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阐释道教文化的得失刍议
——民国时期陈撄宁的仙道观之反思

2022-02-26吴振亚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内丹道观无极

吴振亚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00)

陈撄宁(1880-1969),安徽怀宁人,是近现代道教史上影响最大的道教学者,是近现代中国道教的杰出人物,毕生殚精于道教及其文化研究,成就显著,曾任中国道教协会秘书长兼副会长,会长等职。民国时期面对道教文化极度衰微,他倡导“仙学”。陈撄宁仙学的主要内容是内丹学。陈撄宁主张,内丹学不便墨守成规,而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演变与改进。通过陈撄宁的大力弘扬,内丹学开始了近代转型,被认为“现代仙学的兴起”[1]。

道教内丹学主张,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即人道与仙道是顺逆的关系。这是内丹学的基本原理——仙道观,它回答了“成仙何以可能”这一根本问题。不同时代的内丹家都对此作了阐释,陈撄宁亦然。与民国之前及同时代的内丹家相比,陈撄宁对“人道与仙道”诠释的内容及其特色如何?对现代道教文化的诠释有何启示?陈撄宁的仙道观与“现代仙学”关系为何?目前学界还无人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

一、陈撄宁的内丹学之仙道观内涵论

民国之前道教内丹学之仙道观——对“人道与仙道”关系的诠释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2]33-41。

一种观点主张,人道为:道→元炁→阴阳→人;仙道为:三(精、气、神)归二(神、气)、二归一(元神),一复还为虚(道)。如张伯端主张道于虚无时化生先天一气,此气又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冲和而化生人及万物[3]9。 伍守阳提出,道化生人的过程:父母初交,二炁合为一炁而成胎。此时只有先天一气,没有神与气的区分,因为这时母胞胎中还没有呼吸元神,这是第一次变化。当母亲怀胎十月,有炁为命,有神为性,人出生,这是第二次变化。当人出生后长到十六岁,识神全,精气盛,元气在命根处动,元神开始化为识神,元气开始化为后天精,这是第三次变化[4]。显然,上述是对老子《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的内丹学视角之新诠释。

人道顺生有三次变化,仙道逆成也要经历三次变化。如陈致虚说,精、气、神变为神、气,即三归二,也即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神、气返回为元神,即二归一,也即炼气化神;一复还为虚,即炼神还虚[5]。伍守阳说,炼精化气,使精返为气,就是人道之三变返回到二变;炼气化神,使元气助元神为纯阳,就是人道之二变返回到一变;炼神还虚——使神复归虚(道),就是人道之一变返回到道[4]836。

有的内丹家却把上述人道诠释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人及万物;仙道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人及万物。如陈致虚指出,顺则成人过程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也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5]。《性命圭旨》说,逆则成仙过程,就是形化精,精化气,气化神,神化虚[6]。 这是袭取谭峭《化书》之虚、神、气、形互化思想[7]。

另一种观点认为,人道为:无极→太极→阴阳动静→五行四时→人;仙道就是五行→阴阳→太极→无极(道)。如李道纯指出,无极而太极,就是虚化神;太极一动一静,阴阳二炁生,就是神生炁;炁聚则生精;精化而有形,即精炁相生而性命身心形成;精藏于肾;神藏于心,魂藏于肝,魄藏于肺,意藏于脾,人遂诞生,此即“顺则生人”的过程[8]530。李道纯又指出,仙道之逆,就是五行至阴阳,阴阳动静即太极动静,动静不二而返于无极(道);运炁回还而神不变;攒簇五行、会合阴阳都凭借神;神原本是虚;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就是复归于无极[8]530-531。

陈撄宁却主张,人之性形成过程:清虚→混沌→灵光→元神→真意→识神→灵魂→精欲;人之命形成过程:以太→中子→电子→原子→分子→细胞→肉体→精血。如陈撄宁的顺则成人升降变化次序表、逆则成仙升降变化次序表所示,见下图[9]593:

这就是说,顺则成人,人之命形成过程为:以太(道之体)→中子→电子→原子→分子→细胞→肉体→精血;人之性形成过程为:清虚(道之用)→混沌→灵光→元神→真意→识神→灵魂→精欲。

陈撄宁指出,“道生一”,就是以太凝结成中子;“一生二”,就是中子分裂为阴阳电子;“二生三”,就是阴阳电子通过数量不等的方式组成各种原子;“三生万物”,就是一种原子结合成二三种原子化合而成无数的物质,最小的单位,名为分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无论何种物质,其状态虽不同,但都以原子为基础,而每一个原子皆有核心,核心乃中性粒子与阴阳电子合组而成,但偏于阳性,另有或多或少之阴电子围绕此核心而旋转,故称“负阴而抱阳”[8]593-594。

陈撄宁还提出,无极、太极等与以太、中子等也存在对应关系。他注《列子·天瑞篇》“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说:“所谓太易者即是哲学上的无极、科学上的以太;太初者即是哲学上的太极、科学上的中子,又名中性电子核;太始者即是哲学上的阴阳、科学上的电子;太素者即是哲学上的五行八卦、科学上的原子分子。”[8]594意谓:太易就是哲学上的无极、科学上的以太;太初就是哲学上的太极、科学上的中子,又名中性电子核;太始就是哲学上的阴阳、科学上的电子;太素就是哲学上的五行八卦、科学上的原子分子。可见,在陈撄宁看来,无极相当于以太;太极相当于中子;阴阳相当于电子;五行八卦相当于原子分子。

而逆则成仙——仙道过程为:肉体细胞→分子→原子→电子→天仙。如陈撄宁说:“凡人若要成仙须用逆修之法,就是从真意下手脱离肉体细胞阶级,而以气体分子为自体。此即我平日所主张之神气合一工夫。工夫成熟,身中生理完全变化,已非凡人境界,此时可称为地仙。进一步以元神为用,以原子为体,即是道书所谓‘炼气化神’工夫。工夫成熟,阳神出现,可称为神仙。再进一步,以灵光为用,以电子为体,即是道书上‘炼神还虚’工夫。工夫成熟,飞升上界,可称天仙。”[8]594这是说,仙道为:从真意下手脱离肉体细胞阶段,而以气体分子为自体,即神炁合一工夫;再以元神为用,以原子为体,即炼气化神工夫;再以灵光为用,以电子为体,即炼神还虚工夫,工夫成熟而成天仙。

综上,陈撄宁继承了民国之前道教内丹学对“人道与仙道”的诠释主要的两种观点,但他却用当时最新的科学知识——分子、原子、电子、中子及以太对“人道与仙道”进行新的诠释。

二、与魏尧等人的仙道观之比较

民国时期,与陈撄宁一样,魏尧、冉道源、洗心子、汪伯英、常遵先、吕纯一等人大力弘扬内丹学。但除了吕纯一外,魏尧等人的仙道观与陈撄宁的仙道观却不相同。

就“人道”来说,前已述及,陈撄宁主张,人之性形成过程:清虚→混沌→灵光→元神→真意→识神→灵魂→精欲;人之命形成过程:以太→中子→电子→原子→分子→细胞→肉体→精血。陈撄宁指出,“道生一”,就是以太凝结成中子;“一生二”,就是中子分裂为阴阳电子;“二生三”,就是阴阳电子通过数量不等的方式组成各种原子;“三生万物”,就是一种原子结合成二三种原子化合而成无数的物质,最小的单位,名为分子。陈撄宁还提出,太易就是哲学上的无极、科学上的以太;太初就是哲学上的太极、科学上的中子,又名中性电子核;太始就是哲学上的阴阳、科学上的电子;太素就是哲学上的五行八卦、科学上的原子分子。可见,在陈撄宁看来,无极相当于以太,太极相当于中子,阴阳相当于电子,五行八卦相当于原子、分子。

魏尧却主张,人道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人及万物化生。就化生人而言,魏尧指出,当人未出生之前,无有一物,空到极至,即无极,即道书说“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而父母生人时之“本来面目”,就是太极。这是因为“人之初生,由父母男女二体之媾精,感动先天之炁,从虚无中来,而结胞胎”[10]15。 当父母将要交媾之际,“情欲一动,而为肉体结合,渐臻精神结合”[10]15;因肢体作用而生快乐,等到快乐之极,“男女二心,皆空洞无一物,即快乐亦不自知,而成真空”;“以有形交合之事,化纯坤无形之象;坤为真阴,惟真阴可召真阳”[10]15。 于是,“遂能感动先天太极中之一炁,周流六虚,无中生有。一点真阳乘空而来,投入母胞,始成胎孕”[10]15。等到后天气足,十月胎圆,动已极,踏破胞胎而出生,“因中阴入主,神气已全”[10]17。

此外,魏尧还提出,“一生二”,“一”是先天一炁,“二”是父母呼吸之气;当合先天炁和后天之先天气,无中生出一物为“三”,即中阴[10]26。 就三才的理论来说,先天一炁是天,父母呼吸混合之气是地,中阴是人,此为三才。由此可知,魏尧提出合先天炁(一)和后天之先天气(二)而生中阴(三)。此中阴就是“元精”,又谓识性。魏尧在这里实质上是用中阴代替元神。但道教内丹学的元神是道所赋予的,不是二炁所化生的。

冉道源继承了张三丰的思想,指出: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胞中,此太极时;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此即是人身之本。嗣后而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全,脱离母腹。是时,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伏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元神是真性;元气是真命[11]509-510。

洗心子亦提出,道生人的过程为:无极而太极,由太极而生天、地、人三才。他指出,无极中伏有虚灵之神,其神一凝,中成一点,名曰太极⊙;由此中一点,动而生阳为天,天主生,静而生阴为地,地主成,天地既立,人受天地中灵秀之气而生,则三才定位[12]82-83。

就“仙道”来说,前已述及,陈撄宁主张,逆则成仙——仙道过程为:肉体细胞→分子→原子→电子→天仙。

而魏尧等人却主张,仙道就是精返炁,炁返神,神还虚,复归无极,也就是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如魏尧认为,就乾、坤、离、坎之在人身而言,乾坤为先天性命,乾为先天性,坤为先天命;坎离为后天性命,离为后天之性,坎为后天之命[10]10。魏尧又指出,由后天性命返先天性命,由先天性命返先天之先天乾元真性,再由乾元真性返回无极[10]8。 冉道源亦指出,人能体生身之道,顺而用之,则儿孙嗣续而成;逆而用之,则真仙亦接踵而出[11]512。 洗心子还提出,人身中阴阳运行与天地相同,逆修指取坎中—阳,填离中—阴,还成乾坤,即是以后天神气返还先天神气,再从先天神炁返还太虚,如是修道功成[12]84。

汪伯英却提出,道就是造化之大气,亦是太虚中无形之生气;“道在先天,本属虚无,自‘无’而生‘有’”[13]608;即由“先天”而寄托“后天”,则“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此顺而生人之道。大炁运用,则“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如冰复融化为水,水又化为气,这就是返本还源之道,即逆而成仙之理[13]608。可见汪氏是利用谭峭《化书》之虚、神、气、形互化来诠释人道与仙道。

常遵先又提出,先天坤卦和后天坎卦均在北方;坎水中爻属阳;先天乾卦和后天离卦均在南方;离卦中爻属阴;能于坎中得阳炁鼓动,上还离中;再将离中阴炁驱降入坎,如是返先天乾坤,即返本还源法[13]739。可见常氏是借助易学先后天八卦来解析顺逆之理。

此外,与陈撄宁相同,吕纯一亦用科学知识来诠释“仙道”。他提出,炼精化气就是将原生精卵分泌液化为电子;炼气化神就是炼化电子使其能脱离肉体;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就是炼化电子为所谓“元始子”。如他说:“初步之炼精化气,已有返老还童之效,照科学原理,实是炼化吸收已成之原生精卵分泌液,起生理自然逆行之医化变态成电子;中步的炼气化神者,乃炼化万灵电子自由凝集之法,能独立随意运用其原始灵明之力,脱离身体物理精妙机器之构造,瞬息万里,如电子之神妙无比也;最后之炼神还虚,炼虚还道者,乃炼化随意运用之电子,由渐而化为无极之元始子矣。动则聚为有形电子,千变万化,无物不能成象;静则散归虚无元始,原归一物,宇宙太虚同体门。”[14]此“元始子”是吕氏自造的,是指比电子(当时所知道的最小粒子)更为基本的一种粒子。

综上可见,陈撄宁把内丹学之“道”世界观与科学世界观合二为一,用当时最新科学知识来诠释“人道与仙道”。魏尧等人基本上继承了前人的“人道与仙道”关系思想。魏尧的“无极而太极”之性命生成论虽是道儒佛三教合一;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道教内丹学的性命生成论。冉道源照搬张三丰《大道论》思想。洗心子、汪伯英、常遵先等人对“人道与仙道”关系诠释与宋元以来内丹学所说大同小异。惟有吕纯一用电子等科学知识诠释仙道与陈撄宁相同,但他没有陈撄宁的仙道观阐述的详细,过于简略。

三、陈撄宁的内丹学仙道观之反思

众所周知,民国时期,西方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学说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欧风美雨猛烈地扫荡,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儒学虽首当其冲,但道教被认为阻碍科学进步、导致人们“迷信”而成为重点批判对象。如钱玄同说:“汉晋以来之所谓道教,实演上古极野蛮时代‘生殖器崇拜’之思想。二千年来民智日衰,道德日坏,虽由于民贼之利用,儒学之愚民,而大多数心理举不出道教之范围,实为一大原因。”[15]463-464他还指出,在20世纪科学昌明时代,为增进自然的、社会的知识,“益世觉民”,不应迷信佛教、耶稣教,而要剿灭道教[15]464。 胡适说:“道教中的所谓圣书《道藏》,便是一大套从头到尾,认真作假的伪书。道教中所谓(三洞)的‘经’,那也是《道藏》中的主要成分,大部都是模仿佛经来故意伪作的。其中充满了惊人的迷信,极少有学术价值。”[16]

在“五四”以后非宗教论思潮的影响下,1922-1927年间,中国社会出现了一次声势浩大的非基督教运动。该运动虽是反基督教文化侵略,但“反宗教大同盟”主张,一切宗教都是违反科学的迷信,足以消灭人的智力,束缚人的自由,是人生进步的最大障碍;宗教与人类是势不两立。道教也再次受到波及。

是时,道教即使被钱玄同等时人认为阻碍科学进步、导致人们“迷信”,但也有学者指出,道教思想虽然神秘,却不反对科学;道教含有一种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如冯友兰先生说:“道教含有一种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如果有人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道藏》里许多道士的著作倒是可以提供不少资料。”[17]

陈撄宁的仙道观就是在上述时代背景下提出。笔者认为,陈撄宁内丹学之仙道观对新时代道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给予了以下重要启示:

新时代道教文化在吸收科学文化时,不能牵强附会科学而丢失自身独有的内容和特色。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对道教文化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当代道教文化的这种现代阐释既要符合其本来的意义,又需要不断吸收儒释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更需要不断吸收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外来文化之精华,才能使自身得到丰富发展,得到更新。这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8]。

显然,新时代道教文化在吸收科学文化时,不能丢失自身独有的内容和特色,即不能牵强附会科学而失去“自我”。否则,就会出现陈撄宁对“人道与仙道”科学诠释而导致取消神仙信仰。陈撄宁的上述诠释虽证明了道教内丹学“顺则成人,逆则成仙”这一基本原理符合当时的科学。这种诠释虽摘掉道教内丹学“迷信”的帽子,但它实质上取消了道教内丹学之神仙信仰。因为他把“超验”还原为“经验”,即以“经验”代替“超验”。这与西方自然神学如出一辙。17、18世纪西方自然神学曾论证信仰或启示合乎理性的原则,上帝不具有超自然的品格,这直接导致尼采所说“上帝死了”。

笔者认为,用科学来诠释内丹学应以蒋维乔《因是子静坐法》论静坐“震动”为范本。关于静坐时腹内之“震动”,这是炼精化气时真阳之炁产生及运行;蒋氏也承认这是内丹学所说的开通三关;他企图用血液循环之力集中于脐下而生动来解释,却无法解释它能循脊骨上行,自顶复下返于脐[19]。蒋氏对不知道“震动”现象实事求是地说明,这符合科学精神。

诚然,新时代道教文化的现代诠释要与科学文化相调适,但不能混淆二者之界限。陈撄宁的内丹学之仙道观是把内丹学之“道”世界观与科学世界观合二为一,这就混淆了二者之界限。道教文化的现代诠释与科学文化相调适的关键在于符合科学精神。上述蒋维乔《因是子静坐法》论静坐“震动”就是范例。可见,用科学知识来诠释内丹学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道教文化的现代诠释亦然。那种见到用科学知识来诠释内丹学就认为“现代仙学”兴起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这仅仅意味着道教内丹学的诠释与现代科学相调适的开始。

新时代道教文化的现代诠释除了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虽要符合其本来的意义,但又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地发展,否则就是文化“复古”。上述魏尧等人的仙道观基本上照搬前人的阐释,没有结合时代要求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是一种文化“复古”。陈撄宁的仙道观回应了时代的挑战,体现了“两创”精神。而今,道教文化的现代诠释关键要着眼于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着眼于助益于生态文明建设,即生态智慧的启迪,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这是道教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立足点,亦是新时代道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必由之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与民国之前及同时代内丹家之仙道观相比,陈撄宁的内丹学之仙道观既有继承,又有新论。陈撄宁把内丹学之“道”世界观与科学世界观合二为一,用当时最新科学知识来诠释“人道与仙道”,这实质上是以道教之“道”来统科学之道。而同一时期的内丹家,除了吕纯一,魏尧等人基本上继承了前人的“人道与仙道”关系的思想。

陈撄宁的内丹学之仙道观的启示:新时代道教文化在吸收科学文化时,不能丢失自身独有的内容和特色,即不能牵强附会科学而失去“自我”。道教文化的现代诠释要与科学文化相调适,但不能混淆二者之界限。道教文化的现代诠释要回应时代的需求。显然,从陈撄宁的仙道观来看,那种主张“现代仙学的兴起”的观点是片面的。

猜你喜欢

内丹道观无极
无极归一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索宝
全真道圆明老人所述修性《十马图》试论
论道教宫观建筑的衍变脉络
秦楚一柱,绝顶道观
铸剑、剑解与道教身体观
性别权力视角下的越剧《道观情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