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非遗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2-02-26张琳史晶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手工艺技艺传统

张琳,史晶

(滨州职业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3)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人类的生命记忆”。它帮助我们建构着我们今天的社会,帮助我们看到通往人类社会未来之路[1]。“传统工艺的核心是手工技艺的个性化制作,是人与技艺的和谐统一,凝聚着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对技艺的纯熟表现、对美的感知和理解,具有唯一性,这是工业化生产无法替代的”[2]。手工艺是以“技艺”的形式、“物”的形态存在,跟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讯息融汇在一起,通过广大民众的创造产生的,包括自然观念、造物哲学、材料工艺、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等。

近年来,不同学者对非遗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持不同的观点,有学者提出,非遗可以创新,因为它在历史上就处于不断变化中,创新的成果也算非遗。也有学者提出非遗传统手工艺类传承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互斥”的,创新后的成果不属于非遗保护范畴,只能算是群众文化活动或专业艺术生产。本研究认为“在传承中创新”,是传统手工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践行着的一条基本原则[3]。这对于传承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练掌握传统技艺,还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以博兴布老虎为例,2021年12月博兴布老虎入选山东省第五批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刘清华老师在布老虎的品种设计上,既保持了传统的布老虎、虎头枕、虎头鞋、虎头帽,还研创出双头虎、挂件虎、虎靠垫等多种品种。在布老虎制作工艺上,既保持了传统制作技艺和装饰方法:打样、裁剪、缝合、填充、扎结、缠、勒、绣、剪贴、扎缨头等,还研创出了接流苏、贴羽毛、拴飘带、挂铃铛等多种装饰布老虎的方法。有国外学者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有系统的实施措施,识别、发展和支持民间艺术和文化的视觉艺术,培养和发展儿童、青少年的个人成功,并使他们熟悉文化遗产的价值观;“民族艺术教育的多样性影响着个人的道德、精神、审美和智力的发展,对每个人在现代社会的成功和充实生活至关重要”[4]。本文通过对山东非遗手工艺的探索研究,提出非遗手工艺传承和创新的一些建议。

山东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自文化部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山东省38项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例如剪纸、扑灰年画、柳编、泥塑和木雕等,都是传统文化根植民间发育生成的艺术瑰宝,受益于齐鲁大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成为山东省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地方经济文化兴盛。探寻其传承和创新的路径,发掘其传统精髓的神韵魅力,不仅对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也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心的有效途径。

1 非遗手工艺传承创新模式

1.1 搭建以学校教育传承为主的传承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与职责、具有文化传承的适用模式、具有服务区域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肩负起非遗手工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使命,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非遗传承人和传习者[5]。首先,完善非遗手工艺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把非遗传统手工艺的相关课程充实到通识教育课程中,通识教育课程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自然科学与技术素养、美学艺术素养、实践能力素养等五大模块,面向各专业的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展个性,博学多识,也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6];其次,开发非遗手工艺区域课程和配套教材。将非遗手工艺与区域课程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开发研究,适时开发配套教材。例如潍坊风筝,从它的起源及发展、分类与造型及色彩与装饰特点,到它的工具与材料、制作与工艺及民俗与文化,甚至到它的放飞原理、健身功能以及比赛规则都可以放入到课程中。利用丰富的区域资源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对区域人才培养、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7]。

1.2 构建“社区学院+文化传承”的社区教育新路径

社区学院是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平台,发挥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可以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要,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第一,以本地域非遗手工艺为教育内容,以社区内所有成员为教育对象,通过礼仪、节日等传统文化活动来实现其教育功能。例如通过较为熟知的本地剪纸传承人蔺飞飞的讲解示范,了解滨州民间剪纸的民俗文化内涵,掌握滨州民间剪纸的方法技巧,逐渐形成当地社区在文化上的认同感。

1.3 搭建“非遗+扶贫”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助力乡村文明建设

非遗手工艺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双重特质,搭建“非遗+扶贫”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发挥非遗文化载体价值,可依据各地本土资源特色和优势,推动形成山东省非遗文化品牌[8],发挥非遗文化影响的同时,助力乡村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带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如滨州博兴打造的以草柳编技艺产业园区,带动相关产业、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整体品牌化发展道路;如潍坊借助刺绣技艺为农村留守妇女进行手艺培训,使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高密市聂家庄将泥塑制作技艺进行创新,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动力,实现“非遗+扶贫”乡村振兴新模式。

1.4 依托新媒体传播,多方路径打造非遗向心力

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通过新媒体传播路径讲授非遗手工艺的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公众十分注重手工艺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传达模式是否契合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通过手工艺新媒体传播路径,公众可以获得手工艺直观印象、文化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体验[9],尤其是近来参与式生产模式赋予公众对于手工艺等隐性文化要素的新传播路径的期待和认同。

2 非遗手工艺传承创新原则

2.1 基于传统之本源,不脱离生活

非遗手工艺传承创新要在尊重传统本源的基础上不脱离日常生活范畴。非遗手工艺源于生活并回归于生活,无论如何进行非遗手工的创新,都不应该丢弃原本的生活价值,任何脱离生活的非遗“纯艺术”在传承中都存在危机,而将非遗手工艺运用并服务于日常之中,才能长久地创新传承下去,如山东博兴的草柳编手工艺,柳编的产品都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风格特征,当地继承并创新发展为家居工艺品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茶垫、坐垫、门踏垫、草编储物箱、草编玻璃瓶套等,品类齐全,造型美观,色彩鲜艳,技艺精湛。除了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新加坡、韩国、日本、美国、法国等多个国家。山东淄博的陶瓷烧制技艺,在传统烧制手法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开发出许多新瓷品种,刻瓷艺术独具一格,形成自己的特色。日用陶瓷、建筑陶瓷、艺术陶瓷、工业陶瓷等产品已经远销海内外70多个国家地区。

2.2 立足民族之审美,改进工艺拓展功能

我们在进行非遗手工传承的时候,不仅仅需要沿袭传统,因为一些传统的材质和工艺手法不再适合运用现代手法,所以我们需要在立足民族审美的基础上,对其改进工艺、拓展功能以进行创新探索,基于此,有几种可行的思路:第一,非遗传承人与现代文创设计师密切配合,拓展开发非遗手工艺的新技艺、新功能。以博兴布老虎为例,传承人刘清华老师在布老虎的品种设计上,既保持了传统的布老虎、虎头枕、虎头鞋、虎头帽,还研创出双头虎、挂件虎、虎靠垫等多种品种。第二,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手艺人习得的技艺进行改进、创新。山东省曲阜市木雕(曲阜楷木雕刻)工艺,传统产品以寿杖、如意为主,新一代的传承人在原有基础上保证这项特殊工艺的进一步传承,现今品种已发展到近百个,可以雕制孔子像及人物、花鸟、走兽等各种形象,古朴简约,工艺精致细腻。

2.3 体现地域之典型,技艺上精益求精

山东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剪纸、扑灰年画、柳编、泥塑和木雕等都是山东省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体现出齐鲁地域的典型文化底蕴,将根植于民间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山东潍坊的风筝制作技艺就体现出了鲜明的地域典型,因潍坊市独特的地域条件,造成春季时节风向平和且波动较小,利于风筝起飞阶段平稳、放飞升高快等特点,近年来风筝制作技艺变换了材料,只考虑制作成本而忽略了传统的文化内涵,改用尼龙布和炭素钢管,制作技艺丢失了传统韵味,也失去了潍坊风筝原本的地方特色。

3 山东非遗手工艺传承和创新路径的运行机制

3.1 完善保障机制

搭建政府主导文化部门牵头、学校负责、社会广泛参与、多方联动的非遗手工艺传承保障机制。政府鼓励非遗手工艺文创的发展,为其开辟销售渠道和平台,促使非遗传统手工艺在活态传承中融入生活。建立起非遗手工艺保障、传承、创新机制,将非遗手工艺资源转化为山东省区域优势资源。如山东潍坊政府主导,文化旅游局、投资集团联合建设打造的“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一十笏园非遗空间”成为非遗传播综合体,带动社会广泛参与,促使文化旅游消费。

3.2 完善地方非遗传承人激励管理办法

对认定的各级非遗传承人采取一定的政策扶持,定期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非遗传承人或传承团体。采取有效传播措施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知晓度,通过“大国工匠”“家乡非遗手艺人”等活动形式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在技艺坚守、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有效改善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文创机构的境遇,促进非遗产业发展。

3.3 健全非遗手工艺指导服务体系

组建由非遗传承人、专业教师为主体的非遗手工艺理论研究和技术指导的服务平台。开展非遗研培班,加强非遗传统技艺的传承指导服务,开展“非遗进校园”,讲述非遗手工艺传承故事,传播非遗传承理念,让师生领略非遗产品背后的文化、技艺传承;创新校企合作活动,组织高校和地方精英借助非遗手工艺理论研究和技术指导服务平台,进行非遗传统工艺的整理、研究、创新,为非遗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提供针对性的智力支持。

3.4 建立产业化创新推进模式

探索“产学研展销”的运行新模式,实现文化保护、技术推广和创新产业发展的多赢。通过搭建非遗技艺自主创新实践平台实现第一步“产”,通过定期举办创新创业非遗手工艺沙龙实践及经验交流等活动,在实践中进行“学”“研”的开发,在研学技术平台基础上,建立非遗产品展销售卖,以销售市场为牵引,非遗手工艺产业创新以非遗展会为依托,实现线下展销会、线上“互联网+非遗”电商平台同步展销。拓宽非遗手工艺影响力的同时还要重视非遗文创品牌建设与专利保护,开展非遗社会技艺项目创新服务、专利项目研发及专业技能社会专利服务,保护非遗手工艺专利。

4 结语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不断地在变化、发展。山东的非遗项目众多,且极具有代表性,作为“好客山东”一扇文化的窗口,让国人乃至全球对山东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产生认知和关注。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代传承,夯实了传统技艺基础,接民族地气才有创新底气,有底气才有发展创新的内在动力。唯有不断地传承和创新非遗手工艺,才能在大文化传播体系中与时俱进,为非遗手工艺传承注入生命力,以创新性的运行模式、原则、路径为突破点,搭建以学校教育传承为主的传承模式,构建“社区学院+文化传承”的社区教育新路径。依托新媒体传播,多方路径打造非遗向心力,搭建“非遗+扶贫”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在创新原则上,遵循基于传统之本源,不脱离生活;立足民族之审美,改进工艺拓展功能;体现地域之典型,技艺上精益求精。建立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体系。基于现实需要而主动创新,尊重民族秉性,不弃传统、技艺上精益求精,推陈出新,建立山东非遗手工艺传承和创新路径的运行机制,推进齐鲁文化传播的产业化转型发展。

猜你喜欢

手工艺技艺传统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老传统当传承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手工艺·温州发绣