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外语教育模式探析

2022-02-26金黛莱黄一平

高教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交际

金黛莱,黄一平

(四川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一、美国外语教育发展历程

美国政府及社会对外语教育的认知,存在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回顾美国外语教育发展之路,可以看到这一过程中所呈现的显著阶段性特征[1]。

美国建国早期,来自不同国家的欧洲移民登陆美国,希望在新的国家延续母语及文化传统,各种能同时进行本族语和英语教学的双语学校应运而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多达百种的语言在美国范围内使用,语言的多样性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因此,这一阶段被认为是美国外语教育的认可期。

20世纪初期,一些美国民众开始质疑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1917年,美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人民的反德情绪空前高涨,一度将德语视为对美国主义的主要威胁。政府试图迎合大众情绪,推出了一系列弱化外语教育的政策,大多数学校开始实行英语单语教育,学校成为了政府推行英语单语主义(English Only)和“熔炉”政策(Melting Pot Policy)的工具。这一时期,社会对语言多样性的认可态度逐渐消失,该时期也成为了美国外语教育的限制阶段。

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兴起,少数族裔开始致力于使用母语进行教育。1968年美国颁布了双语教育法案(Title VII of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随后在1974年加州华裔父母起诉政府以确保子女教育质量案(即美国历史上较为知名的Lau vs Nichols案)等一系列事件的推动下,外语教育在美国再次受到关注。该时期被认为是美国外语教育的缓慢恢复期。

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及政治格局多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美国开始意识到外语教育在国家发展、国际竞争及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加大对外语教育的支持与投入。最具代表性的是1983年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出版的《国家危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A Nation at Risk:An Imperative Reform)。这一教育改革宣言,首次提出了外语教育与其他基础学科的教育同等重要,标志着美国政府外语教育概念的再一次转变。

自此,美国的外语教育进入一个更快的发展通道。美国教育部于1994年发布了《2000年教育目标:美国教育法案》,第一次宣布将外语课程放置于美国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课程。随着社会对外语教育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随后,美国外语教育委员会(The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简称ACTFL) 颁布了《外语学习标准:为21世纪做准备》(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这份文件为美国教育改革指明了大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该标准明确要求,美国学生必须在掌握英语的基础上学习一门外语。

1999年,ACTFL将该标准修订为《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提出语言和交流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学生必须在语言和文化上适应多元化国际社会的需求,随后又发表了新的《外语教学标准》,阐述了合格外语教师所应必备的素质,为外语教师的自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ACTFL等外语教学机构的推动下,美国外语教育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

二、美国外语教学的目标

新时期美国外语教学目标更加清晰,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是5C标准。1996年ACTFL首次颁布《面向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后,整合吸收了美国各语种外语教师的有效建议,在1999和2006年先后两次对标准进行了修订。新版标准详细阐释了5C标准,对不同语种外语教学目标做了区分和完善,一定程度推进了美国外语教育的创新发展。ACTFL针对外语教学所提出的5C标准包括了交际(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贯连(Connection)、比较(Comparison)和社会活动(Community)五个层面,既反映了美国外语教学中相对独立的五个价值取向,又彼此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五个层面中,首先强调的层面是交际。语言教学是一个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的过程,而这种交际能力主要表现在学生具有参与对话、准确表达自我认知的能力,能通过交际正确理解外界信息的能力,能自主地表达情感与思想的能力。因此,标准中所强调的交际概念又被细化为三种语言沟通模式,分别是人际交流模式(Interpersonal Mode)、理解诠释交际模式(Interpretive Mode)和表达演说交际模式(Presentational Mode)。

其中,人际交流模式倡导人际间的双向交流互动,即语言学习者能够通过听说读写的能力与对方实现有效的交流沟通。这种沟通包括无障碍的面对面交流,或经电话或电子邮件等方式的远程交流。区别于人际交流模式,理解诠释性沟通模式多为单向性沟通,主要包括沟通中的翻译、解读等能力,表现为能够在对信息筛选分析、鉴别的基础上进行书面的翻译或报告。表达演说交际模式与理解诠释交际模式一致,属于单向交流,强调语言学习者能够进行意见的表达,完成论文写作等书面报告,此能力也常常体现在演讲活动、会议、歌舞戏剧表演等活动中。这三种交流沟通模式虽然属性有差异,但功能互补,对于外语教学来说,三者缺一不可。

5C标准中的第二个层面是文化。文化标准强调学习者获得了解外语对应的文化知识,熟悉其文化背景,正确处理母国语言文化与目的地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关系;了解外语的文化表达态度、价值观、思维导向、文化习俗、文化产品等;熟悉外语对应的文化历史,加深对所学文化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认同,才能更好地接触学习外语国家的书籍、法律、音乐、习俗等。

标准中第三个层面是贯连。语言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天然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基于贯连的外语学习理念,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融汇观点,借助其他相通学科获取更多的信息,获取更多促进外语理解的文化信息元素。

标准中的第四个层面是比较。对多数的外语学习者而言,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往往发生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境,受到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比较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习过程中文化背景知识的迁移,加深学习者对目标语的理解。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学生对目标语言及文化本质的洞察力和分析训练,引导学习者在母语与外语的学习比较中,认知语言间的本质差异,领会文化的概念,实现文化知识的迁移,这也是外语交际表达提升的关键内容。

标准中最后一个层面是社会活动。社会活动本质上是外语教学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外语学习效果必须放置于实践中加以检验。应当鼓励学习者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感受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互动中,实现课堂学习到课外交际的延伸。

三、美国外语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从美国外语教学的内容上看,日常的教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语言知识及综合运用的能力。主要涉及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等,也涉及小部分包括语言变量(linguistic variable)、语言演变等社会语言学知识。在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的同时,强化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综合使用语言的能力。(2)文化知识与跨文化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目标语相关文化内容,引导学习者比较不同文化间异同,树立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以期减少使用目标语交流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提升沟通顺畅度。(3)逻辑思维能力与思辨能力。强调学生逻辑能力及思辨能力的培养,利用合理设计的教学活动,训练及系统提升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思辨表达能力,让外语学习促进学习者其他学科的学习。(4)学习策略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多元智慧论等教育理念,个性化指导学习者选择学习策略,同时,将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养成灌输于外语学习的过程之中,成就终身学习的语言学习者。

另一方面,从美国外语的教学方法层面看,在美国的外语教学的发展进程中出现过诸多不同的教学法[2]。其中,比较知名的有视听教学法(Audio-lingual Method)、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Method)等。当前,美国主流外语教育中推崇的是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Method)。这种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语言教学法,具有四方面的特征:其一,抓住了语言教学的本质目的交际表达;其二,让语法知识融入语境,突出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其三,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寄寓于真实情境的营造,深化学生的语言学习体验;其四,重视学生语言的输出能力,依托所设置的特定语境进行训练,提升交际能力,使学习者最终能够达到走出课堂,完成目标语在真实社会语境中使用的能力。

交际教学法之外,美国外语教学途径灵活而多元。总体来讲,在形式上基本摆脱了传统课堂对授课的局限,开始向社会延伸[3]。外语课堂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学习者交际表达训练的场所。课堂不仅仅是学校中的教室,更可能以学校外的多种形式存在。此外,随着网络、智能电子设备及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计算机辅助学习、电子交互式学习等多种手段受到青睐,慕课、网络学习论坛、远程教育APP等形式广泛地应用于外语教学,因为其学习地点时间的灵活、资源内容的丰富,也已成为美国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美国的外语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获得教学反馈的路径,是实时调整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针对性的依据。外语教学评价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效果评估,而是对教师和学习者多维度的过程性评估。

对学生的评价。美国外语教师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评价通常有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两种方式,这两种评价相较于最终的学习结果更侧重对学生外语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外语学习中的表现、态度、积极性、能力等[4]。虽然对于评价形式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形式灵活,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自行制定评价方案。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师的评价,也包括学习者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学习者既是被评价者,也是评价实施者,学习者享有外语评价的主动权。教师对学习者的评价不仅关注学习者过去的学习情况、目前的学习情况,也关注学习者后续的学习效果。正确、科学、客观、真实的评价是学习者外语学习的推动力。

对教师的评价。美国外语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师评价方法是发展性评价。在评价中督促教师学习借鉴其他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督促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发展性评价以教师为主导,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自评与互评的全过程,多样化评价指标推动了教师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

五、美国外语教学模式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外语教学发展历程及模式的梳理,不难发现,中美外语教育实践在理念、目标、方法及发展历程等方面存在着共性与差异。20世纪末,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语教学侧重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学生交际能力发展的关注还有欠缺[5],在相当一段时期,外语学习的重点更多是进行语言形式、语法规则等读写技能训练,学习的重要目的是应对各种考试,体现了我国外语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及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外语学习的目的日趋多样化。顺应这种趋势,我国进一步推进了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化,取得显著成果。2014年,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养理念,将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划分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大方面。核心素养较之于美国的5C外语教育模式,有较多共同点,诸如语言能力对应各种形式的沟通能力,文化品格对应文化认同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则涵盖了贯连和比较的部分内容。

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要培养导向,构建了多层次的语言能力培养指标体系,是我国第一个全面涵盖整体英语学段英语能力的国家统一标准,对于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环节的明确规范起到重要作用。将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从宏观层面进行规范指导,为教学评价提供操作标准,给予政策上的保障与支持,形成实现英语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路径,为培养“地球村”的合格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强调把语言文化研学融入日常的教学中,外语课堂成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阵地,改变以往将语言知识作为教学的核心,一定程度忽略语言背后文化知识的教学现象。全面探析美国外语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总结其发展经验,借鉴其创新点,可以为我国外语教学科学定位与综合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交际
情景交际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