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治理视域下社区文化建设的路径

2022-03-14陈永光周素娜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居民社区建设

陈永光,周素娜

(周口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社会管理”改为“社会治理”,这是中央文件首次提出社会治理。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为了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十九大上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部分,要求“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新时代社会治理既要实现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基本目标,又要努力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新时代社会治理应更加突显多元化、民主化、科学化等特点。社区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群众文化,是社区成员在长期交往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与物质财富。构建多元、和谐的社区文化,能够提升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归属感和幸福感,既为社会秩序良性运行提供文化土壤,又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社会治理视域下的社区文化建设路径应紧紧围绕目标、内容与机制三个层面来阐述,注意社区文化建设目标的科学性、内容的系统性以及机制的联动性。

一、坚持科学指引,确立多元、丰富与和谐的社区文化建设目标

新时代社会治理视域下社区文化建设应坚持科学指引,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的文化发展策略。同时,新时代社区文化建设又要乐于且善于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精华,建构多元、丰富的社区文化,提升居民凝聚力、归属感和幸福感,实现社区文化自信。

社区文化的多元性主要表现为社区文化主体、形式与内容的多元。文化的主体是人,作为社区文化承载者的社区居民的构成通常较为复杂,既有当地居民,又有外来居民,这些居民在民族构成、职业分布上往往呈现出多元的特点。社区文化在形式上并非单一的,在现实的社区中往往有多种文化形式并存,如既有相对高雅与正式化的文化馆和文化墙,又有相对通俗与非正式的广场舞和器乐爱好群体,还有地方性的建筑文化等。在当下多元的文化环境中,社区文化的多元性体现了各种文化群体适应外部世界和改变生活境况的能力与社区的包容性,展现出不同文化群体和文化观念多元共存的可能性。

社区文化是一个包括社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内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系统。其内容主要体现在视觉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视觉文化是指社区规划应遵循美观、简明的原则,全面统筹设计社区的标志系统,做到和谐、便捷。环境文化是指社区文明整洁、环境质量好、资源合理利用、生活舒适便捷、倡导环保意识,如社区绿化、水景等公共景观保证质量且具艺术性,社区医疗、托幼机构、充电桩、污水、垃圾处置、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等配置完善。行为文化表现在有计划地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如文化节、读书会、体育运动等,加强居民之间的交流,提高其文化修养,增强社区凝聚力。精神文化指社区利用各种纪念日、传统节日等,通过有效组织与宣传,帮助居民了解社区的精神文化方向。制度文化是指社区有规范的规章制度,管理服务水平高质高效,深受居民认可,如开展有“互联网+”居家养老、用餐、保洁、就医等多样化社区服务。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实现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力量。社区文化的和谐性是指实现文化主体、形式、内容等和谐并存,尽可能着力减少并化解社区不同文化之间可能的文化冲突、文化摩擦等,融合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生态文明为一体,能够反映居民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理想追求。因此,社区文化建设应以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考虑社区内部成员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学历水平、年龄结构、身体状况等,既能满足居民的生理、安全、社会交往等基本需要,还要考虑社区内部处于不同生活层次的成员的个体需求,尊重差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新时代风貌,增强居民的归属感、自豪感。同时,在社区设施建设、资源配置、管理队伍等方面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构建以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融优良家风与生态文明于一体的社区文化内容体系

在社区文化体系内,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是保障,三者有机相连,共同促进社区文化的建设。基于社区文化内容的丰富性、系统性,社区文化建设就是要促进社区文化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不断更新、完善[2]。社区文化建设要夯实物质文化这一载体,不断完善社区制度规范,提升社区精神文化,打造有特色的社区风尚。同时,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构建以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融合优良家风与生态文明于一体的符合时代精神的社区文化体系。

社区文化建设在内容上必须以先进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力加强党风政风、优良家风建设。同时,让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引领社区居民精神文化,通过弘扬优良家风家教建设助力青少年及其家庭成员践行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一方面,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物业和社区居委会作为组织者,充分利用地面、墙壁、空中等三维空间资源创设书法、绘画、摄影等主题展览,依托“互联网+”现代科技手段广泛有效地宣传党风政风、家风家教等,推广习近平总书记“崇德向善与做人气节”的家风家教重要论述,也可建立具有社区文化特色的标志牌,以帮助社区居民充分了解新时代城镇社区的新变化、新面貌、新风尚,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逐步认同社区价值观,增强社区归属感。另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尽可能地利用社区有限的活动空间,结合不同群体居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定期筹办养生、健身、读书会等文化活动,倡导社区邻里和睦、全民健身、阅读,使社区充满活力、向上向善,促进社区凝聚力、幸福感的形成。对于老年人群体,可以举办书画、棋类、歌舞、戏曲等活动;对于低龄儿童,可以举办大手拉小手等促进家庭及邻里互动的亲子活动;针对青少年群体,可以开展一些科技、历史、艺术等益于身心发展的活动,引领社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年群体忙于工作和家庭事务,生活中多重角色身份下所带来的工作和心理压力使他们更需要通过一些休闲娱乐活动调节自我,社区可利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举办一些民俗文化宣传、趣味竞猜等活动,也可围绕四季特点,在天气适宜时充分运用社区公共空间开展自然探秘、趣味运动会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增加社区居民互动机会、加强邻里之间的交流沟通,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良好风尚推广和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开展有助于增进社区居民交往,焕发生活的热情,营造团结、和谐、向上的社区文化。

优化社区公共资源配置和利用,促进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社区中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类型、规模、位置分布等直接决定了居民日常使用的便利程度及使用频次,影响居民生活质量。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又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独立的部分重点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此思想指导下,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布局应遵循“按需所建”的原则,合理配置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内的健身设施、娱乐器械、图书馆等物质资源,优化居住区中的绿化、水景、亭阁等景观设计。建设时既要考虑使用上的便利性及舒适感,又要使之与艺术景观有机结合,展现独特的社区文化。各社区规模与管理多有差异,共性在于大多数成年人需要外出工作,老人和儿童成为社区活动场所的主要使用者,因此,社区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应充分考虑老年人和儿童的身心需求。可在休闲区域增设平滑的花岗石饰面,该设置既能为居住区爱好“地书”写作的老年人提供场所支持,又有助于社区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具有喜欢游戏、模仿、合群、探索等心理特点。儿童游戏场地的设计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兼顾适宜性与美观性。可充分利用社区自然地貌、公共空间等资源合理规划,建设适合儿童游戏的沙池、水池、滑梯、塑胶地等多样性活动空间,为社区儿童认知和社交能力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元的活动场所。也可结合儿童爱涂爱画的发展特点,创造性地设计富有教育性和艺术性的涂鸦墙,激发儿童审美情趣,丰富社区文化内涵。

健全社区文化管理和服务机制,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运用新时代社会治理下的新方式,确保居民真正参与社区文化管理等事务,满足其自我实现和提升的心理需要;注重疫情防控、电信诈骗、花样传销等社区舆情和思潮的引导,大力支持邻里相助、志愿服务等健康发展,保障社区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合法权益[3];坚持生命至上,加强传染病防治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持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定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通过社区网络平台、广播宣传等普及卫生健康知识,倡导文明生活,守护社区居民健康;助力居民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充分发挥消费与生产的数字化优势。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的作用突显,社区要及时建立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支持电商、快递进社区,基于移动互联网组建社区团购平台,及时推送同城果蔬配送信息等,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拓展社区就业与消费。

三、形成“政府-组织-居民”协同参与的社区文化建设机制,促进社区文化持续发展

社区文化管理存在明显的主体层次差别,其服务规模主要取决于主导性的行政区划因素,而非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能力与偏好。当前,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推动去行政化,让具有自主性与公共性意涵,且有娱乐性、发展性与公益性的文化扎根社区,是培育社区共同体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4]。 相对过去社区管理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及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混合模式,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模糊制约着其长足发展。新时代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发挥社会协同作用。创新社会治理要求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治理主体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多元意味着在社会治理中政府要树立多元共治理念,综合运用行政、法制甚至市场机制等多种方式和手段:一方面通过健全社会组织投入制度并改革阻碍社会组织成长的登记管理制度,发展壮大社会组织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把社会组织纳入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之中,以此促进社会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发挥社会治理的社会协同作用。新时代社会治理多元、民主、科学的特点为社区稳定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应当警惕其潜在的隐忧。社区居民群体数量大、结构复杂,极易影响社区文化持续发展。构建“政府—组织—居民”协同参与的社区文化建设制度,明确不同主体的职责,主体之间相互尊重、民主协商、凝聚共识,合力寻求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均衡,是社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政府负责是关键,这是由政府的法定地位和政府职能在公共行政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当地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明确自己的引领与协同身份,坚持党领导下的路线方针,加大公益投入,联合企业等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加强社区文化场地设施、文化建设队伍及相关制度的支持。

社区组织是纽带,是连接居民与政府的桥梁。社区组织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责任主体,在社区活动开展、居民诉求反映、邻里矛盾化解、社区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等具体社会问题解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得政府可以集中优势解决宏观社会问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各社区坚持群防群控,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基于网络APP及时登记、通报疫情信息,主动分享防疫技术和做法,相互帮助、共同抗疫。针对社区在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薄弱环节,社区组织能够重视并认真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居民参与是基础,是完善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公众参与是社会治理新格局共建共治共享的本质体现,是社会治理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忠实体现,还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重要保障。唯有公众参与,才有可能形成既安定有序又充满活力的社会治理氛围。社区文化创新建设应始终把居民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质量,增强其安全感、幸福感和主人翁意识,让居民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吸纳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制度、社区文化活动组织,以及居民自发组织的活动等制度建设;定期组织居民参加社区环保政策和工作的讨论活动,帮助居民在生活中进行垃圾分类处理,节约资源、绿色消费,切实实现居民自治。社区居民只有真正参与到了社区文化建设中,才能增强其主体责任,更好地监督自己和他人遵守并维护社会文化,形成平等互助的社区风气,共建健康美丽和谐社区,助力和谐社会的建设。

猜你喜欢

居民社区建设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石器时代的居民
3D打印社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你睡得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