种现实情况决定了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适合所有专业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校企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专业特点,采取双方都合适的合作方式。各院校和企业的成功合作经验是很好的学习对象,可以拿来研究、借鉴和改良,但不能生搬硬套。职业教育改革成功与否,小到决定一个学校未来的发展,大到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每个学校都要慎之又慎,不可盲目冒进,也不可裹足不前。

3 国内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起步比我们早,目前都已建立了成熟的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我国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同时大量借鉴了国外成熟的经验。国外首先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研究和实践的国家是美国。美国教育专家赫尔曼·施奈德首先提出了合作教育,让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轮流学习,开启了校企合作模式。随后德国、英国、日本等国纷纷效仿,将校企合作模式应用到职业教育中。各国职业教育比较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学校和企业之间签订一系列的教学合同,共同完成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教学活动交替进行,时间比例接近1∶1。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通过国家立法支持、学校和企业共同实行的一种校企合作形式,这种模式为德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也是我国主要的学习对象。

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是一种现代学徒制模式,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是学校的学生,还是企业的员工,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交替进行。学生第一年先进入企业实践,了解和认识生产环境和任务后,再带着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进入学校学习,最后一年再回到企业实习。此种生产实习、理论学习、再实习的过程又被称为“三明治”模式。

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学校以职业教育为主要任务,在校内建立技术先进、设备完善、便于教学的工厂,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校集教学、实训、生产于一身。校内企业是能够承接生产任务的真实企业,我国某些学校建立的“校中厂”与此类似。

我国的校企合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通过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因地制宜建立了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包括订单式培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校中厂或厂中校、现代学徒制等等。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2+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前两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第三年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上这些校企合作模式虽然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距离我国深化产教融合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存在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学校和企业合作深度不足、追求的价值目标不一致等问题。因此,除了国家不断出台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还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在校企之间探索出符合双方利益的共赢模式。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智能制造技术催生了很多新技术和新岗位,职业教育也随之设立了很多新专业,对校企合作的模式也引出了更多思考和尝试。

4 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校企共建

在现代智能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我国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未来能否在科技和经济上赶超发达国家,关联很多关键技术的智能制造领域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我国在此领域发展迅猛,当下和未来都大量需要此类专业人才。工业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领域的重要生产设备,近几年在我国各行业的应用得到高速发展,同时带动了社会对工业机器人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在2015年被写入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很多高职院校顺应趋势及时开设了此专业。该专业面向当前和未来的社会需求,技术和设备更新迭代快,按照传统专业建设思路,眼光要适度超前、起点要高、设备要先进,再加上厂房建设、理论及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后期设备更新和升级,必将是一个依靠大量资金长期投入才能建设起来的专业。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发展理念和办学思路,在学校资金不足、设备不足、专业教师缺乏的困难面前,通过与企业的深入合作,我们以较低的投入化解了人、财、物方面的不足,同时顺利完成了人才培养目标。

4.1 优化课程设计

立足三年制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全流程,我们重新审视和调整了课程设置,将所有课程分为通识课、专业理论课、基础实训课、生产实习4个模块,其中前3个模块的教学在校内完成,用时2年4个学期,生产实习模块在合作企业完成。这种设计与原来的教学进度保持一致,与学校整体教学安排保持同步,避免了对学校教学秩序产生影响,不同之处是课程安排更紧凑,每个模块教学内容和目标清晰明确,教学效率和效果显著提高。

4.2 基础实训与考证结合

基础实训项目包括电工、PLC、单片机、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编程等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基础技能,大多与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等专业共用设备。项目的设置与“1+X”技能等级证书、行业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紧密结合,实训后即进行技能证书的考核。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目标明确、积极性高、主动性强,既提高了实训学习效果,也完成了考证目标。

4.3 生产实习与技能大赛结合

技能大赛是展示学生技能、展现学校教学能力的重要机会。拥有大赛设备是各学校学生训练和获奖的基本条件。因此,很多学校都不惜重金购买比赛设备,既能满足实训需要,也能保障学生参赛。但在智能制造领域,存在比赛设备经常更新的现象,同一项比赛,可能每年所使用的设备都有所不同。对于很多学校来说,每年的经费是有限的,为参赛而经常购买新设备既不经济也脱离了教育初衷。为了解决既想参赛又不想额外购买设备的矛盾,我们积极与大赛设备生产企业合作,将计划参赛学生送入企业实习。学生的日常工作就是组装、调试这些设备,一边生产一边学习,不但实现了技能学习的目的,还改变了通常学生在工厂进行的重复性生产实习状态。在比赛中使用自己生产的设备,在信心和技术方面都有很大优势。

4.4 轻资产与重资产结合

实训设备的资产规模和数量往往作为一所职业院校彰显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基础条件。常规、通用、更新迭代相对较慢的实训设备,学校购买后可多年使用,极大方便了学生在校内实训。这种职业院校单方面投入进行专业建设的传统“重”模式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撑。在智能制造领域,技术和设备都在快速迭代发展,为保持实训设备的先进性,必然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进行“购买、淘汰、再购买”的循环。智能制造设备贵、更新快,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很难完成高水平的专业建设,这让资金成了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学校可以退出不断购买设备的循环,充分利用企业在先进设备方面的优势,建立低投入的人才培养“轻”模式。判断企业是否具有先进设备,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①企业生产出来的设备是否先进;②企业用来生产的设备是否先进。两者都满足的企业是合作的首选。根据这两个条件,我们选择了天津某机器人公司合作,将学生送入该公司实习,进行最新工业机器人产品的生产、安装和调试。学校在没有大量资金和设备投入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但学习到最新机器人技术,还接触到各种型号的机器人产品和先进生产设备,大大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技能和适应能力。

4.5 实习就业与企业发展结合

在校企合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对实习学生的定位单一,只是作为企业的临时生产者,完成工作并支付报酬,往往忽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们一方面精心选择与工业机器人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企业合作;另一方面与企业深入沟通,让企业深刻认识到实习学生对企业发展的价值。企业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就是对自己生产的设备从组装调试、操作使用,到售后维修的培训;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该企业的设备能够迅速上手操作和维护;企业培养的学生越多,就越有利于产品的推广和使用,从而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将企业自身发展和学生的培养绑定在一起,企业会将学生当作“自己人”,积极主动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学生技术技能得到切实的提升,在就业上会更有竞争力,除了实习企业外,企业所有的客户都是学生就业的潜在选择,而企业也乐于将熟悉自己产品的学生推荐给客户,客户购买了产品,同时又招到了合适的技能人才,产品服务得到了充分保障,实现了多边多赢的结果。

5 结束语

校企协同育人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只有找到校企之间真正的利益结合点,才能迈出校企合作的浅滩走向深水区。通过对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入研究并选择合适的企业合作,学校达成了以下3个目标:①以较低的投入高质量完成了人才培养任务,开启了轻资产专业建设的尝试;②学生以企业拥有的先进设备,完成了专业技能的提升,实现了从学生到技能人才的转变;③企业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良性发展,完成了职业教育社会责任。

猜你喜欢

校企实训职业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我爱的职业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