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的再探索
2022-02-26潘柳燕周婧怡
潘柳燕,周婧怡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简称“基础”课)教学普遍采用大班授课形式,教师主要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但是由于学生对思想教育理论课有先入为主的抗拒心理,大班教学课堂管理难度大,且课程授课时间有限等,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些都值得肯定和鼓励[1]。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我们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能有效调动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模式与学习策略,“基础”课教学改革已经两年多,形成了成熟的实施方案,逐步建立了“课内+课外”“显性课堂+隐性课堂”相结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新模式。教师通过课内与课外的小组合作学习,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进行有机结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挖掘大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相关经验予以总结,以求教于同行。
一、课内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结合专题教学,做好课内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为落实教育部文件要求以及为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需要,“基础”课采取模块专题授课方式[2]。教师遵照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特别关注的问题,在原有教材内容基础上设立专题进行备课和授课。学生课堂学习的顺序不是以教材体系为依据,而是以模块专题形式展开,教材内容分成三个模块,分别是人生价值观、理想信念与中国精神模块(1-7专题)、核心价值观与道德观模块(8-12专题)以及法治观模块(13-16专题)。专题式教学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教学内容、挖掘教学深度、延伸教学空间等途径,全面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及实效性。
基于模块专题授课方式,我们设计与实施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内教学环节内容。课前利用线上资源发布预习课件,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习任务等有基本了解,实现浅层认知学习。课中结合热点、重点或学生关注点问题创设教学学习环境,避免出现低头族,提高课堂的抬头率,让小组在课前学习的内容得以延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值得讨论的问题,让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并举荐小组成员在课堂上总结汇报。通过抢答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展示机会,从而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深入讲解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内容,学生在活跃的课堂环境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实现。
(二)根据教学内容,精选课内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
“90后”和“00后”大学生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他们所希望的“基础”课是对当下热点问题的新解读,而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川北医学院苏承英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进行的课程实践教学创新探索[3]对我们很有启发,面对遇到的问题与困境,教师主动适应新的学情,通过选取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灵的教学案例,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1.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
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或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更易引起学生的情感认同。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精心安排授课内容和问题设置,保证课堂内容具备针对性,讨论问题的难易度适中,使小组讨论时既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能够通过积极思考和踊跃讨论将问题解决。以学习道德观这一专题为例,在讲述到婚恋道德这一内容时,具体选择情感与学业方面的问题,例如你的理想型男友或女友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如何处理感情与学业间的矛盾、恋爱中应遵循什么样的道德等进行讨论,面对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联系发生在周围的真实案例,学生的思考与感触会更深,从而在学习中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有效提高课堂效果。
2.选取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案例
激发学生兴趣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法宝。教师依据教学的目的,精心策划,合理设问,并将学生带入所选择的典型案例的具体情境中,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以理想信念与中国精神专题教学为例:百年前的中国任人宰割,今天我们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百年前的中国发展严重滞后,今天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国100年前后发生了什么?通过百年中国的新旧比较,让学生思考与讨论,中国百年有哪些变化?因何而变化?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教师丝丝入扣的点评引导,让学生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教学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资料,努力发散思维,积极调动情感,为理想信念与中国精神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3.选取启迪学生心灵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只有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才会产生情感共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学习人生价值观这一内容时,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选取由真实故事改编的教学案例来达到启迪学生心灵的目的。课前给学生观看以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为人物原型的电影《秀美人生》以及讲述黄文秀感人事迹的相关视频资料。黄文秀一心扑在扶贫工作上,是典型的因公殉职扶贫干部,她让最美的青春之花绽放在扶贫路上,也定格在人们心中。课中讲深讲透她回报家乡的实际行动、倾力扶贫的担当精神、舍身忘我的为民情怀。同时设问“作为当代大学生,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路”并展开讨论,以深化大家的思考和感悟。
(三)创新教学方法,开展课内小组合作学习的组间竞赛
在思政课堂上,如果仅仅采用单一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教师必须尽可能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巧妙地将其融入课堂不同的教学阶段,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4]。因此,在“基础”课中,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可以选取一些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如大学生理性爱国、社会公德、大学生婚恋、法治思维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自由发言后,由教师点评,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以法治观这一模块为例,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辩论赛。辩论内容丰富,如法治与人治孰优孰劣、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关键因素是社会环境还是公民个人等。与传统辩论赛不同的是,在辩论过程中,教师负责收集观点并进行追问,各小组可以现场思考与讨论后进行回答。如若小组内部发生激烈讨论,意见不统一或者关注点脱离问题重点时,教师需要重新调整课堂节奏,给予肯定并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领学生重新回归问题本身,找到症结所在,以确保教学顺利进行。在点评和总结时候,要抓住关键时机进行点拨,引领学生转换角度、拓宽视野、改变思路,提升学生的逻辑思考水平,以推进教学的深入开展。组间竞赛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各小组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同时,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获得更加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对提高“基础”课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二、课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周密制定课外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方案
相较于之前每章均安排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要求相比,根据专题式教学要求重新制定的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方案,考虑到学生其他课业比较繁重的实际,减少了学习的频次和时间,精练了学习内容。新实施方案要求学生按照人生价值观、理想信念与中国精神,核心价值观与道德观、法治观三个模块至少开展三次课外小组合作学习。课外小组合作学习选取的文字资料与影视资料,既符合“基础”课的教学需要,又体现了时代特征。
1.人生价值观、理想信念与中国精神模块
这一模块的课外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有以下几点:一是针对专题学习的内容,小组讨论幸福、得失、苦乐、顺逆、生死、荣辱等几个重要的人生问题,并谈谈自己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二是观看文献记录片《信仰》第一集《只要主义真》,阅读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之后谈观后感和读后感以及对理想信念与信仰的理解与感悟;三是阅读抗疫表彰大会、习近平首次阐述伟大精神等重要文章或观看相关视频,谈对抗疫英雄、抗疫精神的理解与感受。除了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之外,小组成员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展拓展学习。如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加深对人生的感悟;观看文献纪录片《信仰》第二集《壮志换新天》、第三集《时代先锋行》,深化对理想信念信仰的理解;观看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或电影《横空出世》等,进一步理解中国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
2.核心价值观与道德观模块
这一模块的课外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有以下几点:一是以接力朗读的方式合作学习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和《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朗读完后每个人发表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会与践行情况;二是每人讲述一个扶贫先进人物的事迹,谈谈其体现的精神品质及对自己的启示;三是观看《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谈谈最让自己感动的人物及其精神实质。拓展学习的内容有:阅读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阅读《论语》(节选)、《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颁布),了解优秀传统道德以及对当代的意义;学习毛泽东“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领悟为人民服务的要义;观看《谢谢了,我的家》等家风传承的有关节目,领悟家教家风的重要性。
3.法治观模块
这一模块的课外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有以下几点:一是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并讨论其在反对国家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的意义,谈自己的感想;二是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编婚姻家庭和第六编继承等内容,了解并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和实施的现实意义,并谈自己的认识、看法和体会。拓展学习的内容有: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规,扩展自己的法律知识;观看《今日说法》《社会与法》等相关节目,加深对法治观的理解。
4.开展道德实践或志愿服务活动
德性的培养还需要通过实践的环节才能实现。“基础”课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让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落实到行动中去,获得直接的亲身体验。因此,除了针对模块内容进行课外小组合作学习外,还要求各小组组织开展校内校外道德实践活动或志愿服务活动,如开展助人为乐、勤工俭学、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然后组织一次小组讨论,畅谈自己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感想与体会,再写出小组总结。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增长才干,提升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我服务、我奉献、我快乐”的志愿服务精神,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践行能力。
在多项志愿服务活动中,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虽然志愿者的工作很累,但是在工作的同时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无偿付出的愉悦感是在其他地方无法得到的。”“此次志愿活动中需要小组间的交流、分工合作,还要与参赛的学校对接好工作,使我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提升了,让我感到了做志愿者的乐趣,体会到志愿者的意义。”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更直接地锻炼学生们交流合作沟通能力,增强他们的获得感,促进其知行合一。此举既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又使“基础”课教学真正落地,也使思政课更有底气、更有感召力。
(二)详细落实课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助教辅导
根据“基础”课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方案的要求,每个班级至少配备一名研究生助教。学期之初,各任课教师挑选优秀研究生作为助教,教研部专门召开助教工作会议,详细讲解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方案和助教的职责任务,进一步完善助教工作制度,提高助教的工作意识与能力。同时,建立助教工作QQ交流群,让助教能就工作问题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保证工作有质量地顺利进行。助教除了需要跟班听课、协助任课教师做好课内合作学习的组织、管理与评分工作外,还需要督促并指导学生做好课外小组合作学习,落实小组合作志愿服务活动,定期不定期地参与或检查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等。助教代替任课教师作为课外小组合作学习的主持人和督查者,组织学生有序开展课外小组合作学习,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机会。做好记录和答疑,每次讨论学习之后针对每组情况进行总结,对讨论学习情况进行等级评价。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确保学习时间,拓宽学习思路,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外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助教组定期开会进行讨论与学习交流,加强联系,分享经验,取长补短,并向任课教师反馈,突出助教主体作用,培养助教组织教学与团队合作等能力。
(三)有序开展课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评价
民主透明、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之源。“基础”课的平时成绩占比50%,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成绩占平时成绩的70%,因此,学生非常关心小组合作学习的评分方法。我们采取的评分机制是,教师、助教以及小组内部都参与评价,既要评价学习过程,也要评价学习结果。评价以表扬、鼓励先进为主,尽量让多数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使之有足够的劲头投入合作学习中去,形成良好的循环,这也是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1)组内互评。教师下放评分权,每次小组合作学习后进行组内互评,可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有助于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促进学生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此外,为了避免小组内成员打感情分或者分数普遍偏高现象,特别对成绩评定提出要求:最高分为95分,原则上90分以上不能超过人数的30%, 80分以下不能少于人数的20%。这样的好处是学生既有参与感,又不会影响得分的公正性。(2)助教细评。在小组进行成果展示时,助教需要依据各组展示成果的准确性进行评分,并告知学生详细的评分依据。根据每次课外小组合作学习的记录,包括小组准备情况、任务分工合作、活动参与互动度以及完成目标任务效果等方面来具体打分。(3)任课教师把关。参考各小组每次课外小组合作学习后上交的总结以及助教的具体评分,任课教师整体把关,视具体情况进行微调整,并向学生公示平时成绩。整个评价机制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外,更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三者合一的评价方式,让最终的评分更为公正合理,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也有助于学生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提升。
三、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的成功保障
(一)合理划分小组,充分发挥小组内部的自组织功能
由于目前“基础”课是大班教学,所以通常以学号顺序或随机报数等方式进行分组,每组人数9-10名。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虽然简单快捷、便于管理,但是小组成员不熟悉,凝聚力不强。这种情况下,要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首先就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领头羊作用。一个小组是否富有活力和执行力,关键在于小组长是否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形成小组凝聚力和归属感。因此,要选拔一个管理与沟通能力强的学生任组长,以保证小组自组织功能的发挥。小组长需要根据不同成员的特点和意愿进行工作分配,或者根据不同学生的专长和性格特点进行角色分工。不同分工的组员之间,要保持及时的沟通交流,以保证每位成员都能了解整个小组任务的进展情况和问题。只有做到科学、合理的分工,才能让每位组员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调动每位组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整个小组活动的开展。其次采用主持轮换制度。小组可以根据不同模块的学习任务采取不同的主持人制度,这样既可以减轻组长的负担,又能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机会,也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更好地发挥每位组员的潜能,同时避免搭便车不良现象的出现。另外,还可以通过小组功能拓展、组间竞争、小组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强化、培育小组积极互动,让大家在学到知识、提升个人能力的同时,学会沟通交流,获得与人合作的技巧和能力。
(二)全程配备助教,及时督促辅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助教作为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中间人。教师通过助教对班级进行间接管理,而学生也能通过助教对教师教学提出建议。在缺乏教师的监督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双重因素影响下,助教的作用尤为重要。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主要集中在课内的有限观察与控制,不能随时随地追踪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态,助教很好地弥补了课内课外教师监控的缺位,能在教师固定的工作时间之外,继续履行教育职责,更具灵活性。助教除了日常的学习答疑和课内纪律监督之外,还包括督促小组课外开展各项合作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根据期末考查,从学习成绩、小组总结以及学习杂志等方面来看,助教全程跟班辅助教学的班级学生学习情况更好。助教工作不到位,学生的学习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助教以已有的学习经历、知识经验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使各小组成员更容易、更快速地找准课程知识嵌入点,快速聚焦目标,抓住重点要点,高质量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三)教师主动跟踪,主导引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虽然有助教辅导指导和监管小组合作学习,但任课教师的功能不容忽视。教师不仅要在班级上详细讲解实施方案,宏观指导小组合作学习,而且教师的指导还应该贯穿整个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学习小组,参与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通过观察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及时给予有效指导和纠正。如对学习中出现的疑点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帮助出现分歧的小组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等,以保证各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完成并取得良好效果。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满意度调查结果
和之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索相比,本学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改革的再探索除了内容上进一步完善外,还进行了如下改进:一是课外合作学习形式由按章节改为按模块安排;二是增加课内合作学习环节,加强小组间的竞争性;三是增加志愿服务和道德实践环节,重视道德的行动落实与体验;四是加强助教指导与监管,对助教进行了专门性培训。为了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执行情况与实际效果,我们在学期结束时,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调查。调查的有效问卷共940份。结果显示,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总体满意度为81.7%(即回答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之和,下同),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良好;学生对小组长工作及成员个人表现的满意度较高,分别为88.62%和88.83%,说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高;对助教指导与监管工作的满意度为78.51%。与之前相比,对助教工作的满意程度也有所上升,说明定期开展助教培训,充分发挥助教的作用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是有帮助的。但是,就任课教师课外指导这一方面来说还有待加强,不少同学表示任课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对课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有着较大影响,也会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有同学希望能够创新课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内容,如拍摄微视频或者vlog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基础”课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既能够帮助任课教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教学效果,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方式与学习方式还有许多不足,需要在进一步的改革探索中去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