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思政课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究*

2022-02-26高顺起吴佳敏陈丹玉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理论课

高顺起,吴佳敏,陈丹玉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相统一”,为当前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大格局、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供了基本遵循[1]。“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八个相统一”中的着力点之一,本文围绕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现状,分析问题成因,解决当前因思政教育显性与隐性教育相脱节导致思政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进而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的思政教育新模式。

1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发展现状

1.1 显性教育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形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辅相成,目标上一致,形式上互补。显性教育是一种偏主流的教育方法[2],凸出思想政治理论的传递性和灌输性,目的直接、目标明确、形式外显、手段固定等特征明显。过去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显性教育为主渠道。教育实践证明,显性教育通过旗帜鲜明、直接外显的教育活动,在培养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西方社会文化思潮的冲击影响,显性教育已不足以适应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引导、主流意识形态培育的需求,高校思政教育亟需做出改革和创新。

1.2 隐性教育

显性教育通过直接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隐性教育则更侧重于通过间接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其教育手段、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效果都是抽象、含蓄的,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此,相比显性教育要求固定的和确定的方式方法和环境载体,隐性教育则有以下一些特点:突破受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方式创新、教育载体新颖、教育环境打破常规,颇有寓教于乐的意味。

2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突出问题

为更直观了解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现状,发现和分析二者相统一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探索高职院校思政课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策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课题组采用在线问卷形式对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或思政部主任)、专任教师和在校大二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2345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调查对象中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或思政部主任)、专任教师占比28.09%,大二学生占比71.91%。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重视程度不够

针对问卷题目“贵校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方面做得如何?”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6.46%的专任教师认为学校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方面能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辩证统一,有机协调;38.2%的专任教师认为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4.21%的专任教师认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都不重视,还有1.12%的专任教师认为重隐性教育轻显性教育。在问卷题目“您认为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得不够,那主要原因包括哪些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63.2%的学生认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得不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理论功底弱,引经据典的能力底蕴缺失;64.04%的学生认为过于强调教育动机,教育活动形式远大于内容,情感上易造成拒学生于千里之外;57.87%的学生认为高校校园环境受快餐式的西方文化气息冲击,校园内充斥浮躁风气;38.48%的学生认为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和反馈,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针对以上问卷调查所呈现的情况和问题,究其原因分析得知:将近一半高校在现行教育改革和教育模式中仍然没有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仍然有近三分之一的学校沿袭旧的套路,依然以传统显性教育为主渠道或唯一渠道,忽视或完全忽视隐性教育作为互补的存在,大大影响了思政课的实效性和亲和力。影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二者相统一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统筹。其中,尤为需要不断增强和夯实教师理论功底,提高吃透悟深、引经据典、深入浅出的教学能力;同时,应丰富教育内涵,拉近学生情感距离,扭转快餐式的文化氛围和浮躁的校园风气。

2.2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教学形式单一

在问卷题目“您的理论课堂的教学形式为?”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6.8%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学生互动的形式为主题讨论,80.62%的老师采用提问形式,76.97%的老师采用师生互动形式。

在问卷题目“寒假或暑假,您有组织或协同带领学生外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吗?”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1.29%的教师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58.71%的教师没有带领学生进行过社会实践活动。

在问卷题目“除了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的教学活动有?”的调查结果显示有12.08%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征文活动,11.52%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辩论赛活动,30.06%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参观革命遗址、博物馆等活动。

针对以上问卷调查所呈现的问题究其原因分析得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与学生互动可采用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是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赖以选择传统的互动,如讨论和提问,然而更为丰富、更具挑战、更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活动如表演、演讲、辩论、竞赛等让学生有更多彰显自我空间的选择比例则相对不高。另外思政课教师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也仍需鼓励和加强,社会实践由思政课教师主导,是学生更好理解理论知识、做到知行合一的活动,贯穿于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既有显性的亦有隐形的教育,加大力度推行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是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的必要方式。从问卷题目“除了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的教学活动有?”调查结果来看,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除了理论教学外,可融入的其他教学活动是有较多选择的,然而从结果可看到,选择的趋同性太高,说明思政课教师急需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注重将不同教学活动引入课堂,挖掘隐性教育资源,这是我们需要加强和注意的地方,也是我们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和提升学生课堂获得感的关键突破口。

2.3 隐性教育被深入挖掘的深度不够

在问卷题目“贵校的建筑、宣传栏、电子屏、海报等校园物质文化当中对学生德育方面内容的契合度有多少?”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1.24%的受访教师所在学校校园物质文化对学生德育方面内容有广泛契合度;在问卷题目“您在教学以外的时间,会在学生所在的微信、QQ群推送积极正面的文章吗?”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4.55%的教师经常在教学以外的时间,在学生所在的微信、QQ群推送积极正面的文章;59.83%的教师偶尔推送;5.62%的教师从没推送。

在问卷题目“在您的理论课堂上,是否有融入校训、校风、校徽等校园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2.13%的教师将校园精神文化融入理论课堂。在问卷题目“在您与学生私聊中是否注意随时将正能量及其主流价值观带给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6.29%的教师注意随时将正能量及其主流价值观带给学生。在问卷题目“您认为目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家庭及社会的支持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3.93%的教师认为家庭及社会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持一般支持度,30.34%的教师认为非常支持,15.73%的教师则很少关注。在问卷题目“您认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德育效果有影响吗?”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0.9%的教师认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德育效果影响很大。

在问卷题目“您认为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德育效果有影响吗?”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2.02%的学生认为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德育效果影响很大。在问卷题目“社会因素若有影响,您认为社会因素的哪些方面对大学生德育效果有比较大的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8.34%的学生认为社会风气、环境、氛围对大学生德育效果有比较大的影响,6.21%的学生认为是经济原因,8.62%的学生认为是媒体舆论负面导向影响,6.83%的学生认为不良网络内容传播对大学生德育效果影响比较大。

针对以上问卷调查所呈现的问题究其原因分析得知:隐性教育环境包括校园、家庭、社会环境(媒体报道和网络环境)等。从调查结果得知,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非常重要,这是具有广泛认识的,但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仍需进一步增强德育效果,挖掘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教育的深度和力度,关键是推动学校制度层面顶层设计,促使老师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促进作用。另外,随着“互联网+教育”的深入发展,自媒体手段和相关平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强化隐性因素的推动作用,一些学校忽视了学生微信、QQ等对学生的正面积极引导。同时,调查发现,某些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堂上为了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的好感和认同感,调侃甚至贬谪民族品牌、民族文化,这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不利于学生树立民族自信、不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更有甚者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崇洋媚外的不健康心理。专业课教师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其不当言行对大学生的德育影响相当严重,同时将逐渐侵蚀着我们的德育体系。因此,教师需要强化政治站位,自觉加强学习主流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增强理论素养的同时增强“四个自信”[3],树立“四个意识”。其次在隐性教育因素中,家庭和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持程度有待提升,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这方面所带来的不良因素。最后强化社会实践,社会因素中社会风气、社会环境、社会氛围对大学生德育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3 高校思政课中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合的应用策略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环境已成为“00后”大学生重要的生存生活空间之一,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容易引发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动摇和转移。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也将面临巨大考验。与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相呼应,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高校思政教育的环境和资源也正在发生转变,即从以往封闭的思政环境、单一的思政教育资源发展至更开放化的思政教育空间、多元化的思政教育资源,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基于此背景,学者们开始展开思政教育改革的探讨,思考高校思政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融合机制,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创新性实效。

3.1 改变教育理念

理念是实践的先导,思政教育观念转变和思政教育理论创新是思政教育模式创新发展的前提。作为思政一线教师,既要看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优势,又要看到二者的局限性[4]。只有充分认清两种教学模式各自的特点,才有可能形成相应的融合机制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实践体验中产生实效。

3.2 创新教育方法

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能够产生更具针对性的和创新性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通过情景创设、氛围建构,让学生在具体的画面、声音环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知识和理论,从而通过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融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提高了显性教育的说服能力,同时增强了隐性教育的实效性。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自身深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学技能引导学生,还可以通过自身的生活习惯、人格魅力为学生树立榜样和示范,从而完成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间的转化。

3.3 构建育人平台

3.3.1 思政课堂教学平台

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学生除了要学习思政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和情感上真正达到理解、认同和相信。显然,这对教师课堂教育方式和内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大会上的“七一”讲话中强调学党史、悟原理、强自信[5],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在实践上更加坚定地做好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拥护者。

3.3.2 专业课程育人平台

专业学科领域通过挖掘思政元素开展立德树人也是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重要空间和阵地。在当前强调大思政的背景之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同心同向,不可分割的,课程思政育人工作迫在眉睫,打造好专业学科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具有深远意义。任何学科学习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且不同学科间总有相关的逻辑和联系,例如通过传统造纸工艺和现代造纸工艺原理,引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敬畏自然的观念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

3.3.3 校园文化沁润平台

文化环境作为承载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空间,其显性教育意义更为明显,但是其兼具的隐性教育不仅仅在于耳濡目染,更在于对灵魂的摄入与通透,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多归属感和自豪感。如通过举办各项文化校园活动[6],提高学生参加的兴趣,感受文化魅力;高校校史展览馆让学生充分了解学校在不同时期的成就,激发学生传承学校文化的热情,确保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下学习、生活。

3.4 开展线上和线下的思政教育活动

借助先进的信息手段,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合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首先,在线上和线下开展德育工作时,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便捷快速地帮助学生实践体验深化对思政教育的认识;最后,开展线上和线下思政活动时教师有必要予以及时的指导和学习反馈,确保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逐步发展为思政教育常态化机制,强化思政教育成效。

3.5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往往是教师处于一种唱“独角戏”的尴尬状态,而隐性教育正是对这一传统的突破,因为隐性教育的凸显本身就是主体性的个性实践的呈现,其作用在于学生在切身实践和体验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起来,例如在教学中翻转课堂,让学生自主收集整理信息、组织表达和分析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真正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师生互换的方式还比较贴合“00”后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敏感度高、接受度快的重要特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4 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历史重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构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合的思政课新模式,要立足实际,将二者互补整合,融入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思政”格局,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大化,才能培养和造就“有理想、重技能、讲奉献、敢担当”的青年一代。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理论课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
家族发作性睡病伴性染色体显性遗传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